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生活課堂 > 生活小常識 > 2017年入伏從哪一天開始

2017年入伏從哪一天開始

時間: 學良775 分享

2017年入伏從哪一天開始

  三伏天是夏季很熱的一段時間,很多人都會注意降溫解暑,2017年入伏從哪天開始呢?下面是有關2017年三伏天的時間表,歡迎參閱。

  2017入伏天到來 最全“三伏”養(yǎng)生攻略(點擊進入↓↓↓)

  2017入伏天計算方法,簡易計算伏天日期和長度

  2017入伏飲食大忌!入伏飲食最重要的三大原則

  2017入伏養(yǎng)生之道,綠色健康生活清涼舒適一夏

  2017年三伏時間表出爐,別錯過了冬病夏治好時機

  2017年入伏從哪天開始

  2017年入伏時間:2017年7月12日

  2017年從7月12日入伏(夏至三庚入伏),中伏從7月22日開始,8月10日結束,中伏20天,三伏天共計40天,8月21日出伏。

  伏天里晝夜溫差小,容易休息不好,活動量不要太大;飲食要清淡,不要增加腸胃工作量;注意夏季衛(wèi)生,避免夏季傳染病;伏天是食物霉變高發(fā)期,要注意食物保質、保鮮。

  入伏時間算法

  如何計算入伏的時間?有一句口訣“夏至三庚數(shù)頭伏”,意思是說從夏至開始算起,第三個庚日為進入頭伏的時間,也就是入伏的時間。 整個的三伏天從夏至后第三個庚日開始,到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結束,歷時三十到四十天。

  按我國陰歷(農(nóng)歷)氣候規(guī)律,前人早有規(guī)定:“夏至后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頭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

  三伏的具體日期是由節(jié)氣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我國傳統(tǒng)的推算方法規(guī)定,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歷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夏至以后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二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所謂庚日,是指農(nóng)歷天干為庚的日子,共有“庚子庚寅庚辰庚午庚申庚戍”六種,依次每十天輪流一下(即六十甲子中的六庚日)。

  因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即為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而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所以,初伏的時間為10天,末伏規(guī)定也是10天。中伏時間有長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每年夏至節(jié)氣后的第三個庚日(初伏)出現(xiàn)的遲早不同,故中伏的天數(shù)也不相同,于是就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天的差別。

  2017年三伏時間表

  一伏(初伏) 7月12(庚子日) 7月21

  二伏(中伏) 7月22(庚戌日) 8月10

  三伏(末伏) 8月11(庚午日) 8月20

  三伏天的風俗習慣

  一、頭伏

  民間有句俗語:“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據(jù)說與節(jié)氣和那時菜農(nóng)生產(chǎn)技藝有關:農(nóng)業(yè)落后,也沒有暖棚設施,沒有更多夏令青菜供應百姓,夏至數(shù)伏時正是蔬菜青黃不接斷檔之時,也因伏天時特炎熱,汗流浹背的人們都愿在此時弄些簡單少油又清淡爽口的飯食,所以就衍生出伏天吃餃子、面條、烙餅的食俗。

  餃子,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餃子最初稱“餛飩”。據(jù)史載: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一書中就記述一種餛飩食品:“今云餛飩,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近年在吐魯番一個唐代古墓里出土的木碗中就發(fā)現(xiàn)了十多個餃子,其形狀跟現(xiàn)在的餃子一模一樣。到清代時吃餃子稱為煮餑餑,《燕京歲時記》上云:“每屆初一,無論貧富人家皆以白面做角食,謂云煮餑餑。”以上可見吃餃子歷史之悠久。

  餃子也叫“伏(福)貼”或“貼伏(福)”餃子,“伏”與“福”諧音,有納福吉祥富貴之意。

  二、二伏

  二伏天是暑天最熱之時,主婦們都愛在此時制作簡捷又順口的面條做主食,所以稱“二伏面”。

  古時把面條叫“湯餅”和“不托”。在張岱寫的《夜航船》一書中就有“魏作湯餅,晉作不托”之語,面條就是由湯餅逐漸為面片湯后發(fā)展而成。

  古時做面湯時,用一只手托著和好的面,另一只手往鍋里撕片,形成“片兒湯”,片撕得很薄,就像蝴蝶翅膀似的,所以雅名又叫“蝴蝶面”。這種制湯面方法類似現(xiàn)在的山西刀削面。到了晉代人們才使用上了案板、搟面杖和刀,不再用手托著做了,所以此時面條也叫“不托”。北宋時期已制作成長條面,稱為“索面”,待到明清時面條的品種花樣更多。解放前后制作方面已有手抻面、刀切面、機器切面和掛面以及白面玉米面兩樣面條等多種。

  伏天吃面條的民俗早在三國時期已有,《魏式春秋》上云:“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那么又為什么大熱天本來就酷熱難耐,還吃讓人淌汗的熱湯面呢?南朝時有書論述是:“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因古時人們認為農(nóng)歷五月是惡月,到了六月就應該惡,而“以熱制熱”法一向是中醫(yī)養(yǎng)生專家提倡的夏暑養(yǎng)生良方。另外二伏時正值夏收剛結束小麥豐收之際,人們素有“嘗鮮兒”的習慣,用新小麥做成湯面吃上兩碗,淋漓地出一身大汗,既嘗鮮又驅瘟疫邪氣,這就是二伏時吃面的原因吧。

  三、三伏

  三伏天時節(jié)還要吃烙餅攤雞蛋。

  每年的三伏,都在立秋以后,氣候已比中伏涼了一些,主婦們完全可站在爐前為家人烙餅了。

  餅在古時是谷物、面粉制成的食品統(tǒng)稱。至唐宋代后,餅才開始成為以面粉制成的圓形面食,出現(xiàn)了多種配料帶餡的餅、千層餅、酥油餅、家常餅及薄餅等。

  在三伏天時多愛烙脂油餅、大荷葉餅,再煮鍋綠豆粥,攤上幾個雞蛋,買點醬豬頭肉,拌個蒜茄泥,拌個涼粉或撥魚,一家合而食之,是伏天里不錯的清爽美味。

  三伏天的食俗,雖沒大魚大肉,有些清淡素口,但那卻是因時宜人的節(jié)令食品,很值得傳承下去!

  三伏天吃什么最好

  1、蓮子

  入伏后多吃蓮子可祛火,熱天心臟最脆弱,暑熱B人,易煩躁、傷心。蓮子芯的味道雖苦,但可清心火,還有降血壓作用,適宜體質虛弱、心慌、失眠多夢的人食用。但大便干結、腹脹者,最好少吃。

  2、綠豆

  綠豆新涼、味甘,有清熱解毒、消暑除煩、止渴健胃的功效。對于因三伏日曬導致的皮膚瘙癢皮膚瘙癢或出現(xiàn)紅疹的人,吃綠豆可緩解癥狀。但需注意的是,有四肢乏力、腹瀉等癥狀的老人、兒童則不宜食用。

  3、生姜

  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姜具有溫補的作用,三伏天可以多吃點姜,補補陽氣。生姜新辛溫,有散寒發(fā)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嘔等各種功效。三伏天喝姜茶的最佳時機也來到了。生姜4片,大棗4枚,紅糖適量,同放入杯中沸水沖泡,一杯溫胃散寒的姜棗茶就沏好了。喝姜茶是一種簡便易行的保健方法,現(xiàn)在也似乎越來越流行。姜茶一年四季都可以喝,但是夏天是最適宜喝姜茶的季節(jié)。

  4、西瓜

  我國民間早有一句諺語:“熱天吃西瓜,不用把藥抓。”西瓜新寒,味甘,歸心、胃、膀胱經(jīng),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煩的功效,常吃西瓜能清火解熱。西瓜不但能清熱解毒、除煩止渴,而且能利尿,幫助消化,因此,人們一定要吃些西瓜,特別是從事露天工作或在室內高溫環(huán)境下工作的人。

  5、綠茶

  三伏天午后,喝杯綠茶,不僅清熱消暑,還能解毒、止渴。喝綠茶具有堅固牙齒、保護毛細血管及提神作用。另外,大量出汗后喝綠茶可以幫助身體補充流失的鉀元素,提高耐熱能力。需注意,綠茶新偏寒,胃不好的人喝容易脹氣。

  6、梨

  三伏天天熱,易缺水,因鮮嫩多汁、酸甜適口,所以又有“天然礦泉水”之稱,最佳的補水護膚品?!侗静菥V目》記載,梨者,利也,其新下行流利。它藥用能治風熱、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毒?,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明,梨確有潤肺清燥、止咳化痰、養(yǎng)血生肌的作用。因此對急新氣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出現(xiàn)咽喉干、癢、痛、音啞、痰稠、便秘、尿赤均有良效。

  三伏天養(yǎng)生8要點

  1、養(yǎng)氣

  暑天容易傷氣,這將導致體力、元氣不足,機體功能下降。

  養(yǎng)生策略:夏天最好的補氣藥是西洋參,是人參中唯一一個不上火、不傷陰的參,即便有陰虛、口干口渴的問題,西洋參也照樣適用,因為它是氣陰雙補的,特別是汗出過多,人覺得很疲憊、心慌的時候,適合用西洋參泡茶飲,對苦夏者很有利。

  2、養(yǎng)心

  夏天出汗多,傷心陰、耗心陽。所以,夏天是心臟最累的季節(jié),所以夏季宜注重護心養(yǎng)心。

  養(yǎng)生策略:中醫(yī)認為,夏季養(yǎng)心,而心最喜歡的是紅色,夏季宜多吃紅色食物。比如紅棗、櫻桃、葡萄柚、藏紅花等,其中一些成分可以起到養(yǎng)心、溫陽、助眠的功效。

  3、健脾

  夏天沒胃口、沒有食欲是不少人的通病。脾胃為后天之本,吃不好就會引發(fā)很多問題。

  養(yǎng)生策略:喝橘皮茶,可以在藥店買制好的橘皮,每次取橘皮10克、冰糖適量,用開水浸泡后代茶飲。這道橘皮茶具有理氣開胃、燥濕化痰的功效,適用于暑天肚子脹氣、消化不好,或者吃飯沒胃口時飲用。

  4、祛濕

  夏天多暑多濕,暑濕侵害人體可出現(xiàn)胸膈滿悶、飲食無味、口中黏膩、頭昏腦脹、肢體困重等癥狀。

  養(yǎng)生策略:冬瓜蓮子粥,冬瓜100克,蓮子80克,水適量。冬瓜洗凈去瓤,切成小塊,蓮子洗凈,同煮成粥。赤小豆薏米粥,赤小豆50克,薏米50克,大米100克,水適量。將赤小豆、薏米用水浸泡2小時左右,大米洗凈,同煮成粥。

  5、解暑

  三伏天溫度高、濕氣重,解暑祛濕不可少。

  養(yǎng)生策略:豆蔻發(fā)散郁熱、祛濕的作用不錯。豆蔻性溫,歸脾、胃經(jīng),有溫脾胃陽氣的作用。將整粒豆蔻和冰糖一起熬汁,煮好的豆蔻水不但非常清香,而且口感甘甜,是一款清涼解暑,又不損傷脾胃的好飲品,三伏天里可以適當喝一些。

  6、清火

  夏天與“心”相應,人到夏天都上“心火”,這個心火有時會導致口瘡、心煩、失眠等病癥。

  養(yǎng)生策略:伏天養(yǎng)生必備蓮子心,就是蓮子中間的綠芯,能清熱去火,主要清的是心火。如果心煩、失眠、舌尖上還有口瘡,可以用蓮子心20顆,也可以加上綠茶,用開水沖泡后飲用。

  7、清熱解毒

  夏季容易使人熱毒過盛,養(yǎng)生最重要的一點便是清熱解毒。

  養(yǎng)生策略:綠豆湯有消暑益氣、清熱解毒等功效,對于輕度中暑、頭昏頭痛、胸悶氣短、無汗煩熱等癥狀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皮膚上出現(xiàn)痱子、皮疹,可能是因為體內熱毒過盛。如果要喝綠豆湯,煮的時間就應加長,以30分鐘到1小時為宜,豆子煮爛到開花。

  8、安眠

  夏天晝長夜短,夜間溫度也較高,導致一些人夜間休息得不好。如此“陰陽失衡”,會加大心血管疾病的發(fā)作風險。

  養(yǎng)生策略:很多地區(qū)有暑天吃蜜汁藕的習慣,有清熱、養(yǎng)血和除煩的多重功效。將鮮藕用小火煨爛后,切片后加適量蜂蜜當涼菜吃,暑天吃藕有安神和幫助睡眠的作用。

  三伏天養(yǎng)生秘訣

  現(xiàn)在正值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也是多種疾病的高發(fā)期,所以這個時候要謹記養(yǎng)生,注意保健身體,那么三伏天如何養(yǎng)生呢?下面小編教您三伏天養(yǎng)生的訣竅,一起來看看吧。

  別太貪涼。長時間呆在空調房里,身體調節(jié)能力容易失調,出現(xiàn)多種不適。因此,最好少開空調,小孩、孕婦及患有關節(jié)炎、風濕病、呼吸道疾病的老人就更要注意。即使開,溫度以26℃為宜,保證室內外溫差別超過7℃;讓空調風往上吹,避免直吹身體,還要護好頸、背、腹、腰、腿等部位。大汗淋漓后不要沖涼水澡,以免受到風寒濕邪侵襲。夏日貪吃生冷瓜果,容易引發(fā)胃腸炎。吃冷飲時最好等到食物的溫度接近體溫時再慢慢咽下,以免刺激胃腸道,且吃的時間最好選擇陽氣最旺的正午到下午3點之間。受寒后,可以喝姜茶發(fā)汗散寒。

  飲食開胃。一進三伏天,很多人就會受到“苦夏”的困擾,口淡乏味,食欲不振。因此,“開胃”是夏季養(yǎng)生的重點。專家建議,夏天可以多吃點苦味食物,苦瓜、苦菜、苦蕎麥都能解熱祛暑、健脾開胃。不過苦瓜性寒,體質較差、脾胃虛寒者不宜多吃。天氣酷熱,出汗較多,容易耗氣傷陰。因此,益氣養(yǎng)陰的食物也不可少,山藥、大棗、蜂蜜、蓮藕、木耳都是不錯的選擇。此外,雞鴨肉、瘦豬肉等平性或涼性的肉制品也有滋陰養(yǎng)胃、健脾補虛的功效。

  身體祛濕。悶熱潮濕的三伏天,人體容易被濕邪侵襲。對付暑濕,可以按足三里穴,有助于運化水濕。睡前用40℃溫水泡腳,可祛濕,還能提高睡眠質量。還可以刻意出些汗,讓濕氣隨著汗水散發(fā)出去。多吃健脾化濕的食物也有幫助,紅豆、綠豆、荷葉煮粥,藿香、佩蘭、蒼術泡茶,生姜切片煮水,都有祛濕之效。辣椒雖能開胃助消化,祛濕功效卻一般。值得提醒的是,綠豆湯千萬不能當水喝,綠豆性寒,體質虛弱者不能過多飲用。

  “低調”運動。常說的“夏練三伏”,并不是讓大家不分時間、地點、情況地去鍛煉。夏天人體能量消耗大,跑步、打球、爬山等鍛煉方式必須量力而行,最好進行一些“低調”的運動,既能起到鍛煉效果,又不至于出現(xiàn)不適。三種運動比較好:1.游泳:水的散熱能力比空氣高15倍,游泳時人體能夠保持體溫恒定,不易中暑;2.釣魚:垂釣需要腦、手、眼配合,靜、意、動相助,能解除心脾燥熱;3.太極拳:打太極拳既能增大肺活量,又能促進氣血在五臟六腑之間的流動,有助于振奮精神。夏天運動最好安排在涼爽的早晨或傍晚;其間注意少量多次地補水;室外氣溫超過32℃,空氣濕度超過60%時,最好選擇在涼爽的室內運動。

  晚睡早起午補覺。晚睡并不是提倡大家在夏季熬夜,而是要求人們順應夏季晝夜變化的特點按時作息,睡眠時間不要超過11點。中醫(yī)認為“春生夏長”,到了夏天,人體陽氣處于旺盛狀態(tài),如果經(jīng)常睡懶覺,就違背了人體陽氣的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不僅得不到休息,反而覺得更疲乏。所以,夏季早上六七點起床比較好。午睡有利于氣血平衡,能補充體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健康午睡以30~60分鐘為宜,超過1小時則適得其反,可能干擾晚上睡眠。

  靜坐除煩。醫(yī)學研究表明,夏天當氣溫超過35℃、日照超過12小時、濕度高于80%的時候,人體情緒調節(jié)中樞就會受到明顯影響,人也容易心煩意亂,而老人的夏季心煩指數(shù)會比年輕人更高。緩解煩躁心情可以采用靜坐的方式,如果配合做一些小動作,不但能迅速達到心氣平和,還能夠活血通絡。端坐閉目吞津就是一個好方法。方法是:兩臂自然下垂,放在腿上,雙目和口微閉,調勻呼吸;待口中津液較多時,將其吞咽,可連續(xù)吞咽3次;然后,上下牙叩動10~15次,可起到養(yǎng)心安神、固齒健脾的效果。

  >>>點擊下頁進入2017入伏天計算方法相關內容

熱門文章

3374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