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論善學閱讀題答案
《李生論善學者》,是一篇討論如何進行有效學習的文言文?,F(xiàn)在請看看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李生論善學》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吧!
《李生論善學》閱讀原文:
王生好學而不得法。其友李生問之曰:“或①謂君不善學,信乎?”王生不說,曰:“凡師之所言,吾悉②能識之,是不亦善學乎?”李生說之曰:“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蓋學貴善思,君但識之而不思之,終必無所成,何以謂之善學也?”王生益慍,不應而還③走。居五日,李生故尋王生,告之曰:“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而從,冀聞道也。……學者之大忌,莫逾自厭,盍④改之乎?不然,迨⑤年事蹉跎,雖欲改勵,恐不及矣!”王生驚覺,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請銘之坐右,以昭⑥炯戒⑦。”
【注】:①或:有人。②悉:全,都。③還:通“旋”,掉轉身。 ④盍:何。⑤迨:等到。
⑥昭:展示。 ⑦炯戒:明顯的警戒。
《李生論善學》閱讀題目:
小題1:根據(jù)要求,完成下列兩小題。(6分)
?、沤忉屜铝芯渲屑泳€詞的意思。(4分)
?、倩蛑^君不善學 ②王生不說
③王生益慍 ④余不敏
?、婆c所給例句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項是(2分)( )
例句:其友李生問之 A.是吾劍之所從墜(《刻舟求劍》B.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C.方為秋田之害(《以蟲治蟲》) D.乃以瓦布之(《梵天寺木塔》)
小題2:用“/”標出下面句子的兩處朗讀停頓。(2分)
君但識之而不思之
小題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欧矌熤裕嵯つ茏R之,是不亦善學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扑赝木G潭,回清倒影。(《三峽》)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4:結合課文,說說李生認為什么樣的人才是善學者?(可用原文中的語句來回答)這對我們又有
怎樣的啟發(f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生論善學》閱讀答案:
小題1:(1)①說;②同“悅”,愉快,高興;③惱恨、怨恨;④聰明(2)D
小題2:.君 ∕ 但識之 ∕ 而不思之
小題3:(1)凡是老師說的話,我都能記住它,這不也是善于學習嗎?(2)略
小題4:學貴善思,不恥下問,擇善而從之等(答對一點即給1分);啟發(fā):方法比知識更重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才是學有成就的關鍵。(意思達到即可)
小題1:試題分析:“謂、慍”意思都是固定的,記住便可做答。“說”是重點的通假字。“敏”是古今異義字,此句中應譯為“聰明”。選擇題中的“之”在題干中為代詞用法,只有D中的“之”是代詞,所以是相同的。A、B中的“之”無義,C中的譯為“的”,助詞用法。
小題2:試題分析:首先要理解本句的意思,根據(jù)語意將其劃分停頓。“君”是主語,應停頓,“而”表轉折,所以前后的語意要停頓。即應為“君 ∕ 但 識 之 ∕ 而 不 思 之”。
小題3:試題分析: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此句中的關鍵詞有“是”“回清倒影”等。“是”在文言文中一般是代詞用法,在此句中應譯為“這”,“回清倒影”中的“回”和“倒”都要解釋為動詞用法,把各個詞語的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小題4:試題分析:"可用原文中的語句來回答"那么我們在原文中尋找,從前向后讀,可見“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蓋學貴善思,君但識之而不思之,終必無所成,何以謂之善學也?”“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而從,冀聞道也”,根據(jù)這些語句不難提取出。對我們的啟發(fā)是學習要善于思考,學習要注意方法,要勇于向別人請教等等。
《李生論善學》譯文:
王生喜歡學,卻得不到方法。他的朋友李生問他說:“有人說你不善于學習,是真的嗎?”王生不高興,說:“凡是老師所講的,我都能記住,這難道不是善于學習嗎?”李生勸他說:“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學習貴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記住老師講的知識,但沒有去思考,最終一定不會有什么成就,怎么能說你善于學習呢?”王生更加生氣,不回答李生的話,自己轉身就跑開了。過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訴他說:“那些善于學習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當成恥辱,學習別人好的地方,希望聽到真理啊!我的話還沒說完,你就變了臉色離開,幾乎要拒絕人千里之外,難道是擅于學習的人所應該具有的嗎?學習最忌諱的事,莫過于滿足自己所學的知識,你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你現(xiàn)在不改正,等到你年紀大了,即使想改過自勉,恐怕也來不及了!”王生這才醒悟過來,道歉說:“我真不聰明,現(xiàn)在才知道你說得對。請允許我把你的話當做座右銘,用作告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