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季氏將伐顓臾》公開課教案
高中語文《季氏將伐顓臾》公開課教案
高中語文《季氏將伐顓臾》一文,表現(xiàn)出孔子為了捍衛(wèi)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展示出來的卓越的論辯才能,那么這篇課文教案如何寫呢?下面學習啦小編給大家?guī)砀咧姓Z文《季氏將伐顓臾》教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語文《季氏將伐顓臾》公開課教案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張及孔子思想在當時的地位、影響。
2.能夠歸納出“是、疾、止、見、過”五個詞語的義項;了解兩個句式:“無乃……與”“何以……為”。
3.熟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文言詞語的理解歸納及文言句式特點的掌握。
教學難點
孔子鼓吹禮治,主張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張的理解。
教具準備
投影儀、錄音機、投影膠片、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簡析孔子生平及其政治主張,熟讀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歷史散文不同,先秦諸子散文是議論說理的文章。春秋戰(zhàn)國時代是我國歷史上思想空前活躍的時期,誕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種流派,這些派別及其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說,各抒己見,爭辯不休,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因此,先秦諸子包括了各種不同的學術流派和政治觀點。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今天,我們學習有關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經(jīng)典著作——《論語》中的一篇《季氏將伐顓臾》。
二、孔子生平及《論語》簡介
投影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他是我國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主張仁義,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殘暴統(tǒng)治,反對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開明態(tài)度。孔子學說成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被尊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經(jīng)”(《詩》《書》《禮》《易》《樂》《春秋》)。在我國歷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業(yè)的第一人,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首開私人辦學講學之風,相傳有學生三千,賢弟子七十二。
《論語》就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請大家詳看課文注釋①。
三、簡介背景
《季氏將伐顓臾》記載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場對話,這場對話究竟是在怎樣的背景下進行的?
孔子時代的魯國,政治上處于動蕩變革之中,當時,魯桓公的后代季孫、孟孫、叔孫三大家族逐漸強大,魯國公室日趨衰敗。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魯國朝政,其中,季孫氏勢力最大,他要討伐顓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貪其土地,其二是擔心顓臾對己不利。當時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門下,且都參與了出征前的籌劃。也就是在這時候,二人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兩位弟子的對話。
四、熟讀課文
1.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朗讀條件好的教師范讀。(一遍)
?、僖髮W生注意字的讀音,沒聽清讀音的字畫出來。
?、谶M一步明確讀音。
2.教師出示投影,以此檢查讀音掌握情況。
投影
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全正確的一項是
A 顓臾 (zhuān xū) 虎兕(sì)出于柙(xi) 社稷(jì)之臣 則將焉用彼相(xiāng)矣
B 顓臾 (chuǎn yū) 虎兕(shì)出于柙(xiá) 社稷(sù)之臣 則將焉用彼相(xiāng)矣
C 顓臾 (zhuān yú) 虎兕(sì)出于柙(xiá) 社稷(jì)之臣 則將焉用彼相(xiàng)矣
D 顓臾 (zhuān yú) 虎兕(shì)出于柙(jiá) 社稷(sù)之臣 則將焉用彼相(xiāng)矣
3.叫2~3名學生分別朗讀,師生如發(fā)現(xiàn)讀音錯誤問題及時糾正。
4.分組朗讀
5.全班齊讀。
6.要求學生各自結合課文注釋朗讀,大致疏通文意。
(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將自己結合注釋讀課文時遇到的問題向本組同學提問,學生自行解決)
7.學生再次齊讀課文。
五、布置作業(yè)
進一步熟讀課文,并理解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指導學生理清思路,理解課文,背誦課文;并進行朗讀提示
[教學步驟]
一、教師檢查熟讀課文情況
1.全班同學齊讀課文。
2.采用分段進行法,檢查學生結合注釋能大致疏通文意的情況,一學生讀一遍,另一學生翻譯一遍,其他同學補充糾正。
二、指導學生理清思路,理解課文,背誦課文(分段進行,教師可稍作朗讀提示)
“季氏將伐顓臾”,孔子和兩位學生的對話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了。
提問:當孔子從兩位學生那兒聽到這個消息時,他的態(tài)度是什么?他列舉了哪幾條理由來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
學生思考,并要求學生用序號把理由標出來。
明確:當聽到這個消息時,孔子勃然大怒,由此,也引出孔子和兩位學生的第一次對話。他責怪冉有:“求!無乃爾是過與?”理由是:“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也就是說,孔子反對討伐,理由有三:
反對 ①顓臾是先王所封之國 不可伐 義正詞嚴
討伐 ②顓臾在魯國境內(nèi) 不必伐 不容置辯
理由 ③顓臾與季氏同為社稷之臣 無勸伐
教師對本段作朗讀提示:由以上分析,我們讀這一段時注意“季氏將伐顓臾”是陳述語氣,應讀得平穩(wěn)一些,后面一定要把孔子責怪冉有的語氣和反對討伐的鮮明態(tài)度讀出來。重讀“求!無乃爾是過與?”中的“求”“過”,下文三條理由讀時應高昂、急促些,尤其要加重“何以伐為”的反問語氣。
教師放本段錄音。
學生若干名朗讀并背誦。
全班同學背第一段。
孔子不僅反對討伐顓臾,而且認為冉有和季路對此事有責任。當即對冉有的辯解予以反駁,這是孔子和兩位學生的第二次對話。
提問:孔子在反駁時,引用了哪些話,又用了哪些比喻?要求學生畫出來。
明確:引用:“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提問:引用和比喻要說明什么問題?
點擊下一頁分享更多高中語文《季氏將伐顓臾》公開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