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鵲告狀閱讀題答案
喜鵲又叫花喜鵲,喜棲息于高大的樹上,這篇《喜鵲告狀》給大家簡述了一個怎樣的道理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收集整理的《喜鵲告狀》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學習。
《喜鵲告狀》閱讀原文
這幾年,喜鵲明顯減少了,有人擔憂再過些年孩子們可能連喜鵲也不認得了。
1993年春,筆者采用路線調查法,從寧夏的彭陽到銀川400千米,在大約400平方千米的范圍內只發(fā)現 50個喜鵲巢,至于喜鵲則更少見了,與 20世紀 70年代相比大約減少了 95%。
原來群體數量很大的喜鵲為何急劇減少了呢?其一,因為喜鵲的棲息環(huán)境遭受破壞,可供營巢的大樹太少了,致使 90%的鵲巢只得筑在七八年生的小樹上;有的鵲巢距地面僅三四米高,極易遭受人為的毀壞及自然災害;其二,近幾年滅鼠給鳥類帶來嚴重的災難,許多農村用玉米、小麥拌制的毒餌撒于田間,雖然毒死了大批老鼠但也殺死了大量的鳥類。筆者還曾在一片楊樹林里親眼目睹到一只中毒的老鼠被一只貓頭鷹捕食后,同歸于盡的慘景。
喜鵲又叫花喜鵲,喜棲息于高大的樹上,經常在田野和村莊附近覓食,多成群或成對活動,5-10月間,主要取食蝗蟲、象甲、螻蛄、天社蛾幼蟲、蠅蛆、蟬等多種害蟲。喜鵲的減少,必將導致蟲害及鼠害的大量發(fā)生與蔓延。所以,它應該受到保護。
某地方志曾記載了喜鵲告狀的故事:康熙五十八年春,郡人偶感疫癥,忽傳說吃喜鵲可治,群眾爭捕喜鵲,城里城外把喜鵲網羅殆盡。一日,群鵲到公堂鳴叫不已,并引官至集市,見市買鵲者甚多,才知道是有些人為捕鵲得利,妄說喜鵲能治病。而后,官府對捕鵲者嚴懲,捕鵲之風才剎住。
《喜鵲告狀》閱讀題目
小題1:文中引用喜鵲告狀的故事有什么作用?(2分)
小題2:請概括出喜鵲急劇減少的原因。(不得超過15個字)(2分)
小題3:文中畫線句子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并簡析其作用。(2分)
小題4:“喜鵲的減少,必將導致蟲害及鼠害的大量發(fā)生與蔓延。”句中“大量”一詞能否刪去?為什么?(2分)
小題5:聯系全文,你覺得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保護鳥類?(2分)
《喜鵲告狀》閱讀答案
小題1:說明喜鵲對自己的處境忍無可忍,語言形象生動;激發(fā)讀者閱讀的興趣。
小題2:棲息環(huán)境遭破壞;鼠藥泛濫。
小題3:列數字、作比較,通過列舉詳實的數據,并與20世紀70年代進行比較,喜鵲急劇減少的現狀,讓人觸目驚心,引起大家關注。
小題4:不能刪去。該詞語突出了喜鵲的減少所帶來的危害之大,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小題5:形成一個人人愛鳥護鳥的良好社會風氣,注意保護鳥類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等等。
《喜鵲告狀》知識拓展
喜鵲(學名:Pica pica)是鳥綱鴉科的一種鳥類。共有10個亞種。體長40~50厘米,雌雄羽色相似,頭、頸、背至尾均為黑色,并自前往后分別呈現紫色、綠藍色、綠色等光澤,雙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遠較翅長,呈楔形,嘴、腿、腳純黑色,腹面以胸為界,前黑后白。留鳥。
棲息地多樣,常出沒于人類活動地區(qū),喜歡將巢筑在民宅旁的大樹上。全年大多成對生活,雜食性,在曠野和田間覓食,繁殖期捕食昆蟲、蛙類等小型動物,也盜食其他鳥類的卵和雛鳥,兼食瓜果、谷物、植物種子等。每窩產卵5~8枚。卵淡褐色,布褐色、灰褐色斑點。雌鳥孵卵,孵化期18天左右,1個月左右離巢。
除南美洲、大洋洲于南極洲外,幾乎遍布世界各大陸。中國有4個亞種,見于除草原和荒漠地區(qū)外的全國各地。喜鵲在中國是吉祥的象征,自古有畫鵲兆喜的風俗。
喜鵲是自古以來深受人們喜愛的鳥類,是好運與福氣的象征,農村喜慶婚禮時最樂于用剪貼“喜鵲登枝頭”來裝飾新房。喜鵲登梅亦是中國畫中非常常見的題材,它還經常出現在中國傳統詩歌、對聯中。此外,在中國的民間傳說中,每年的七夕人間所有的喜鵲會飛上天河,搭起一條鵲橋,引分離的牛郎和織女相會,因而在中華文化中鵲橋常常成為男女情緣的象征。鵲橋相會、鵲巢鳩占、鵲登高枝、喜上眉(梅)梢、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記了娘……喜鵲,作為離人最近的鳥,已經深入了我們的生活、傳說和文化表達。它們很“世俗”,也很尊貴,甚至成了“圣賢”的模板呢。整個華北平原,或者說整個中國的北部,在路邊最容易看到的鳥巢,就是喜鵲巢。環(huán)保作家徐剛說,有一次他在西北的沙漠里采訪,看到一棵不足一米高的小樹上,結著好幾個喜鵲巢。他認為這很不尋常,說明了環(huán)境惡化導致的“行為訴求弱化”。因為喜鵲最喜歡的是“躍登高枝”,它們的巢,一般都選在高高的楊樹上。然而喜鵲又是離人最近的鳥,它們能吃腐食,人類的拋棄物正好成了它們最充足穩(wěn)定的食源。因此,它們很早就進入了人類的言說系統,成了文化表達的一個重要元素。圣賢之聲如果你去讀古代儒家的一些雜文,就會發(fā)現,喜鵲的地位居然非常尊貴,被捧為“圣賢鳥”。如果你接著去追問,會發(fā)現理由非常簡單,因為古人認定,喜鵲一年到頭,不管是鳴還是唱,不管是喜還是悲,不管是在地上還是在枝頭,不管是年幼還是衰朽,不管是臨死還是新生,發(fā)出的聲音始終都是一個調,一種音。而儒家眼中的圣賢、君子,就是要表現得像喜鵲那樣恒常、穩(wěn)定、明確、堅毅、始終如一。因此,儒家經常要求人們向喜鵲學習,把喜鵲當成圣賢的某種模板。為什么會這樣?我想,古代的北方人同樣每天都和喜鵲相伴,甚至本能地把喜鵲當成了出門求事成功與否的征兆,但是,恐怕沒有人真正研究過、長時間地觀察過喜鵲,他們看到的都是些“大概”,定義的都是些“意境”,取用的都是其“輪廓”。因此,喜鵲進入傳統文化的眼簾、腦海、心壤的,就是那個單調、沙啞,聽上去并不動聽但卻“穩(wěn)定如常”的嘎嘎聲。
看了喜鵲告狀閱讀題答案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