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俗筆記5篇
《津門雜記》初刻於光緒十年(1884)。今有:《津門雜記》臺灣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津門雜記》丁緜孫、王黎雅點校,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1995年再版;《津門雜記》中華書局《清稗類鈔》,1986年版。下面是學習啦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津門雜記》
專記天津風俗、掌故的筆記,張燾撰。張燾字赤山,本是南方人,但自幼居住天津近三十年。工書法、繪畫,也精通英文?!督蜷T雜記》初刻于光緒十年(1884),故書中所記載的天津故實基本也是1884年以前的天津各方面狀況。分為形勝、城池、河渠、???、七十二沽說、各衙門行館住址、書院、關稅、會館、鼓樓、倉庫、婚娶、喪禮、義學等條目,對津門一帶風俗人情山川人物分專類加以介紹,前有“考略”加以考辨。特別是設立新修官道、官道條例、腳驢東洋車、高麗館、外國租界、租界例禁、駐津各國領事官、洋行、租界工部局、巡捕、施醫(yī)養(yǎng)病院、郵政局、北洋水師辦公處、天主教堂、醫(yī)養(yǎng)病院、耶穌教堂、婦嬰醫(yī)館、西歷禮拜、外國節(jié)期、賽跑馬、灑水車、衣兜煙卷、外國花園、外國墳地等,可以借以考察晚清時期外國資本主義在天津各種活動和半殖民地狀態(tài)下天津市容市貌,例如“煙畫”條,記載天津紫竹林地區(qū)住著許多廣東商人,他們到此經(jīng)商,便從廣州帶來了紙煙。這是我國北方吸用紙煙的最早記述;也可以借此了解西學東漸,中國的近代化進程,因此此書歷來就被研究天津歷史的史學家所看重。書中也記載了天津一帶的民俗,如“咬秋”記載天津一帶居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唱落子》:“北方之唱蓮花落者,謂之落子,即如南方之花鼓戲也。”
《十駕齋養(yǎng)新錄》
清代著名的考據(jù)辯證類筆記,二十卷,《余錄》三卷,共二十三卷,錢大昕撰。錢大昕(1728—1804),清學者。字曉徵、辛楣,號及之、竹汀,江蘇嘉定(今屬上海市)人。錢大昕學名早著:十五歲即考論馬瑞臨《文獻通考》,鄉(xiāng)里目為神童;亦曾隨沈德潛學詩,早年即以詩文著稱于世,吳中七子居第一位。成年后,錢大昕與惠棟、沈彤為友切磋學問。清乾隆十六年召為舉人,以內(nèi)閣中書入京。錢大昕于學問無所不窺,在京曾學習九章算術、歐洲三角學,并長期研年讀歐人利馬竇、吳玉函、南懷仁所傳之歐學,精研西方的歷法、微積分。清乾隆十九年(西元1754年),錢大昕中進士,授編修,不久擢拔為侍讀。乾隆帝愛其才學,令入直尚書房,同時負責為皇十二子講學。召命修纂《熱河志》、《續(xù)文獻通考》、《續(xù)通志》、《天球圖》等等著名著作。并讓錢先后擔任山東、河南、江浙諸省份會試主考,后任廣東學政。乾隆三十七年,錢大昕補為侍讀學士,不久升為詹事府少詹事。但錢大昕是淡薄名利之人,乾隆四十年,錢以丁憂為由辭官回鄉(xiāng),從此不再出山,一心讀書。嘉慶三年,朝廷力召錢大昕回朝,錢仍舊婉言謝絕,于嘉慶九年(西元1804年)逝世于紫陽書院,終年77歲。錢大昕為乾嘉學派的重要人物,他治學范圍頗廣,精于經(jīng)史、音韻、訓詁、制度、地理等許多方面的考證,以學術為己任,為官不忘治學,辭官回鄉(xiāng)后讀書更勤,因此,“不專治一經(jīng)而無經(jīng)不通,不專治一史而無史不窺”,除奉召之作外,著作等身。特別是在史學方面,錢大昕對于元史的研究有開山之功。明代官修《元史》,錯訛極多,編目混亂,特別是忽略了對元代氏族的研究,使得今人對于元代色目人的了解極少。針對此,錢大昕搜羅百家之言,費時近三十年,仿《唐書》宰相世系表作《元史氏族表》,成為今日元史研究必不可缺的工具書。此外,還取元人著述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編纂《元史藝文志》,也是元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其史學著作,合而為《廿二史考異》,成就超過了同時代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和趙翼的《廿二史札記》。著有《廿二史考異》、《十駕齋養(yǎng)新錄》、《潛揅堂文集》等。
《十駕齋養(yǎng)新錄》學術札記,涉及經(jīng)學、小學、史學、官制、地理、姓氏、典籍、詞章、術數(shù)、儒術等諸多領域。其考鏡源流,匡辨?zhèn)斡?,索微燭幽,“皆精確中正之論”,為后人稱賞,被學者視為典范。這本書不分門目和先后,大體上把同類的問題編在一起。錢氏經(jīng)學造詣很深,兼擅史學,通曉文字訓詁,尤精音韻,故《十駕齋養(yǎng)新錄》中,以關于經(jīng)義和文字訓詁音韻方面內(nèi)容最為可取。如卷十四評介多種地方志,辯駁《涌幢小品》、《日知錄》、《天祿識余》等書內(nèi)容上的疏誤。卷五集中反應了錢大昕的古音理論。他有四點創(chuàng)見:一.古無輕唇音;二.古無舌上音;三.古人多舌音;四.古影、喻、曉、匣雙聲。錢氏的考證縝密精深,他羅列的證據(jù)達幾百條之多。
一般說來,《十駕齋養(yǎng)新錄》不如王應麟《困學紀聞》和顧炎武《日知錄》等書淵博、豐富,但考證較為精密,也有獨到的見解,所以嘉慶、道光以來學者均給予很高的評價。
《十駕齋養(yǎng)新錄》刊于清嘉慶九年(1804),加有“嘉定錢氏潛研堂全書”本,咸豐十一年(1861)補刻本;光緒二年(1876)浙江書局本,清光緒13年(1887)本,“萬有文庫”本,“國學基本叢書”本,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本,臺灣世界書局排印本,香港崇文書店排印本。
今有:《十駕齋養(yǎng)新錄》上海書店1983年版,據(jù)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重印;《十駕齋養(yǎng)新錄》商務印書館1957年版;陳文和、孫顯軍校點,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陔余叢考》
清代考據(jù)辯證類筆記,四十三卷,趙翼撰。趙翼(1727—1814)清代文學家、史學家。字云崧,一字耘崧,號甌北,又號裘萼,晚號三半老人,江蘇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十二歲為制舉文,一日能成七藝,人皆奇之。乾隆六年(1741)父親在一家姓杭的大戶家教書時去世。趙翼孤苦伶仃,無以養(yǎng)弟妹。杭家憐憫他,遂留他繼承父業(yè),繼續(xù)教書,年僅15歲。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舉,乾隆二十六年進士殿試擬第一,高宗以清代陜西未有狀元,因取第三。歷任備用為道員知府、順天府鄉(xiāng)試任同考官、會試同考官、順天武舉主考官、廣西鎮(zhèn)安知府,官至貴西兵備道。乾隆三十七年,受彈劾被交部議而降級。旋以老母年事高為由辭官,開始了長達三十余年的歸隱生涯。詩文創(chuàng)作與錢塘袁枚、鉛山蔣士銓齊名,合稱“江右三大家”,亦為“毘陵七子”之一;又與袁枚、張問陶(船山)合稱“乾嘉性靈派三大家”。論詩主“獨創(chuàng)”,反摹擬。其《論詩絕句》云:“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山,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存詩近五千首,以五言古詩最有特色。尤長于史學,考據(jù)精賅。所著史學著作有《二十二史札記》、《陔余叢考》、《檐曝雜記》、《皇朝武功紀盛》等。由于《二十二史札記》把《舊唐書》、《舊五代史》羅織在內(nèi),實際為廿四史。他單披閱廿四史就達3200卷,加上正文和夾注中引用的稗史筆記4000多種,工作量異常浩瀚,從40多歲動筆,到1796年方完成已是七旬老翁?!敦ザ吩洝芬粫甲C史籍著述體例的演變和歷史事實的真相,顯示出特有的經(jīng)世意識和對大量歷史問題的深刻見解,堪稱是乾嘉樸學時代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出色成果。與王鳴盛《十七史商榷》、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合稱三大史學名著。
《陔余叢考》四十三卷,為作者自黔西罷官以后的讀書札記,十余年后始刊行。以其為在家循陔(即奉養(yǎng)父母)時所輯,故名《陔余叢考》。全書不分門目,以類相從,卷一至四論經(jīng)義,五至十五論史學,十六至二十一雜論掌故,二十二至二十四論藝文,二十五論紀年,二十六、二十七論官制,二十八、二十九論科舉,三十、三十一論風俗名義,三十二論喪禮,三十三論器物,三十四、三十五論術數(shù)及神佛,三十六至三十八論稱謂,三十九至四十三為雜考。包括之廣,不下于《日知錄》作者長于文史,其考訂時有精到之見?!敦ザ吩洝罚丛诒緯撌坊A上擴充而成。其中講經(jīng)義部分較為平常;論史學、掌故、典制、藝文部分,為書內(nèi)精華。如謂《左傳》敘事,對于一個人,或用名,或用字,或用謚號,一篇之中,錯見迭出。像《泌之戰(zhàn)》中同一人,有時稱士會,有時稱武子,有時又稱士季,幾乎使人無法識別。過去注家認為這是春秋筆法,其中寓褒貶,錢大昕認為這只是一種文法,別無深意,足見其認識高明。趙翼在書中還談到《三國志》記事的疏漏、訛誤,如《蜀志·關羽傳》有將軍傅士仁,《吳志·孫權傳》和《呂蒙傳》俱作“士仁”,這是一人姓名之異;《魏志·武帝紀》記建安十三年孫權攻合肥,曹操派張熹往救。然后,曹操到赤壁與孫劉聯(lián)軍會戰(zhàn),不利退兵。顯然救合肥在前,赤壁之戰(zhàn)在后。而《吳志·孫權傳》則敘赤壁之戰(zhàn)在前,合肥之戰(zhàn)在后。作者歷考諸將傳,斷定《吳志》的記載是對的。作者還善于分析史料,比較史書異同,如卷六指出宋、齊、梁、陳、魏、周、北齊、隋史與《南史》、《北史》寫法上的不同;卷十二根據(jù)《通鑒綱目》、《貞觀政要》、《北夢瑣言》等書,訂正新舊《唐書》敘事上的差異,亦足以顯示《陔余叢考》在提供史料線索和研究方法方面,均有參考價值并能給人一定的啟迪。
《陔余叢考》關于風俗、名物的考辨,也能綜貫各種引證,詳述源流演變。如卷三十對“名帖”的考辨,從漢唐到宋明,洋洋一千余言,詳述其源流演變。
《陔余叢考》有乾隆五十五年(1790)湛貽堂刊本。
今有:《陔余叢考》商務印書館1957年版,據(jù)乾隆五十五年湛貽堂刊本排印;《陔余叢考》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陔余叢考》中華書局1963年版,2006年新版.
《癸巳類稿》《癸巳存稿》
綜合性叢考雜辨類筆記,各十五卷。兩書原名《米鹽錄》,因刻印出版于道光十三年,這年是癸巳年,因名之曰《癸巳類稿》。俞正燮撰。俞正燮(1775—1840),清代學者。字理初,黟縣(今屬安徽省黃山市)。家貧,性介,讀書過目不忘。年二十余,負其所業(yè)北謁孫星衍。時孫星衍正上書朝廷請求為伏生建立博士,復求左氏后裔。俞乃作《左丘明子孫性氏論》、《左山考》、《申雜難篇》,孫多采其文,由此而名著。道光元年(1821)舉人。越年會試不第。十二年,館新城陳用光家,協(xié)助陳校勘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又曾入張井、林則徐等人幕府,協(xié)助或參與編著《大清會典》、《黟縣志》、《欽定春秋左傳讀本》等。道光十九年,江蘇學政祁寯藻聘主惜陰書舍,未逾年卒。年六十六。俞氏除治經(jīng)外,于史學、諸子、天文、輿地、醫(yī)方、星相、釋道,無不探究。著有《癸巳類稿》、《癸已存稿》、《說文部緯校補》、《海國紀聞》均《清史列傳》及《四養(yǎng)齋詩》等。安徽黃山書社輯有《俞正燮全集》,2005年版。
《癸巳類稿》是作者考訂經(jīng)史、諸子、醫(yī)理、輿地、道梵、方言等各方面的成果匯編。論述范圍較前人筆記更為廣泛,而且征引繁富,考訂精審細密。經(jīng)學方面涉及《易》、《書》、《詩》、《春秋左傳》、《周禮》、《儀禮》、《論語》、《孟子》等經(jīng)傳,對其中一些重要而歧解較多的問題進行考釋,如卷十三之《節(jié)婦說》、《貞女說》、《妒非女人惡德論》尤為學者所稱道?!豆?jié)婦說》謂女子不二適,男子亦不當再娶?!敦懪f》謂后世女子不肯再受聘者謂之貞女,乃賢者未思之過。未同衾而同穴,則又何必親迎?何必廟見?何必為酒食以召鄉(xiāng)黨僚友?直無男女之分。男兒以忠義自責則可,婦女貞烈,豈是男子榮耀?《妒非女人惡德論》謂夫買妾而妻不妒,是恝(無動于衷)也,恝則家道壞矣。反對傳統(tǒng)觀點,主張男女平等,具有進步思想,尤屬可貴。也反映了嘉慶、道光以來學風的某些轉變,一般學者已注意到“經(jīng)世致用”之學。此書與《癸巳余稿》同為俞氏學術思想之薈萃,受到學者好評。也有認為“引證太繁,筆舌冗漫”、“語皆偏譎”者。
《癸巳類稿》有道光十三年初刻本、光緒五年(1879)章壽康重刊本、1934年《安徽叢書》本。
今有:《癸巳類稿》商務印書館1957年版;《癸巳類稿》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俞正燮全集》(一)(包括《癸巳類稿》、《癸巳存稿》、《四養(yǎng)齋詩稿》、《詩文輯補》4部著作)黃山書社2005年版。
《蛾術篇》
綜合性叢考雜辨類筆記,八十二卷,王鳴盛撰。王鳴盛(1722—1797),清史學家、經(jīng)學家、考據(jù)學家。字鳳喈,一字禮堂,別字西莊,晚號西江。江蘇嘉定(屬今上海市)人。官侍讀學士、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光祿寺卿。以漢學考證方法治史,為“吳派”考據(jù)學大師。自束發(fā)至垂白,未嘗一日輟書。年六十八,兩目忽瞽,閱兩歲,得吳興醫(yī)針之而愈,著書如常時,乾隆四十年卒,年七十六。著述繁富,有《十七史商榷》百卷,為傳世之作。另有《耕養(yǎng)齋詩文集》、《西沚居士集》、《續(xù)宋文鑒》80卷,《周禮軍賦說》、《尚書后案》、《尚書后辨》、《周禮軍賦說》、等。
《蛾術篇》是作者晚年仿顧炎武《日知錄》而著,八十二卷。王氏生前尚未有定稿,據(jù)姚承緒《蛾術編跋》云,至道光中刻印時,有鈔本九十五卷,而實刻八十二卷,分為八類。其中《說錄》14卷、《說字》22卷、《說地》14卷、《說人》10卷、《說物》2卷、《說制》12卷、《說集》6卷、《說通》2卷。由迮鶴壽參校,??虝r核對原文,為注出處,出言過分者則稍圓其說,迮氏所注亦存書中。其中以論證經(jīng)義、史地為主,旁及人物、制度、名物、詩文,為王氏平時論學之作之匯編。由于王氏長于史地之學,所以書中論史說地部分,首先值得重視。其次談小學條目,亦時有新解。但就全書而言,疏失是不少的。
《蛾術篇》存世有道光二十一年世楷堂刻本、《續(xù)四庫全書》本等。
今有:《蛾術篇》商務印書館1958年版;《蛾術篇》江蘇廣陵古籍刊行社1992年影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