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2《赤壁賦》課文解讀(2)
高中語文必修2《赤壁賦》課文解讀
蘇子愀然①,正襟②危坐③而問客曰:“何為④其然也?”(我不禁感傷起來,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著,問客人說:“為什么會這樣呀?”①愀然:憂愁變色。愀,qiǎo 。②正襟:整理衣襟。③危坐:端坐。④何為:為何。)[這是承上啟下之語,用主人之問而逼出客人之答,自然而合乎情理。]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①之詩乎?(客人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嗎?”①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其字。所引詩句見曹操《短歌行》。)西望夏口①,東望武昌②,山川相繆③,郁④乎蒼蒼,此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⑥者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山川相互環(huán)繞,郁郁蒼蒼,這里不是當年曹孟德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①夏口:故城在今湖北武昌的西面。②武昌:今湖北鄂城縣。③繆:liáo,古同“繚”,繚繞??澙@、環(huán)繞。④郁:茂盛的樣子。⑤此:這地方。⑥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吳將周瑜在赤壁之戰(zhàn)中擊潰曹操號稱八十萬大軍。周郎,周瑜二十四歲為中郎將,吳中皆呼為周郎。)方①其破荊州②,下江陵③,順流而東也,舳艫④千里,旌旗蔽空,釃酒⑤臨江,橫槊⑥賦詩⑦,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當他奪取荊州,攻下江陵,順著長江東下的時候,戰(zhàn)船連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灑酒祭奠,橫握著長矛朗誦詩篇,固然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①方:當。②破荊州:建安十三年,曹操南擊荊州,當時荊州刺史劉表已死,劉表的兒子劉琮率眾向曹操投降,曹軍不戰(zhàn)而占領荊州。荊州,轄南陽、江夏、長沙等八郡,今湖南、湖北一帶。③下江陵:曹操在襄陽接受劉琮投降之后,又出兵在當陽長坂打敗當時依附劉表的劉備,進兵江陵。下,攻占。江陵,當時荊州首府,今湖北省縣名。“破荊州,下江陵”在文中實際指的是一回事,屬同義鋪排。④舳艫:zhúlú ,船頭和船尾的并稱,泛指首尾相接的戰(zhàn)船。⑤釃酒:斟酒。釃,shī。⑥橫槊:橫執(zhí)長矛。槊,shuò,長茅。⑦賦詩:蘇軾認為曹操當時所吟的詩就是《短歌行》。)[這幾個句子觸景傷懷,借曹操的事例生發(fā)對人生短促,功業(yè)虛無的悲嘆。眼之所見,是“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這很容易聯(lián)想到曹操的詩句,所以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而且,身之所在,又正是曹操賦詩的長江赤壁,這自然會進一步聯(lián)想到赤壁之戰(zhàn),所以說“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在這里,借著景物、地區(qū)的關合,從客的口中,用曹操這個歷史人物來感嘆人生的虛無。景物還是曹詩中所描繪的情狀,地區(qū)還是曹操曾經(jīng)賦詩后來又被周瑜戰(zhàn)敗的處所,但物是人非,物在人去。“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當時不可一世的曹操現(xiàn)在哪兒去了呢?其言下之意是:連曹操這么一個“千古風流人物”,尚且隨著“大江東去”,他創(chuàng)建的功業(yè)也早已蕩然無存,那么,我們這些默默無聞的平庸之輩又算得了什么,何必為功不成名不就而憂愁傷懷呢?]況吾與子漁樵①于江渚②之上,侶③魚蝦而友麋④鹿,駕一葉⑤之扁舟⑥,舉匏樽⑦以相屬。(何況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魚打柴,以漁蝦為伴,與麋鹿為友,駕著一葉孤舟,在這里舉杯互相勸酒。①漁樵:打魚砍柴,這里用如動詞。②渚:zhǔ,江中小洲。③侶:伴侶,這里用作動詞。“友”用法與此同。④麋:mí,鹿的一種。⑤一葉:形容船小。⑥扁舟:小舟。扁,piān 。⑦匏樽:酒葫蘆。匏,páo 。)寄①蜉蝣②於天地,渺③滄海④之一粟⑤。(只是像蜉蝣一樣短暫地寄生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顆谷粒。①寄:寓托。②蜉蝣:fúyóu,一種小飛蟲,夏秋之交生在水邊,生存期很短,古人說它朝生暮死。③渺:小。④滄海:大海。⑤一粟:一顆米粒。這里兩個句子,上句從時間比喻人生之短暫,下句從空間比喻人類在天地之間極為渺小。)哀吾生之須臾①,羨長江之無窮。(哀嘆我生命的短暫,而羨慕長江的流水無窮無盡。①須臾:片刻,時間極短。臾,yú。“須臾”句照應“蜉蝣”,“長江”句照應“滄海”。)挾①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②。(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與明月一起長存。①挾:xié,攜帶。②長終:至于永遠。)知不可乎驟得①,托遺響②于悲風③。”(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經(jīng)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簫聲寄托給這悲涼的秋風。”①驟得:數(shù)得,屢次得到。②遺響:余音,指簫聲。③悲風:秋風。) [這是“客”語第二層,先用曹操地位顯赫和自己地位低下對比,再用天地之大與個人之渺小對比,用宇宙永恒與人生短暫對比,抒發(fā)人生的悲哀,表達虛無的人生態(tài)度。客認為他和蘇軾既不在中央朝廷,又不在地方官署,談不到政治上有何作為,事業(yè)上有何建樹,只不過在江岸水洲,過著漁父樵夫的生活,魚蝦是伴侶,麋鹿當友人,劃著小船,舉杯相勸。這微不足道的生命,簡直短促得像永恒天地里僅能活幾個小時的蜉蝣,渺小得像茫茫大海里一顆絲毫也不顯眼的米粒。這原本是宇宙間不可抗拒的規(guī)律,但是人卻偏偏“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希望“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想要與仙人相交,與明月同在,在茫茫宇宙中求得永恒。“知不可乎驟得”,明明知道那是不切實際的空想,卻又執(zhí)著不已,于是“托遺響于悲風”,借簫聲來傳達自己悲傷而不能自拔的心境。這真是人生的一種悲哀啊!]
第3段雖為客語,實則反映了作者本人對人生短促、功業(yè)虛無的感嘆。此段由賦赤壁的自然景物,轉而賦赤壁的歷史古跡。主人以“何為其然也”設問,客人以赤壁的歷史古跡作答,文理轉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陳其事,而是連用了幾個問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問道:“此非曹孟德之詩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勝問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在敘述了曹操功業(yè)之后,復問道:“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三次發(fā)問使文章不斷地泛起波瀾。“方其……”一句,很有氣勢,顯示了蘇軾深厚的筆力。先極盡想象,大肆渲染,從曹操兵力的強大和地盤的擴張寫出了聲勢和氣派,然后以“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八字勾畫出曹操“固一世之雄也”的高大形象,由于有前面的背景作襯托,人物形象便顯得格外飽滿,卓然突出,最后猛然一跌,“而今安在哉?”這一跌,最見功力。句子的前部分所謂頓挫以蓄勢,句子的后尾所謂折落以寄慨。“一世之雄”四字看似容易,實為千錘百煉而出,對曹操這個歷史人物確是千古定評。
客的回答,表現(xiàn)一種消極的社會人生觀點和虛無主義思想。把人類社會同宇宙自然對立起來,又把個體的人同社會整體加以分割,那當然看不到全部歷史舞臺上威武雄壯的戲劇的持續(xù)演出,也看不到人類雖然依賴自然但更要改造自然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這就是悲觀厭世或消極出世思想的認識論根源。對于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當他們政治失意或生活上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就陷入這樣的苦悶與迷惘。蘇軾也是如此??偷幕卮?,其實正是蘇軾自己貶謫黃州后思想感情的一個方面。而這樣的思想感情,作為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卻被蘇軾結合著景物地區(qū)的特征,從歷史到現(xiàn)實,從具體到一般,用詩一般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使讀者一點也不感到有任何枯燥的說教意味。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①,而未嘗往也;盈②虛③者如彼④,而卒⑤莫消長⑥也。(我說:“你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嗎?江水總是不停地流逝,但它們并沒有流走;月亮總是那樣有圓有缺,但它終究也沒有增減。①逝者如斯:語出《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逝,往。斯,此,指水。②盈:滿。③虛:缺。④彼:那,這里指月亮。⑤卒:到底、最終。⑥消長:消減和增長。)蓋①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②不能以一瞬③;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④也,而又何羨乎?(要是從它們變的一面來看,那么,天地間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發(fā)生了變化;要是從它們不變的一面來看,萬物同我們一樣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羨慕它們呢!①蓋:這里表示假設的語氣。②曾:語氣副詞。③一瞬:一眨眼的工夫。④無窮:沒有窮盡,永恒。)[蘇軾這段話回答了如何對待有限與無限、短暫與永恒的問題,表達了一種豁朗曠達的胸懷。因為客“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所以蘇軾拾取眼前景物,從地面上的江水和天空里的月亮說起:“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這一句仿佛京劇行腔中的“導板”,將引出一節(jié)精彩的唱段,而那種疑問式的語調(diào)則又表明客人雖然借用水與月發(fā)表議論,其實未能從江水、月亮得出關于短暫與永恒這一哲學范疇的正確認識。關于江水,蘇軾認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意思是江水不舍晝夜地滔滔流去,作為某一段江水,確乎從這里消失了,而作為整個江水,則始終長流不絕,因此可以說“未嘗往也”。關于月亮,蘇軾認為“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意思是月亮有時圓滿,有時缺損,它確實在不停地變化,但它圓了之后有缺,缺了之后又圓,這樣周而復始,終究無所增減,因此可以說“卒莫消長也”。這里列舉江水、月亮這個別事物說明去留、增減的辯證關系,下面再由個別歸納到一般的認識原理:“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就是說,變與不變,無論宇宙還是人生,都是相對的。如果從變的角度來看,豈但人生百年,頃刻即逝,就是向來認定的天長地久,其實也是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曾保持常態(tài)。而如果從不變的角度來看,則宇宙萬物固然無窮無盡,其實人生也一樣綿延不息,生命完成了一次生死也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圓缺。月亮不停地圓缺,生命也就同樣生生死死,循環(huán)不止。既然生命和長江月亮一樣是無窮無盡的,那么長江和月亮又有什么值得羨慕的呢?自然也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在這里,蘇軾比客高明之處是,客只知其“變”而不知其“不變”,因而生“哀”與“羨”;蘇不僅知其“變”,而且知其“不變”,則何哀何羨?]且夫①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②非吾之所有,雖③一毫而莫取。(再說,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為我所有,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能去拿取。①且夫:發(fā)語詞,表示另起一層意思。②茍:假設、如果。③雖:即使。)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①造物者②之無盡藏③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④。”(只有這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到了就成其為聲音,眼睛看到了就成其為顏色,占有它們,無人禁止,使用它們,無窮無盡,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而我能夠同你們共享。”①是:這。②造物者:天地自然。③無盡藏:無窮無盡的寶藏。藏,zànɡ。④適:這里有舒舒服服地盡情享用的意思。)[蘇軾這一段話說明了應如何對待功名利祿、榮華富貴,表達他仕途失志之后,淡泊名利,歸隱山林的思想。因為客有“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的感嘆,所以蘇軾寫道:“天地之間,物各有主”,“飛仙”“明月”只可機遇,不可強求;功名利祿、榮華富貴,全憑天意,非隨人愿。“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不足為念。“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一旦仕途失意,那便寄情山水,隱居山林,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托。“江上之清風”有聲,“山間之明月”有色,江山無盡,天地無私,風月長存,聲色俱美,正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這是一個士大夫在仕途失意之后返歸山林之樂,是自我解脫、自我安慰之樂。]
第4段,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實際上是用以自我解脫。蘇軾同樣結合著眼前景物、地區(qū)的特征,同樣用詩一般的語言,批評了客的回答,表現(xiàn)了蘇軾當時思想感情的另一個主導方面,即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tài),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和功名利祿的誘惑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①。(客人聽了之后,高興地笑了,洗凈杯子,重新斟酒。①更酌:重新擺出酒肴。更,ɡēnɡ,更換。酌,zhuó,斟酒。)肴核①既②盡,杯盤狼藉③。(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盤雜亂地放著。①肴核:葷菜和果品。肴,yáo。②既:已經(jīng)。 ③狼藉:凌亂。也寫作“狼藉”。)相與枕藉①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②。(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中,不知不覺東方已經(jīng)亮了。①枕藉:相互枕著睡覺。藉,jiè。②既白:已經(jīng)露出白色,指天明。)
第5段,用簡短的敘事作為全篇的結尾??吐犃俗髡叩囊环勗捄?,轉悲為喜,滿面春風,換卻愁顏。“洗盞更酌”之后,這次更加歡快,不免開懷暢飲,直到“肴核既盡,杯盤狼藉。”客解決了思想問題,心情舒暢,無所憂慮,于是同蘇軾“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跟文章開頭的“泛舟”“月出”遙相呼應;極寫游賞之樂,而至于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評論這篇文章說:“所見無絕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閑地曠,胸無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豈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為之,亦不能如此適調(diào)而暢遂也。”(引自《評注古文辭類纂》)這說明蘇軾通過各種藝術手法表現(xiàn)自己坦蕩的胸襟,他只有忘懷得失,胸襟坦蕩,才能撰寫出如此“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賦》來。
高中語文必修2《赤壁賦》課文解讀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