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我國沉默權的思考論文
構建我國沉默權的思考論文
沉默權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接受警察訊問或出庭受審時,有保持沉默而拒不回答的權利。在西方各國的刑事訴訟中,大都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權,并且被認為是受刑事追訴者用以自衛(wèi)的最重要的一項訴訟權利。以下是學習啦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構建我國沉默權的思考相關論文。內(nèi)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構建我國沉默權的思考全文如下:
一、沉默權的法理分析與構建我國沉默權的必要性
(一)沉默權的法理分析
沉默權不是一項單一的、孤立的權利,它與刑事訴訟中的偵查、起訴、辯護、審判等一系列制度和規(guī)則有著緊密的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并通過這些制度、規(guī)則的合理設置和切實運用得以體現(xiàn)。缺乏程序保障的沉默權是虛置的權利,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實現(xiàn)。
1.沉默權是一項自然權利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是人和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和動力,貫穿人類社會的始終,滲透于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司法活動中,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只有自我歸罪符合或至少無損其利益時才成為可能,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所能做的只是盡可能地作出自己罪輕罪無的辯解,不可能主動地坦白以尋罪刑,自我歸罪顯然有悖于人的本性。從此一方面而言,賦予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沉默權是尊重人的本性的應有反映。
2.沉默權是一項實施無罪推定的權利
無罪推定原則是一項為現(xiàn)代法治國家普遍承認和確立的重要刑事訴訟原則,是國際公約確認和保護的一項基本人權,也是聯(lián)合國在刑事司法領域制定和推行的最低標準之一。它可以確保多元的刑事訴訟程序價值目標的實現(xiàn)。
無罪推定原則是由世紀意大利啟蒙思想家貝卡利亞最先提出的。貝卡利亞指出“在法官判決之前,一個人是不能被稱為罪犯的。只要還不能斷定他己經(jīng)侵犯了給予他公共保護的契約,社會就不能取消對他的公共保護”; “如果犯罪是不肯定的,就不應折磨一個無辜者,因為,在法律看來,他的罪行并沒有得到證實。”無罪推定的基本內(nèi)容是:刑事被追訴者未經(jīng)法定程序判決有罪以前,在法律上應當被視為無罪的人。無罪推定原則是關于政府和公民個人之間相互關系的一種政治原則,根據(jù)這種原則,政府由于擁有各種必要的資源,必須獨立地證明自己對公民個人的指控,而不能指望被追訴者的協(xié)助:因為被追訴者未經(jīng)法定程序判決有罪以前應當被視為無罪,如果強制被追訴者作為控方證據(jù)的來源,就違反了這樣的原則。因此,被追訴者在刑事訴訟中享有沉默權可以說是無罪推定原則的必然結(jié)果。
(二)在我國確立沉默權的必要性
在依法治國,建設富強、民主社會主義國家的發(fā)展道路上,在經(jīng)濟全球化、國際事務日益增多、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背景下,在保障人權的呼聲日益高漲的情況下,我國迫切需要將沉默權在立法上加以明確規(guī)定,其必要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沉默權是憲法規(guī)定的基本權利在刑事訴訟中的具體表現(xiàn):
我國憲法第35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jié)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本條中享有各項基本權利的主體是我國公民,相應的,作為我國公民的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當然享有這些基本權利。我國公民享有自主自愿發(fā)表言論的言論自由權,通俗點來說就是想說就說,不想說就不說,想說什么就說什么。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也應當依法享有言論自由權,享有自愿自主地選擇進行供述與否的自由,也享有不發(fā)表任何言論的自由??梢钥闯觯谛淌略V訟過程中行使沉默權,即是公民行使言論自由的具體表現(xiàn)。而要想有效地保障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依法享有這項憲法的基本權利,在立法上確立沉默權是十分必要的。
2.確立沉默權是抑制刑訊逼供、防止國家權力被濫用的有效手段:
目前刑訊逼供等現(xiàn)象屢見不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司法人員過于依賴憑借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有罪供述來解決案件。一旦確立了沉默權,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可以自主自愿供述,一切違背其自主意志獲得口供的行為都可以視為刑訊逼供,這使刑訊逼供的界定更加清晰,也就更能得到有效的抑制。
3.確立沉默權是履行應盡國際義務的要求:
我國是《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締約國,該公約第14條作出了沉默權的相關規(guī)定:“不被強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證言或強迫承認犯罪。”同時,我國也是《聯(lián)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guī)則》的締約國,該規(guī)則的第一部分第7條明確規(guī)定了沉默權:“在訴訟的各個階段,應保證基本程序方面的保障措施,諸如假定無罪,指控罪狀通知本人的權利,保持沉默的權利,請律師的權利,要求父親或母親或監(jiān)護人在場的權利,與證人對質(zhì)的權利和向上級機關上訴的權利。”我國作為這兩個公約的締約國,沒有提出條約的保留,應該遵守條約,適用條約的規(guī)定,這也是我國應盡的國際義務。特別是我國作為聯(lián)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的其中之一,更應當為世界各國作出表率。
二、我國目前構建沉默權法律存在的障礙
(一)犯罪嫌疑人的回答義務和拒答權利界限不清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三條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但是對與本案無關的問題,有拒絕回答的權利。”《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guī)定》第180條也有類似的規(guī)定。這一規(guī)定顯然直接否定了犯罪嫌疑人保持沉默的權利。也有人認為,根據(jù)這一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在與案件無關的問題上是享有沉默權的,但是這一說法很難解釋得通。因為法律并未明確劃定某一問題是否與案件有關的解釋權的歸屬,事實上只能由審訊人員來解釋,這樣一來,只要是審訊人員問到的問題,就都認為與案件有關,犯罪嫌疑人都必須如實回答。這一規(guī)定也使偵查機關通過“口供突破”查明案情的“由供到案”型偵查模式合法化。由于犯罪嫌疑人“如實陳述義務”的存在,偵查機關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才能讓犯罪嫌疑人“開口”上。一旦犯罪嫌疑人不合作,偵查人員就會以其有“如實陳述義務”為借口,采用高壓手段迫使其“開口”,這就在實踐中誘發(fā)了大量的刑訊逼供。
(二)證人制度缺乏保障
我國傳統(tǒng)的對人證調(diào)查制度與沉默權制度有一定程度的不相容,中國古代即有“親親相隱不為罪”的鄉(xiāng)土傳統(tǒng),造成我國長期以來的取證制度,是犯罪嫌疑人有作證義務,而證人責任則十分松弛,尤其對法庭作證,民眾普遍有一種畏懼心理且缺乏法律義務感。一方面,法律賦予了當事人的質(zhì)證權,另一方面卻往往是證人不出庭,使這項權利形同虛設。現(xiàn)在證人出庭作證的不到3℅,這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難以想象的,而司法機關對此又無能為力。
許多國家建立了包括隱蔽作證、遠程作證、作證后改變姓名或居住地等措施的證人保護制度。但由于我國沒有完善的證人保護制度,也沒有落實證人經(jīng)濟補償制度,實踐中普遍存在證人不愿作證的問題。論文格式控方有時也不愿意讓證人出庭,因為同一個證人,控方和辯方去取證獲得的證言相互矛盾,甚至完全相反,如果證人出庭,他們就有可能推翻控方提供的證言,這就會導致控方提供的證言不能被法庭采信?,F(xiàn)在這些證人不出庭,就無法判斷他們提供的證言孰真孰假。目前的狀態(tài)是證人、鑒定人不出庭,在法庭上宣讀的都是偵查階段形成的一些材料,偵查階段一旦弄錯了,審判程序也跟著錯下去,這對沉默權的實行不能不說是一個嚴重的障礙。
三、在我國構建沉默權的思考與建議
(一)明確界限,建立控辯協(xié)商制度
修改“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刑事政策,在確立沉默權的同時配套建立中國的控辯協(xié)商制度。其實,“沉默權”的確立并非必然導致口供的喪失,關鍵在于要有與之配套的制度。在一些實行“沉默權”的國家,口供仍然是重要的證據(jù)來源,控方與被告可以進行“辯訴交易”,控方以提出有利于被告人的量刑來換取被告人作有罪答辯。“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產(chǎn)生于革命根據(jù)地時期,是我國一貫的刑事政策,也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體現(xiàn)早已深入人心。這一政策在司法實踐中曾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它給犯罪嫌疑人留了一條悔罪的出路,也有利于分化瓦解犯罪分子。
但因為現(xiàn)代的刑事訴訟,只有法院才有定罪權,才能決定“寬”與“嚴”,在此之前,任何機關、任何人都無權推斷甚至妄言量刑的輕重。否則就視為一種違反權限的許諾,這種許諾是不具備任何法律效力的。所以“坦白從寬”的兌現(xiàn)情況不是很好,其實,“坦白從寬”和辯訴交易的功能異曲同工。辯訴交易強調(diào)的是雙方地位平等,要求犯罪嫌疑人在自由意志的支配下作出選擇,有助于促使犯罪嫌疑人認罪和悔罪。它不僅有利于訴訟效率的提高,符合訴訟經(jīng)濟的原則,也符合沉默權的精神。但“抗拒從嚴”和沉默權的精神是背道而馳的,它的內(nèi)涵是強迫犯罪嫌疑人主動交代罪行,如果保持沉默的話,會因抗拒從嚴而加重處罰,在精神上給犯罪嫌疑人造成強大的精神壓迫感。
只有賦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權,他才能和控訴方進行平等協(xié)商,并達成協(xié)議。因此,賦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權,同時引進辯訴交易,鼓勵、支持犯罪嫌疑人坦白交代。但在對國外辯訴交易等法律制度移植時,既要考慮到法律體系中各項制度的關聯(lián)性,也要考慮它所需要的社會條件。因此我們應該建立中國的控辯協(xié)商制度,讓“坦白從寬”政策落到實處。
1.使“坦白從寬”的刑事政策法律化。
在《刑法》中明確坦白作為法定而不是酌定從寬處理的情節(jié),進而形成坦白、自首、立功從輕到重的從寬處理體系。同時取消“抗拒從嚴”,因為它不僅與沉默權的精神相違背,而且在實踐中易于導致把正當?shù)霓q護當作抗拒,從而侵犯被追訴者的辯護權。
2.建立辯訴交易制度。
沒有辯訴交易而只有沉默權的人權保障是畸形的,它至少忽略了社會控制犯罪的需要和對被害人權利的保障;沒有沉默權而只有辯訴交易的人權保障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沒有沉默權的堅固屏障,辯訴交易在中國的出現(xiàn)就如同洪水猛獸一般,將會對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帶來不可想象的踐踏和蹂躪。辯訴交易雖然使犯罪分子受到低于甚至大大低于其應得刑罰的處罰,但其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
它畢竟使犯罪分子得到了處罰,比起重刑可能逃避懲罰的一線希望而使犯罪分子頑抗到底更能起到刑罰的預防作用;它充分體現(xiàn)了刑事訴訟的效率價值和效益價值,大大節(jié)省了司法機關的人力和物力,對我國這樣一個發(fā)展中國家來說更有其重要意義。
其與“坦白從寬”的精神也是一致的。據(jù)報道,在日本被告人認罪率高達92%,在美國以被起訴人認罪為條件的“辯訴交易”案件占全部案件的90%以上。究其原因,在于通過制度引導,使犯罪嫌疑人打破沉默,開口說話。
這一成功的實踐經(jīng)驗值得我們研究和學習。我國也有學者提出,對有組織犯罪、特定范圍內(nèi)的暴力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等重大的共同犯罪,允許檢察官經(jīng)過特定的審批手續(xù)對部分罪行較輕的人給予“罪行豁免”或“證據(jù)使用豁免”,以便對公眾反映強烈的重罪者進行重點追訴。沉默權并不是鼓勵犯罪嫌疑人不說話,更不是禁止其說話,而是賦予犯罪嫌疑人一種權利,讓他在保持沉默和如實陳述之間作出選擇。我們要強調(diào)的是,法律并不禁止自證其罪,而是禁止強迫自證其罪。
(二)完善相關證人保障制度及相關的配套制度
1.完善證人出庭作證保障制度
證人證言是揭露和證實犯罪的一種重要證據(jù),如果證人出庭接受交叉質(zhì)詢,有關的案情就有就有可能得到澄清。按照國際上通行的做法,證人應當盡可能出庭,不出庭應該是一個例外。沉默權制度實行后,口供減少了,對證人證言的依賴性將大大提高。證人出庭作證對案件事實的查明起著關鍵作用。我國《刑事訴訟法》只規(guī)定了證人作證的義務,而沒有規(guī)定出庭作證的義務,這是我國立法上的缺陷。要在偵查階段適用沉默權,就必須扭轉(zhuǎn)目前證人作證松弛的現(xiàn)狀。首先應在法律上明確證人出庭作證的義務,確立“證人必須出庭”,證人應該出庭陳述證言并接受控辯雙方的質(zhì)證,以貫徹交叉詢問和直接言詞原則,保障被告人的參與權和質(zhì)證權。必要時還須接受法官的詢問,使法庭能直接審查、辨明證言的真?zhèn)?,確認證言對案件事實的證明力。當然,如果證言對案件的審判不起直接決定作用的,或者控辯雙方對庭外證言的使用均無異議的,證人大可不必出庭。
要求出庭證人因客觀原因無法出庭作證的例外情形,可考慮如下設置:
(1)證人等已經(jīng)死亡、下落不明、旅居國外、路途遙遠而無法傳喚的;
(2)身患重病、精神障礙、行動極為不便而無法陳述;
(3)證人到庭后無正當理由拒絕作證的。建立證人不出庭的責任制度,對無正當理由不出庭的證人強制其出庭,并視情況承擔相應的法律的后果;其次應規(guī)定書面證言原則上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jù),即“除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情形外,證人未出庭所作的書面證言,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jù)”;再次進一步細化證人保護制度,明確規(guī)定了禁止接觸令、在偵查機關成立專門的保護證人部門、提供臨時住所等特殊的證人保護措施來保障證人的人身安全,使其無后顧之憂;最后建立證人出庭作證的物質(zhì)補償制度。
2.完善相關制度
事物都是普遍聯(lián)系的,沉默權也是如此,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諸多相關的原則和制度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要使沉默權在我國建立并良好的發(fā)展,必須完善一系列相關的配套制度:
(1)完善無罪推定原則:
無罪推定原則是現(xiàn)代法治國家普遍承認和確立的刑事訴訟基本原則,在英美普通法上,無罪推定原則被視為貫穿刑事訴訟制度的“一條金線”并構成整個現(xiàn)代刑事訴訟的基石。 “無罪推定原則”是沉默權的基礎所在,是沉默權得以順利實行的有力保障。我國《刑事訴訟法》雖然已經(jīng)對無罪推定原則作出了相關的初步規(guī)定,但仍尚未完全確認,而且《刑事訴訟法》第93條中犯罪嫌疑人須據(jù)實回答偵查人員所提出問題的義務與無罪推定原則有沖突,需要加以完善。
(2)明確權利事先告知規(guī)則:
只有當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知曉沉默權的存在,才有行使該權利的可能,因而事先明確告知其享有該項權利是貫徹沉默權必不可少的程序。對此事先告知規(guī)則,我國有必要加以明確規(guī)定,否則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不知道沉默權的存在,沉默權將淪為一紙空文。
(3)發(fā)展多元化的證據(jù)形式及偵查技術:
在我國,司法人員過于依賴口供,使得口供之外其他的偵查技術環(huán)節(jié)較為薄弱。而沉默權是支持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拒絕供述的,這就需要發(fā)展多元化的證據(jù)形式,如加強現(xiàn)場勘驗、應用筆跡鑒定、視聽資料等。還可以積極建立DNA資料庫、指紋識別庫、人像識別系統(tǒng)等新興的偵查技術,削弱口供的重要性,達到不用口供也能破案的目的。這樣,才能消除沉默權發(fā)展的阻礙,摒除辦案人員對口供的過分依賴,豐富其偵查手段,提高其偵查技術,為沉默權的確立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4)完善律師的法律幫助權:
由于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通常缺乏相應的法律知識,律師對其進行法律幫助就顯得特別重要。在我國,最主要的還是應當完善律師在司法人員訊問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時的在場權,這可以有效的保障沉默權,防止發(fā)生刑訊逼供等侵害行為。此外,還可以采取減少對律師權利的限制、擴大提供法律援助的適用范圍、增加法律援助的內(nèi)容等措施,來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合法的訴訟權利。毫無疑問,沉默權的建立將有利于我國律師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使我國律師行業(yè)向發(fā)達國家看齊。
(5)確立非法證據(jù)的排除規(guī)則:
在眾多明確規(guī)定沉默權的國家,對于侵犯沉默權所獲得的口供、證據(jù)等一般都被視為非法證據(jù)而依法予以排除,并不能以此證據(jù)對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作出不利推定。我國刑事訴訟尚未明確規(guī)定排除非法收集的證據(jù),只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1條作出了類似規(guī)定:“己經(jīng)查證確實屬于刑訊逼供或威脅、引誘、欺騙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被告人供述,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jù)。”但是該條可操作性較差,難以應用于實踐當中,因而亟需在刑事訴訟法中作出明確規(guī)定,并制定一系列具備操作性的具體程序予以保障,從法律程序上確保將非法獲取的證據(jù)通通排除,保證沉默權的順利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