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高中讀后感1500字
三國演義高中讀后感1500字
所謂三國演義,也就是三個國家,三個集團的人物的一出“演義”大戲,這與水水滸傳有相同之處,學習啦小編特意為大家提供了三國演義高中讀后感1500字,喜歡請點贊。
三國演義高中讀后感1500字篇1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一開頭,就把人帶進了那三國鼎立,誰與爭鋒的時代,心情也激動了不少。《三國演義》里又感人,有毒辣,有激烈……讀之不禁讓人拍手叫好。
是的說起三國演義,每個人第一想到的就是“宴桃源豪杰三結(jié)義”。“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的劉備;“身長九尺,鬢長兩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的關羽;“身八尺,豹頭環(huán)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笨馬”的張飛。這三位豪杰一聚首,一結(jié)拜,是小說生動了不少,才引出后文一大堆精彩情節(jié),讀到后來,認為劉備這大哥當對了,雖無關張二人之勇,卻有沉著穩(wěn)重之勢,才能“三顧茅廬”請到那神機妙算料事如神的諸葛亮。
在“孔明用智激周瑜,孫權(quán)決計破曹操”這一回,讓我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周瑜好歹也是孫權(quán)的軍師,竟中了諸葛亮的雕蟲小技,讓孫權(quán)心甘情愿幫劉破曹,看來真是英雄難過美人關,周瑜為了小喬,孫權(quán)為了大喬,不讓曹操奪走,甘愿與曹對立,這也告訴我了一個道理:學習只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間還得了解空氣,才能讓別人心甘情愿依著你。周瑜不愧是周瑜,后來發(fā)現(xiàn)自己中了計,才咬牙切齒,深知諸葛亮不可小視,三番五次的相知諸葛亮于死地,讓他三天找來十萬支箭,周瑜認為這樣可以難倒孔明,終于可以光明正大的以除后患,沒想到他的計謀還是被諸葛亮料到,才有了“用奇謀孔明借箭”,諸葛亮就是諸葛亮借天氣是曹操面紅耳赤,諸葛亮這一借可謂借出了本事,不禁讓我這個讀者贊嘆不已,也讓周瑜佩服不已。因此,兩人共商破曹大計,那就是“獻密計黃蓋受刑”。為了吳國,這位忠心的老將甘愿北大一百脊杖,五十棍,看著書中黃蓋皮開肉綻,鮮血迸流,昏厥幾次,我早已熱淚盈眶,為這位忠臣鼓掌,正是“勇將輕身思報主,謀臣為國有同心。”
最精彩的想必是“七星壇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的“赤壁之戰(zhàn)”這一火攻,更是使曹軍大敗而歸,連曹操都險些喪命,幸虧有幾位大將竭力保護,才帶著殘兵突出重圍,這一仗讓我覺得打得真好,痛快人心,看到曹操逃亡在諸葛亮智算的華容道上,幾次大笑諸葛亮愚蠢,這時伏兵一擁而上的情景時,我難免有些不解:諸葛亮難到連伏兵突擊的時間都算準了嗎?仿佛曹操被捕的局面已定,是關鍵時刻關羽還是放了曹操,也許是天注定要饒曹一死吧,只能無奈!
曹操真是不負重望,才有了“曹操平定漢中定”這一回,開始是兩面受敵,好不容易才被救回軍營。這一救,使曹操有了平定陽平關的謀略,讓眾人拍手稱贊。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一回曹操勝利而歸,讓我不禁叫好。讀至后來,諸葛亮輔佐劉備的事跡也越來越多,如空城計等等。在損大星漢丞相歸天“這一回,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連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也躲不過這一劫,我揪心不已,為這老軍師擔憂起來,也許是命中注定,諸葛亮注定歸天矣,但他早已深知,安排后事,軍中如以往一樣井井有條。讀到這里,我想很多讀者都像我一樣為這偉大的軍師打抱不平,可誰又能挽回呢?
最后的”降孫皓三分歸統(tǒng)一“,也許是較完美的結(jié)局吧,司馬懿所在的魏國,最后還是統(tǒng)一了三國,完成霸業(yè)么仍在劉備曹操孫權(quán)時期,可謂是不相上下,有贏有輸,有悲有喜,但無論怎么說,還是曹操曾統(tǒng)治的魏國打了勝仗,自此三國歸于晉帝司馬炎,為一統(tǒng)之基矣。此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矣。
合上全書,有太多吐不盡的感受,我也曾想,劉備如果沒有諸葛亮,孫權(quán)如果沒有周瑜的局面又是怎樣?因此,我還是很欣賞不受眾人歡迎的曹操。被稱為”曹賊“不僅是因為殺了太多無辜的人,更是因為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名言“。所以”亂世之奸雄“的評價,幾乎成了他的蓋棺定論。身邊雖然沒有像諸葛亮、周瑜一般的謀士,卻有自己的大智,想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策。而曹操自己的說法卻是”奉天子以令諸侯“,不管是”挾天子“還是”奉天子“,曹操都用了”智“。即使是生命垂危,也依然關心妻子兒女。不管曹操是”梟雄“還是”奸雄“,他都有自己的個性。
魏、蜀、吳這三國,曹、劉、孫這三人,注定得同時出現(xiàn),哪怕是少了一國、一人,都會顯得索然無味。明爭暗斗,三國爭鋒,才是這本書的最大亮點,劉備的”仁“;孫權(quán)的”貴“;曹操的”智“在《三國演義》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局面,也是最為精彩的一點。
讀三國演義,評天下大勢。
三國演義高中讀后感1500字篇2
我是在看了不知多少遍電視劇《三國演義》之后,實在忍不住才看這本小說的。之后又借了《三國志》,并看了《晉書》中年代較早,與三國相關的一些人物的紀傳。感覺《三國志》帶給人一個充斥著虛偽與狡詐的亂世,電視劇帶給男生們戰(zhàn)場殺敵的遐想,而《三國演義》,是文人的書。很遺憾的是,我一直沒能弄到《三國志平話》,來看看什么是老百姓的書。
《三國演義》吸引了太多的人。我認為,這首先要歸功于它的語言。雖然比不上清朝的《三俠五義》《儒林外史》等書口語化,但它的語言介于古白話和文言之間,大家都看的懂。在當時,寫小說對于文人們來說,是一件難等大雅之堂的事情,一切正式文體都必須用文言,用白話或者口語來寫作,就更會為同行所譏笑。以至于到了乾隆年間,小說以及這種語言都已經(jīng)發(fā)展得頗為成熟,紀昀在寫《閱微草堂筆記》,講故事的時候,還堅持用文言。在這種情況下,《三國演義》能通過通俗的語言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就更加難能可貴。
說到語言,我以為這本小說的語言并非盡善盡美,顯然缺乏后期的修改和潤色。很多地方照抄《三國志》《晉書》或其注解,比如劉備第一次出場一段,比如諸葛亮隆中對一段,又比如張溫問秦宓一段……這樣的文言文夾在小說之中,未免會給讀者生澀、突兀之感。
另一個讓《三國演義》吸引眾人的原因,是它的劇情絲絲入扣,脈絡清晰流暢。從立獻帝,到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三分天下,六出祁山,鐘會伐蜀,劇情梗概十分明了。我估計如果作者寫個《五代十國演義》,大約沒什么人會看的滋滋有味,因為五代十國人物太多,事件太過繁雜,君主又大多是短命鬼,難以找到文學作品所需要的、可以集中筆墨的焦點?!度龂萘x》好就好在它是”三“,而且僅僅是”三“。”三“是鼎足的數(shù)目,在幾何里是最穩(wěn)定的形狀,在有機化學里卻又是最嬗變的數(shù)量。上可以合縱連橫,下可以分而治之,其中微妙關系,一言難盡。在劇情這一點上,《三國演義》非常巧妙地利用了《三國志》,但凡大關節(jié),大戰(zhàn)役處,絲毫未改(赤壁之戰(zhàn)中固然有意地提高了劉備一方的影響力,但那是為突出主角需要,也是文學作品種中常用的手法,畢竟文學不是歷史,也并沒有影響到大局)。最精彩的、最扣人心弦、最嚴密的情節(jié)往往只能是真是發(fā)生過的事情。這一點,是很難編造的。
讓這本小說吸引人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其中人物鮮明的性格。當然這也得益于該書的選材。三國時間跨度不長,上下不過兩三代人,容易從中選出主要角色重點刻畫。如果像同類小說《東周列國志》,上下五百余年,凡一百零八回,平均下來,最重要的角色也不過出場十回就”壽終正寢“了。人物難以集中表現(xiàn),自然會削弱其性格特征。
關于《三國演義》人物的性格,我特別感興趣的是劉備。這個人物在《三國志》里面是亂世梟雄一類的人,有野心,有干勁,有膽識,有智慧。這樣的性格,正符合他一方諸侯的身份。到了《三國演義》,他卻搖身一變,成了文武周公一類的人物。仔細看小說,就能發(fā)現(xiàn),作者對劉備的描寫有這樣幾個特點。其一,對于劉備做的不太光彩的事情,作者要么不加評論,要么用冠冕堂皇的文字遮掩過去。比如劉備勸曹操殺他的前主子呂布,作者便說呂布是三姓家奴。對于劉備先后投靠公孫瓚、呂布、曹操、劉表、劉璋,并強占他們的地盤等等的事實,則很少評論,偶爾一句,便以他是真命天子,原不該屈居人下略過。其實坐在樹下說樹蔭是車蓋、我以后要做皇帝之類的話,很多孩子都說過,并不能成為”天命所在“的證據(jù)。據(jù)調(diào)查,美國有80%的孩子在八歲的時候認為自己以后會做總統(tǒng)。我們小學畢業(yè)的班會上,老師問大家以后想做什么,有一個同學說聯(lián)合國秘書長,兩個說國家主席,一個說國務院,其余高官暫且不算。其二,作者有意安排劉備做一些典型的文武周公做的仁政愛民的事情,如攜民渡江,摔孩子,不愿稱帝之類。
作者有意要塑造一個圣主賢臣的清明朝廷,這是可以理解的。羅貫中生活在一個元末明初亂世之中,作為熟讀圣人之教的文人,很容易產(chǎn)生對清明政治的向往。同時,這種向往又往往是寄托在君主身上的,由圣主而有賢臣,由賢臣而有仁政,由仁政而有文人坦蕩的仕途。那時的知識分子往往如此,很少有人能跳出來。即使受了重大打擊,無法再相信那些所謂的”肉食者謀“,他們也情愿選擇逃避,而極少想到自己出頭。如后世顧炎武之類的大學者,反清之業(yè)也不過是灰燼上最后的一點點火星,難成大勢。
我在《三國演義》里看到了征戰(zhàn)沙場的榮光,看到了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的熱血在山林,看到了”孤一旦去位,不知幾人為王,幾人為帝“的驕傲。我以為,這才是一個群雄割據(jù)的時代能帶給我們的激情。
三國演義高中讀后感1500字篇3
五千年的古代中國,留下了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在這璀璨的文明之下,積淀了獨到且深厚的文化,其中中國古代文學在我國的文化中尤為突出,而流芳百世的四大名著卻像星空中的北斗七星,閃耀在千千萬萬驚奇的人們眼前。
四部名著雖大,但與中國有史以來人們所創(chuàng)作下的作品實際上是微不足道的,所謂四大名著,在我看來,僅僅是因為它在歷史上曾被多人多個階層拜讀過而已。在為世人所津津樂道的四大名著之中,想必《三國演義》是最受平民歡迎,也是最受年輕人歡迎的古典名著,時光走過數(shù)百年,自人們從枯燥無味的文言文中解放出來,人們所涉獵的書籍可謂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門,有人說《西游記》太過空虛,不實際,有人說《水滸傳》充滿了大男子主義,沒有文學韻味,有人說《紅樓夢》太過婆媽,一時眾說紛紜,褒貶不一,只有《三國演義》為萬千大眾所青睞,盡管依然有反對之聲,說它只不過是迥異于《三國志》的小小野史,可大多數(shù)人們?nèi)匀辉谧x它,品味著它,總之,穿越數(shù)千年,《三國演義》經(jīng)受住了歷史的嚴峻考驗,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乃至外國文學史的寵兒。
從表面上理解,所謂三國演義,也就是三個國家,三個集團的人物的一出“演義”大戲,這與水水滸傳有相同之處,《三國演義》正是有一個又一個的像關羽這樣的豪邁英雄,一個又一個像曹操這般的奸詐梟雄,一個又一個的像諸葛亮一般的濟世奇才所組成的書,所謂聲勢浩大的赤壁之戰(zhàn),唇槍舌劍的舌戰(zhàn)群儒,也不過是逢場作戲的配角,不過是過眼煙云罷了,其真正的誘人之處在于其中形形色色的各路英雄。整本書讀完,仿佛與剛這千千萬萬的人物一一握手一般,我看見了張飛的勇猛,關羽的正義凜然,曹操的奸詐,孫權(quán)的老謀深算,然而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只是這些,最令人瞠目結(jié)舌,最令人驚嘆不已的要算是著有“臥龍”之稱的諸葛亮了,或許在看過司馬懿,許庶,龐統(tǒng)的奇才大略之后,諸葛亮那為世人所不及的用兵神計依然可以給我們以無限的新鮮感,可是這樣讀過《三國演義》之后未免令人產(chǎn)生了審“才”疲勞,讀多了反而會令人產(chǎn)生厭倦感,失去了一讀再讀的興趣,相反,諾我們從諸葛亮在劉備一手締造的集團之中的為官之道之處細細品味,不禁會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自劉備有幸結(jié)識了關羽,張飛,三人結(jié)義之后,在“復興漢室”的艱辛道路上倍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寄人籬下的他,雖然有英勇無比的關張兩兄弟的鼎力相助,可仍然感覺需要一名助手,可他一沒權(quán),二沒錢,三沒勢,又怎么會有人投靠呢?可上帝給每一位渴求賢才的“軍閥”們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將諸葛亮這位濟世奇才送給了這位窮困潦倒的“沒落皇叔”,雖然,劉備畢恭畢敬地從窮得響叮當山溝里請來了這位軍師,對其信任有嘉,可是在劉備這個用“血緣關系”堆積起來的大山之中,外人想要大展拳腳可謂是難中之難,像孫乾,魏延這樣的人才不是被冷落一旁就是被鏟除,心細的諸葛亮又怎么不會想到這一點,不同于其他的賢才投奔明主那般著急,立馬就投奔他人帳下,臨走時還細細囑咐弟弟要盡心管理家務,好像到了將來要告老還鄉(xiāng),對劉備手中那前途無量的“家業(yè)”沒有絲毫貪欲一般,也不同與其他一些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好大喜功,還威脅主上的統(tǒng)治,最后被當作威脅被鏟除,諸葛亮不僅在劉備這個巨大的宗親集團中始終以一個助手的姿態(tài)做事,也不在劉備的眼皮底下拉幫結(jié)派,不管是有意無意,恐怕將來劉備在肅清內(nèi)奸時絕對不會將麻煩降到諸葛亮的頭上,不象歷史上一些功高蓋主的人,忠心為主子服務,最終卻落得被殺的下場,不然在劉備臨終托孤之時有怎么會毫不猶豫地將自己辛苦經(jīng)營一世的蜀國交付于諸葛亮一個外人,而又不將其交給關羽張飛這兩個一同出生入死的骨肉兄弟或是他們的后代呢?當然,幼主幼小無能,好吃喝玩樂這是劉備早已看在眼里的事,他無法信任這樣一位昏庸的幼主才將大壁江山交與諸葛亮也是原因之一,但諸葛亮勤勉一世為劉備打下江山,以及他別具一格的為官之道,讓劉備不忍心也不敢懷疑他的“諸葛先生”有任何不二企圖,在這布滿了重重困難的為官之道上,諸葛亮得以盡情釋放他的才華,而又進退自如,最終功成名就的真正原因正是在此。
不只是在古代,在與朋友之間,在班級之中,在復雜的“辦公室政治“之中,在處理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上,諸葛亮的為官之道也不失為一個解決難題的良策,也許,最吸引各位“諸葛迷”的原因正是在于此吧?
三國演義高中讀后感1500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