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tǒng)的美德故事典故
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你知道中華傳統(tǒng)的美德故事典故有哪些嗎?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中華傳統(tǒng)的美德故事典故,歡迎大家閱讀。
中華傳統(tǒng)的美德故事典故:世恩夜待
【原文】
明陳世恩,萬歷己丑進(jìn)士,長兄孝廉。季弟好游狎,早出暮歸,長兄規(guī)之不改。世恩曰,傷愛無益。乃每夜親守外戶,待弟入,手自扃鑰,問以寒暖饑飽,憂恤之情,形于言貌。如是數(shù)夕,弟乃大悔,不復(fù)暮歸。
世恩善于化弟,無論矣,而尤非人所能者。世恩貴時,其兄已卒。有小民吳三者,兄妾之弟也,來省其姐,衣服藍(lán)縷,世恩邀與對食。季弟問之,則曰,庶嫂子女皆無,青年為兄守節(jié),吾敬之以及其弟耳。
【白話解釋】
明朝時候,有個姓陳名叫世恩的,是神宗皇帝萬歷己丑年中的進(jìn)士,他的大哥哥是個舉人。他的小弟弟最喜歡游蕩,天天很早的出去,很遲的回來,他的大哥哥屢次的規(guī)勸他,他究竟不肯改過。陳世恩說,這個樣子,徒然損傷了兄弟間的友愛,是沒有益處的。
于是陳世恩就每夜親自守著大門,必定要等到他的弟弟回來了,又親手下了鎖。并且問他的弟弟身上冷不冷,暖不暖,肚里餓不餓,飽不飽。憂恤他弟弟的神氣,完全在說話里和臉面上表現(xiàn)了出來。
這樣的有了好幾夜,他的弟弟就大大的悔悟,不敢再到晚上回家了。
中華傳統(tǒng)的美德故事典故:鄭濂碎梨
【原文】
明鄭濂、七世同居。門旌天下第一家。太祖召問曰。汝家人口若干。對曰。千余。因問治家之道。對曰。惟不聽婦人言耳。上賜二梨。濂拜受歸。上命校尉瞯之。濂至家。召家人齊謝恩。置水二缸。碎梨入水。飲之。上大悅。
張閏八世同居百余口。陳昉十三世同居七百余口??芍^繁矣。而鄭濂七世同居千余口。宜郡守旌其門為天下第一家也。問其治家之道。惟守家法。不聽婦言。嗚呼、婦人之言。家之斧斤也??刹簧鳉e。
【白話解釋】
明朝時候。鄭濂的家里是七代同住的。他家里的大門上。旌表著天下第一家五個字。太祖皇帝召了鄭濂來問著他道。你家里究竟有多少人口呢。鄭濂回對道。大約有一千多人口。太祖皇帝就問鄭濂用怎么樣治家的法則。鄭濂回對說。只有不聽婦人家的言語罷了。太祖皇帝聽了很歡喜。就送他兩個梨子。鄭濂拜謝著。受了梨子回到家里去的時候。太祖皇帝叫校尉暗地里跟了他去。看他有什么舉動。那里曉得鄭濂一到了家里。就召集了合家的一千多人。一齊出來謝恩以后。便放下了兩大缸的清水。把兩個梨子弄碎了放在水里。大家分著喝了。太祖皇帝曉得了這一回事。非常的喜歡。
中華傳統(tǒng)的美德故事典故:比干死爭
詩曰:比干強(qiáng)諫,盡其忠誠,紂王淫泆①,遂以死爭。
殷商滅了夏桀之后,商的開國之君為湯王。湯是一個賢明的國君,以“仁道”治理天下,他曾說:“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所以,商朝開始非常興盛,歷經(jīng)二十九個國君,立國五百多年,最后毀于紂王。
據(jù)《史記》記載,帝紂天資聰穎,反應(yīng)靈敏,能說會道,臂力過人,能徒手跟猛獸搏斗。他的智慧足以拒絕他人的勸諫,口才足以粉飾自己的過錯。在大臣面前炫耀才能,在整個天下吹噓名聲。
紂王的叔父叫比干,在紂王身邊做少師官,看見紂王這樣的荒淫游佚,嘆著氣說:“國君暴虐得這個樣子不去勸諫,那就是不忠了;為了怕死不敢說話,那就是不勇敢了,國君有過失就應(yīng)該去勸諫,做臣子的不用死去力爭,那么就對不起天下的百姓。”于是比干就到紂王那去強(qiáng)諫。紂王生氣地說:“聽說圣人的心上有七個竅。”就剖開比干的胸膛,挖出心臟來觀看。賢臣箕②子大為恐懼,于是假裝瘋癲去做奴隸,紂又把他囚禁起來。太師、少師便攜帶著祭器、樂器逃奔周國。周武王于是率領(lǐng)諸侯討伐紂王。紂王兵敗,逃回城里,登上鹿臺,穿上他那飾有珍珠寶玉的衣服,跳到火中自焚而死。周武王于是斬下紂王的頭顱,懸掛在大白旗桿上,又殺死妲己,把箕子從監(jiān)獄里釋放出來,給比干建了墳?zāi)?,為后人做榜樣。周武王把首都遷到鎬③京,建立了周朝。
忠臣為什么不怕死,因為心中有一個“仁”字,所以能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挽救天下人的生命。比干因為勸諫而死,因此孔子就把微子、箕子、比干同稱為“三仁”。為什么把這三個人稱為殷朝的“三仁”呢?因為:
微子看到紂王無道,就第一個來勸諫,勸諫無效就隱身而退,逃出殷朝這個國家不再回來??鬃诱f他是人、身、名并全成名。
箕子也勸諫紂王,紂王把他關(guān)了起來,箕子為了保存自己的生命,假裝瘋癲,受盡了屈辱,受盡了折磨,最后能保得自己的生命。孔子說他是人、身成名。
比干所選擇的是強(qiáng)諫,非常激烈,最后是剖心而死。孔子說他是殺身成名。
孔子稱他們?yōu)槿嗜酥臼?,因為他們的心中只想解救天下百姓。盡管結(jié)果不同,但忠誠是一樣的。
猜你感興趣:
中華傳統(tǒng)的美德故事典故
上一篇:中國名人美德故事
下一篇:感人的傳統(tǒng)美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