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文學論文 > 現(xiàn)當代文學 >

淺析《圍城》的文化批判

時間: 王瑋1 分享
論文關鍵詞:錢鐘書 圍城 批判
論文摘要:《圍城》在它所構(gòu)筑的文學世界里滲透了錢鐘書獨特的文化立場。他從對知識分子形象分析入手,挖掘其困境、弱點和沾染的精神垃圾。作者以留學歸國的方鴻漸為主要例證,從他的愛情婚姻遭遇和仕途坎坷中透視出傳統(tǒng)文化與西洋文明的荒謬結(jié)合;以三間大學為背景,刻畫了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的丑態(tài),他們貧薄的思想和衰朽的人格使之難于沖破精神“圍城”,只能淪為委瑣無力的寄生蟲。錢鐘書以犀利的文化視角賦予作品深刻而豐富的內(nèi)涵,使其成為不朽的篇章。
《圍城》為錢鐘書確立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小說大家地位,并以其深邃的文化內(nèi)涵、機智幽默的諷刺和俏皮生動的語言享譽中外,其中,又以多層面的文化批判發(fā)人深省。錢鐘書是以他的視點來構(gòu)筑這個文學世界的,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西方文化以及二者的交融混雜進行了透辟的分析和辛辣的批判;而且將矛頭直指知識分子,在“冷嘲熱諷”中剖析這些“新儒林”的困境、弱點,挖掘出他們身上最舊的、最可憐的精神垃圾。錢鐘書把所擁有的人生經(jīng)驗用詩人的神經(jīng)來感覺它,用哲學家的頭腦來思索它,在事實之外配上一連串思想沉潛、寄慨深遠的哲理議論,“學人之小說”理勝于情。在別具一格的諷刺藝術(shù)中,作者犀利的文化視角熠熠生輝。
一、傳統(tǒng)文化與西洋文明的荒謬結(jié)合
成功的藝術(shù)形象不僅是作品甚或作家的代表,更體現(xiàn)著特定的文化觀?!秶恰分兴囆g(shù)典型的第一號人物就是方鴻漸,從他的身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受中外文明雙重熏陶,不學無術(shù)的可憐的知識分子形象。
錢鐘書曾說《圍城》是“寫現(xiàn)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具體來說,就是寫社會中這類人物的劣根性。方鴻漸可以在歸國的客船上對瘋玩“杯水主義”肉欲游戲的鮑小姐喊著“黑甜”、“朱古力小姐”,應酬著蘇文縱,追求了唐曉芙,在從三間大學解職后,走進最終又走出孫柔嘉的“圍城”。
方鴻漸的搖擺不定根源于他對待愛情的態(tài)度是模糊的,沒有自己明確的目標和立場。他的頭腦中有著復雜混亂的愛情邏輯,使他在面對每一次愛情糾葛問題時總是不斷地做著讓自己懊悔卻又屢次重蹈覆轍的事,在真情和假意之間徘徊往返,在愛情婚姻的“圍城”中重復著走進又走出的游戲。但不論是“走進”還是“走出”都不能如他所愿,因為他的愛情是“盲目”的,他本身就不知“愿”在何處,因此也就無所謂是否“如愿”了。他自己感受到的,只能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面對孫柔嘉所有的不動聲色的試探和誘惑,方鴻漸以一種自以為是的坦蕩擺出一副無所謂的面目,實際上是在假裝無知中逃避這個事實。他心中并無明確的應對策略和方向,甚至不明確自己是否真心愛她,只能被動地一步步地走向她“溫柔的陷阱”。而孫柔嘉借助“外界力量”,或是陸子瀟寫給孫父的“匿名信”,或是李梅亭和陸子瀟的當場“目證”,將方鴻漸順利地推進自己的“圍城”,而他只能在萬般無奈中成就了自己和孫柔嘉,在同事的追問下用一連串的答應出賣了自己。這又一次違背意愿的決定帶給了他更大的悔恨:婚后無休止的爭吵后的分道揚鐮。方鴻漸最終的結(jié)局就是陷人到深深的懊悔和對多變的現(xiàn)實的萬分無奈之中。
方鴻漸是個可憐之人,他對愛情迷惘的態(tài)度和猶豫怯懦的行動使他在突發(fā)的外界力量的變化中無法應對,只能被動地承受一切所不愿看到的事情,這就造成了方鴻漸在愛情上屢遭挫折的不幸。傳統(tǒng)文化和西洋文明雙重熏陶出來的新式知識分子在愛情問題上唯唯諾諾的表現(xiàn),恰恰是中西文化合璧的典型。有關愛情的保守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開放的西洋文明兩種態(tài)度交匯在方鴻漸的身上,相互碰撞中既溶解又排斥,他的才疏學淺和自作聰明使他既無法領悟兩種文明的真諦更不能將二者完美地結(jié)合,只能游走于表面的文化外衣之上。在他眼中,牛奶、咖啡、面包便是西方,文言文、線裝書便是東方。他遇到渾身散發(fā)著西洋氣息的鮑小姐便顯露出開化墮落的一面,遇到中國傳統(tǒng)淑女唐曉芙又表現(xiàn)出了款款紳士的風度。而其自身并不具備明確的愛情觀,兩種文明的皮毛遮蔽了他的耳目,混淆了他的視聽,相互沖擊使他不知該如何選擇,從而喪失了獨立的審美能力,徘徊在中西文化的邊緣之地,只能在人生路上遇到一個愛情便昏昏沉沉地游戲一番,走出一個“圍城”再進一個也無妨。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對待中西兩種文明只是浮光掠影,只去接受二者最外在的食、色表相,而拋棄了兩種文明的精髓,最終只能淪為二者荒謬結(jié)合的犧牲品。
而似乎與愛情不同,方鴻漸在學術(shù)事業(yè)之路上卻呈現(xiàn)出罕見的“勇氣”和“決斷力”,此“無用之人”在做起遮羞蔽丑之事來絕非等閑之輩。他雖學的是中國文學,但仍需外國招牌,在學術(shù)界眼中西方的認可儼然成了中國文化的“驗證碼”。就在方鴻漸即將“學成歸國”時,此“驗證碼”仍未能得到,情急之下當機立斷便走了條捷徑:買得假博士文憑來哄哄父親和丈人并自我安慰:“光耀門媚,也是孝子賢婿應有的承歡養(yǎng)志。”“無一貶詞,而情偽畢露”,表面上的冠冕堂皇只為一遮那無法示人的空虛和丑陋。為了掩飾自己山中竹筍的面貌,少不了要拿出一番氣概和手腕,于是方鴻漸面對仕途起伏儼然成了一個“錚錚男兒”:面對點金銀行和三間大學對他的解聘,他能走得毅然決然,盡管那高傲的神氣只為撐住所剩無幾的底氣;面對偽職的去留問題,更表現(xiàn)出了令人欽佩的錚骨氣節(jié)。每一次的離職似乎都慷慨激昂,但事實上不得不走的尷尬已讓他臉面全無。對中國文化一知半解,對西洋文明似懂非懂;從社會學系轉(zhuǎn)哲學系又轉(zhuǎn)中國文學系,卻沒有一樣真本事。如此之人自然沒有“用武之地”,面對解聘啞口無言只能自己長自己的威風了。錢鐘書將光閃閃的學者面具、有志男兒面具、民族英雄面具統(tǒng)統(tǒng)套在既無真才實學又無所依恃的方鴻漸身上,這種似褒實貶、假中看真的諷刺將方鴻漸果斷背后的怯懦刻畫得淋漓盡致。
然而,錢鐘書也曾說,文人好名爭名只要不發(fā)展成無情無恥的傾軋和陷害,它還算得“人間喜劇”里一個情景輕松的場面。所以,作者復雜矛盾的心態(tài)造就了方鴻漸這樣一個具有矛盾性格也讓讀者產(chǎn)生矛盾心情的形象:似堅強,實迷茫,既善良,又騙人,既能言善道,又優(yōu)柔寡斷。浸沉過西洋文明生活與文化教育的方鴻漸,自恃留學生的頭銜,依仗西洋文明的皮毛,讓自己擺出一副知識分子清高的面孔來掩蓋內(nèi)心的虛無和惶恐。揭開看來,是一個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熏陶二十年無所專長卻已身中毒瘤,受西方開化文明沖擊只學皮毛生活墮落的自欺欺人的阿Q相。方鴻漸揭示了一種文化現(xiàn)象,傳統(tǒng)文化加上西洋文明,在一些知識分子身上只得到了糟粕的結(jié)合,而沒有精華的存在,兩種文明的沖突因此不會得到完美的融合,只能更加激起矛盾,從而導致了方鴻漸等新舊雜拌的狼狽相。然而,錢鐘書關于“文人好名爭名”的解釋對于對傳統(tǒng)文化看不起,對西洋文明盲目崇拜,卻又留戀前者模仿后者沒有主心骨的方鴻漸來說是相適宜的,他必竟只是一個在自己天地中左顧右盼的可憐角色,但對于《圍城》中另一類“高級知識分子”而言,恐怕他們的能力遠遠超過了錢鐘書“文人”的定義。
二、“新儒林”難于沖破的精神“圍城”
從對((圍城》的主題意蘊的分析來看,反映“‘新儒林’的‘類’生活,‘類’本質(zhì)是作者的基本意向,但作者并不僅僅如此,更沒有忘記他們是一種社會群體存在,他們踏踏實實生活在特定的‘社會關系場’中,是復雜的社會現(xiàn)實塑造了他們的基本形象”。這一“社會關系場”的中心便是抗戰(zhàn)后方的一所國立高等學府—三閻大學。這里仿佛是紛擾人世間的一方凈土,吸引著眾多潛心學問的“學者”云集。但實際上完全不具備做真學問的氛圍,而是一個機構(gòu)健全有著復雜社會關系的機關;學者也并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式的超功利的思想者,而是被巨大的社會關系網(wǎng)束縛和擺布的世俗之人。錢鐘書的這一定位將知識分子的本質(zhì)揭露出來,他們本是赤裸裸的粗人鄙民,處身于各種錯綜復雜的牽制中,微乎其微的知識只是一種淺薄的裝飾,必要時拿出來抵擋一陣或炫耀一番,思想深處仍是這個愚民大國普遍的生存意識。
當生存意識嚴重激化時它將禁錮人的思想,使之局限在千方百計謀生的困境中而忽略了思想和精神的追求。對于知識分子而言就是以知識作為謀生的手段,而不是獨立的價值,甚至以虛假的知識自欺欺人。同是克萊登大學博士,方鴻漸將這個假文憑作為“報條”和“契據(jù)”來以此為證,“履歷上決不開這個學位”,更不敢與他人提起這個克萊登大學。而歷史系主任韓學愈的故弄玄虛卻技高一籌,他不僅持之泰然,而且公開倚仗自己的博士頭銜,最終受聘為系主任一職。從道德層面上來說,方鴻漸良心未泯,有著傳統(tǒng)士大夫的羞恥感,購買假文憑理虧詞窮;而韓學愈似乎無視良心的存在反而理直氣壯。也許方鴻漸事業(yè)的失敗也輸在“小人得志”這方面吧。而從文化層面來講,韓學愈這種安之若素的心態(tài)是由他本身的文化心理決定的。在他的意識深處,學者只是一個安身立命的職業(yè),知識只是掙錢的一種工具,他所有的欺騙和掩飾對他自己而言也只是求職過程中的一個步驟。他的人生觀里既沒有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清高,更沒有作為一名知識分子的操守和氣節(jié),有的只是蠅營狗茍的生存哲學。所以他的面貌、講話、神態(tài)都因此信念而顯得自然真實,以至老奸巨滑的高松年校長一眼便看穿了方鴻漸的偽裝,卻對韓學愈將信將疑,甚至欽佩他“一個說謊者會這樣泰然無事”。韓學愈將自己的真面目偽裝得天衣無縫,其高超的技巧讓人嘖嘖稱贊,對他而言,知識永遠是一件外套,用時隨手一穿,既可以遮住自己空虛的頭腦,又能顯出一副智慧的面孔。更高明的是,他用自己深沉內(nèi)斂的態(tài)度,徐緩有馳的話語節(jié)奏,甚至借用那天生未老先禿的外表來暗自炫耀自己所謂的思想、知識和智慧,使別人不僅相信他有真才實學,而且還萬分欽佩。
韓學愈之流借知識分子的招牌來混飯吃,既沒有對民族的使命感,也沒有文化的責任感,更沒有知識分子應有的信仰和對知識本身的創(chuàng)造力,最終只能淪為另一種力量的附屬品??婆e時代中國文人依附八股,中國開化后,中國人漸漸又有了一種盲目趨附西洋發(fā)達文明的洋奴心理,所以韓學愈才會讓他的白俄妻子冒充美國國籍。錢鐘書用近乎殘酷的筆法來嘲諷這類人,嘲諷周圍的世界,其目的無非是想揭示一個現(xiàn)實,那就是教育和文化的失敗。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社會和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地位給一部分知識分子思想上、精神上造成了深重的創(chuàng)傷,導致了嚴重的精神危機。他們?yōu)槊?qū)使,思想被封閉的文化所禁錮,遠離學問,遠離真理,只去尋找安身立命、飛黃騰達的階梯,成為病態(tài)的、畸形的舊中國社會的必然產(chǎn)物。中國文化在封閉的歷史系統(tǒng)中不斷地走著往下衰落的路,而博大宏遠的大同思想與仁愛精神從未發(fā)揚光大。韓學愈等人就是這一僵化的儒家文化話語系統(tǒng)中演變出來的末流,成為思想上的極度貧弱者。褚慎明最引以為榮的是世界大哲學家給他的回信和在別人面前口稱羅素為"Bertie";陸子瀟總是將僅有的“行政院”和“外交部”的兩封信輪流裝點著桌面。在致老友鄭朝宗教授的信中,錢鐘書曾懇切地說:“大抵學問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yǎng)之事,朝市之顯學必成俗學。”這是真學問的最高境界。而歷代中國的知識分子,都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要依附于人,為統(tǒng)治者服務,所缺乏的正是獨立的思想、新穎的見解,高尚的文化淪為世俗的功利品。當知識分子的思想被固守在“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奴性意識中時,學問也就失去了自身真正的價值。韓學愈等人徒然掛著一個學者的招牌,在錢鐘書先生嘲諷的口吻中,只是一個知識上的廢人,一種精神上的垃圾。當思想上的貧薄達到極點之后,隨之而來的就是人格上的衰朽。
當方鴻漸自以為韓學愈“要結(jié)交自己,替他守秘密”的時候,殊不知韓學愈早已在背地里暗算他。如此看來韓學愈絕不僅是一個只會裝樣子混飯吃的庸才,而是有著填密心思的無恥政客。而三間大學校長高松年關于聘請教授的精彩論斷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高松年考慮的不是如何提高辦學質(zhì)量對學生負責,而是如何讓自己容易地掌握乾坤。所以,雖然他一眼就識破了方鴻漸的偽裝,但仍以副教授的頭銜將他承聘。這種心術(shù)不正的投機官僚是容不下有真才實學的人才的,甚至怕有才之人趙辛嵋會卷土重來而又將其朋友方鴻漸擠走。三間大學成為高松年一手操縱的三教九流相互傾軋之地,教員則成為他手中的棋子,玩弄于股掌之間,棋盤上的每一步棋都與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文學系主任的任職是關系到部里汪次長的面子的,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他們真正成了“官的幫忙,商的幫閑”。文化和教育在三間大學這種爾虞我詐的是非之地日漸腐敗,學者不僅和一般民眾同樣精神空虛,更可鄙的是用以裝飾的知識反演化成一種毒藥,毒害了他們的靈魂,成為整日忙于鉆營投機的文痞。李梅亭教書不忘做官,做官不忘賣藥,那半箱西藥總算沒有白費了他一路的勞頓,成為出讓文學系主任一職的補償,也許在他眼中半箱西藥和文學系主任應該是等價的吧;汪處厚不僅最愛寫悼亡詩,而且一番妙喻頗有深意:“講師好比通房‘(頭,教授好比夫人,副教授呢,等于如夫人—”,這高等學府的職稱晉級其實就是家族女人之間的爭風吃醋,且汪處厚自有獨到的應對手腕。
錢鐘書以戲嚎的眼光一一打量著這些無恥頑徒的丑態(tài),用手中的畫筆調(diào)色畫像,勾勒出一副副虛偽的嘴臉,揭示了一個個腌腹的靈魂,上演了一出又一出催淚的喜劇。當精神的獨立,人格的獨立都喪失殆盡的時候,囚禁在文化“圍城”中的知識分子也必然在這個圖圈中逐漸喪失他們的生命力,成為委瑣無力的寄生蟲。
曾有人談到,讀罷《圍城》全書所得到的印象就集中在一個人身上,那就是作者錢鐘書本人??梢?,錢鐘書的才學、聰明、風趣在他這部小說中給讀者鮮明地呈現(xiàn)出來。他為《圍城》中的每一個人物都配置了一副正經(jīng)的令人發(fā)嚎的假面,讀者則從他那繽紛的幽默中看到假面之后的悲涼和丑陋。錢鐘書以一個睿智的學者的目光來挖掘人性的短處,以自己獨特的反諷方式批評對西方文化重貨利輕義理的態(tài)度?!秶恰坟灤┦冀K的理性主義精神與對人生領悟的直覺與靈感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凝聚成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西學乃至天命批判的議論。恩格斯曾說過:一些優(yōu)秀作品雖然缺乏正面的理想,但由于它通過對顯示關系的真實描寫,來打破關于這些關系的流行的傳統(tǒng)的幻想,不可避免地引起對于現(xiàn)存事物的永世長存的懷疑?!秶恰返恼紊孰m是淡漠的,但在對腐朽的、丑惡事物的辛辣無情的嘲諷和鞭答里,我們看到了作為一個愛國、正直的知識分子對于進步和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的積極的社會意義是不容否定的。錢鐘書在《寫在人生邊上》說:“人生雖痛苦,但并不悲觀。’這一信念支持著他雖然并不明確未來的路在何方,但仍然坦然面對現(xiàn)實的人生矛盾和永恒的人生困境。也許正是錢鐘書對人類亙古不變的真理的追求以及他徹骨的文化反省意識,才成為《圍城》持久不衰的魅力。
3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