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社會學論文 > 倫理道德 > 關于社會道德的論文

關于社會道德的論文

時間: 斯娃805 分享

關于社會道德的論文

  當前我國出現(xiàn)了較為嚴重的社會道德危機,社會道德危機問題是現(xiàn)代社會所面臨的比較令人擔憂的問題。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社會道德的論文,供大家參考。

  關于社會道德的論文范文一:社會道德與高校師德建設研究

  摘要:進入新世紀,我國“經濟體量”已躍居世界第一,走向富強的中國,在社會公德、道德底線上卻屢屢遭到外人的詬病,使我們也越來越意識到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同步的重要和艱難,社會道德問題已成為當下廣大群眾關心和熱議的話題。高校作為“引領““開蒙”者,理所應當承擔起這份社會責任,同時高校師德建設也是社會道德建設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針對普遍存在的社會道德和高校師德的現(xiàn)狀,立足保定人文狀況,深入探討造成目前現(xiàn)狀差強人意的原因,并結合最新的社會經濟發(fā)展形勢和要求,對高校師德建設對社會道德建設的提升提出建議,以期提升整個轄區(qū)的公共道德上水平。

  關鍵詞:新常態(tài);社會道德;高校師德建設

  保定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門”之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京津冀地區(qū)中心城市之一。在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的大戰(zhàn)略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為著名的文化古城,目前擁有16所高等院校,是名副其實的“大學城”,如何發(fā)揮高校的優(yōu)勢,將師德建設和社會道德建設有機結合,促使保定在建設文明之市、道德之師上走在全國前面,早日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目前社會道德與高校師德現(xiàn)狀及原因分析

  1.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盛行。從“5.12”汶川地震中不顧學生安危自己先逃離的“范跑跑”,到如今不時見諸于各大網絡媒體、報端的教師猥褻、毆打學生或以各種理由借口向學生及其家長索要財物等事件,這些無一不說明教師道德水準滑坡的嚴重程度。這些問題在沒有升學壓力、師生關系相對疏遠的高校中更為突出。高校教師由于普遍受過更高層次的教育,對自身價值的實現(xiàn)有較高的追求,對社會信息的接受能力、適應能力普遍強于普通大眾,對社會經濟變革也極為敏感,因而他們更容易受社會各種思潮的誘惑和影響。在我國對教育事業(yè)建設投入明顯不足的情況下,高校教師看起來社會地位高、公眾形象好,實際上福利待遇低、缺失話語權,以致很多高校教師不得不將主要精力放在個人及家庭的經濟收入增加上,以維持日常生活的各種開銷,而難以將全部注意力投入到教學工作中。

  2.社會性欺詐、學術欺詐、弄虛作假泛濫。幾乎所有的成年中國人都有遭遇詐騙的經歷,電話、手機信息、Email等等。這些詐騙活動幾乎天天發(fā)生,肆無忌憚。中國制造品的造假范圍和程度絕對世界第一,而且大面積涉及食品、藥品等生活必需品,突破安全底線。不僅有假公司、假警察、假軍官、假高干,甚至有假學校、假軍隊。這些概括說明發(fā)生在中國的欺詐行為具有一種“社會性”。中國的社會性欺詐可謂無孔不入,難以想象,防不勝防。每個人在生活中稍不留神就會上當受騙,造成不同物質和精神損失。社會性的欺詐給人們帶來巨大的不安全感。社會性欺詐表明進行這些欺詐行為的人對于道德的淡漠和蔑視,更從廣度上表明道德感缺失的社會普遍性、整體性。作為高校重要工作的科研,對每一個教師而言,無論在個人聲望還是經濟收益上都更有吸引力,這就導致有的高校教師不惜弄虛作假、鋌而走險、虛報成果。另一方面,我國高校教師的職稱評審制度也嚴重阻礙了教師個人研究興趣的拓展、研究深度的加深和對教學工作的投入,投機取巧、論文抄襲等學術欺詐行為比比皆是,為的不過是盡快晉升,以獲得更高的待遇、更多的機會。

  3.教學態(tài)度不端正,對學生敷衍了事。教學質量不高,教學態(tài)度不端正是部分高校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中存在的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具體表現(xiàn)為:在課堂上講一些與課程無關的內容以掩蓋自己知識體系上的缺陷;在課堂上以讓學生自學從網上抄襲來的多媒體課件代替講授等等。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嚴重不足,不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談不上“因材施教”了。這固然與部分教師個人的素質素養(yǎng)和價值觀念有關,但是更重要的是高校對新進教師把關不嚴、對在職教師管理松散,監(jiān)督、獎懲機制也不夠健全有關。高校教師是高等學校教學的主體,直接決定了我們國家人才培養(yǎng)的水平和質量,與社會經濟發(fā)展和文化建設的人才儲備和發(fā)展?jié)摿γ芮邢嚓P,很難想象教學態(tài)度不端正、對學生敷衍的老師會培養(yǎng)出治學嚴謹、有創(chuàng)造力的優(yōu)秀人才。我國公民在道德領域里最核心的、最可怕的問題是什么?我們認為三點很關鍵,第一是缺乏法律觀念,第二是缺乏誠信,第三是文明人的引領。人們把法律看得很輕,把勢力、權力和關系看得很重。民眾缺乏公德、法治和誠信意識,是因為法治和誠信的制度不健全;至于文明人的引領,則是我們需要下大力氣彌補回來的一種風尚。

  二、新常態(tài)對社會道德和高校師德建設的新要求

  黨的以來,我國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等方面已經進入新常態(tài),從嚴治黨作為執(zhí)政黨已列為我們黨發(fā)展建設的重要內容。同時新常態(tài)經濟以價值機制為市場核心機制,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的惠民幸福經濟,旨在提升國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shù),完善民生保障體系。顯然這與高等教育的本質和培養(yǎng)目標不謀而合。新時期新經濟形態(tài)也對社會道德和高校的師德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1.以可貴的平常心堅守道德的底線。在紛繁復雜、誘惑眾多的社會中,每一位普通人都應該始終保持一顆對人對事的平常心并堅守做人的道德底線。這就要求我們尤其是黨的領導干部要志存高遠、愛崗敬業(yè)、嚴于律己、以身作則,對工作高度負責,堅守高尚的道德情操。始終牢記習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指示,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忠誠于人民的事業(yè),將自己的思想境界化身為實際行動,堅決抵制社會上的一切不良思潮和行為,還整個社會一塊凈土,為我們的百姓撐起一片純凈的天空。

  2.以不變的恒心提升業(yè)務素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國內外經濟發(fā)展的無數(shù)成功先例表明,教育先行、人才儲備是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經濟騰飛至關重要的因素。高校教師更應該秉承愛國守法、教書育人的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的教育教學指導方針,遵循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并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更新已有的知識結構,拓寬自己的知識視野,潛心鉆研教學方法,努力探索創(chuàng)新,持續(xù)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業(yè)務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

  3.以博大的愛心引領學生成長。是師德的核心要求。愛護學生,尊重學生,聆聽學生的需求,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我們高校育人始終要堅持的方向,也是高校教師為人師表的根基所在。

  三、新常態(tài)下高校師德建設對社會道德提升渠道

  高校師德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國家社會的大力支持、教師個人的不斷努力、以及高校配套相應的跟進措施,同時需要結合新常態(tài)經濟對社會發(fā)展的要求,依據高校所在地區(qū)的特色、社會道德風尚和各個高校的實際情況,有計劃、有步驟、有措施地開展。

  1.建立健全高校教育模式。從高校做起,把育人放在第一位,針對學習優(yōu)秀的大學生們,建立多元的教育模式,改變把從小學中學灌輸?shù)膶W習成績被當作衡量一個學生全部素質和能力的唯一標準,學習好的學生,如有任性、自私、懶惰等缺點同樣需要補修。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即使有節(jié)儉、勤勞、樂于助人等很多優(yōu)點,同樣可以彌補學習成績的不足。

  1.1夯實師德建設領導責任主體。高校的黨委書記是師德建設的直接負責人,高校師德建設必須要在校黨委的帶領下,確定師德建設的帶頭部門,成立領導小組,建立和完善黨委統(tǒng)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院系具體落實,教師自我約束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形成師德建設合力。師德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由學校黨委書記擔任,副組長可由校長擔任,組員由學校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組成。學校二級黨組織相應成立師德建設領導小組,負責本部門的師德建設工作,各部門間加強組織協(xié)調,切實使師德建設各項制度落實到實處。

  1.2建立有效的師德培訓教育機制。高校教師的師德培訓教育機制必須建立在終身教育理念上。河北金融學院在實踐中探索的師德培訓機制包括對新入職教師的培訓,對在崗教師的培訓,通過不同層次的培訓,由淺入深,明確高校教師的工作要求和師德要求,同時把師德建設與業(yè)務培訓相結合,有效促進教師行為規(guī)范和教書育人觀念的形成。先后制訂實施了《河北金融學院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實施意見》和《河北金融學院師德建設兩年規(guī)劃》等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

  1.3積極構建先進典型正面宣傳引導機制。以河北金融學院為例,2008起,每兩年一屆開展“河北金融學院師德標兵”評選及表彰活動,活動以樹立高尚師德為基準,從教育教學、科研管理、行政后勤等不同方面,選拔師德典型,營造“嚴謹篤學、潛心鉆研”的學術氛圍,通過校園網絡等媒體,大力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對大力弘揚高尚師德,加強教師的師德修養(yǎng)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使教師在實踐中接受教育。

  1.4建立嚴格的監(jiān)督約束機制。師德行為的監(jiān)督包括學校黨委監(jiān)督、行政監(jiān)督、教師監(jiān)督、學生監(jiān)督以及社會監(jiān)督等多方面多層次監(jiān)督。這些監(jiān)督工作可通過學校的紀檢部門、組織人事部門、教學主管部門、學術委員會等對教師行為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督查,并將督查情況記錄檔案,作為教師師德獎懲的重要依據。在監(jiān)督工作中,除了要發(fā)揮各個部門的監(jiān)督職能以外,最主要的是要讓廣大的學生及教師直接參與到監(jiān)督的過程中,建立教學督導員制度、領導聽課制度及學生信息反饋制度等。此外,對監(jiān)督結果應該做好信息反饋工作,對反饋出來的師德問題要及時進行處理,并且要將反饋的結果和教師的評獎評優(yōu)、晉升、聘任及獎懲等方面結合起來,為社會道德的規(guī)范提供最佳的示范藍本。

  1.5鼓勵高校教師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唯物辯證法將事物的運動和變化歸結為內因與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據,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條件。也就是說,完善高校師德建設僅有外部的良好氛圍是遠遠不夠的,根本上是要從教師自身抓起,通過政治理論的強化學習、豐富多彩的形勢政策教育,切實加強對高校教師的思想教育引導;通過德高望重的老教師的傳幫帶以及不斷樹立愛崗敬業(yè)的師德典范,來激發(fā)高校教師自我對職業(yè)的認同、對學生的熱愛、對師德的敬畏、對信念的堅持;通過對教師思想觀念的不斷塑造,培養(yǎng)高校教師“要求學生先要求自己”的敬業(yè)精神,“改變學生先改變自己”的創(chuàng)新意識,以不斷提高高校教師的職業(yè)道德素質和業(yè)務水平。

  2.為高校師德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高校師德建設是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建設,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物質經濟基礎,我們不能要求高校教師在食不果腹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堅守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高校師德建設首先要求國家加大對教育投入的傾斜力度,保證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通過強有力的法律政策確保教師應該享有的合法權益,使他們能夠無后顧之憂,安心于教學、科研工作。其次,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完善現(xiàn)有的高校職稱評定和獎勵機制,鼓勵教師扎根基層,專注于教學方法的改進和教學質量的提高,致力于需要耐得住寂寞長期堅持才能出成果的科研項目上。再次,通過網絡等各種新媒體宣傳的優(yōu)勢,努力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營造“水漲船高”的良性道德建設局面,為高校師德建設打造一個積極的社會氛圍。2016年開年,河北省各市開展的告別不文明行為,爭做文明公民活動,提出了“市民素質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口號。把市民文明素質體現(xiàn)在一個城市的‘精神長相’上,持續(xù)不斷地開展不文明行為專項整治行動,就是為了引導人們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讓講文明成為社會風尚。這樣社會道德與高校師德相互促進,良性的道德建設機制會越來越健全。高校師德建設是個任重道遠的工程,南開大學原校長毋國光曾說,辦大學最重要的就是辦一個氛圍,讓社會看起來,你真的是一個純潔的學術殿堂。有了純潔的氛圍,社會就會效仿你,只要我們堅守大學使命,而且堅持幾代人的話,就會不一樣。反復地強調,不斷地堅持,多年后就會看出效果,我們得有這個理想和信念。

  參考文獻:

  [1]郭明俊.當前我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思路探索[J].科教文匯,2015(07).

  [2]方婷.對構建當前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思考[J].吉林化學工學院學報,2015(05).

  [3]張超.淺析新時期高校師德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索[J].科教文匯,2015(06).

  [4]蔣茁.高校院系師德師風建設途徑探析[J].理論觀察,2015(07).

  關于社會道德的論文范文二:新聞職業(yè)道德與社會道德沖突及統(tǒng)一

  【摘要】新聞記者作為現(xiàn)代信息社會重要的社會角色,肩負著向社會及時報告事件進展及因果的重要責任。但是記者常常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生活突發(fā)事件,在及時客觀地進行新聞報道與友愛、互助的人類道德之間,在報道與被報道者之間,在報道者與廣大接受媒體信息的受眾之間,蘊含著復雜的倫理關系和道德沖突。

  【關鍵詞】新聞職業(yè)道德;社會道德;統(tǒng)一

  1新聞職業(yè)道德和社會道德

  道德是調整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新聞職業(yè)道德是新聞工作者在職業(yè)活動中,應當遵循的自律性道德準則和規(guī)范,它是社會公德在新聞實踐中的體現(xiàn)。新聞職業(yè)道德建立在普遍的社會倫理規(guī)范、道德基礎之上。因此,社會道德與新聞職業(yè)道德的要求是一致的。

  1.1新聞職業(yè)道德

  新聞職業(yè)道德是用于調整新聞行業(yè)內外的矛盾關系,規(guī)范新聞傳播職業(yè)行為的一種道德。它是以新聞職業(yè)責任為核心的一個綜合價值體系,是新聞傳媒及其從業(yè)者在新聞傳播活動中應當遵循的行為和道德規(guī)范。一般而言,新聞職業(yè)道德有兩類,一類是個人提出的,一類是由某一新聞單位、某一新聞組織或團體提出的[1]。前者是存在于新聞工作者心中,是其自身所認同的內在的職業(yè)道德約束,后者是在權利體系和意識形態(tài)的框架下,媒體機構對新聞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是一種外在的道德要求。

  1.2社會道德

  如果說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那么記者無疑也應該是黨和政府的喉舌。無記者作為個人,也許沒有什么了不起,一旦代表人民,力量就顯得強大,說話也有了份量?!赌戏街苣纷鳛橐粡埑缟?ldquo;理性,正義,愛心,良知”的報紙,一紙風行天下,曾旗幟鮮明扛起輿論監(jiān)督的大旗,在輿論監(jiān)督上聲名顯赫,其報道之嚴厲、批評之尖銳,人所共知。《南方周末》在受眾中有很高的可信度。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其身后,支撐起風骨的精髓也就必然歸于那些樂于、敢于深入百姓中間,反映百姓風雨疾苦的有崇高社會道德意識的新聞記者們。新聞界有句話:“先做人,再作文。”新聞工作者的一切權力都是人民給予的,因此,新聞工作者必須以人民利益為重,把社會道德放在首位,堅持和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以上如以新聞工作本身而言,是敬業(yè);如果在道德上講,它體現(xiàn)的就是記者的一種情懷民生的情結,是記者的良知本能的社會道德體現(xiàn)。

  2新聞職業(yè)道德和社會道德的現(xiàn)實沖突

  當人們在社會活動過程中,同時扮演兩種或多種角色,或在執(zhí)行專業(yè)任務時,面臨個人利益、組織利益、社會利益與專業(yè)責任間的沖突,便會產生利益沖突問題,陷入角色忠誠度的困境,也就是“角色沖突”。從職業(yè)化的角度來看,記者的基本職責是發(fā)現(xiàn)新聞,捕捉信息,客觀公正地報道事實真相,向公眾傳播有用的信息。改革開放后,新聞媒體不再僅僅是政治控制的工具,而開始具有了提供信息、普及知識、傳達思想、凝聚公眾意識、表達公眾利益、甚至有限度地評判政府政策、制約政治權力的功能。同時,中國傳媒行使監(jiān)督、制約功能也具有自身的特點:既是政治治理結構的一部分,又承擔了國家與社會“中間領域”的角色,開始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圍內反映社會的要求,表達和整合社會的呼聲。由此看來,新時期新聞從業(yè)人員在社會中擔當著多種角色,其中最重要的是———作為“耳目”、“喉舌”的意識形態(tài)角色、市場競爭主體的角色和作為“社會公共信息傳播者”的角色。當這三種不同“角色”對媒體從業(yè)人員的行為有不同的期待時,就構成了大眾傳媒最常見的角色沖突。無論是利益沖突還是角色沖突,都是個人或組織的專業(yè)角色和其他角色間沖突的細化。造成傳媒組織及個人角色這種沖突的根本原因,是多種角色所追求和維護的利益之間的沖突——個人/商業(yè)利益和公眾/社會利益。這已成為現(xiàn)代社會新聞從業(yè)人員必須面對的角色沖突與道德失范問題。隨之而來的社會良知與人文關懷方面的缺失已成為“四大公害”之外的另一重要問題,危及傳媒的社會公信力和新聞記者的整體形象。佛山小月月事件引發(fā)社會各界對記者職業(yè)道德的批判和思考。女童被碾壓,18路人見死不救。在冷漠蔓延的同時,新聞媒體為了追求時效性和收視率,無視人文關懷,袖手旁觀。人們發(fā)問:究竟記者是應當以職業(yè)活動為中心,不顧一切地搶新聞,還是應當以社會良知為行為的先導,維護新聞采訪客體的人格尊嚴與個體利益?當天災人禍正在發(fā)生時,記者是應該迅速報警,或者作為社會成員參與救援,盡力避免災難的蔓延,還是端起相機等著災難發(fā)生,以便完成自己的職業(yè)任務,甚至不顧及周圍人的感覺和被采訪者是否受到傷害,把鏡頭對準血腥和恐怖,追求報道的感官刺激?社會的關注與思考已經遠遠超出了事件本身的意義,同時也折射出了新聞從業(yè)者的社會道德的缺失和新聞價值取向的偏頗。上述事件都可以看作是記者職業(yè)角色與社會角色發(fā)生沖突的典型例證。這些事例反映出同一個問題:記者在職業(yè)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的對于新聞人物、新聞事件的態(tài)度與處理方式,不被社會公眾所認可、所接受。長此以往,其結果將必然導致媒介倫理與公信力的漸漸喪失。

  3新聞職業(yè)道德與社會道德必須和諧統(tǒng)一

  3.1職業(yè)道德和社會道德的共同價值觀

  對于記者而言,忠于事實、忠于真理,真實報道是崇高的職責要求。但是作為一名記者,他首先是一名社會人,其次才是一名新聞人。應該自覺遵循通行的倫理道德原則,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只有具備了社會責任感,他才會在一些所謂的很難做出合理的價值判斷的沖突中,舍棄片面的新聞專業(yè)理念、改變對周圍的一切尤其是生命麻木不仁的態(tài)度,從而尋找和參照具有普遍社會意義的社會價值觀來指導自己的選擇。社會主義的新聞價值觀[6]是一種和諧的新聞價值觀,這種新聞價值觀在技術層面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點:第一,既重視正面新聞,同時也重視負面新聞,強調新聞的平衡性,重視新聞的正面效果;第二,既強調新聞監(jiān)督政府的作用,同時又強調新聞配合政府的功能,在社會轉型時期,求同存異,努力營造和諧的新聞輿論氛圍;第三,既關注成功人士,同時又關心弱勢群體,強調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不能把版面讓給那些成功人士,而忘記了勞苦大眾;第四,既重視社會新聞現(xiàn)象,同時也重視社會新聞觀點,強調事件新聞與觀點新聞并重,努力發(fā)掘新聞背后深層次的東西,充分體現(xiàn)新聞的引導價值;第五,既宣傳政府的施政方針,同時也關注實施的效果,盡可能地做到廣納善言,為政府獻計獻策;第六,既尊重司法獨立,同時也強調司法監(jiān)督,恪守新聞報道的分寸,在司法判決尚未生效之前,努力克制自己的報道欲望;在司法判決生效之后,充分反映各方面的意見;第七,既關注政府的宏觀政策,也關注民生新聞,努力在政府與公眾之間架起溝通和理解的橋梁,積極增加社會信息的供應量;第八,既強調權利與權力之間的緊張關系,同時也提供舒緩權利與權力之間緊張關系的渠道,努力化解分歧,盡可能地避免激化社會矛盾;第九,既強調新聞媒體的市場主體地位,同時也強調新聞媒體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在鼓勵競爭的同時,防止不正當競爭;第十,既強調新聞信息的豐富多樣性,充分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同時又盡可能地防止信息市場駁雜混亂,從而引起不必要的紛爭。

  3.2如何促進職業(yè)道德與社會道德的和諧統(tǒng)一

  新聞職業(yè)道德與社會道德是新聞記者的左膀右臂,我們應該努力促進兩者的和諧統(tǒng)一:

  3.2.1加強自身修養(yǎng),堅持實事求是

  只有傳播者、新聞工作者對自身素質堅持更高要求,才能不斷地進步,加強自律。另外,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仔細核實新聞,許多假新聞還是可以避免的。

  3.2.2加強記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社會公德意識

  素質高的記者應有敏銳的洞察力,把最有價值的新聞傳播給受眾,記者要把真實性放在首位,這是對新聞職業(yè)的尊重和負責。但是作為記者,還一定要以正當合理的手段獲取新聞,要堅持原則。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做到不唯上,不唯書,不唯錢,只唯真。在職業(yè)道德與社會公德出現(xiàn)沖突時,作為記者一定要有人本精神,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3.2.3加強媒介的道德建設和社會監(jiān)督

  加強媒體的道德建設,就需要各種社會力量協(xié)調配合。首先要提高媒體的道德自覺意識,加強從業(yè)人員的道德素質培養(yǎng);構筑當代中國傳播倫理學學科體系;加強媒體制度的建設和完善;加強媒體與社會的相互監(jiān)督,加強大眾傳播立法,這也是媒體道德建設的前提和保證。

  3.2.4加強政治和業(yè)務教育

  要加強政治、業(yè)務素質教育,使新聞工作者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新聞觀,繼承和發(fā)揚黨的新聞工作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掌握正確的方法論,進行自我約束,自覺地遵守新聞工作者的職業(yè)道德。

  【參考文獻】

  [1]藤竹曉.現(xiàn)代大眾傳播理論[M].東京:日本放送出版社,1968.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鄭保衛(wèi).新聞職業(yè)精神與職業(yè)道德建設[J].新聞戰(zhàn)線,2004,5.

  [4]曹隴生.新聞職業(yè)道德評議[J].新聞知識,2005,7.

  [5]任慶,吳朝瑛.新聞工作者的職業(yè)道德和個人操守[J].青海社會科學,2006,6.

關于社會道德的論文相關文章:

1.關于社會道德論文

2.淺析當前社會道德缺失的原因和對策探討論文

3.關于道德的議論文4篇

4.“扶不扶”現(xiàn)象背后的社會道德困境探討論文

5.論道德在社會中的重要性論文

6.淺析大學生道德養(yǎng)成教育論文

1174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