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哲學論文 > 思想哲學 >

試析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的限制條件(3)

時間: 鄒升平1 分享

  三、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的方向限制
  “近一段時期,關于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討論不斷深入,理論工作者提出了許多有見地和有新意的觀點。但也出現(xiàn)了一些忽視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自身‘容納’限度,把邏輯性矛盾的或馬克思明確反對的觀點,通過‘拼湊’和‘嫁接’等外科手術的形式,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的新‘融合’或新‘發(fā)展’,客觀上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理解帶來混亂,造成混淆視聽的不良影響。”發(fā)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不能脫離原有理論限制條件,要在原有的理論空間中,探索正確的發(fā)展方向。而不能從相反的方向使勞動價值論走向庸俗和倒退。
  第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商品交換的理論,不能作為財富分配的惟一的理論依據(jù)。因為物質財富分配的具體方式有不同的制約條件。比如財富的分配除了生產條件的決定作用,還有非經濟的因素如政治權力、社會暴力、道德理念、宗教思想等起著十分重要作用,這些超經濟的權力可能凌駕于經濟之上成為分配的有形的“指揮棒”,進而掩蓋經濟活動的本質。馬克思雖然創(chuàng)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但他并沒有以此作為分配的根據(jù)。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是用以揭示資本主義內在的經濟關系的,并不意味著只有參與價值的創(chuàng)造,才有參與分配的權利。要把價值的創(chuàng)造與價值的分配區(qū)分開來。馬克思認為利潤、利息、地租是資本所有權、土地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xiàn)。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根據(jù)是對資本、土地等要素的經濟所有權,體現(xiàn)了商品生產和交換不平等的地位,并不是因為創(chuàng)造了價值。所以把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與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理論聯(lián)系起來,認為按勞分配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是一種理論誤解。因為馬克思設想未來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商品生產消亡,價值不再作為衡量勞動的尺度,按勞分配是個人消費的實物分配,不再存在價值分配??梢姡R克思認為勞動價值論只能說明商品交換中的勞動耗費問題,在非商品的未來社會已失去其存在的社會經濟基礎,也失去其自身存在的理論意義。因此,馬克思從來沒有用勞動價值論來說明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即使社會主義國家事實上存在商品經濟和價值關系,也應把價值的生產與價值的分配區(qū)分開來。至于我國現(xiàn)階段存在多種分配方式,允許和鼓勵各種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存在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方式,并不意味著對勞動價值論的否定。因為勞動價值論是實現(xiàn)勞動社會化的一種最有利生產方式,不是生產方式內容的全部,只適用于商品生產和交換的歷史條件。
  第二,資本、土地以及機器設備等物化勞動是否創(chuàng)造“價值”的問題。我們必須明確價值的概念。如果把“價值等同于物質財富或使用價值”,這里毫無疑問,自然資源、自然工具、人造工具都是人在勞動中創(chuàng)造新的使用價值的輔助條件,是財富的源泉。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也強調“自然界”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即物質財富的源泉,并指出“自然界”也是“一切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第一源泉”。雖然這些物化勞動可以商品化,但他們本身不是價值,不是價值的實體,更不是價值的源泉。因為它們都是“實體”性要素,是作為“物”的絕對不變的屬性而存在。不反映商品交換者的相對的社會關系,它們只是作為社會生產條件的重要因素,使社會生產條件不斷進步。它們是社會生產條件本身,而不是這種社會條件下的社會生產關系。這些物化勞動作為影響個別必要勞動時間決定性因素,凸現(xiàn)了個別必要勞動時間和平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存在的競爭關系。對這些物化勞動的不同占有和使用權,反映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不同的生產地位、生產條件等歷史現(xiàn)狀。另外需澄清的概念是“勞動”和“創(chuàng)造”,“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與“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這兩句話中“勞動”和“創(chuàng)造”的涵義是不同的。在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的語義框架內,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指勞動在商品生產中進行了勞動的耗費即消耗的體力、腦力的支出,為了商品交換的順利進行就必須以價值形式進行比較或給以補償,這里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創(chuàng)造”是一般勞動的“凝結”,在這個意義上勞動是價值的惟一源泉。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是說勞動者運用生產資料對某些物體進行改造,改變它們的原有狀態(tài),造出某種適合人需要的新使用價值,這里的“勞動”指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是改變物理狀態(tài)。“物化勞動”(資本、土地、機器設備等)只是作為具體勞動的形式或條件,在改變勞動對象原有狀態(tài)過程中起作用。“物化勞動”實現(xiàn)商品化也要進行一般勞動的“抽象”,放棄在具體勞動中的一切“外觀”和“重要性”。人們之所以會產生物化勞動能創(chuàng)造價值的誤解,主要由于生產條件不同,個別必要勞動時間少于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結果按平均必要勞動時間為同一尺度,帶來了盈利,用較少的勞動支配了較多的勞動,形成勞動創(chuàng)造的財富在社會的不平等、不均勻占有。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正是為了揭示和批判這種經濟關系的局限性。不能把批判“對象”偷換成批判“工具”,使“工具”喪失它的批判功能和批判使命。
  第三,科技、知識、信息等腦力勞動要素、勞動產品及惱力勞動本身創(chuàng)造價值的問題。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科技進步,科學技術日益成為創(chuàng)造和增進財富的決定性力量。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信息作為一種巨大的無形資源,在人類的生產活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樣,科技、知識、信息這些作為社會的生產條件與資本、土地、機器設備等“硬件”相比,是社會生產條件的“軟件”,它們決定了商品生產者腦力耗費的強度,也是衡量、比較平均的、正常社會生產條件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樣它是社會生產條件本身,而不是在這種生產狀況下的社會生產關系。
  總之,馬克思勞動價值淪建立在以下幾個前提之上。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并沒有研究商品生產的社會生產條件問題,而是把“現(xiàn)有的社會生產條件”、“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相同的勞動強度”作為商品交換價值論的既定的前提條件,而這個前提又是商品生產者充分自由競爭的基礎。也就是說,不管生產商品的社會生產條件的具體特點如何,只要社會是充分自由競爭的,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就存在一個相對確定的趨勢。馬克思說過,沒有充分的自由競爭,沒有勞動者從一個部門向另一個部門的自由流動,勞動就只能是具體勞動,抽象勞動就是一種虛構,商品價值量的確定就沒有任何科學性。另外一個前提就是生產資料的私有制。所以我們發(fā)展勞動價值論只能在對勞動價值論的前提條件進行分析,勞動價值論向哪些方面發(fā)展不是我們主觀任意選擇的。研究在公有制和市場經濟的非充分競爭狀態(tài)條件下,如何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商品生產的競爭力,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勞動的社會化;在社會意識形態(tài)克服商品拜物教的危害,實現(xiàn)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這才是發(fā)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應堅持的正確方向和選擇。
19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