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課例分析
編者按:青年教師在培訓的過程中有許多要學習的地方,課堂的教學則是其中一個部分,下面我們來看看《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課例分析吧!
青年教師培訓萬古鎮(zhèn)小語12班的學員們在輔導老師蘇老師和趙老師的組織和安排下,于2017年11月28日上午在萬古鎮(zhèn)中心小學多媒體教室舉行了同課異構的活動。我有幸聆聽了萬古鎮(zhèn)優(yōu)秀青年教師任福瑞和王翠玲帶來的同一個課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兩堂不同的但同樣精彩的課堂教學,無論從教學目標、教學理念、教學方法、還是教學設計,兩位老師都緊扣新課標對中年級語文教學的指導要求,憑借自己深厚的語文功底和課堂駕馭能力,讓我們領略了兩道有著不同之美的風景線。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它揭示了語文最本質的特點,即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在如今的語文教學中,在重視學生知識傳授的同時,更應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從而促進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良好形成。
王翠玲老師執(zhí)教的內容是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六組第三課的課文《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第二課時。本組課文的學習重點是:“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真情,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而閱讀,是學生貼近文本一個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語文課程標準》在中年級閱讀教學要求中明確指出:“學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感受著《語文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王老師進行了如下設計:
一、以“橋”為謎底的謎語導入新課
謎語的形式導入,貼合實際,簡單易懂,能與學生產(chǎn)生共鳴,更容易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進課堂。
過渡 師:有了目標才會有方向。(課件出示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重點詞句的品讀,感受生命的珍貴和愛心的無價。體會兩岸骨肉同胞的血脈親情。
學生齊讀教學目標,明白自己本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
三、鞏固本課詞語(課件出示詞語)
學習方法:生齊讀、指讀、正音
師:請同學們選擇幾個詞語,概括本課的主要內容。
生回答
教授學生抓住關鍵詞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學習方法。
過渡 師:同學們總結的非常好,下面看看大家是不是讀書小能手,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幾個場景。
四、抓住關鍵詞句,深入理解課文
杭州醫(yī)院 臺灣醫(yī)院 靜靜地躺在病床上
王老師借助兩個場景的兩個人的同一個動作,進入課文,首先讓學生通過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體會小錢的病情,知道生病的可貴。然后,通過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一步步引導孩子體會兩岸骨肉同胞的血脈親情。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王老師采用讓學生抓關鍵詞體會句子所表達的人物品質和感情。
學生開始讀文感悟不深,只是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教師通過話語讓學生知道要再讀課文去體會深層含義。美國著名學者愛默生說過:“世界上最艱苦的事是什么?是思想。”思想的果實是甜的,但思考的過程卻是苦的。沒有刻苦的精神,思考就會深入不下去,甚至半途而廢。在學生想不下去的時候,我們要鼓勵他們堅持到底,再給時間讓他們思考。
五、拓展總結
王老師借助課后的第三題讓學生進行小練筆,并推薦學生閱讀《千里愛相隨,小安安平安回家》
評課記錄
整節(jié)課,王老師憑借厚重扎實的基本功,準確把握文本基調,合理制定本課教學目標,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入自己指定的教學情景,注重教授學生學習的方法,如:1、抓關鍵詞句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和理解課文內容。2、指導學生默讀的方法。教學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滲透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教育。讓學生不僅感受到語文教學的工具性,更體會到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但美中不足是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較少,學生表現(xiàn)得不夠充分。正如中心校仝主任做的總結“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
作者|萬古鎮(zhèn)穆營小學 小語12班 楊淑靜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