屈原賈生列傳文言文翻譯及注釋
屈原賈生列傳文言文翻譯及注釋
《屈原賈生列傳》出自《史記卷八十四·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作者司馬遷。該篇是屈原、賈誼兩個人的傳記,他們雖然不是同時代人,但是二人的遭遇有不少共同之處。他們都是才高氣盛,又都是因忠被貶,在政治上都不得志,在文學上又都成就卓著。所以,司馬遷才把他們同列于一篇。屈原賈生列傳文言文翻譯及注釋是如何呢?本文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屈原賈生列傳文言文翻譯及注釋資料,僅供參考。
屈原賈生列傳文言文原文
屈原賈生列傳
作者:司馬遷
屈原傳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①,明于治亂,嫻于辭令②。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③。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④,爭寵而心害其能⑤。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⑥。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⑦,(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⑧。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①,饞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②。離騷者,猶離憂也③。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④,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⑤,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⑥,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秶L》好色而不淫⑦,《小雅》怨誹而不亂⑧,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⑨。其文約⑩,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11)。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12)濯淖污泥之中(13),蟬蛻于濁穢(14),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15),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6)。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屈平既絀①,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②,惠王患之,乃令張儀詳去秦③,厚幣委質(zhì)事楚④,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⑤。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楚使怒去,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fā)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將屈匄,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fā)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zhàn)于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張儀而甘心焉①。”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②,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③,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于齊,顧反④,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其后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眛。
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⑤。”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⑥:“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⑦。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nèi)⑧。復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①。
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②,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③,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 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易曰:「井泄不食,為我心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雇踔幻?,豈足福哉!
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
屈原至於江濱,被髪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jié)O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
乃作懷沙之賦。其辭曰:
陶陶孟夏兮,草木莽莽。傷懷永哀兮,汩徂南土。眴兮窈窈,孔靜幽墨。冤結(jié)紆軫兮,離愍之長鞠;撫情效志兮,俛詘以自抑。
刓方以為圜兮,常度未替;易初本由兮,君子所鄙。章畫職墨兮,前度未改;內(nèi)直質(zhì)重兮,大人所盛。巧匠不斲兮,孰察其揆正?玄文幽處兮,蒙謂之不章;離婁微睇兮,瞽以為無明。變白而為黑兮,倒上以為下。鳳皇在笯兮,雞雉翔舞。同糅玉石兮,一而相量。夫黨人之鄙妒兮,羌不知吾所臧。
任重載盛兮,陷滯而不濟;懷瑾握瑜兮,窮不得余所示。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誹駿疑桀兮,固庸態(tài)也。文質(zhì)疏內(nèi)兮,眾不知吾之異采;材樸委積兮,莫知余之所有。重仁襲義兮,謹厚以為豐;重華不可牾兮,孰知余之從容!古固有不并兮,豈知其故也?湯禹久遠兮,邈不可慕也。懲違改忿兮,抑心而自強;離閔而不遷兮,愿志之有象。進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將暮;含憂虞哀兮,限之以大故。
亂曰:浩浩沅、湘兮,分流汨兮。修路幽拂兮,道遠忽兮。曾唫恒悲兮,永嘆慨兮。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謂兮。懷情抱質(zhì)兮,獨無匹兮。伯樂既歿兮,驥將焉程兮?人生稟命兮,各有所錯兮。定心廣志,余何畏懼兮?曾傷爰哀,永嘆喟兮。世溷不吾知,心不可謂兮。知死不可讓兮,愿勿愛兮。明以告君子兮,吾將以為類兮。
于是懷石遂自(投)〔沈〕汨羅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
自屈原沈汨羅后百有余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
賈生傳
賈生名誼,雒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常學事焉,乃徵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
是時賈生年二十余,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于是乃以為能,不及也。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
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shù)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發(fā)之。于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雒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quán),紛亂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
賈生既辭往行,聞長沙卑濕,自以壽不得長,又以適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其辭曰:
共承嘉惠兮,俟罪長沙。側(cè)聞屈原兮,自沈汨羅。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極兮,乃隕厥身。嗚呼哀哉,逢時不祥!鸞鳳伏竄兮,鴟梟翺翔: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賢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謂伯夷貪兮,謂盜跖廉;莫邪為頓兮,鉛刀為铦。于嗟嚜嚜兮,生之無故!斡棄周鼎兮寶康瓠,騰駕罷牛兮驂蹇驢,驥垂兩耳兮服鹽車。章甫薦屨兮,漸不可久;嗟苦先生兮,獨離此咎!
訊曰:已矣,國其莫我知,獨堙郁兮其誰語?鳳漂漂其高遰兮,夫固自縮而遠去。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深潛以自珍。彌融爚以隱處兮,夫豈從螘與蛭螾?所貴圣人之神德兮,遠濁世而自藏。使騏驥可得系羈兮,豈云異夫犬羊!般紛紛其離此尤兮,亦夫子之辜也!瞝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懷此都也?鳳凰翔于千仞之上兮,覽德惪而下之;見細德之險(微)〔徵〕兮,搖增翮逝而去之。彼尋常之污瀆兮,豈能容吞舟之魚!橫江湖之鱣鱏兮,固將制於蟻螻。
賈生為長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飛入賈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鵩」。賈生既以適居長沙,長沙卑濕,自以為壽不得長,傷悼之,乃為賦以自廣。其辭曰:
單閼之歲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施兮,服集予舍,止于坐隅,貌甚閑暇。異物來集兮,私怪其故,發(fā)書占之兮,策言其度。曰「野鳥入處兮,主人將去」。請問于服兮:「予去何之?吉乎告我,兇言其菑。淹數(shù)之度兮,語予其期?!狗藝@息,舉首奮翼,口不能言,請對以意。
萬物變化兮,固無休息。斡流而遷兮,或推而還。形氣轉(zhuǎn)續(xù)兮,變化而嬗。沕穆無窮兮,胡可勝言!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憂喜聚門兮,吉兇同域。彼吳強大兮,夫差以敗;越棲會稽兮,句踐霸世。斯游遂成兮,卒被五刑;傅說胥靡兮,乃相武丁。夫禍之與福兮,何異糾纆。命不可說兮,孰知其極?水激則旱兮,矢激則遠。萬物回薄兮,振蕩相轉(zhuǎn)。云蒸雨降兮,錯繆相紛。大專盤物兮,坱軋無垠。天不可與慮兮,道不可與謀。遲數(shù)有命兮,惡識其時?
且夫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則;千變?nèi)f化兮,未始有極。忽然為人兮,何足控摶;化為異物兮,又何足患!小知自私兮,賤彼貴我;通人大觀兮,物無不可。貪夫徇財兮,烈士徇名;夸者死權(quán)兮,品庶馮生。述迫之徒兮,或趨西東;大人不曲兮,億變齊同。拘士系俗兮,攌如囚拘;至人遺物兮,獨與道俱。眾人或或兮,好惡積意;真人淡漠兮,獨與道息。釋知遺形兮,超然自喪;寥廓忽荒兮,與道翺翔。乘流則逝兮,得坻則止;縱軀委命兮,不私與己。其生若浮兮,其死若休;澹乎若深淵之靜,氾乎若不系之舟。不以生故自寶兮,養(yǎng)空而浮;德人無累兮,知命不憂。細故遰葪兮,何足以疑!
后歲余,賈生徵見。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咕禹曋葙Z生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
文帝復封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為列侯。賈生諫,以為患之興自此起矣。賈生數(shù)上疏,言諸侯或連數(shù)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聽。
居數(shù)年,懷王騎,墮馬而死,無后。賈生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余,亦死。賈生之死時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舉賈生之孫二人至郡守,而賈嘉最好學,世其家,與余通書。至孝昭時,列為九卿。
評論
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沈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服烏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屈原賈生列傳文言文注釋
?、俨┞剰娭荆阂娐剰V博,記憶力強。
?、趮梗菏炝?。
?、廴危盒湃?。
?、芡校和诔?,即同事。
?、莺Γ憾始?。⑥屬:寫作。
?、叻ィ鹤晕铱湟?。
⑧疏:疏遠。
疾:怨恨
?、俾敚郝犛X靈敏,此處指明辨是非。
②幽思:苦悶深思。
?、垭x憂:遭受憂愁。離,通“罹”(lí,離),遭受。
窮:走投無路
④反本:追念根本。反,同“返”。
疾:疾病
?、輵K怛:憂傷,悲痛。
事:侍奉
⑥間:挑撥離間。
⑦《國風》:《詩經(jīng)》的組成部分之一,由各地的民間歌謠所組成,有十五國風,一百六十篇。
?、唷缎⊙拧罚阂唷对娊?jīng)》的組成部分之一。大部分是西周后期和東周初期貴族宴會的樂歌,小部分是批評當時朝政過失或抒發(fā)怨憤的民間歌謠。
上:上古。嚳(音庫)下:近世
以:表目的。刺:指責。
明:闡明
條貫:條文
?、崦遥簺]有。畢:全,都見:同“現(xiàn)”。
?、饧s:簡約。
(11)舉類邇:指《離騷》所稱引的都是眼前習見的事例。邇:近。
(12)自疏:自己主動疏遠,這里指不放松對自己的嚴格要求。疏:疏遠
(13)濯(zhuó,濁)淖(nào,鬧):洗滌污垢。此處以喻超脫世俗。濯淖:臟水
(14)蟬蛻:蟬蛻之殼,此處以喻解脫。
(15)滋(xuán,玄):混濁,污黑。
(16)皭(jiào,叫)然:潔白的樣子。
?、俳I:通“黜”。貶斥,廢退。
?、趶挠H:指山東六國團結(jié)起來,結(jié)成聯(lián)盟,共同抗秦。
?、墼敚和?ldquo;佯”。假裝。
?、芎駧牛贺S厚的禮品。幣:古人用作禮物的絲織品,泛指用作禮品的玉、帛等物。委質(zhì):謂人臣拜見人君時,屈膝而委體于地。引申為歸順、臣服。質(zhì):指形體。一說“質(zhì)”通“贄”,指初次拜見尊長時所送的禮物;“委質(zhì)”也引申為歸順、臣服。
?、萑纾和?hellip;…;到……。
①甘心:稱心,快意。
②當:抵押。
?、塾檬抡撸寒敊?quán)的人。
?、茴櫡矗旱鹊椒祷貢r,反,同“返”。下“入秦而不反”、“不忘欲反”等句之“反”同此。
?、菸阈校翰蝗楹?。毋:無,不。
⑥稚子:幼子。
?、咦洌鹤罱K。⑧內(nèi):同“納”。接納。
屈原賈生列傳文言文翻譯
屈原傳
屈原名平,與楚國的王族同姓。他曾擔任楚懷王的左徒。見聞廣博,記憶力很強,通曉治理國家的道理,熟習外交應對辭令。對內(nèi)與懷王謀劃商議國事,發(fā)號施令;對外接待賓客,應酬諸侯。懷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官位相等,想爭得懷王的寵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懷王讓屈原制訂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見了想要更改它,屈原不同意,他就在懷王面前讒毀屈原說:“大王叫屈原制訂法令,大家沒有不知道的,每一項法令發(fā)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勞說:除了我,沒有人能做的。”懷王很生氣,就疏遠了屈原。
屈原痛心懷王不能聽信忠言,明辨是非,被讒言和諂媚之辭蒙蔽了聰明才智,讓邪惡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則不為朝廷所容,所以憂愁苦悶,寫下了《離騷》。“離騷”,就是離憂的意思。天是人類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處于困境就會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極其勞苦疲倦的時候,沒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憂傷的時候,沒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為正直,竭盡自己的忠誠和智慧來輔助君主,讒邪的小人來離間他,可以說到了困境了。誠信卻被懷疑,忠實卻被誹謗,能夠沒有怨恨嗎?屈原之所以寫《離騷》,就是由怨恨引起的。《國風》雖然多寫男女愛情,但不過分?!缎⊙拧冯m然多譏諷指責,但并不宣揚作亂。像《離騷》,可以說是兼有二者的特點了。它對遠古稱道帝嚳,近世稱述齊桓公,中古稱述商湯和周武王,用來諷刺當時的政事。闡明道德的廣闊崇高,國家治亂興亡的道理,無不完全表現(xiàn)出來。他的文筆簡約,詞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潔,行為廉正。文章說到的雖然細小,但意義卻非常重大,列舉的事例雖然淺近,但含義卻十分深遠。由于志趣高潔,所以文章中多用香花芳草作比喻,由于行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為奸邪勢力所容。他獨自遠離污泥濁水之中,像蟬脫殼一樣擺脫濁穢,浮游在塵世之外,不受濁世的玷辱,保持皎潔的品質(zhì),出污泥而不染??梢酝茢?,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爭輝,也是可以的。
屈原已被罷免。后來秦國準備攻打齊國,齊國和楚國結(jié)成合縱聯(lián)盟互相親善。秦惠王對此擔憂。就派張儀假裝脫離秦國,用厚禮和信物呈獻給楚王,對懷王說:“秦國非常憎恨齊國,齊國與楚國卻合縱相親,如果楚國確實能和齊國絕交,秦國愿意獻上商、於之間的六百里土地。”楚懷王起了貪心,信任了張儀,就和齊國絕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國接受土地。張儀抵賴說:“我和楚王約定的只是六里,沒有聽說過六百里。”楚國使者憤怒地離開秦國,回去報告懷王。懷王發(fā)怒,大規(guī)模出動軍隊去討伐秦國。秦國發(fā)兵反擊,在丹水和淅水一帶大破楚軍,殺了八萬人,俘虜了楚國的大將屈匄,于是奪取了楚國的漢中一帶。懷王又發(fā)動全國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國,交戰(zhàn)于藍田。魏國聽到這一情況,襲擊楚國一直打到鄧地。楚軍恐懼,從秦國撤退。齊國終于因為懷恨楚國,不來援救,楚國處境極端困窘。第二年,秦國割漢中之地與楚國講和。楚王說:“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張儀就甘心了。”張儀聽說后,就說:“用一個張儀來抵當漢中地方,我請求到楚國去。”到了楚國,他又用豐厚的禮品賄賂當權(quán)的大臣靳尚,通過他在懷王寵姬鄭袖面前編造了一套謊話。懷王竟然聽信鄭袖,又放走了張儀。這時屈原已被疏遠,不在朝中任職,出使在齊國,回來后,勸諫懷王說:“為什么不殺張儀?”懷王很后悔,派人追張儀,已經(jīng)來不及了。
后來,各國諸侯聯(lián)合攻打楚國,大敗楚軍,殺了楚國將領唐昧。這時秦昭王與楚國通婚,要求和懷王會面。懷王想去,屈原說:“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勸懷王去,說:“怎么可以斷絕和秦國的友好關系!”懷王終于前往。一進入武關,秦國的伏兵就截斷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懷王,強求割讓土地。懷王很憤怒,不聽秦國的要挾。他逃往趙國,趙國不肯接納。只好又到秦國,最后死在秦國,尸體運回楚國安葬。
懷王的長子頃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蘭為令尹。楚國人都抱怨子蘭,因為他勸懷王入秦而最終未能回來。屈原也為此怨恨子蘭,雖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戀著楚國,心里掛念著懷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國君總有一天醒悟,世俗總有一天改變。屈原關懷君王,想振興國家,而且反覆考慮這一問題,在他每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現(xiàn)出來。然而終于無可奈何,所以不能夠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懷王始終沒有覺悟啊。
國君無論愚笨或明智、賢明或昏庸,沒有不想求得忠臣來為自己服務,選拔賢才來輔助自己的。然而國破家亡的事接連發(fā)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國家的多少世代也沒有出現(xiàn),這是因為所謂忠臣并不忠,所謂賢臣并不賢。懷王因為不明白忠臣的職分,所以在內(nèi)被鄭袖所迷惑,在外被張儀所欺騙,疏遠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軍隊被挫敗,土地被削減,失去了六個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國,為天下人所恥笑。這是不了解人的禍害?!兑捉?jīng)》說:“井淘干凈了,還沒有人喝井里的水,使我心里難過,因為井水是供人汲取飲用的。君王賢明,天下人都能得福。”君王不賢明,難道還談得上福嗎!令尹子蘭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憤怒,終于讓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頃襄王發(fā)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濱,披散頭發(fā),在水澤邊一面走,一面吟詠著。臉色憔悴,身體干瘦。漁父看見他,便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來到這兒?”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漁父說:“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縛,而能夠隨著世俗變化。整個世界都混濁,為什么不隨大流而且推波助瀾呢?眾人都沉醉,為什么不吃點酒糟,喝點薄酒?為什么要懷抱美玉一般的品質(zhì),卻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魚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zhì),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于是他寫了《懷沙》賦。因此抱著石頭,就自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死了以后,楚國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愛好文學,而以善作賦被人稱贊。但他們都效法屈原辭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終不敢直言進諫。在這以后,楚國一天天削弱,幾十年后,終于被秦國滅掉。自從屈原自沉汨羅江后一百多年,漢代有個賈誼,擔任長沙王的太傅。路過湘水時,寫了文章來憑吊屈原。
賈生傳
賈生名叫賈誼,是洛陽人。在十八歲時就因誦讀詩書會寫文章而聞名當?shù)?。吳廷尉擔任河南郡守時,聽說賈誼才學優(yōu)異,就把他召到衙門任職,并非常器重。漢文帝剛即位時,聽說河南郡守吳公政績卓著,為全國第一,而且和李斯同鄉(xiāng),又曾向李斯學習過,于是就征召他擔任廷尉。吳廷尉就推薦賈誼年輕有才,能精通諸子百家的學問。這樣,漢文帝就征召賈誼,讓他擔任博士之職。
當時賈誼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為年輕。每次文帝下令讓博士們討論一些問題,那些年長的老先生們都無話可說,而賈誼卻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覺得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博士們都認為賈生才能杰出,無與倫比。漢文帝也非常喜歡他,對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內(nèi)就升任太中大夫。
賈誼認為從西漢建立到漢文帝時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應該改正歷法、變易服色、訂立制度、決定官名、振興禮樂的時候,于是他草擬了各種儀法,崇尚黃色,遵用五行之說,創(chuàng)設官名,完全改變了秦朝的舊法。漢文帝剛剛即位,謙虛退讓而來不及實行。但此后各項法令的更改,以及諸侯必須到封地去上任等事,這都是賈誼的主張。于是漢文帝就和大臣們商議,想提拔賈誼擔任公卿之職。而絳侯周勃、灌嬰、東陽侯、馮敬這些人都嫉妒他,就誹謗賈誼說:“這個洛陽人,年紀輕而學識淺,只想獨攬大權(quán),把政事弄得一團糟。”此后,漢文帝于是就疏遠了賈誼,不再采納他的意見,任命他為長沙王太傅。
賈誼向文帝告辭之后,前往長沙赴任,他聽說長沙地勢低洼,氣候潮濕,自認為壽命不會很長,又是因為被貶至此,內(nèi)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時候,寫下一篇辭賦來憑吊屈原,賦文這樣說:
我恭奉天子詔命,帶罪來到長沙任職。曾聽說過屈原啊,是自沉汨羅江而長逝。今天我來到湘江邊上,托江水來敬吊先生的英靈。遭遇紛亂無常的社會,才逼得您自殺失去生命。啊呀,太令人悲傷啦!正趕上那不幸的年代。鸞鳳潛伏隱藏,鴟梟卻自在翱翔。不才之人尊貴顯赫,阿諛奉承之輩得志猖狂;圣賢都不能順隨行事啊,方正的人反屈居下位。世人竟稱伯夷貪婪,盜跖廉潔;莫邪寶劍太鈍,鉛刀反而是利刃。唉呀呀!先生您真是太不幸了,平白遭此橫禍!丟棄了周代傳國的無價鼎,反把破瓠當奇貨。駕著疲憊的老牛和跛驢,卻讓駿馬垂著兩耳拉鹽車。好端端的禮帽當鞋墊,這樣的日子怎能長?哎呀,真苦了屈先生,唯您遭受這飛來禍!
尾聲:算了吧!既然國人不了解我,抑郁不快又能和誰訴說?鳳凰高飛遠離去,本應如此自引退。效法神龍隱淵底,深藏避禍自愛惜。韜光晦跡來隱處,豈能與螞蟻、水蛭、蚯蚓為鄰居?圣人品德最可貴,遠離濁世而自隱匿。若是良馬可拴系,怎說異于犬羊類!世態(tài)紛亂遭此禍,先生自己也有責。游歷九州任擇君,何必對故都戀戀不舍?鳳凰飛翔千仞上,看到有德之君才下來棲止。一旦發(fā)現(xiàn)危險兆,振翅高飛遠離去。狹小污濁的小水坑,怎能容得下吞舟大魚?橫絕江湖的大魚,最終還要受制于螻蟻。
賈誼在擔任長沙王太傅的第三年,一次有一支鸮鳥飛進他的住宅,停在了座位旁邊。楚國人把鸮叫做“服”。賈誼原來就是因被貶來到長沙,而長沙又地勢低洼,氣候潮濕,所以自認為壽命不長,悲痛傷感,就寫下了一篇賦來自我安慰。賦文寫道:
丁卯年四月初夏,庚子日太陽西斜的時分,有一支貓頭鷹飛進我的住所,它在座位旁邊停下,樣子是那樣的自在安閑。奇怪之鳥進我家,私下疑怪是為啥。打開卦書來占卜,上面載有這樣的話,“野鳥飛入住舍呀,主人將會離開家”。請問鵩鳥啊,“我離開這里將去何方?是吉,就請告我;是兇,也請告我是什么禍殃。生死遲速有定數(shù)啊,請把期限對我說端詳。”鵩鳥聽罷長嘆息,抬頭振翅已會意。鵩嘴巴不能說話,請以意相示自推度。
天地萬物長變化,本來無有終止時。如渦流旋轉(zhuǎn),反復循環(huán)。外形內(nèi)氣轉(zhuǎn)化相續(xù),演變?nèi)缦s蛻化一般。其道理深微無窮,言語哪能說得周遍。禍當中傍倚著福,福當中也埋藏著禍。憂和喜同聚一起,吉和兇同在一個領域。當年吳國是何等的強大,但吳王夫差卻以此而敗亡。越國敗處會稽,勾踐以此稱霸于世。李斯游秦順利成功,卻終于遭受五刑。傅說原為一刑徒,后來卻成武丁相。禍對于福來說,與繩索互相纏繞有什么不同?天命無法詳解說,誰能預知它的究竟?水成激流來勢猛,箭遇強力射得遠。萬物循環(huán)往復長激蕩,運動之中相互起變化。云升雨降多反復,錯綜變幻何紛繁。天地運轉(zhuǎn)造萬物,漫無邊際何浩瀚。天道高深不可預測,凡人思慮難以謀算。生死的遲早都由命,誰能知其到來時?
何況天地為巨爐,自然本為司爐工。陰陽運轉(zhuǎn)是爐炭,世間萬物皆為銅。其中聚散或生滅,哪有常規(guī)可尋蹤?錯綜復雜多變化,未曾見過有極終。成人亦為偶然事,不足珍愛慕長生??v然死去化異物,又何足憂慮心膽驚!小智之人顧自己,鄙薄外物重己身。通人達觀何大度,死生禍福無不宜。貪夫為財賠性命,烈士為名忘死生。喜好虛名者為權(quán)勢而死,平民百姓又怕死貪生。而被名利所誘惑、被貧賤所逼迫的人,為了鉆營而奔走西東。而道德修養(yǎng)極高的人,不被物欲所屈服,對千百萬化的事物等量齊觀。愚夫被俗累羈絆,拘束得如囚徒一般。有至德的人能遺世棄俗,只與大道同存在。天下眾人迷惑不解,愛憎之情積滿胸臆。有真德的人恬淡無為,獨和大道同生息。舍棄智慧忘形骸,超然物外不知有己。在那空曠恍惚的境界里,和大道一起共翱翔。乘著流水任意行,碰上小洲就停止。將身軀托付給命運,不把它看作私有之體?;钪缤挠谑?,死了是長休息。內(nèi)心寧靜就如無波的深淵,浮游就如不系纜繩的小舟。不因活著重已命,修養(yǎng)空靈之性不拘泥。至德之人無俗累,樂天知命復何憂!雞毛蒜皮區(qū)區(qū)小事,哪里值得憂慮生疑!
一年多之后,賈誼被召回京城拜見皇帝。當時漢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賈誼詢問鬼神的本原。賈誼也就乘機周詳?shù)刂v述了所以會有鬼神之事的種種情形。到半夜時分,文帝已聽得很入神,不知不覺地在座席上總往賈誼身邊移動。聽完之后,文帝慨嘆道:“我好長時間沒見賈誼了,自認為能超過他,現(xiàn)在看來還是不如他。”過了不久,文帝任命賈誼為粱懷王太傅。粱懷王是漢文帝的小兒子,受文帝寵愛,又喜歡讀書,因此才讓賈誼當他老師。
漢文帝又封淮南厲王的四個兒子都為列候。賈誼勸諫,認為國家禍患的興起就要從這里開始了。賈誼又多次上疏皇帝,說有的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達幾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應該逐漸削弱他們的勢力,但是漢文帝不肯聽從。
幾年之后,粱懷王因騎馬不慎,從馬上掉下來摔死了,沒有留下后代。賈誼認為這是自己作太傅沒有盡到責任,非常傷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時候年僅三十三歲。后來漢文帝去世,漢武帝即位,提拔賈誼的兩個孫子任郡守。其中賈嘉最為好學,繼承了賈誼的家業(yè),曾和我有過書信往來。到漢昭帝時,他擔任九卿之職。
太史公說:我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為他的志向不能實現(xiàn)而悲傷。到長沙,經(jīng)過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嘗不流下眼淚,追懷他的為人??吹劫Z誼憑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責怪屈原如果憑他的才能去游說諸侯,哪個國家不會容納,卻自己選擇了這樣的道路!讀了《鵩鳥賦》,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棄官和得官等閑視之,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屈原賈生列傳說明與鑒賞
《屈原賈生列傳》是屈原、賈誼兩個人的傳記,他們雖然不是同時代人,但是二人的遭遇有不少共同之處。他們都是才高氣盛,又都是因忠被貶,在政治上都不得志,在文學上又都成就卓著。所以,司馬遷才把他們同列于一篇。
對于屈原,作者先寫他的才能之高。他“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但也因此深受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進讒言使懷王疏遠屈原。屈原被貶之后,作者極力表現(xiàn)他忠君愛國的一腔熱血和滿懷赤誠,“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但屈原最終也沒能使懷王覺悟,反因此得罪了令尹子蘭,慘遭放逐。
屈原被放逐之后,作者重點寫了他的死。上不能為國盡忠效力,下不能躬耕壟畝,歸隱田園,“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是一種偉大的、難得的孤獨,唯有堅強者方能如此,唯有高尚者方能如此。所以屈原才表示:“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蠼乎!”就這樣,屈原懷抱沙石,沉江而死,實現(xiàn)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離騷》)的諾言,其正直剛烈堪稱千古之冠。
司馬遷對賈誼,則首先表現(xiàn)其才華過人,“是時賈生二十余,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以為能,不及也”。漢文帝也非常欣賞他,一年之中破格提拔他為太中大夫。接著賈誼又提出了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行禮樂等革新主張,但卻遭到了周勃等老臣們的反對,他們攻擊賈誼“年少初學,專欲擅權(quán),紛亂諸事”,而漢文帝又是這班老臣們所擁立,登位不久,權(quán)力未穩(wěn),也只有依從而已。所以就把賈誼貶到長沙,任長沙王太傅。
賈誼到長沙之后,作者重點寫其郁郁不快的情懷,而在表現(xiàn)時,又大多借賈誼自己的辭賦來直接抒發(fā),如其《吊屈原賦》云:“斡棄周鼎兮寶康瓠,騰駕罷牛兮驂蹇驢,驥垂兩耳兮服鹽車。章甫薦屨兮,漸不可久。嗟苦先生兮,獨離此咎!”這哪里是獨吊屈原,賈誼亦何嘗不是如此,不然的話,他又怎能年紀輕輕就憂郁而死呢?
本文最大的特點是作者筆端飽含感情,行文幽抑哀惋。正如作者所云:“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可見作者是在這種悲慨的感情中寫下本篇的,并將此情寄之筆端。而司馬遷自己也同樣是才高氣盛,因忠而遭受不幸,所以他表面上寫屈原、賈誼,實際上也在寫他自己,他在《報任安書》中寫道:“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詩三百篇》大氐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也正是由于作者把自己悲憤不平之感傾注在本傳上,才使得本篇有了不同于其他人物傳記的特色,這就是一邊敘事,一邊議論抒情。如本傳開頭兩個自然段是敘事,但講到屈原被疏之后,作者忍耐不住開始一大段議論抒情,對屈原人格,對《離騷》精神的評論,都是非常準確的,如“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這可以說是切中肯綮之語。
另外,本篇在寫作上確實又繼承了《離騷》的抒情傳統(tǒng),正如清人陳劉熙載所云:“學《離騷》得其情者太史公,得其辭者為司馬長卿。”又云:“太史公文,兼括六藝百家之旨。第論其惻怛之情,抑揚之致,則得之于《詩三百篇》及《離騷》者居多。”(《藝概·文概》)而縱觀本篇,更是如此。
史記簡介
《史記》是中國的一部紀傳體通史。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司馬遷花了18年的時間所寫成的。全書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萬字,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記載了上起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約公元前3000年)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它包羅萬象,而又融會貫通,脈絡清晰,“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詳實地記錄了上古時期舉凡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fā)展狀況。
屈原賈生列傳作者簡介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或前135年—?)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
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人,父司馬談,學問廣博。漢武帝即位,談為太史令。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司馬談在臨終時囑咐司馬遷繼續(xù)自己的事業(yè),撰寫史書。3年后,司馬遷繼父任太史令,開始在國家藏書處“金匱石室”閱讀,整理歷史資料。20歲時,游歷長江中下游和山東、河南等地,并到廬山和會稽考察傳說中的“禹疏九河”等遺跡,經(jīng)沅水和湘水流域,憑吊屈原沉水的汨羅江,在曲阜,參觀了孔子的“廟堂車服禮器”?;亻L安后任郎中。35歲時二次出游,廣泛地接近下層人民。武帝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李陵孤軍深入匈奴,敗降,而司馬遷極言李陵降敵出于無奈,意在待機報答漢朝,因此觸怒武帝,致罪下獄,受宮刑。司馬遷為完成《史記》,隱忍茍活。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xù)發(fā)憤著書,終于完成了我國最早的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人稱《太史公書》。
看了屈原賈生列傳文言文翻譯及注釋的人還看了:
2.殿前歡 楚懷王
3.給屈原寫一封信
4.李商隱《賈生》
6.古代勵志愛國故事
8.古文中因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