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各學科學習方法 > 語文學習 > 高中語文同課異構論文

高中語文同課異構論文

時間: 芷瓊1026 分享

高中語文同課異構論文

  同課異構是一種將學生作為主體的教學手段,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接下來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了高中語文同課異構論文,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語文同課異構論文篇一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傳統(tǒng)觀念認為教師的職責是盡可能多地傳授知識。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新課改浪潮中,教育者們越來越意識到學生的興趣愛好、態(tài)度、意志力等因素是決定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高低不是由學習結果優(yōu)劣決定,而是取決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受到的能力的培養(yǎng)。所謂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就要求筆者們在教學中轉變角色和觀念。

  日前,學校組織了一次師徒“同課異構”觀摩課,是指結對的師徒針對同一學科的同一個文本進行自由解讀、教學設計、課堂教學、交流教后反思等。在同課異構的研究過程中,師徒針對同一對象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模式,首先由孟亮老師上一節(jié)《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課前先有教師發(fā)放本課的學案,然后學生自己看書學習解決學案中的一部分內(nèi)容,接著小組解答問題,對于重難點知識,孟老師有側重的講解,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積極參與,收益較好。

  那么語文課堂教學如何才能形成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呢?現(xiàn)就筆者在語文教學中的實踐就如何提高課堂效率,促進每一個學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發(fā)展做以下幾點說明。

  一、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主

  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嘗試了“活動式”教學,組織學生開展讀、演、辯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實習民主教學,讓學生在和諧、平等中去品嘗文本中的喜怒哀樂,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滿足學生實現(xiàn)自筆者的需要,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學習每篇文章之前,筆者鼓勵學生讀活,激活新思維,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并授之以方法,在學習過程中,對于每個問題巧妙的發(fā)問,創(chuàng)設情境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興趣。筆者相信,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萌芽必然從回答問題開始。學有所得,在講解完曹操和李逵人物分析后,筆者要求學生學習段落和描寫方法進行仿寫,所謂“舊瓶裝新舊”,讓學生既掌握描寫技巧,又能寫出新意的語言,使學生在學習中發(fā)展思維,達到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二、打造魅力語文課堂

  何為魅力課堂?鳳鳴山中學校長龔熊飛說: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考試考得滿意這就是一所名校的特點,可見作為教師要從事有道德的教育,要始終以平等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筆者們的下一代,尊重屬于他們的興趣、個性、可愛和天真,包括尊重他們含苞待放的思想和情感。在語文課堂上筆者們要與學生同呼吸,同高歌,同悲歡,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幸福、愉快、自由。傳統(tǒng)課堂最缺乏的就是課堂上的情趣、生機和活力,最缺的是學習的精神氣,最缺的是一種最懂學生生機盎然地去學習的力量。語文教學時注重過程品質的教學,所以筆者們在語文教學中要以尊重學生的快樂與積極為出發(fā)點,為學生的學習注入動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活力,也即是將語文課堂由“知識課堂”變?yōu)?ldquo;生命課堂”、“魅力課堂”,這也是筆者校辦學理念的體現(xiàn)。

  三、創(chuàng)建學生激勵機制,重視多元化評價

  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簡單的形容反應出傳統(tǒng)的學生評價方式過分關注學生的成績,而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不僅缺乏科學性,還壓抑了學生的活力和自信心。如今,新課程改革倡導評價學生時,不僅關注結果,更注重學生成長與發(fā)展的過程,有機地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筆者大膽的創(chuàng)建激勵機制,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自己的自信心。如學生舉手回答問題一次,筆者則加分一次,一個同學就代表一個組的見解,因為在合作學習中,小組則為一個整體。再者,凡是能提出自己見解的學生,筆者毫不吝惜自己的鼓勵語言,讓學生學有所樂,能感受到學習中的成功。在作文批改時,筆者積極的融入學生的情感世界中,用最平實可親的語言鼓勵學生學習,久而久之,筆者的學生不僅喜歡上了筆者,更喜歡上學筆者的語文,并樂于探索、搜集。

  四、培養(yǎng)學生互幫互助、互相合作

  新課堂要求,學習目標是由重知識到重能力,從重結果到重過程,以促進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在語文課堂上,筆者將學生分成若干組,以組長責任制,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相互探討幫助。課堂上,由于筆者明確了學生各自的分工,要求各負其職,所以成績好的總是能幫助成績差的同學,成績差的為了完成自己的任務,總能轉換自己的角色,這樣下來小組內(nèi)同學的相互合作,讓他們共同解決語文課中所面臨的問題,筆者也以此達到了讓學生有事干、都動手動口的目的。盡管筆者允許每個學生按自己的思路方法去研究,但要求學生學會總結經(jīng)驗體會,總結自己設想、做法的優(yōu)缺點,最終得到相互交流的經(jīng)驗體會,共同歸結得出有效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這種方法,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造熱情,而且還增強了學生在學習中的合作性,更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效率。

  在新課改革下,教師要做好的是把握好教材,為學生提供舞臺,讓孩子們在舞臺上盡情的起舞,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造的是一個小舞臺,而在此基礎上,學生在未來里能施展手腳、啟發(fā)思維、展現(xiàn)智慧和能力才是真正的大舞臺。

  高中語文同課異構論文篇二

  “同課異構”是一種新的教研方式,是同一節(jié)的內(nèi)容,由不同教師根據(jù)自己的實際、理解,自己備課并上課。

  語文課堂案例分析是語文教育理論與語文教育實踐相結合的一種有效的研究方法。筆者以“一人一課多教”的方式,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對高中語文必修3第一單元《林黛玉進賈府》進行“同課異構”教學實踐。教學的具體內(nèi)容為,王熙鳳和林黛玉的肖像對比分析,教學的對象為筆者所在學校高一年級學生。

  一、傳統(tǒng)的“講讀”教學方法

  (一)教學對象及其情況

  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普通班學生。學生學習底子薄,基礎差,課外閱讀量少,對學習提不起興趣,有厭學現(xiàn)象。

  (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

  (三)教學過程簡述

  通過課前學情調(diào)查,筆者發(fā)現(xiàn)該班學生平時閱讀量很少,除了看過《西游記》這本故事情節(jié)比較豐富的小說外,對其他幾部經(jīng)典名著特別是對《紅樓夢》一無所知或者知之甚少。即便接觸過這部作品的學生,也因為小說篇幅長,文字晦澀而選擇了放棄。另外,該班學生在學習方面表現(xiàn)得不夠積極,不喜歡回答教師的問題。對于不感興趣的人和事,在情緒上顯得相當叛逆和消極。筆者根據(jù)普通班學生在學習基礎、學習態(tài)度及學習情緒方面的實際情況,運用講授式教學方法實施教學過程。講授式教學方法是最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鄭桂華在《語文有效教學――觀念・策略・設計》一書中提到,只有當學生不明白的時候,講授才是最有效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筆者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出發(fā)點,專門針對學生比較感興趣但又超越了他們的認知范圍,他們想解決但又無法解決的問題,緊扣教材,適當拓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注重鼓勵,尊重學生的觀點。筆者首先以“你是否看過87版《紅樓夢》的電視劇”作為導入,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讓學生對問題產(chǎn)生興趣。當問到“為什么要將王熙鳳的出場安排在林黛玉見了眾女眷之后”這個問題時,有些學生用了當下比較流行的語言,如“耍大牌”“裝神秘”“擺譜”等,對此,筆者并沒有予以否定,而是表揚他們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學生受到鼓勵,學習的情緒就來了。另外,筆者巧妙地設計了一些問題,如“王熙鳳算是一個美女嗎”“用一個詞來形容一下林黛玉”“你如何看待生活中那些穿著大紅大綠的人”,這些都是比較貼近學生實際的問題,在不斷的啟發(fā)和引導中學生逐步接近教學主題。筆者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王熙鳳和林黛玉二人的肖像分析上,指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整個教學過程氣氛比較輕松,師生關系很和諧。

  (四)教學反思

  課后,筆者對本節(jié)課教學效果進行檢測,對該班學生進行隨機調(diào)查,詢問學生是否喜歡教師這種上課的方式。共有47名學生參與調(diào)查,這些學生都投了贊同票。理由是:教師的講解細致、生動、清晰;教師邊講邊問,不容易分散注意力,比較容易理解課文;因為一直比較喜歡這個教師,所以喜歡她的課;不想站起來回答問題,不用做什么費心思的事,所以喜歡聽教師講。

  通過學生的反饋,明確了本課的成功之處,表現(xiàn)在:

  1.筆者通過細致、全面、清晰的“講”,使學生對文本能有進一步的理解,并產(chǎn)生了學習的興趣,在學習的狀態(tài)上表現(xiàn)出不排斥,進而積極、主動地參與,沒有出現(xiàn)不良的學習行為,這堂課是有效的。

  2.根據(jù)不同層次的學生實際,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巧設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注重啟發(fā)和引導,對學生予以鼓勵,尊重學生的想法。對教學適當降低難度,抓住主要問題,有的放矢,不事無巨細地“滿堂灌”。

  3.筆者與學生建立了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本身就是知識庫與資源庫,如果學生能從教師身上取而用之,收獲也是巨大的。對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尊重、信任、鼓勵必不可少,時常對他們予以表揚,是增強學生學習信心,增加其學習動力的有效途徑。

  二、問題討論法

  (一)教學對象及其情況

  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尖子班學生。他們基礎較好,學業(yè)成績比較突出,有一定的閱讀量,思維活躍,接受能力較強,喜歡討論與交流。

  (二)教學方法

  問題討論法

  (三)教學過程簡述

  通過課前學情調(diào)查,筆者發(fā)現(xiàn)該班學生有一定的閱讀基礎,大部分學生都看過四大名著中的一部或兩部。問及是否看過《紅樓夢》時,全班只有一個學生對其比較感興趣,在初中時就認真閱讀過,對作品中的相關人物和情節(jié)比較了解。其余學生都是因為覺得《紅樓夢》無趣而放棄繼續(xù)閱讀。筆者通過課前預設問題,先讓學生進行思考,再以課堂討論的形式解決問題。問題如下:

  1.為何將王熙鳳的出場安排在林黛玉見了眾女眷之后?

  2.王熙鳳初見林黛玉,為何表現(xiàn)得如此放誕無禮?

  3.透過王熙鳳的肖像(頭飾、服裝、眉目)看出她怎樣的性格特點?

  4.初見林黛玉,從王熙鳳的言談舉止中,看出她怎樣的內(nèi)心世界?

  5.林黛玉的肖像(眉目、神態(tài)、風韻)有什么特點?

  6.對林黛玉肖像的描繪為何不似寫王熙鳳那樣極力鋪陳渲染,而只是簡單勾勒?

  筆者在課前預設了一些問題,要求學生先自學。其實這些問題的難度并不大,但要求學生在堂上展示他們的自學成果時,學生表現(xiàn)得不積極,回答問題的人比較少,甚至還出現(xiàn)了對文本的誤讀,如“林黛玉在王熙鳳的心中不是很重要”“王熙鳳很做作、輕浮”等,這些都是不熟悉文本,妄作評價的具體表現(xiàn)。當問及第一個問題“為何將王熙鳳的出場安排在林黛玉見了眾女眷之后”,學生就把教輔資料上那些程式化、書面化很強的語言搬了下來。過分依賴教輔書,沒有經(jīng)過自己的思考,以致不能用自己的語言去表述,答案很空很泛。當問及第二、三個問題“王熙鳳初見黛玉,為何表現(xiàn)得如此放誕無禮”“透過王熙鳳的肖像(頭飾、服裝、眉目)看出她怎樣的性格特點”時,學生陷入沉默,課堂出現(xiàn)較長時間的冷場,筆者再對這些問題進行引導時,如“王熙鳳第一次見黛玉,為什么表現(xiàn)得同別人不一樣,她到底是什么用意?”學生的回答是“王熙鳳善于察言觀色,逢迎賈母”?;卮鹨廊皇菍ξ谋咀畋砻嬉馑嫉母爬?,根本沒有觸及到最本質的東西。王熙鳳為什么察言觀色?為什么逢迎賈母?學生不清楚要從這個角度來答。還有問到“從王熙鳳的眉眼看出她怎樣的性格”時,學生的回答還是僅僅停留在對字面的理解上――“比較兇”,但是對于作者為什么要如此寫“王熙鳳的兇”,學生無從回答。必須得經(jīng)過教師的多次引導,集合眾人的智慧,才能最終得出問題的答案。所以,堂上討論的環(huán)節(jié)進行得并不順暢,而且一大半時間都得依靠教師。   (四)教學反思

  筆者通過觀察學生課堂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這節(jié)討論課其實上得并不成功,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沒有科學的預設,就沒有全新的生成。筆者在課前預設的幾個問題,只是針對文本中的某個片段和內(nèi)容,是單維度的,不夠靈活也不夠開放,預設的彈性很小。學生在沒有對文本進行認真解讀的基礎上,只是片面地想得到某個問題的答案,這實際上已經(jīng)是把學生的生成空間給局限住了。教學中的生成源于預設,具有彈性的預設才能使生成更有方向和成效。

  2.將文本“孤立”起來的做法是錯誤的。學生在預習時,主要依據(jù)筆者預設的幾個問題,學生并沒有充分的時間去搜集相關材料,手頭上就只有教材和教輔資料。學生自身沒有太多積累,課前又沒有充分的準備,匆匆預習一下就要展開討論,效果肯定不盡如人意。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將討論作為一個整體看待,只是為討論而討論,忽略了課前更為重要的儲備知識的過程。沒有對學生搜集資料做具體指導,沒有將文本內(nèi)容做適當拓寬。學生的視野狹小,手頭上的材料又不夠豐富,在課堂上自然無話可說。

  通過兩次對《林黛玉進賈府》同一教學內(nèi)容進行實踐比較,筆者得出一個結論:在動態(tài)的過程中調(diào)整教學行為方式可以達成最佳的課堂效果。“同課異構”的實施,實際上是一種連續(xù)、有序、動態(tài)的過程。課堂新的生成實際也都是在這個動態(tài)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教師前一教學行為產(chǎn)生的效果會直接影響下一教學行為的再實施。教師就是在不斷的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多向、循環(huán)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教師應改變過去那種教條、死板、沉悶的教學方式,根據(jù)教師本人的具體情況及學生的學情,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策略,靈活應對可能影響教學目標達成的各種不利因素,變不利為有利,變被動為主動。

3107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