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法學論文 > 法學理論 > 法律基礎論文

法律基礎論文

時間: 斯娃805 分享

法律基礎論文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改革和發(fā)展經(jīng)歷了二十多年的歷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法律基礎論文,供大家參考。

  法律基礎論文范文一:法律基礎課教學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改革

  摘要: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貫徹黨和國家的各種政策和措施,從授課內容的專題化、專題的意識形態(tài)觀點、專題內容的學科角度、專題的理論密切聯(lián)系實際問題、專題的深度和廣度、專題內容的連續(xù)性、專題反映的教育思想及專題與課本內容如何協(xié)調等方面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教學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

  專題化教學高校開設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近十年來,在教學的過程中,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針對這門課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顯得越來越迫切。筆者試圖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探討,愿與其他教育工作者磋商。

  1授課內容的專題化

  所謂專題,《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專門研究或討論的題目。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實行專題化教學是教學改革的一次嘗試。如何實施?效果如何?這都有待于教學實踐的繼續(xù)探索和及時檢驗。筆者認為,這門課的專題應該寬泛化,即每一專題可以包含許多選題,并且以課本內容為依托重新規(guī)劃,分出幾個大的專題。這種劃分的優(yōu)點是授課內容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改變目前內容的零碎化。筆者認為,應該劃出至少8個專題的內容:一,正確認識和對待大學新階段;二,培養(yǎng)大學生遠大理想和堅定的信念;三,堅持愛國主義的中國精神;四,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五,傳承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注重道德實踐;六,學習法律基礎,樹立憲法權威;七,樹立法治理念,堅持依法治國;八,遵守社會行為規(guī)范,塑造完善人格。這8個方面的內容,涉及到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政治學、倫理學、法學等基本的學科理論,為對大學生進行全面的思想教育提供了理論支持。這8個專題,無論研究的對象、研究的范圍、研究的領域都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關系密切。我們應盡力從多方位、多學科、多角度開展教育工作,保證教育工作的質量,實現(xiàn)教育目的。

  2專題內容要體現(xiàn)主流意識形態(tài)觀點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可動搖。信仰是人們的精神支柱,沒有信仰就沒有精神依托。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體系,是經(jīng)過實踐檢驗的真理。馬克思主義已成為我黨和我國人民的唯一信仰。隨著國際交流的不斷密切和加深,各種錯誤思潮正侵蝕青年學生們的頭腦,腐蝕他們的靈魂,導致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這一信仰持懷疑或否定的態(tài)度,甚至沒有信仰或有錯誤信仰,或者正確信仰受到威脅。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許多挑戰(zhàn)。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的主戰(zhàn)場。教學內容中,每一專題都必須明確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而不應當存在模糊甚至錯誤的思想觀念。那么,這門課的教學如何堅持和宣傳馬克思主義?首先,我們要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有些教育工作者本身就沒有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這不得不引起足夠的重視。其次,要與中國的社會實際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只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使科學的理論內化為人們的思想觀念。同時,在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我們要批判錯誤的社會思潮,人們正確的思想觀念總是在同錯誤的思想觀念的斗爭中形成的。社會無非存在三種意識形態(tài):舊的意識形態(tài)、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新的意識形態(tài)?,F(xiàn)在,人們的思想觀念日趨復雜。雖然人們可以有不同的思想觀念,但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主導地位。意識形態(tài)是思想的問題,也是政治的問題,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的指導思想,這是堅定不移的。

  3專題內容要反映一定的學科角度

  每一種社會存在都可以從不同的學科進行理論上的研究。比如,我們制定憲法,憲法的政治意義在于把人類社會的民主制度法律化,說明人類社會如何走向公民社會,闡述公民、國家、社會的建立,即國家與公民如何分配權利。憲法的法律意義,說明憲法具有國家強制力。它是治國的一種手段,是國家法治的基石。諸如此類。每一專題都會有多個選題,每一選題都可以選擇不同的學科角度。哪個學科角度更符合我們的教學實際?這是我們必須認真加以研究、探索的。社會發(fā)展變化太快,教學必須緊跟社會發(fā)展的步伐。專題教學要有一定學科理論,不可漫無邊際地理論拼湊。

  4專題應體現(xiàn)理論密切聯(lián)系實際的特征

  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的一大特色。沒有實際的思想教育是空洞的說教。在快速發(fā)展變化的時代,社會問題變化多樣,人們關注的社會焦點問題變化迅速。怎樣聯(lián)系實際才是我們的重點呢?筆者認為,必須緊密聯(lián)系社會實際,最好是剛剛發(fā)生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要突出、典型,而且影響比較大?,F(xiàn)實問題可能反映我們的工作在許多方面是錯誤的。比如,農民種植蔬菜,有時會供過于求,有時會供不應求。什么原因造成的?這一方面可能是我們農民的個人問題,另一方面反映出政府的工作存在失誤———沒有及時給農民提供相關的信息和正確的指導,致使種植帶有盲目性。當然,也可能由于自然災害。雖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總有主要原因。總體看,政府的責任是不可推卸的。思想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求我們對現(xiàn)實的社會現(xiàn)象進行分析判斷,通過現(xiàn)象找出事物本質,對以后的工作起到警示的作用。在此例中,我們使用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現(xiàn)象與本質的關系、原因與結果的關系、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系等。我們找到了出現(xiàn)問題的主要原因,為今后改進工作提供了依據(jù)。從政治學的角度看,這些社會問題還可以成為判斷政府是否積極履行自己的職責、評價政府政績的一項指標。再如,社會道德問題。道德問題自古以來就存在,但現(xiàn)實社會存在的道德問題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這就要求我們選擇和劃分專題時要把一般的道德問題與現(xiàn)實突出的社會道德問題區(qū)別開來。當下中國政府采取的懲治腐敗問題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就是我們需要迫切關注的社會問題??傊P注具有一定代表性、時間性、影響深遠、意義重大的社會問題是設計好專題的重要因素。

  5專題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

  專題教學的一大特點就是要掌握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以往課程的理論體系是講理論、列舉實例去說明理論的正確。但是,當前的專題教學就大不同。如何把握深度和廣度呢?筆者認為,專題的內容既要符合課本內容的基本要求,又要抓住課程內容的主題思想,以此為基礎來進行專題的深度和廣度的擴展。比如,大學生的人生價值,我們可以從多方面選擇專題:其一,人生價值與生命的意義;其二,大學生的就業(yè)與創(chuàng)業(yè);其三,大學生參與環(huán)境保護,等等。這些問題都可能與人生價值關系密切,那么,選擇哪些內容既符合我們的實際需要又理論結合實際最密切呢?這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專題的深度和廣度還有其他方面的要求,比如,專題的內容涉及的理論淵源、學術爭議的程度、現(xiàn)狀、發(fā)展前景、意義等。專題的深度和廣度是我們專題教學的核心內容,掌握它們,意義非凡。

  6專題內容應有一定的連續(xù)性

  思想修養(yǎng)本身就是思想意識和觀念的一種修養(yǎng)過程。雖然,我們把這門課程分為幾個專題,但是,我們一定不要孤立地對待每個專題。因為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法制意識的教育。無論哪個專題,我們都是希望每個學生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雖然人生不平凡,但是,我們都要對社會、家庭、國家負起責任。遵守社會秩序,為國家和社會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每一專題闡述的內容不同,但目的都一樣。所以,專題之間互相聯(lián)系,有時互相貫通。第一專題的內容:青年學子進入大學,是人生里程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是人生新的認識過程、實踐過程、規(guī)劃過程。第二專題的內容:大學是以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堅定的信念為目標,沒有理想信念的人生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和人生的航標,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第三專題的內容:堅持愛國主義的中國精神,愛國主義是一個人對祖國的一種情感,沒有國,哪有家?沒有家,哪有自己?祖國的存在和穩(wěn)定為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個人與祖國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愛國主義在今天具有新的內容和含義。第四專題的內容: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祖國的繁榮昌盛需要每個人的努力,每個人的人生與祖國的命運相連。第五專題的內容:弘揚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注重道德實踐。我們的祖國歷史上崇尚以德治國,今天,我們雖然將依法治國作為治國的方略,但德治與法治相輔相成,以德治國仍然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手段。第六專題的內容:學習法律基礎,樹立憲法權威。依法治國作為治國方略,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權威。第七專題的內容:樹立法治理念,堅持依法治國。法治理念應深入人心,依法治國單靠國家的強制執(zhí)行不行,需要每個公民的自覺遵守才能實現(xiàn)。所以,完全以德治國行不通,依法治國需要國家與公民的共同努力。第八專題的內容:遵守社會行為規(guī)范,塑造完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有知識、有文化、守紀律的社會主義勞動者,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實現(xiàn)人格的逐步完善。整個課程的專題之間互相聯(lián)系,印證著道德與法律是治國的兩種重要手段,相輔相成,二者不可缺一。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需要社會規(guī)范的約束,更依靠具有正確的思想觀念的人們的自覺遵守。

  7專題要反映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等思想教育的內容

  授課內容的專題化,并不是簡單地將原課程內容分為法律和道德兩個部分。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成為一個健康、有理想、有文化、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不是單純掌握某種知識。當然,沒有知識談不上是有素質的國民。知識需要內化,才能達到學習知識的目的。之所以把本課程設計成幾個專題,顯然是因為這些專題涉及幾乎所有的社會科學,希望學生通過社會科學相關知識的學習,并結合社會實際問題考察,堅定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樹立遠大理想,做一個有道德、守紀律、對社會有用的人,從而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專題化教學要全面反映思想教育的內容,不可偏頗[1]。

  8專題與課本內容要協(xié)調進行

  課本內容具有一定的理論性與系統(tǒng)性。專題的選題和內容一般是從課程內容中選擇性地單列一個或幾個內容。所以,專題必須是課本的內容,而不能離開課本的基本內容去選擇其他內容。但專題有自己完整的設計體系,可以不受課本內容章節(jié)的限制。專題的教學方法與以往的教學方法可以相同。專題也可以使用課堂講授、學生討論、多媒體教學、課后實踐、布置作業(yè)等諸多方法。畢竟,我們是開設一門課程。這些方式和方法也在探索中,如何協(xié)調這些內容,需要改革實踐。專題化教學不能改變教學目的和任務。

  總之,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改革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嘗試專題教學具有現(xiàn)實意義,在實踐過程中,要不斷豐富和完善教育內容和方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實效。

  參考文獻:

  [1]姜清明.高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政治教育、法律教育與道德教育的關系[J].中國林業(yè)教育,2008(4):51-53.

  法律基礎論文范文二: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改革

  摘要:高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擔負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為增強教學實效性,改變以往包班式教學、直線灌輸、師生互動性不足等教學狀況,從教學理念的倡導、教學內容的設計、教材方法的運用、教學材料的選取、教學語言的表達、教學環(huán)境的控制六個方面著手,增強該課程的教學實效性與科學性。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改革;探索

  一、教學理念的倡導

  教學理念是教師對教學和學習活動內在規(guī)律認識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教學理念指導著教師的全部教學活動。因此,倡導什么樣的教學理念,直接影響著教學內容的設計與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實施效果。

  (一)倡導平等對話的教學理念

  傳統(tǒng)的基礎課教學是一種主導性的“獨白”式教學,即通過老師個人直線式、單向式地傳授課本知識,陳述理論條框給學生,以促進學生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相應改變,而較少顧及學生的個體心理需求。“學生言語的主體逐漸演變?yōu)闄嗤哉Z的純粹接收者,學生的言語行為以及其中蘊含的探索與質疑精神也隨之流失。學生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老師的‘真言’。”[1]這樣的教學彰顯不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培養(yǎng)不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甚至還會壓抑學生反思和批判的人性意識,故高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下簡稱“基礎課”)教學倡導的教學過程不再是一種單向性的知識傳遞,而是在雙向互動中師生精神相遇的過程,即師生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圍繞教學內容展開平等對話和交流的過程。徹底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和學生之間缺乏精神上的互動和交流的教學模式。而在此過程中,學生走進老師的精神世界,教師也在對話中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兩者達到精神共生相融的境界。

  (二)倡導“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基礎課歸根到底是一門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樣的人的課程。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與教學過程中,“以生為本”是最根本的教學理念。“以生為本”就是要因材施教,在教學實踐中將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作為教學開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因此,基礎課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改變以往的教師威嚴至上的教學形象,實現(xiàn)師生互愛、平等對話,堅持以學生利益為本,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其次是轉換角色。教師不僅僅是施教的主體,也是受教的客體,通過師生的相互學習,互相促進,達到角色互換的共生和諧。最后是轉變行動。教師要真正做到“以生為本”就必須轉變教學行為。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實踐安排是否合理、科學,是否遵循學生認知與發(fā)展規(guī)律,都是教師在實施教學行為過程中要考慮的問題。“以學生為本”是素質教學的發(fā)展方向,體現(xiàn)了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時代要求,基礎課教師應該學會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體發(fā)展,學會傾聽每一個學生的情感訴求,并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需求來安排課程的內容教學和實踐活動。

  二、教學內容的設計

  教學內容設計是教學設計的一項重要內容。教學內容的設計過程也是教師認真分析教材、組織教學內容、合理選擇并安排教學內容的表達或呈現(xiàn)的過程。教師必須重視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內容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因此,教學內容設計要遵循以下原則:

  1.教學內容的設計要圍繞教學目標來展開。任何教學設計都是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而服務,教學內容的設計更要體現(xiàn)教學目標,因為教學內容是教學目標的載體。教師在處理教材時要看哪些內容最能體現(xiàn)教學目標,選擇它并圍繞它進行教學設計;哪些內容與教學目標關系沒有那么密切,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不講或少講,在教學設計中可暫時擱置。只有這樣,設計才能突出中心。如在理想信念的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是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因此,教學內容就要圍繞如何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進行教學設計,可通過相關概念或定義的講解、典型案例的分析、理論依據(jù)的陳述、學生自我的反饋等內容來展開,形成一個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而設計的教學內容體系。

  2.教學內容的設計要突出重點和難點。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的內容設計,一般來說都體現(xiàn)了教學重點。教學內容設計還可以專門針對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來進行。針對重點的設計突出了重點,針對難點的設計則可以解決難點,重點、難點的處理藝術是教學內容設計的技巧所在。一個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設計只有遵循重、難點設計,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短時間內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如在理想信念的教學內容設計中,把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作為整章內容的重、難點可運用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大量經(jīng)典論述,把馬克思主義維護絕大多數(shù)人利益的立場和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講清楚。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理論的升華。所以,要講好、講透教材,就必須突出重點、難點,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科學地安排教學進度。

  3.教學內容的設計要以學生為主,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教學內容的設計要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的思想,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和認知的規(guī)律,處處圍繞學生進行。此外,還要樹立點撥和啟迪觀念,通過點撥去啟迪學生思維,使其理解教學重點,化解教學難點,從而掌握教學內容。如在基礎課理想信念的教學內容設計中,教師應遵循由淺入深、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guī)律,通過導入具有典型性的人物事例先給學生一個感性認識,再通過層層點撥和推進,上升到理想內涵的學習,最后提升為學生自我認知與自覺實踐,即讓學生在認知接受上不產生抵觸心理的基礎上,逐步推動教學的深入。

  三、教學方法的運用

  加強對高?;A課教學方法的研究,要運用集約化思維模式,進一步探索專題式教學及課程改革工作。一方面,重點解決了學生公平地共享本課程教學資源的問題,大幅度提高學生對本課程的認同度與綜合評價;另一方面,則有效提升本課程教學團隊的整體教學質量,推動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深度把握和科研能力的提高,由“教書匠”向“學者”轉型。

  1.鉆研教學方法,打造教學方法“十位一體”。“十位一體”的教學模式是指將課堂講授法、啟發(fā)式教學法、參與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專題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實踐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基礎課教學的心理學方法、基礎課教學的藝術化方法等10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方法,通過優(yōu)化整合,靈活運用到每堂課中,運用生動的語言、鮮活的事例、新穎的形式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

  2.采用新媒體技術推動教學手段現(xiàn)代化。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教學手段不斷更新,教學方法也朝著現(xiàn)代化的趨勢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教學手段的不斷現(xiàn)代化和教學模式的技術化。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給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空間,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時空限制,微博、微信、網(wǎng)絡論壇空間等一系列新媒體技術成了基礎課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新載體。將現(xiàn)代化媒體技術用于課堂教學,有助于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靜止的理論動態(tài)化、復雜的問題形象化。新媒體建立的網(wǎng)絡交流平臺給學生提供了參與教學的互動機會和課后交流機會,學生的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但現(xiàn)代化技術也具有兩面性,教師在用新媒體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把握分寸,避免新媒體教學的過度化(即機器取代教師),并在教學過程中警惕新媒體的負面影響,即“綁架思維”。新媒體是現(xiàn)代技術發(fā)展的產物,它革新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但也容易導致課堂教學被“綁架”,過度的使用新媒體容易使教師的教學被多媒體操控,過度的偏好易導致教學“泛化”和“虛化”。而學生的思維一旦被多媒體束縛,探索能力就會降低。因此,在強化新媒體教學手段多樣化的同時也要警惕新媒體過度化帶來的教學危機。

  四、教學材料的選取

  為了豐富教學內涵,教師往往需要在備課的時候收集和教學內容相關的外圍資料,如典型事例、語音視頻、調查數(shù)據(jù)等。因此,基礎課教學材料的選取必須和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且具有鮮明的教育意義,并要慎重思考和反復論證其合理性。為此,教師在選取教學材料的時候,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應選取貼近學生情感需求、體現(xiàn)時代特征的典型材料。大學生思維活躍,具有鮮明的時代個性和豐富的情感訴求。因此,教學材料的選取首先要符合大學生的認知需求和時代發(fā)展的特征。個別老師往往習慣選取自己認為具有價值的教學素材,卻忽視不同專業(yè)、不同類型學生的需求。這樣,在大班教學時就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教師在選取教學材料時,要結合課本知識,多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接受喜好,多關注社會近期的熱點和焦點。這些具有鮮明時代感和貼近學生生活的材料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延展課程內容。如在基礎課教學過程中,可以選取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今日說法》等節(jié)目作為教學素材,這些節(jié)目文化性與科學性并重,政治教育性和社會時代性也很強,選取這類教學材料可以促使學生更多地關注社會動態(tài)和社會發(fā)展問題,并能培養(yǎng)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學材料的選取應具有科學性與合理性。首先,教學材料的科學性主要體現(xiàn)在選取的材料要有嚴謹?shù)目茖W根據(jù)和明確的背景出處。少數(shù)教師選取的材料是網(wǎng)絡隨意傳播的“三無材料”(即無發(fā)布時間、無發(fā)布機構、無發(fā)布認證),導致材料的說服力和權威性大打折扣。因此,在選取教學材料時,教師要對所選取的材料負責,盡量選取權威媒體發(fā)布的有官方認證的材料。其次,教學材料選取的合理性還體現(xiàn)在視頻材料的時間長短、文字篇幅長短的截取。有些教師選取的視頻材料或文字材料過于冗長,重點不突出,使整個教學過程復雜、刻板。故教師應盡量選取短小精悍、內容突出集中的影音材料。而對于大型影片及報告材料,節(jié)選其具有代表性的某個部分即可??偠灾?,教師選取材料必需本著對學生負責、對自己負責的態(tài)度,嚴把材料關,做到不傳謠、不造假、不歪曲。

  3.教學材料選取應規(guī)避爭議與敏感話題。大學生剛進入大學學習,各方面的價值判斷能力和思辨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容易受到教學內容的影響。因此,教師在選取課外教學材料時,應盡量避開目前學界和社會具有較大爭議和政治敏感性的話題。究其原因,一是教師對于敏感話題的把控能力難以保證;二是學生的理解水平和辨別能力不足,難以理解和消化。

  五、教學語言的表達

  1.教學語言表達的藝術性?;A課的教學方法既要有科學性,也要有藝術性。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往往忽視了基礎課教學藝術方法的運用,其中較為突出的是缺乏語言表達的藝術性。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慧曾指出:“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2]145教師上課時的語言魅力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獲得一個愉悅的感受,而且要通過語言背后的力量把枯燥的知識通過富有藝術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在基礎課的教學改革中,教師的語言魅力被擺在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而這也是今后基礎課教師自我形象展示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夸美紐斯說過:“一個教師,他的聲音便像油一樣浸入學生的心里,把知識一起帶進去。”[3]156教師把人格魅力融入活的語言,帶進教學課堂,本身就是一門藝術。但在表達語言藝術性的同時,還要兼顧理論知識的嚴謹性,防止情感的過度泛濫和語言的藝術夸張。在與學生的交流中,也要注意語言的分寸,多鼓勵,少批評,禁止使用挖苦或諷刺的語言,以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2.教學語言表達的感染性。在基礎課教學中,教師如果只采用生硬的說教方式,而缺乏語言表達的感染力,極易使學生產生乏味和枯燥感。如果學生體會不到知識講解的激情和語言的生動,就難以對理論知識產生共鳴和認可,更談不上接受這些知識。列寧曾說:“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4]117因此,教學語言的感染性會給學生帶來真情實感的體驗,會讓外在的規(guī)范和觀念變成學生內化的知識需要。魯迅先生講課的聲音并不抑揚頓挫也不慷慨激昂,但他的每句話、每個字都充滿感情,使學生覺得意味深長、引人入勝,每一個接近過他的學生都感到有一種信念的力量浸透在自己心里?;A課的老師在談到人生理想、科學信念及馬克思、恩格斯、毛澤東等偉人事跡的時候,更應該注重語言的感染性,讓學生從教師的語言中真切地感受到偉人的光輝形象和歷史的厚重感,哪怕是簡單表述偉人的名字也要注意語言的輕重和情感的收放,通過語言的細微之處感染學生、打動學生,讓學生從內心情感上產生共鳴。

  3.教學語言表達的科學規(guī)范性。基礎課教學是一個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學習過程。部分老師在授課過程中,不注重教學語言表達的科學性和規(guī)范性,整個課堂教學過多地使用生活用語和網(wǎng)絡用語等,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使生硬的理論知識變得通俗化,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原著的經(jīng)典論述,削弱了理論本身的科學規(guī)范性。因此,教師在進行經(jīng)典原著教學時,必須注意教學語言表達的規(guī)范性和科學性,切勿走向“庸俗化”的表達誤區(qū),弱化經(jīng)典原著的語言魅力和語言科學性。

  六、課堂教學環(huán)境的控制

  課堂教學環(huán)境是“教學環(huán)境的一部分,是課堂教學活動中,對師生認知、情感和行為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各種心理因素的總和,是一種狹義的教學環(huán)境。具體地說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集體的整體精神狀態(tài)表現(xiàn)以及學生個體所感知到的班級人際關系、課堂規(guī)范、班級學風、課堂氣氛和教師期望等方面影響其學習的精神表現(xiàn)”[5]256。積極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不同專業(yè)混合的大班教學、基礎課教學內容的多樣性等問題,給基礎課老師提出了一個挑戰(zhàn):如何科學化地把控和優(yōu)化課堂的教學環(huán)境。

  1.善于調節(jié)課堂氣氛,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課堂教學是一個雙向性的互動過程,在基礎課教學過程中,少數(shù)老師存在把控課堂教學環(huán)境的動力意識不強,課堂授課過程弱化,忽視學生的接受情緒,致使課堂氣氛單調,學生注意力和學習熱情減弱,從而影響了整個課堂教學效果。美國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最本質的愿望就是希望等到贊美,贊賞能傳遞一種積極的信息。”[6]55-58因此,不吝贊賞是良好課堂環(huán)境建構的有效方式。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得到老師表揚的同學上課注意力和主動性都明顯增強。因此,在基礎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綜合利用各種教學方法,營造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氛圍。

  2.掌握處理課堂突發(fā)問題的應對技巧。此處所講的突發(fā)事件是指教學過程中產生的諸如課堂紀律、學生情緒、學生心理等一系列影響課堂教學環(huán)境的突發(fā)問題。不同專業(yè)學生的個人素質、學習自控能力、學習認知能力存在差異。通過課堂觀察發(fā)現(xiàn),藝術類專業(yè)、體育類專業(yè)的學生課堂紀律、學生情緒掌控能力較弱,需要教師掌握一定的應對技巧,使影響教學質量的一切不良因素最小化,確保整個大班教學環(huán)境朝著積極方向發(fā)展。在教學實踐中,面對上課不集中注意力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改變教學節(jié)奏、增強互動提問等方式來控制。從個體出發(f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對課堂環(huán)境突發(fā)事件的掌控,不僅需要教師從宏觀層面關注大課堂問題,也需要從個體學生心理變化、情緒變化等微觀層面加以考慮。

  3.優(yōu)化教學過程的心理環(huán)境。課堂教學環(huán)境是由教師和學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可以促進學生和教師的共同發(fā)展,是一個相互作用、雙向反饋的動態(tài)過程。一旦形成這種情緒、情感狀態(tài),便能形成一種心理壓力,從而影響學生的態(tài)度、行為和學習效果?;A課教學重點解決大學生的認知問題,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關注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變化是做好這門課教學的重要方面。大學生正處于心理變化的矛盾期,會產生各種心理情緒問題,在課堂教學的管理中能看出學生的整體心理素質情況,因此,對基礎課老師而言,更細致地關注學生的心理環(huán)境也是重要的教學環(huán)境控制能力之一。如在理想信念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更關注學生的接受心理和認知心理的變化,把宏觀的知識體系通過心理暗示、心理激勵、心理反饋等隱性教學融入學生的內心情感中,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以達到教學質量的最優(yōu)化。

  參考文獻:

  [1]姚本先,劉世清.教育交往中的語言困境探討[J].課程.教學.教法,2004(2).

  [2](德)第斯多惠.德國教師培養(yǎng)指南[M].袁一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捷克)夸美紐斯教育論著選[M].任寶祥,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列寧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5](美)威廉•詹姆斯集[M].王俊人,陳亞軍,譯.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

  [6]田慧生.教學環(huán)境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


法律基礎論文相關文章:

1.法學論文范文

2.關于法律論文范文

3.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論文題目

4.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論文

5.2016年法律系畢業(yè)論文

6.大學生如何樹立法律意識論文

106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