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學習方法>各學科學習方法>語文學習>

高中語文必修5《談中國詩》期末練習試題

時間: 朝燕820 分享

  隨著語文考試的即將來臨,你做好復習的準備了嗎?這份設計良好的試題卷將會有效的去檢測出你的學習情況。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收集整理的《談中國詩》課文及試題,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談中國詩》原文

  什么是中國詩的一般印象呢?發(fā)這個問題的人一定是位外國讀者,或者是位能欣賞外國詩的中國讀者。一個只讀中國詩的人決不會發(fā)生這個問題。他能辨別,他不能這樣籠統(tǒng)地概括。他要把每個詩人的特殊、個獨的美一一分辨出來。具有文學良心和鑒別力的人像嚴正的科學家一樣,避免泛論、概論這類高帽子、空頭大話。他會牢記詩人勃萊克的快語:“作概論就是傻瓜。”假如一位只會欣賞本國詩的人要作概論,他至多就本國詩本身分成宗派或時期而說明彼此的特點。他不能對整個本國詩盡職,因為也沒法“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有居高臨遠的觀點。因此,說起中國詩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國人和外國詩在。這立場是比較文學的。

  據(jù)有幾個文學史家的意見,詩的發(fā)展是先有史詩,次有戲劇詩,最后有抒情詩。中國詩可不然。中國投有史詩,中國人缺乏伏爾所謂“史詩頭腦”,中國最好的戲劇詩,產(chǎn)生遠在最完美的抒情詩以后。純粹的抒情詩的精髓和峰極,在中國詩里出現(xiàn)得異常之早。所以,中國詩是早熟的。早熟的代價是早衰。中國詩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這種現(xiàn)象在中國文化里數(shù)見不鮮。譬如中國繪畫里,客觀寫真的技術(shù)還未發(fā)達,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種“純粹畫”的作風;中國的邏輯極為簡陋,而辯證法的周到,足使黑格爾羨妒。中國人的心地里,沒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經(jīng)》說一個印度愚人要住三層樓而不許匠人造底下兩層,中國的藝術(shù)和思想體構(gòu)。往往是飄飄凌云的空中樓閣,這因為中國人聰明,流毒無窮地聰明。

  貴國愛倫· 坡主張詩的篇幅愈短愈妙,“長詩”這個名稱壓根兒是自相矛盾,最長的詩不能需要半點鐘以上的閱讀。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國詩是文藝欣賞里的閃電戰(zhàn),平均不過二三分鐘。比了西洋的中篇詩,中國長詩也只是聲韻里面的輕鳶剪掠。當然,一篇詩里不許一字兩次押韻的禁律限制了中國詩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腳,腳也形成了鞋子;詩體也許正是詩心的產(chǎn)物,適配詩心的需要。比著西洋的詩人,中國詩人只能算是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的雕刻者。不過,簡短的詩可以有悠遠的意味,收縮并不妨礙延長,仿佛我們要看得遠些,每把眉眼顰蹙。外國的短詩貴乎尖刻斬截。中國詩人要使你從“易盡”里望見了“無垠”。

  一位中國詩人說:“言有盡而意無窮。”另一位詩人說:“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用最精細確定的形式來逗出不可名言、難于湊泊的境界,恰符合魏爾蘭論詩的條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聯(lián)接著確切。

  這就是一般西洋讀者所認為中國詩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換個說法,說這是一種懷孕的靜默。說出來的話比不上不說出來的話,只影射著說不出來的話。濟慈名句所謂:

  聽得見的音樂真美,但那聽不見的更美。

  我們的詩人也說,“此時無聲勝有聲”;又說,“解識無聲弦指妙”。有時候,他引誘你到語言文字的窮邊涯際,下面是深秘的靜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

  有時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遙思遠悵:“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這“不知”得多撩人!中國詩用疑問語氣做結(jié)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詩來得多,這是極耐尋味的事實。試舉一個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紀拉丁詩里有個“何處是”的公式,來慨嘆死亡的不饒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國詩都利用過這個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維榮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問何處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楊貴妃,然后結(jié)句道:“可是何處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國詩里這個公式的應用最多,例如:“壯士皆死盡。余人安在哉?”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處?人去也,春何處?”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許要說:

  夠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從前那樣美了。

  中國詩人呢,他們都像拜倫《哀希臘》般地問:

  他們在何處?你在何處?

  問而不答,以問為答,給你一個回腸蕩氣的沒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沒有下文。余下的,像啥姆雷特臨死所說,余下的只是靜默——深摯于涕淚和嘆息的靜默。

  西洋讀者也覺得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我們也有厚重的詩,給情感、思戀和典故壓得腰彎背斷。可是中國詩的“比重”確低于西洋詩;好比蛛絲網(wǎng)之于鋼絲網(wǎng)。西洋詩的音調(diào)像樂隊合奏。而中國詩的音調(diào)比較單薄,只像吹著蘆管。這跟語言的本質(zhì)有關(guān),例如法國詩調(diào)就比不上英國和德國詩調(diào)的雄厚。而英國和德國詩調(diào)比了拉丁詩調(diào)的沉重,又見得輕了。何況中國古詩人對于叫囂和吶喊素來視為低品的。我們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們的還是斯文;中國詩人狂得不過有凌風出塵的仙意。我造過aeromantic一個英文字來指示這種心理。你們的詩人狂起來可了不得!有拔木轉(zhuǎn)石的獸力和驚天動地的神威,中國詩絕不是貴國惠特曼所謂“野蠻犬吠”,而是文明人話。并且是談話。不是演講,像良心的聲音又靜叉細——但有良心的人全聽得見,除非耳朵太聽慣了麥克風和無線電或者……

  我有意對中國詩的內(nèi)容忽略不講。中國詩跟西洋詩在內(nèi)容上無甚差異;中國社交詩特別多,宗教詩幾乎沒有,如是而已。譬如田園詩—— 不是浪漫主義神秘地戀愛自然,而是古典主義的逍遙林下——有人認為是中國詩的特色。不過自從羅馬霍瑞斯《諷訓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國田園詩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詩卓然自成風會。又如下面兩節(jié)詩是公認為洋溢著中國特具的情調(diào)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我試舉兩首極普通的外國詩來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節(jié):

  晚鐘送終了這一天,

  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

  農(nóng)夫倦步長道回家,

  僅余我與暮色平分此世界。

  第二是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

  微風收木末,

  群動息山頭。

  鳥眠靜不噪,

  我亦欲歸休。

  口吻情景和陶淵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驚訝。中西詩不但內(nèi)容常相同,并且作風也往往暗合。斯屈萊欠就說中國詩的安靜使他聯(lián)想起魏爾蘭的作風。我在別處也曾詳細說明貴國愛倫·坡的詩法所產(chǎn)生的純粹詩,我們詩里幾千年前早有了。

  所以,你們講,中國詩并沒有特特別別“中國”的地方。中國詩只是詩,它該是詩,比它是“中國的”更重要。好比一個人,不管他是中國人,美國人。英國人,總是人。有種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兒,你們叫它“北京狗”,我們叫它“西洋狗”?!都t樓夢》的。西洋花點子哈巴狗兒”。這只在西洋就充中國而在中國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該磨快牙齒,咬那些談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逢這類人講到中國文藝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們不可輕信,好比我們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種商業(yè)廣告的當一樣。中國詩里有所謂“西洋的”品質(zhì),西洋詩里也有所謂“中國的”成分。在我們這兒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們那兒發(fā)展得明朗圓滿。反過來也是一樣。因此,讀外國詩每有種他鄉(xiāng)忽遇故知的喜悅,會引導你回到本國詩。這事了不足奇。希臘神秘哲學家早說,人生不過是家居,出門,回家。我們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圖不過是靈魂的思家病,想找著一個人,一件事物。一處地位,容許我們的身心在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個安頓歸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蕩子回到家。出門旅行,目的還是要回家,否則不必牢記著旅途的印象。研究我們的詩準使諸位對本國的詩有更深的領會,正像諸位在中國的小住能增加諸位對本國的愛戀。覺得甜蜜的家鄉(xiāng)因遠征增添了甜蜜。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5《談中國詩》期末練習試題

  選擇題

  下列各組詞語中劃線的字,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

  A.剎那(shā)伶俜(pīng)肖像(xiào)車載斗量(zài)

  B.心弦(xuán)矜持(jīn)連累(lěi)賣官鬻爵(yù)

  C.字帖(tiè)當真(dàng)慰藉(jiè)強詞奪理(qiǎng)

  D.檔案(dàng)緋闡(fēi)信箋(qiān)削鐵如泥(xuē)

  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彗星 白熾燈 一蹴而就 言者無罪,聞者足誡

  B.羨妒 入場券 如雷灌耳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C.躋身 殺手锏 響遏行云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D.精湛 辨證法 輕鳶剪掠 瓜熟締落,水到渠成

  下列各句中劃線的詞語,使用不恰當?shù)囊痪涫? )

  A.第五屆兩岸信息技術(shù)論壇閉幕,兩岸業(yè)界人士共同表示,要抓住兩岸關(guān)系呈現(xiàn)和平發(fā)展前景的新機遇,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

  B.既想竭力為布什集團辯解,又想盡量保持自己在公眾面前的形象,國務卿賴斯的發(fā)言有時如鯁在喉,左右為難。

  C.佳士得方面一意孤行,堅持拍賣被劫掠的圓明園文物,違背了相關(guān)國際公約的精神和文物返還原屬國的國際共識,損害了中國人民的文化權(quán)益和民族感情,其在中國的發(fā)展將受到嚴重影響。

  D.2月28日,中國外長楊潔篪在會見日本外相時就釣魚島主權(quán)問題全面闡述了中方的嚴正立場,要求日方謹言慎行,避免事態(tài)擴大化。

  下列句子中語意明確、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在全球性失業(yè)大潮前,政府刺激經(jīng)濟、增加就業(yè)的措施能否取得明顯效果仍是未知數(shù)。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為失業(yè)人士開出藥方,在危機中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B.2008年度耕地面積凈減少29萬畝,比2007年凈減少61萬畝,下降近50%左右。這表明中國耕地保護取得成效,耕地減少勢頭得到初步遏制。

  C.2009年2月25日,美國國務院發(fā)表了《2008年國別人權(quán)報告》,再次對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人權(quán)狀況進行指責和干涉,而對自己糟糕的人權(quán)紀錄只字不提。

  D.這位房產(chǎn)分析師認為,通過政府出面收購房源,可以使市場成交量在短期內(nèi)得以拉升,給市場以“回暖”的預期,以刺激房市。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唤M是( )

  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歡聆聽,___________,___________;閉關(guān)自守的民族不喜歡聆聽,___________,___________;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歡聆聽,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只有喜歡聆聽的民族,才是富有智慧的民族。

 ?、偎麄冎粫F兵黷武 ②浮躁和短視制約了他們的見識

 ?、鬯麄冎粫\嘗輒止 ④貪欲和傲慢遮擋了他們的視線

 ?、菟麄冎粫^天 ⑥淺陋和愚昧妨礙了他們的進取

  A.③④①②⑤⑥ B.①④⑤⑥③②

  C.⑤⑥①④③② D.①④③②⑤⑥

  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在中國的章回小說中,每回結(jié)束必寫一句話:“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難道作者不怕這樣一下子把讀者從故事里拉出來,明白這故事原是他編造的嗎?

  同樣,在京劇《三岔口》中,任堂惠與劉利華的全部“夜戰(zhàn)”,竟然都是在燈火通明中進行的。為什么沒有觀者指責這種不真實已經(jīng)近乎荒.唐,反倒看得更加津津有味?在中國的戲曲舞臺上,一根馬鞭便是一匹千里神駿,幾個打旗的龍?zhí)妆闶呛坪迫姡б幌履_便是進一道院或出一道門。西方人面對這些可能驚奇莫解,中國人卻認可這就是藝術(shù)的真實。

  中國藝術(shù)家為什么敢于如此大膽地以假當真,將讀者與觀眾“欺弄”到這般地步,非但不遭拒斥,反而樂陶陶地認同?我想,中國的藝術(shù)家更懂得讀者與觀眾的欣賞心理——假定這是真的。

  其實,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沒有任何一個讀者或觀眾會把一部小說當作真實的事件,把一幅畫當作真實的景物,把一出戲當作真實的生活場景,只不過東西方藝術(shù)家對此所做的全然是背道而馳的罷了。

  西方戲劇家從易卜生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都在努力使演員進入角色,演員在舞臺上必須忘掉自己,舞臺不過是“四面墻中抽掉一面”的生活實況,觀眾好像從鑰匙眼里去看別人家中發(fā)生的事;然而在中國的戲劇舞臺上剛好相反,《空城計》中諸葛亮唱完后,輪到司馬懿唱時,諸葛亮可以摘掉胡子,用手巾擦擦汗,喝口茶水潤潤嗓子,因為他完全清楚觀眾知道這是唱戲。戲是假的,只有演員的藝術(shù)水準和功夫才是貨真價實的。這樣,東西方的劇場也就截然不同。在西方的劇場里,觀眾不敢響動,甚至忍住咳嗽,怕破壞劇場的氣氛,影響真實感;但在中國的劇場里,觀眾卻哄喊叫好,以刺激演員更賣力氣。對于中國觀眾來說,這種劇場高潮往往比戲劇更能得到滿足。

  西方的古典畫家同樣把真實視為最高的藝術(shù)法則。他們采用焦點透視、光線原理與人體解剖學來作畫,盡力使觀眾感到物像的逼真如實,而中國畫家卻用墨色描繪山水、花鳥和人物;為了表達的自由,他們將泰山松、黃山云、華山石、廬山瀑超越時空地集于一紙,這種透視不是依據(jù)眼睛,而是依據(jù)心靈(現(xiàn)代美術(shù)理論家稱之為“散點透視”),他們甚至還把詩文圖鑒都搬到畫面上來,與畫中種種形象相映成輝。因為中國畫家知道觀者要看的,不是生活中有的,而是生活中沒有的。比如畫中的意境、品格、情趣以及筆墨的意蘊。

  至于小說,更是如此。

  西方的小說家著意刻畫他筆下人物皮膚的光澤、衣服的質(zhì)地與眼神種種細微的變化,努力把他的讀者導入如實的感受和逼真的情境中;中國的小說家則只用“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熊腰虎背,聲如洪鐘,力能扛鼎”之類的套話來形容一位美女或英豪。因為中國的小說家知道讀者更關(guān)注的是這些人物超乎意料的行為,以及故事怎樣一步步更牢牢地抓住他們向前發(fā)展。

  以假當真,不是藝術(shù)家非要這么做不可,而是讀者與觀眾需要這么做。

  中國的藝術(shù)自始就立在這一點上。因為藝術(shù)家深知藝術(shù)不是重復生活,而是超越生活。藝術(shù),也正因為它是生活中沒有的,所以才更有存在價值。

  【小題1】第三自然段“欺弄”一詞加引號的作用是       ;在文中的意思是 。

  【小題2】概括中西方小說家刻畫人物的不同方法。

  西方小說家:         ;

  東方小說家:         。

  【小題3】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話“只不過東西方藝術(shù)家對此所做的全然是背道而馳的罷了”,結(jié)合全文,理解“背道而馳”在文中的含義。

  【小題4】選出對文意的理解正確的兩項(  )

  A.這篇文章采用對比分析的方法,作者認為,中西方藝術(shù)家在處理真實性方面,可謂各有千秋,難分高下。

  B.藝術(shù)不是重復生活,而是超越生活,中國藝術(shù)家以假當真,抓住了讀者和觀眾的欣賞心理。

  C.中國觀眾常沉迷于戲劇的高潮,哄然叫好,相比之下,西方觀眾看戲則要冷靜、理智得多。

  D.“散點透視”就是依據(jù)心靈,超越時空,追求藝術(shù)真實。

  E.藝術(shù),要表現(xiàn)生活中沒有的東西,這是神話小說、科幻小說深受讀者喜愛的根本原因。

  閱讀下面短文,然后回答文后各題。

  兒童如詩

  趙思運

  我一直認為,兒童的本質(zhì)是詩的,詩的本質(zhì)是兒童的。兒童和詩都是神性的。

  兒童是泛神論的,在兒童的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靈性的。他會對著我們認為沒有生命的東西說話,會給小凳子穿上四只鞋子……他那清澈的眸子里閃爍著的是神性的光芒。我覺得,一個太善言談的人往往就失去了靈性與神性,孩子的言語不發(fā)達,但上帝賦予他了洞穿萬物的神力,他能夠直接與萬物交談,因為我們不能,所以我們往往對孩子的交談感到不能理解。神性與太多的言語是對立的。不會說話的兒童以神性與萬物溝通,而當他漸漸長大成人,足以表達他所看到的一切的時候,他的神性就被上帝收回了,與常人無異。所以,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在《彩虹》詩中寫道:“兒童是成人的父親。”兒童是引領我們重新找回原初神性的父親。

  詩人牛漢講過一件事。有一天,他正在寫東西,他的外孫女突然傷心地大叫:“爺爺,花滅了!”這時,牛漢以一個成年人的權(quán)威口氣矯正道:“不對!應是‘花謝了’!不是‘花滅了’!”外孫女堅定地抗議道:“花真的是滅了,花就是燈!”是嗎?花是燈嗎?幾乎每個成年人都會做出否定的回答。但是,外孫女的回答卻“如五雷轟頂一般”使牛漢“驚愕得啞口無言了”。在孩子眼里,燈是有生命的,花是有生命的,兒童的言語所幻化出來的世界是成年人從未想象與經(jīng)歷過的,這一世界不是他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是直接遇到的,隨處都可以遇到的。在他們的眼里,一切都是有詩意的。他們的世界一下子點燃了我們成年人世界的詩意,使我們在麻木的生存中瞬間蘇醒過來。

  孩子的世界是詩的世界,美好的世界,對孩子的殘害就是對人生之詩的殘害,對美好世界的殘害。當孩子們在災難來臨的時候,他們對人性、對世界的絕美的憧憬是永恒不滅的。記不清是在哪一家刊物上讀到過這么一首詩,是納粹集中營里的一位小女孩寫的:

  小女孩對揮鍬動土的德國士兵說

  劊子手叔叔

  請把我埋得淺一點

  你埋得太深了

  明天我媽媽就找不到我了

  讀到這樣的詩句,我的靈魂深處有一種椎心的疼痛,那種感覺絕不是用“震撼”一詞就能夠概括得了的。我會想像到:任何一個劊子手讀這首詩都會感到不寒而栗!這首詩是在控訴,但又決不僅僅止于控訴。她的價值更在于喚醒,喚醒我們的人性,喚醒我們對生命的尊重,對人類的尊重,對美好世界的尊重。那個美好世界不僅僅屬于孩子的烏托邦,它應該屬于我們現(xiàn)實中的每個人,屬于全人類,這個美好的世界應該包括那個女孩、也包括那個劊子手。

  最沉靜也最打動我的是這么一個小場面,記得是格非某一篇小說里寫的,十幾年以前讀過的?,F(xiàn)在只記得幾句話。是一個成年人與兒童的對話。

  你的橋不牢

  它是給鴿子走的

  鴿子能飛過河去不用橋鴿子也能飛過去

  它是給沒有翅膀的鴿子走的

  所有的鴿子都有翅膀

  沒有翅膀的鴿子沒有翅膀

  在課堂上我曾拿這幾句話以《童話》為題給學生當詩講過,有一個學生很感動,說是讀到的最好的詩了。字面意思很簡單,就是成年人與孩子的對話,成年人的話是對的,孩子的話也是對的。但在本質(zhì)意義上二者卻是極端對立的。成年人一再強調(diào)的是實用價值,依據(jù)的是常識與現(xiàn)實的真理原則;孩子強調(diào)的是精神價值,依據(jù)的是人性與形而上學的神性原則。在巨大的張力中,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一種神性的執(zhí)著。孩子單純的話語里的豐富蘊藉足以令人沉思、深思。

  美國當代人文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健康的兒童性”的概念,認為成年人應該具有雙重視角,一方面,像成人一樣以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揭示社會的底蘊;另一方面,又以兒童的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把生活的厚厚塵土擦拭掉,讓詩性與神性的光輝重新放射出來。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物欲的無限滋生,現(xiàn)實功利的、純粹理性的、實用真理性的生存密密地把人們的詩性與神性封鎖住了。在上帝的眼里,成年人都是盲人。

  迷茫之中如何尋找光明?

  左眼是詩歌;右眼是兒童。

  【小題1】為什么說“兒童是引領我們重新找回原初神性的父親”?

  【小題2】請分別說明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義。

 ?、龠@個美好世界應該包括那個女孩,也包括那個劊子手。

  ②孩子單純的話語里的豐富蘊藉足以令人沉思、深思。

  【小題3】結(jié)合全文,說說對“兒童如詩”的理解。

  【小題4】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

  A.詩人牛漢“驚愕得啞口無言”的原因是,兒童的言語所幻化出來的世界是成年人從未想象與經(jīng)歷過的,兒童富有詩意的世界震撼了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使詩人審視反思生存中的理性。

  B.我們讀納粹集中營小女孩的詩都會產(chǎn)生震撼、不寒而栗的感覺,因為這首詩不僅控訴了納粹的罪惡,更喚醒我們的人性,喚醒我們對生命、人類以及美好世界的尊重。

  C.馬斯洛的“健康的兒童性”認為,在對待生活方面,兒童要多一些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成年人要多一些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這樣兩者就會找到詩性與理性的最佳結(jié)合點,既能揭示社會的底蘊,又能重新放射詩性與神性的光輝。

  D.文中多次提到“神性”,“神性”在文中的含義是“兒童是泛神論的,在兒童的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靈性的”,是一種“洞穿萬物”、“與萬物溝通”的神力。

  E. 作者筆法質(zhì)樸自然,以平實的語言闡發(fā)了令人深思的哲理:兒童如詩,人們要在詩歌和兒童的引領下走出迷茫,尋找光明。

  語言表達

  下面幾句話透露出的主要信息是什么?(不超過20個字)

  中微子的質(zhì)量很小,其宇宙意義卻很大?,F(xiàn)在我們知道,宇宙中的極大部分(90%)物質(zhì)皆為所謂暗物質(zhì)。它們是什么東西?科學家至今未搞清楚。而中微子在宇宙中的數(shù)量十分巨大,即使如此小的質(zhì)量,其總質(zhì)量足以超過目前已知的星系質(zhì)量的總和。宇宙暗物質(zhì)之謎,因此將局部揭開。

  寫作

  以“對嚴寒失去了戒備”為開頭,重組下面句子,不得改變原意,可以適當增刪詞語。

  如果在各種宣傳活動中,專家們不是忙著對暖冬做錦上添花式的一次次論證,而是多一點全面、通俗的科學解釋、善意的提醒,大家對今年是“暖冬”的觀念也許就不會這樣深,以致于對嚴寒失去了戒備。

  對嚴寒失去了戒備
看了高中語文必修5《談中國詩》期末練習試題的人還看:

1.高中語文試題及答案

2.高中語文閱讀真題

3.2016高考全國卷1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解析

4.高中語文閱讀理解專項練習題

5.高中語文現(xiàn)代散文閱讀題

2188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