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改性技術論文
表面改性技術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和發(fā)展前景。這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表面改性技術論文,僅供參考!
表面改性技術論文篇一
損傷控制性技術在急診外科的應用
[摘要] 目的 探討損傷控制性手術(DCS)在急診外科的應用。方法 對2007年6月~2009年10月我院收治并隨訪的12例按DCS策略救治的嚴重創(chuàng)傷傷員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按DCS納入標準入組的12例嚴重多發(fā)傷員先進行急診手術控制出血和污染,然后給予ICU復蘇,待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再進行后續(xù)治療。結論 針對多發(fā)創(chuàng)傷的特點,按DCS策略選取適合對象進行救治,可減少傷員死亡率。
[關鍵詞] 創(chuàng)傷; 損傷控制; 手術
[中圖分類號] R605.9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7-123-02
Application of Damage Control Operation on Emergency Surgery
LIANG Weiliu LIANG Wenhui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Surgery,Xinxiang Central Hospital,Xinxiang 453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 in the treatment of serious trauma of emergency surgery. 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 clinical data of 12 cases treated by DCS in emergency surgery. ResultsA total of 12 cases selected with the rules of DCS were treated by emergency operation to control the bleeding and contamination,and then resuscitation in ICU was performed. When the vital signs were stable,the definitive operation was performed successfully. All the patients of DCS group survived after definitive operation. ConclusionThe correct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DCS can decrease the mortality of the wounded in the serious trauma.
[Key words]Traumas; Damage control; Operation.
損傷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即先控制危及生命的原發(fā)性損傷,維持機體內環(huán)境穩(wěn)定,使患者安全度過創(chuàng)傷急性反應期,以后再行二次確定性手術治療,可進一步提高危重創(chuàng)傷的搶救成功率。2007年6月~2009年10月共收治嚴重創(chuàng)傷患者12例,均用損傷控制技術施救,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2例,男9例,女3例;年齡16~70歲;損傷評分(ISS)>18。致傷原因:道路交通傷5例,墜落傷3例,房屋倒塌砸傷2例,刀刺傷2例。多處骨折合并腹腔臟器損傷4例,胸部損傷2例。
1.2 救治程序
1.2.1 第一階段 簡單控制損傷,迅速安全轉運。在外傷現(xiàn)場使用填塞、壓迫、三角巾及繃帶包扎止血5例,上止血帶2例。1例腸管外露,用干凈紗布覆蓋后加碗扣在其上包扎固定。2例小腿外傷畸形,先行適度牽引,再用夾板妥善固定。2例開放性胸部損傷,先用敷料封閉傷口,然后用多頭帶固定,其中1例懷疑血胸和氣胸病人呼吸困難,墊高上半身,現(xiàn)場和轉運途中面罩吸氧,同時行氣管插管以利呼吸。2例途中心搏和呼吸驟停,立即行心肺復蘇術。在急診清創(chuàng)室對2例頭皮活動性出血,先行清創(chuàng)縫合,同時快速建立兩組靜脈通道,監(jiān)測生命體征的變化,并給予配血。兩例腹部閉合性損傷患者,建立靜脈通道,生命體征基本平穩(wěn)后,即刻轉手術室剖腹探查,其中1例為肝后段近下腔靜脈處破裂,出血較兇,且術中血壓一直下降,采用繃帶壓迫填塞破裂處,止血后馬上轉ICU。
1.2.2 第二階段 ICU復蘇治療,在重癥監(jiān)護病房實施。此期一般需要24~72 h。Parr等[1]強調,ICU治療階段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對致死三聯(lián)征(低體溫、酸中毒和凝血功能紊亂)的積極處理。其主要任務是糾正由于大失血和嚴重創(chuàng)傷等導致的血流動力學紊亂和通氣障礙,糾正凝血障礙,復溫并給予充分的通氣支持,使患者的生理學狀態(tài)恢復正常。
1.2.3 第三階段 確定性修復重建手術 經復蘇治療好轉后,再次進入病區(qū)手術室,移除填塞物和實施確定性的修復和重建手術,行四肢骨折的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1.3 DCS適應證
綜合目前各家的觀點和損傷控制適應證的一般原則我科按:(1)酸中毒pH≤7.2;(2)T<35℃;(3)凝血障礙(PT)>16s,APTT>50s;(4)復蘇中循環(huán)不穩(wěn);(5)大量失血,預計輸血超過10單位;(6)創(chuàng)傷部位兩個以上;(7)四肢骨折或脊柱骨盆骨折合并內臟傷為適應病例。
2 結果
DCS患者大多為以腹部損傷為主的嚴重多發(fā)傷,本組12例中8例合并多處骨折,行剖腹探查8例,脾切除3例,同時肝修補3例。1例肝后段破裂,肝臟修補不滿意用繃帶壓迫止血后入住ICU,待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兩天,再換藥逐一取出紗布和繃帶,出血停止,保全了生命。胸腔閉式引流兩例。胸腹腔外傷穩(wěn)定后,行四肢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8例12個部位。12例均治療效果良好。
3 討論
損傷控制性技術是危重創(chuàng)傷病人救治思路的一個大的進步。它的核心思想是危重創(chuàng)傷病人有可能先死于不斷惡化的生理功能,而不是解剖學的損傷。它強調必須進行多學科的協(xié)調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與傳統(tǒng)的創(chuàng)傷救治有明顯的不同,它更注重病人生理功能的穩(wěn)定,提高病人抗損傷后二次打擊的能力[2]。
急診外科救治多發(fā)傷工作有以下特點:(1)傷員驟然增多,有突發(fā)性。如批量車禍,房屋倒塌等。(2)傷情變化快,應激反應嚴重,死亡率高。(3)傷勢重,休克發(fā)生率高。(4)嚴重低氧血癥。(5)容易漏診和誤診。(6)傷后并發(fā)癥和感染發(fā)生率高。(7)現(xiàn)代多數醫(yī)院急診科設備較簡單,需到后方住院部做確定性手術。
急診創(chuàng)傷院內救治三種模式:模式一:首診負責,各科會診。能充分發(fā)揮各科室的專業(yè)水平。缺點:(1)容易注重局部傷情而忽略全身危及生命的體征。(2)容易漏診。(3)會診過程冗長。(4)在收住何科室及手術程序安排中會相互推委。(5)容易釀成醫(yī)療糾紛。模式二:成立創(chuàng)傷中心,建立一支專職的創(chuàng)傷救治隊伍。優(yōu)點:注重整體,突出重點;有效地貫徹多發(fā)傷的搶救原則;有計劃地施行各種檢查,制定有序的救治方案,使創(chuàng)傷的救治分秒必爭、有條不紊地進行。缺點:某些專業(yè)水平可能有限;在局部治療上不一定能達到該院??频淖罡咚健DJ饺?急診科組織搶救,ICU醫(yī)生加強治療。在急診科領導下將ICU醫(yī)生在搶救多發(fā)傷中“救命”的特長與各專科醫(yī)生“治傷”的特長緊密結合起來,可在較短的時間內達到優(yōu)化組合。我院采用模式三,挽救了很多危重傷患者的生命。
多發(fā)性創(chuàng)傷處理的首要任務是保證患者的生命,防止傷情惡化,減少殘疾。損傷控制外科認為,多發(fā)傷病人的預后應由病人本身的生理極限決定,生理的恢復是患者成功獲救的基礎,而并非單純靠外科醫(yī)師為病人解剖上的修復來達到目的。外科手術只是復蘇過程中的一部分或一個環(huán)節(jié),而非搶救工作的終結。由于實施DCO的病人通常瀕臨生理耗竭,醫(yī)院須預先制定有效的協(xié)調治療方案,由醫(yī)務處牽頭包括急診科、手術室、ICU、血庫、檢驗科及放射介入治療室,急診科醫(yī)師應是治療小組的領導和核心(因為接診病人、“內定”DCO治療、組織會診、參與救治及手術的常常應是急診外科醫(yī)師)[3]。
急診科開展DCS的意義:顯著提高多發(fā)傷病人的救治成功率;縮短病人的住院時間,降低醫(yī)療費用;消除多科救治時容易出現(xiàn)的推諉現(xiàn)象;充分發(fā)揮急診科優(yōu)勢,穩(wěn)定壯大急診科隊伍。
[參考文獻]
[1] Parr MJ,Alabdi T. Damage control surgery and intensive care[J]. Injury,2004,35(7):713-722.
[2] 薛緒潮,龔謀春. 損傷控制性手術與戰(zhàn)傷救治[J]. 臨床軍醫(yī)雜志,2008, 36(4):656-657.
[3] 劉毅. 損傷控制性手術[M]. 河南省第十四次急診醫(yī)學學術會議資料匯編,2009.
表面改性技術論文篇二
淺談水工建筑物結構改性技術
【摘 要】在進行水工建筑物結構改性的過程中,需要根據水工建筑物實際的情況,科學的應用先進的結構改性技術,實現(xiàn)對水工建筑物的結構改性。而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針對于相關的結構改性技術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并且對其應用的具體過程進行了研究,其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進一步做好水工建筑物的結構改性工作,實現(xiàn)良好的結構改性效果。
【關鍵詞】水工建筑物;結構改性技術
0.前言
所謂的水工建筑物結構改性主要就是通過某種結構措施改變了已有結構的基本承載方式,使結構的整體承載功能得到了改變或增強。在進行結構改性的過程中,還需要全面的掌握水工建筑物的實際結構特點以及具體的情況,根據實際的特點進行結構改性,這樣才能夠保證通過有效的結構改性,提高整個水工建筑物的承載能力。
1.工程結構改性技術與材料結構改性技術的區(qū)別分析
水工建筑物的結構改性技術屬于工程結構改性技術的范疇內,但是,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常常將材料結構改性技術應用到水工建筑物的結構改性中,造成水工建筑物無法實現(xiàn)良好的改性效果,造成質量上的問題。而工程結構改性技術與材料結構改性技術存在著很大的區(qū)別,具體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內涵不同[1]。材料結構改性技術主要改變的是材料內部的結構,改變的是物理屬性及化學屬性,而工程結構改性技術改變的是建筑物結構的構造,僅屬于物理屬性。其次,工程結構改性是通過某種結構措施,改變或部分改變結構的承力狀態(tài),調整結構的整體或局部承載功能,使結構承力或傳力的點、線、面在方式上都有了一定變化[2]。因此,在進行水工建筑物結構改性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的認識到何為工程結構改性技術,這樣才能夠避免在應用技術的時候出現(xiàn)失誤,促進水工建筑物結構改性工作的順利完成。
2.進行水工建筑物結構改性的意義
由于一些大型的灌區(qū)水利工程修建的時間較長,像,一些水利工程已經修建達50年以上,這些水利工程基本上已經達不到相應的要求,需要進行修建或者是擴建,以滿足相應的灌溉要求。而在水利工程結構中,很多的結構并沒有完全的老化,針對于這樣的結構,需要通過應用相應的結構改性技術,進一步增大結構的功能,滿足實際的應用條件。對一些水工建筑物進行結構改性的意義在于,能夠進一步減少拆除量,一方面可以節(jié)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另外一方面還能夠增加水工建筑物的功能[3]。另外,對水工建筑物進行結構改性還對于環(huán)境保護也具有重大的意義,如果對水工建筑物進行大規(guī)模的拆除,將會造成很多的垃圾,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和破壞,而通過對水工建筑物進行結構改性,能夠減少垃圾的大量出現(xiàn),對環(huán)境也能夠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因此,結構改性技術在水工建筑物中應用是具有非常大的價值的,不僅可以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還能夠獲得較大的社會效益,因此,需要應用先進的結構改性技術,做好水工建筑物的結構改性工作。
3.水工建筑物結構改性技術分析
3.1加固技術
顧名思義,加固技術就是在水工建筑物原有的結構上進行加固,一般原結構已經發(fā)生了較為嚴重的破壞,需要加固處理,需要考慮水工建筑物實際的結構特點,并且需要對基礎承載能力進行推算,如果該水工建筑物的基礎未見沉陷,應該根據《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guī)范JTJ024-85》中的要求,地基承載力允許提高1・5倍,也就是說,現(xiàn)有基礎,只要稍做處理即可以承擔貼掛上一組渡槽的荷載[4]。因此,只需要對原基礎排架及槽身節(jié)點進行加固處理,在原排架基礎上兩邊貼上兩根立柱,對稱懸掛起兩個槽身。為減輕槽身重量,可以采用3cm厚裝配式鋼纖維混凝土薄板槽身結構,懸掛采用2×10根Φ32圓鋼筋,這樣就實現(xiàn)了對水工建筑物的加固處理。在應用加固技術的過程中,還應該注意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應用加固技術的前提條件是整個水工建筑物的基礎結構沒有被破壞,基礎較為完整。二,加固技術的應用需要結合水工建筑物所在地區(qū)的地質條件有選擇性的進行應用。
3.2結構改造技術
結構改造技術主要就是指對水工建筑物的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和處理,將原來的簡單結構變成較為復雜的結構。具體的結構改造過程如下,像,一些水工建筑物新掛接的槽身下無支撐,可以由原結構排架上貼上一根支承立柱懸掛起來,并且需要確保改性后的結構造型美觀,能夠達到相應的設計過流要求。采用結構改造技術對水工建筑物進行結構改性,由于結構改性未重新修建基礎,能夠大大提高工程的施工速度,節(jié)省了工程投資,并且能夠實現(xiàn)良好的改造效果,確保了水工建筑物各項功能的實現(xiàn)[5]。另外,在應用結構改造技術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結構間運行工況的同步,否則,改性后的結構可能造成局部承載力增大的情況,可能會影響結構運行的安全。而改性后的結構一般都比原結構更復雜,計算難度相對增大,因此,在應用結構改造技術進行水工建筑物結構改性的過程中,需要做好相應的計算工作,并且確保計算數值的精準度,避免由于計算不準確影響到結構改造的效果,避免出現(xiàn)重大失誤。進而通過合理的應用結構改造技術完成水工建筑物的結構改性工作。
4.結論
本文主要針對于水工建筑物結構改性技術進行了分析,從本文的分析看,由于結構改性技術涉及到的內容較多,而在實際選擇何種結構改性技術的時候,應該充分的結合實際的情況進行選擇,這樣才能夠保證選擇的結構改性技術符合水工建筑物的實際情況,也才能夠實現(xiàn)預期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趙瑜,白新理,原小杰,劉憲亮,劉東常.東深供水改造工程渡槽支承結構受力分析[J].灌溉排水,2012(03).
[2]劉爾烈,汪克讓,別杜安,張漢云,張燎軍,宮必寧.柔性高樁承臺計算的一種有限單元法[J].水運工程,2011(11).
[3]陳楊,張建民,王剛,尚昊,郭志昆,張武剛.大亞灣某圍海工程三維有限元變形分析[J].水運工程,2012(10).
[4]林德芳,李曉靜,徐瑾,劉建平,陳穎敏,何奔,應小盈.長洲水利樞紐工程水工建筑物設計優(yōu)化[J].紅水河,2013(05).
[5]何書琴,曾玉紅,槐文信.龍橋水電站泄洪建筑物體型優(yōu)化試驗研究[J].廣東水利水電,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