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語文學習 > 國學知識 > 哲學 > 哲學概論期末論文淺談先秦儒家思想(2)

哲學概論期末論文淺談先秦儒家思想(2)

時間: 坤杰951 分享

哲學概論期末論文淺談先秦儒家思想

  淺談先秦儒家思想篇二

  摘要: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肇端于殷周之際,形成于春秋,孔孟荀在此基礎上繼承與發(fā)展。它以禮治為精神,以君主專制為前提,以實現(xiàn)君主德行為保障,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的精髓。雖然儒家的“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統(tǒng)治者實行統(tǒng)治的道具,有著濃厚的理想色彩,但“以民為本”“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的治國思想對當前的轉型性國家,還是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先秦儒家民本專制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作為一種政治思想,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始于殷周之際,形成于春秋,孔孟荀在此基礎上繼承與發(fā)展。雖然儒家的“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統(tǒng)治者實行統(tǒng)治的道具,有著濃厚的理想色彩,但對當今社會的發(fā)展還是很有借鑒意義。

  一、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

  先秦文獻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盡管學者迄今對“民”的身份地位尚有不同理解,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民”在先秦時代是城邦國家的被統(tǒng)治階級,也是當時社會的主要勞動者。

  “民本”思想肇端于殷周之際。在商代,人們“尚神”、“尊神”,對天神的崇拜幾乎支配著人們一切思想和行為,統(tǒng)治者荒淫無道而絲毫想不到人民的怨恨。代殷而起的周,汲取了夏商殘暴百姓而亡國的教訓,提出了:“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的思想。到了春秋時期,面對社會的劇烈變動,不少進步思想家進一步看到了民的地位和作用,鄭國的子產(chǎn)說:“天道遠,人道彌。”

  孔子繼承了周公及春秋諸賢的遺產(chǎn),并把它們加以完善化系統(tǒng)化。他的“仁學”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愛人”,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正式提出愛民思想。在政治活動中強調實行“德治”,施行“仁政”。同時要重視對民眾的教化,使民眾知“仁”懂“禮”。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fā)展為仁政學說,形成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政治思想。

  二、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內(nèi)涵

  所謂"民本"就是認識到人民、民眾在國家中的重要地位,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涵義主要體現(xiàn)在重民、愛民、惠民這三個方面。

  (一)重民貴民。"以民為本",關注民生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礎??鬃永^承西周以來的重民思想,提出“省刑法”、“薄稅斂”、“使民以時”等主張。孟子的“得其民,斯得天下矣”,以為民心之向背即“民情”如何,能影響君主權力的存失,表達了他的重視“民情”、“民意”的重民思想?!豆盼纳袝?夏書.五子之歌》把儒家的重民思想概括為“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后世以“民為邦本”作為政治治理的重要原則。荀子引用古語也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王制》)

  (二)愛民仁民??鬃訌?ldquo;仁者愛人”的立場出發(fā),認為對百姓不僅要“庶之”、“富之”而且還要“教之”。他首創(chuàng)私學,提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有教無類”的口號,使學在官府下移到民間,并進一步提出“學而優(yōu)則仕”,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使平民百姓也可以受教育。同時孔子提出了“德政”學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為政》)為政者自覺地行仁踐義,百姓就會心悅誠服。主張慎用刑罰,實行寬猛相濟的統(tǒng)治方法。

  (三)惠民安民??鬃犹岢?ldquo;節(jié)用而愛民,使民以時”(《學而》),勸戒統(tǒng)治者應慎重力役之征,愛惜民力民生,決不允許橫征暴斂。鄭國子產(chǎn)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好,頗得孔子贊揚:“子謂子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孟子主張要“制民之產(chǎn)”和減輕征稅給民以物質上的保障,“民之為道也,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三、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特點

  縱觀“民本”思想的歷史,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概括起來有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體現(xiàn)禮治精神,并不代表平等??鬃又鲝?ldquo;克己復禮”,他說“不學禮,無以立”??鬃舆€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尊、親親”的禮的精神。臣不能冒犯君之禮,子不能冒犯父之禮。所以,雖然孔子提出要仁民愛民,可這是建立在統(tǒng)治階級與被統(tǒng)治階級不平等的基礎上的。孟子也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這說明人們之間雖從禮,可禮是有差別的。此外,荀子也繼承了孔子的禮治精神,并進一步把禮和法聯(lián)系在一起“隆禮至法則國有常”(《荀子》)。在荀子看來,推行法治時,刑罰相當。

  (二)以君主專制為前提。從總體上看先秦儒家民本是以君為主體,老百姓在明君時代是被愛被憐的對象,在昏君和暴君條件下是被虐被暴的對象,始終逃不出客體的地位和被動的狀態(tài)。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時代背景是鞏固封建帝王統(tǒng)治被視為第一需要的時代,因此提出者大多是站在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長治久安的立場上的。所以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的實質集中表現(xiàn)在:它強調“以民為本”,目的不是為了老百姓自身的利益著想,而是為了使當權者的統(tǒng)治能夠可持續(xù)地綿延下去。

  (三)君主的德行實現(xiàn)為保障。在君主專制為前提之下的“民本”思想,要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以民為本”,就必須以實現(xiàn)君主的德行為保障。儒家認為道德乃政治之本,從“德治”的方式說,儒家強調為政者應在道德方面起表率作用,尤其主張君主應以個人的偉大人格力量去感召天下,而不是以刑殺、武力的方式去威服天下。在孟子的政治哲學中,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則為“貴王賤霸”之論,王者之政治為民本政治,霸者之政治為反民本政治或非民本政治。強調道德修養(yǎng)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jù)孟子的這種思想發(fā)展而來的。

  四、“民本”思想的后世的影響及歷史評價

  儒家樸素的“民本”思想有著積極的實踐意義,更在之后的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成為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重要部分,對中國和世界文明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因為孔子對“仁愛”的執(zhí)著追求,使得儒家后學的認識具備了扎實的理論基礎與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對緩解社會矛盾、穩(wěn)定社會秩序、減輕統(tǒng)治者對人民的剝削和壓迫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時至今日,儒家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的思想,始終是順應歷史發(fā)展的進步思想。

  作為一個轉型中的國家,改革在當代中國依舊彈奏著強勁的旋律。在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大量的改革措施仍在密集推出,例如醫(yī)療改革。“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正所謂“以民為本”,是執(zhí)政黨制定政策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改革中最直接的體現(xiàn)就是改善民生。近年來,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成為中國改革的推進重點,如社保、教育、醫(yī)療、住房等民生領域都成為改革的重點。農(nóng)村低保制度的探索,免費義務教育在城鄉(xiāng)的逐步實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落實,都是在近些年取得突破的。這也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改革的循序漸進使然。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系的基本建立,一些重大的框架性問題已經(jīng)基本解決,改革的重點自然要從宏觀經(jīng)濟領域向具體的民生領域轉移,多年改革帶來的經(jīng)濟發(fā)展也為解決民生問題提供了財力和可能;二是現(xiàn)實的客觀要求。因此,改革的重點轉向民生,不僅是水到渠成,更是當務之急。

  
看了“淺談先秦儒家思想”的人還看了:

1.中國哲學概論課程論文

2.中國哲學概論的論文

3.中國哲學概論課程論文(2)

4.中國哲學概論的論文(2)

5.中國哲學概論的論文(2)

2668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