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四說課稿(2)
高中語文必修四說課稿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以梁惠王“好戰(zhàn)”為喻,啟迪對方思考。梁惠王自認為對于國家比鄰國國君盡心,政策比鄰國好,鄰國之民應(yīng)該主動投奔歸順他,但他的目的并沒有達到,鄰國的國民并沒有減少,自己的國民也沒有增多。這是因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員,強化戰(zhàn)備,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窮兵黷武。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謂“盡心”于國其實與鄰國之政相差無幾,本質(zhì)上都是虐民暴政。要從根本上使國民增加,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設(shè)置這個問題目的是讓學生更深刻的了解孟子的論辯特色,也加深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探究學習三: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現(xiàn)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明確:孟子認為梁惠王要想使國民“加多”,稱雄諸侯,必須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順民意,得民心,進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關(guān)注民生,休養(yǎng)生息,因地制宜地發(fā)展生產(chǎn),不征調(diào)百姓服役而耽誤生產(chǎn)時節(jié),不狂捕濫撈,不忽視時令伐木,牲畜不誤繁殖,不誤糧食播收,種桑養(yǎng)蠶織布,“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解除后顧之憂,百姓衣食安則心安,從而穩(wěn)定人心,鞏固政權(quán)。然后再興辦教育,使人人知廉恥,人人講禮義,引人向善,傾心歸附。至此,百姓安居樂業(yè),社會長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國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終圍繞仁民、富民、養(yǎng)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關(guān)系,體現(xiàn)出民為國本的思想。
這個探究題設(shè)置目的是希望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延伸,聯(lián)系具體的實際,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分析能力。
高中語文必修四黃花崗烈士事略說課稿
一、說教材
蘇教版的必修四是嚴格按照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要求編寫的,準確反映了新標準的精神和思想。并且構(gòu)建了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tǒng),致力于學生語文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xiàn)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確立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選入的課文更是注意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tǒng)一,既突出高雅的進步的精品文化,又注意選入文質(zhì)兼美的通俗作品。而且以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發(fā)展為本,注重引導學生自己完成學習過程,探索學習方法,留足空間,增加彈性,為學生獨立學習,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創(chuàng)設(shè)必要的條件。 《<黃花崗烈士事略>序》是蘇教版的必修四“我有一個夢想”專題中第二個板塊“英名與事業(yè)”的第三篇,是一篇自讀課文。在此之前,學生已經(jīng)學過了《在馬克思墓前講話》和《我有一個夢想》,前一篇是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所寫的悼詞,對馬克思醫(yī)生作精要總結(jié)并給以極高評價,表達了沉痛悼念之情,號召全世界無產(chǎn)階級繼續(xù)奮斗。后一篇是馬丁·路德·金在1963年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前發(fā)表的演說詞,強烈抗議黑人所遭受的不平等遭遇。在此基礎(chǔ)之上,再來學習這篇序言,就能更好的理解理想的重要性,更能理解黃花崗烈士的犧牲精神,作者在這篇序文中,懷著滿腔的革命激情,熱情贊頌了黃花崗烈士為革命捐軀的英雄氣概,高度評價了辛亥廣州起義的偉大意義和影響,對當時反動逆流的泛濫表示了深切的憂憤,激勵國人發(fā)揚先烈的犧牲精神,為實現(xiàn)革命理想而英勇奮斗。所以這篇課文安排一課時,以學生自讀為主。
二、解讀學生
高中新課程的語文教學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剛進高一時的基礎(chǔ)比較薄弱,不少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還延續(xù)初中學習的方法,只滿足于盲目背誦,只顧掃清課本中的文字障礙,無法把課內(nèi)學到的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而高中的語文學習,古文的學習是很重要的一塊。經(jīng)過半個學期的學習,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著眼于文學與歷史相融合,或借文釋史,或者借史釋文,把語文與歷史兩科結(jié)合起來。本文就是著眼于學生的實際現(xiàn)狀,立足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歷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語文課本中所涉及的作品為基礎(chǔ),來說說如何幫助學生實現(xiàn)文史互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三、教學目標
高一階段,學生文言知識體系尚待完善,對古代的議論文接觸不多。因此,教學中要進一步增加文言知識積累,并通過朗讀指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欣賞議論文的能力,養(yǎng)成思辨的習慣。我把這篇書序的三維目標定為:
1、基礎(chǔ)知識目標:了解寫作背景和孫中山先生的生平,為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打下基礎(chǔ)。
2、思想教育目標:了解本文記敘、抒情、議論三者水乳交融的特點,體會語言中飽含著的濃烈的悲壯慷慨之情
3.能力培養(yǎng)目標:學習本文恰當?shù)剡\用比喻、對偶、夸張、比較等手法,增強文章表現(xiàn)力的方法。
學生對于記敘、抒情和議論能區(qū)分清楚,關(guān)鍵在于學習作者如何把三者融合起來,句中融情、字字融情。所以把這點定為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
1、了解本文記敘、抒情、議論三者水乳交融的特點,體會語言中飽含著的濃烈的悲壯慷慨之情。
2.學習本文恰當?shù)剡\用比喻、對偶、夸張、比較等手法,增強文章表現(xiàn)力的方法。
教學難點
本文的寫作目的及本文的寫作意義。
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勖國人”,到結(jié)尾才點出來,如何讓學生理解這篇書序的意義及影響,必須結(jié)合歷史背景,補充相關(guān)歷史知識。
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我們不應(yīng)把學生的大腦當成一個個被動接受知識灌輸?shù)目帐幨幍娜萜?,而?yīng)看作是一支支等待我們?nèi)c燃的火炬,它一旦被點燃必將閃爍著智慧的火花、創(chuàng)新的光芒。因此,教師的引導點撥要恰到好處,通過學生自己的研讀和賞析,有所感悟和體味。因此把教學方法設(shè)計為:
點撥法 研讀法 賞讀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用具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學生對于八十多年前的那段歷史是不熟悉的,直白的歷史不能讓他們感受到那次起義的慘烈。通過同為起義參與者黃興寫的詞導入,把學生引入情境中。投影:
轉(zhuǎn)眼黃花看發(fā)處,為囑西風,暫把香籠住。待釀滿枝清艷露,和風吹上無情墓?;厥籽虺侨履海饧婏w,氣直吞狂虜。事敗垂成原鼠子,英雄地下長無語。
這是民主革命以及黃花岡起義的重要領(lǐng)導人之一黃興,為紀念廣州起義烈士寫的一首詞。當年,鑒于從1895年以來,起義屢次失敗,孫中山領(lǐng)導的革命黨人,對黃花岡起義作了比較充分的準備。1910年11月13日,孫中山在馬來西亞檳榔嶼召開會議,計劃再發(fā)動一次大規(guī)模的武裝起義。經(jīng)過幾個月的準備,決定4月13日(農(nóng)歷3月15日)首先在廣州起義,然后向北進軍。但是快到起義的日期了,海外捐款還未寄到,機械也未運齊,不得不延期于4月17日(農(nóng)歷3月29日)舉行。因為起義領(lǐng)導方面多次變動命令,清軍聞訊,先有準備,革命黨人寡不敵眾,終于失敗。起義雖然沒有成功,卻奠定了武昌革命的勝利基礎(chǔ)。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各地紛紛響應(yīng),不久,清帝被迫退位,中華民國成立。
二、解題
這是學生進入高中學習后學習的第一篇書序,所以對序這種文體的概念要了解清楚。而且必須搞清楚《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是鄒海濱所寫,書序為孫中山先生所寫。
序文一般寫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寫的,多說明寫書宗旨和經(jīng)過。也有別人寫的,多介紹或評論本書內(nèi)容。本文是孫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應(yīng)鄒魯?shù)恼埱鬄椤饵S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寫的序言。
三、自由朗讀課文,疏通文義
正確理解文章大意是理解文本內(nèi)涵的重要一環(huán)。本文是上世紀初所寫,字詞方面的障礙不是很大。通過課前預(yù)習,完全可以疏通大義,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再通過課堂上的檢測,把個別難懂的字詞通過老師強調(diào),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為進入文本研習打好基礎(chǔ)。
1、生字詞辨析
巇(xī):形容山路危險,泛指道路艱難 抔(pòu):用手捧東西
躓(zhì):①被東西絆倒,②跌倒;失敗 肇(zhào):①發(fā)生;引起,②開始
杌隉(wù niè):(時局、局面、心情等)不安定
蟄(zhé):像動物冬眠一樣隱居起來
2、解釋字詞
躓踣者履:跌倒,比喻事情不順利,失敗
直可驚天地、泣鬼神:直:簡直;驚、泣:使動用法,使……震驚,使……哭泣
與武昌革命并壽:一同永垂不朽。
顧自民國肇造:開始建立
不能繼述先烈遺志:繼承
并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勖:勉勵
3、翻譯句子
與民賊相搏,躓踣者履,死事之慘。
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并壽。
雖以史遷之善傳游俠,亦不能為五百人立傳,滋可痛已。
杌隉之象,視清季有加。
余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勖。
四、課文研習
新課標中這樣規(guī)定:學會鑒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lǐng)悟作品的豐富內(nèi)涵,體會其藝術(shù)表現(xiàn)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蘊含的民族心理、時代精神,藉以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
對于文章大意了解之后,通過老師的點撥,主要依靠學生的自主學習,賞析和鑒賞,完成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首先區(qū)分清楚黃花崗起義的時間和書序的寫作年代是不同的,通過從課文中去尋找答案,也鍛煉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1、《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是誰寫的?
應(yīng)答鄒海濱,而不是孫文。孫文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寫了序。
2、孫先生的《序》寫于哪一年?
根據(jù)課文中'延及七年'、'十年''督師北伐'等推算。這篇序?qū)懹?921年。
換位思考,更好的讓學生進入情境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3、如果你是孫先生的秘書,要你代寫這篇序言,你將寫什么?
學生回答多種多樣,有說寫起義的經(jīng)過,有說寫贊烈士精神,有說寫成書情況,有說寫繼承先烈遺志……
本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計主要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和鑒賞能力。以學生自己從課文中找出答案為主。在此環(huán)節(jié)中,老師適當補充相關(guān)典故“碧血”和“史載田橫事”,不光擴展了學生的課外知識,也能從中體會出作者的感情,所以不能少。
4、那么孫先生在本序中到底寫了那些內(nèi)容呢?這是我們要從課文中去尋找的答案。
低聲快讀課文,找出孫先生寫了哪幾點?并勾畫出相關(guān)的句子。
5、黃花崗起義失敗后,被捕而就義者29人,其他戰(zhàn)死者當時無法確計。檢查遺骸,共得72具,葬于廣州白云山麓紅花崗(后改名黃花崗)。孫先生是如何來描述當時起義的情景的呢?
滿清末造,革命黨人歷艱難……其損失可謂大矣。這次起義犧牲了80多位同志,許多是從各省調(diào)集來的精英和才識卓越的留日學生,所以是“為最”“菁華付之一炬”。作者的感情是很悲痛的。
6、第一小節(jié)除了記敘起義的情況之外,還寫了其他內(nèi)容沒有?請學生歸納。
學生:這次起義的價值。
作者是如何評價這次起義的呢?
學生:“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并壽”。(老師補充:起義雖然沒有成功,卻奠定了武昌革命的勝利基礎(chǔ)。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各地紛紛響應(yīng),不久,清帝被迫退位,中華民國成立。)
這次起義在全國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文中有沒寫道呢?
學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不可遏抑。
7、請你歸納本段的主要內(nèi)容
學生回答,老師板書:述黃花崗起義死傷慘重,贊革命者不撓精神,肯定起義價值。
作者并未被這巨大的悲痛所壓倒,“然”字筆鋒一轉(zhuǎn),給這次戰(zhàn)斗以極高的評價,并抒發(fā)了自己對烈士深摯的贊頌之情。這里,作者的感情進人了另一高潮。“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兩組對偶句,用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寫出了烈士們戰(zhàn)斗之激烈,犧牲之豪壯,精神之威武!正是由于這壯烈的戰(zhàn)斗,才令“久蟄之人心”大為振奮,使他們千年的“怨憤”,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正是由于這壯烈的戰(zhàn)斗,鼓舞了人心,激勵了士氣,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吸取了沉痛的教訓,才在不長的時間里,贏得了武昌起義的成功。黃花崗起義是武昌起義的序幕,有了“斯役”,才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巨大勝利!段末作者再次滿腔熱忱地肯定“斯役”的偉大意義及深遠影響,它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在歷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8、本文的寫作距離黃花崗起義已經(jīng)過了十年,為何過了這么久才有相關(guān)史實的記載,學生肯定會有疑問。而孫先生在此文中不光沉痛悼念烈士們,更借此激勵國人,投入到革命事業(yè)中來,所以這點老師一定要著重分析強調(diào)。并補充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使學生更容易理解。
第三段:既然黃花崗起義價值如此之高,烈士們可歌可泣的精神也讓我們動容,所以我們要勿忘先烈遺志并繼承先烈遺志,這是順理成章的,這時作者的感情應(yīng)該進入最高潮。為什么要發(fā)揚先烈們的精神呢?請你從文中找出原因,并用自己的話歸納。
學生:一個原因是當時國內(nèi)的環(huán)境,敵人的氣焰正盛,國家傾危不安;另一個原因是先烈們的理想還未實現(xiàn),真正的中華民國還未實現(xiàn)。(老師補充: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tǒng)職,8月10日,國會非常會議通過出師北伐的決議,并咨請孫中山宣布軍閥徐世昌罪狀,明令出師討伐,以謀國家之統(tǒng)一。12月4日,孫中山抵達桂林,風塵仆仆,行裝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營;并指出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業(yè),定要'掃除中國一切政治上社會上舊染之污,而再造一莊嚴華麗之新民國。因此在鄒魯求序于孫先生時,正值作者肩負重任,討賊興師,戎馬倥傯之際。
9、在學習中用歷史的觀點理解內(nèi)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xiàn)代眼光審視作品的思想傾向,評價其積極意義與局限。
就其內(nèi)容來看,本文與其說是一篇序文,倒不如說是一篇借先烈之偉大精神以鼓舞士氣、激勵民心的戰(zhàn)斗檄文。為什么這樣說?
學生:文章結(jié)尾點出了本文的寫作目的,
“余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勖。”
這也是本文的中心句。
10、第二段,烈士們的事跡因時局紛亂而不能流傳的時候,孫先生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學生:滋可痛已!巨大的悲痛,和第一小節(jié)形成對照。
11、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那些革命志士們的理想是為國家為人民,他們不計酬勞,更不會在乎環(huán)境的惡劣,他們隨時準備為國犧牲,死后可能被拋尸荒野,死無全尸,更有甚者連名字也未留下,你覺得他們的行為值得嗎?新世紀的高中生對于理想更現(xiàn)實,他們更愿意緊跟時代的潮流,而不是去談理想談奉獻。借此機會,老師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囊龑?,學生的討論,體會理想與信念的重要性。
孫先生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后矣,全國人民都記住他,我想他此生無憾了,但是還有一些英雄人物,他們離去之后化作塵土。對于他們我們應(yīng)該抱著怎樣的態(tài)度?比如象田橫事?比如黃花崗烈士們?你們覺得他們值得嗎?(補充五百壯士追隨田橫自殺的故事)
學生討論
學生討論十分熱烈,他們暢所欲言,因為這個話題與他們聯(lián)系緊密,正值青春年華,對未來有很多憧憬和想法。
老師總結(jié):他們的忠于自己的理想是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不管史書有沒記載,我想真正的英雄是不會在乎自己是否被史書記載這樣的事情。而且廣大人民會記住他們的英勇事跡,被人民所認可才是最大的價值。
12、在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進行總結(jié)和歸納,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對個人與社會、自然、國家關(guān)系的思考和認識。
總結(jié)主題思想
作者在這篇序文中,懷著滿腔的革命激情,熱情贊頌了黃花崗烈士為革命捐軀的英雄氣概,高度評價了辛亥廣州起義的偉大意義和影響,對當時反動逆流的泛濫表示了深切的憂憤,激勵國人發(fā)揚先烈的犧牲精神,為實現(xiàn)革命理想而英勇奮斗。
13、這篇書序在寫作上有其特色,也是本課的另一個重點。在文本研習的過程中,對于寫作手法的運用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此環(huán)節(jié)是進行歸納和總結(jié),理清思路,加深印象。
總結(jié)寫作特色
?、?本文記敘、抒情、議論三者水乳交融,語言也富有濃烈的感情色彩,可以指導學生好好體會。文章第一段,以抒情為主,兼有記敘和議論;第二段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抒情;第三段則以議論為主,兼有抒情和記敘??傊?,全文以“痛逝者”之情為血肉,以“勖國人”之理為骨干,是一篇情理并茂的序文。
?、?這篇書序用語富有濃烈的感情色彩,如“末造”、“賊氛”、“清季”,蔑視之意顯然;“菁華”、“碧血”、“浩氣”,表彰之情可掬。全文排偶疊用,整散錯落有致,形成一種激蕩之勢,讀來瑯瑯上口。此外,比喻精辟,用典切當,也使這篇序顯得更有文采。
五、延伸和擴展這個環(huán)節(jié)非常重要,新課標中也非常注重此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計。通過此次練習,不光是鞏固學生本課所學知識,更是開拓學生視野,掌握技能和技巧的重要途徑,所以我采用了林覺民的絕筆信,他也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加深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同時通過練習訓練文言文的鑒賞能力,學會思辨。
五、板書
贊頌斗爭精神 述黃花崗起義死傷慘重(記敘)
評價不朽價值 贊革命者堅毅不撓,肯定起義的價值(抒情、議論)
時局動蕩,烈士事跡不得流傳(記敘)
抒發(fā)悲痛之情 略敘鄒君求序之事(記敘)
激勵人們 詳寫非常環(huán)境中自己肩負的責任(議論)
為國奮斗 正反闡述發(fā)揚先烈精神的重要(議論)
點明“為斯序”的目的,突出寫作主旨
看了<高中語文必修四說課稿>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