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孔子和墨子教育思想的異同論文
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丘和墨家創(chuàng)始人墨翟都是偉大的思想家,儒家與墨家都重視教育問題,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教育思想。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論孔子和墨子教育思想的異同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論孔子和墨子教育思想的異同論文篇一
《試析孔子和墨子教育思想的異同》
作者:劉曉箏
摘 要: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丘和墨家創(chuàng)始人墨翟都是偉大的思想家,儒家與墨家都重視教育問題,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教育思想??鬃雍湍釉诮逃饔蒙隙伎隙ń逃仨殲樯鐣畏?都認為人性可變,環(huán)境和教育能影響和改變人性??鬃犹岢雠囵B(yǎng)統(tǒng)治階級需要的德才兼?zhèn)涞闹涡g人才。墨家主張培養(yǎng)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兼士或賢士。在教育內容、教育教學原則、教育對象以及對待古代文化典籍等方面,孔子和墨子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關鍵詞:孔子;墨子;教育思想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至公元前221年秦并六國,前后500年,王室日衰,諸侯爭霸,七國稱雄,史稱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社會由奴隸制度向封建制度轉變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生產(chǎn)力的大解放,帶來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經(jīng)濟基礎的變革,促成了政治的變革,禮崩樂壞的局面標志著王權的衰落。在這種局面下,文化教育方面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其主要標志是官學衰落,私學興起。
一、孔子和墨子私學簡介
1.孔子私學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當時的社會正處于王權衰落、禮崩樂壞的動蕩期。此時,統(tǒng)治階級忙于政治爭斗,無暇顧及教育,天子失官,學在四夷,文化和教育下移??鬃舆m應社會需求,首創(chuàng)私學,而且規(guī)模、影響都很大,實現(xiàn)了從學在官府到百家之學的轉變,破除了政教合一的禁錮,使教育獨立化,開辟了中國古代教育發(fā)展的新篇章,推動了歷史發(fā)展,培養(yǎng)了眾多人才,為當時的社會作出了重大貢獻,對后世影響深遠。
2.墨子私學
墨子是孔子之后開設私學規(guī)模、影響較大者。墨子曾學儒者之業(yè),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他自立門戶,開辦私學,創(chuàng)立了與儒家相對立的墨家學派。墨家學派獨樹一幟,重視科技教育,包括光學、幾何學、物理學以及木工、防守器械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術,從學者眾多,徒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呂氏春秋曰:孔墨之后學,顯榮于天下者眾矣,不可勝數(shù)。儒、墨兩家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并稱顯學。
儒家與墨家都重視教育問題,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教育思想。但兩者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二、孔子和墨子教育思想中的相同之處1.在教育作用上都肯定教育必須為社會政治服務
第一,孔子繼承了文王、周公的道德和文化傳統(tǒng),倡導以德治國,執(zhí)行德治、仁政??鬃诱J為,治理國家只靠政令、刑律,不如徳治和禮教??鬃诱J為政治、道德和教育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統(tǒng)一整體,教育是德政教化的手段。他在論語為政篇中提出為政以德,希望國君用道德教化來治理國家。依靠政令和刑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不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使民眾做到有恥且格。他指出只有重視道德修養(yǎng)與教育,才能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和社會秩序,百姓才能安居樂業(yè),國家才能昌盛繁榮??鬃诱J為道德修養(yǎng)與道德教育,不僅可提高社會個體的道德素質,對治理國家、維護社會安定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社會由個體組成,要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和社會風氣,必須注意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與教育,社會成員個人的道德素質是社會道德風氣的基礎,社會道德風氣又影響著社會成員的道德面貌,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孔子把教育看得比政令、刑律更為重要有效。他雖然認為教育和政治關系密切,但并不把二者等同,教育只是通過傳播文化、培養(yǎng)人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素養(yǎng)來影響政治。
第二,墨子代表小生產(chǎn)者的利益,他希望通過教育提高民眾的覺悟和素質,實現(xiàn)社會的完善,使大家兼相愛,交相利。針對當時社會弊病,他認為連年征戰(zhàn),勞民傷財,百姓不得安居樂業(yè),就是因為人們之間不相愛,交爭利。因此,他提出兼愛、非攻的主張,強烈希望停止戰(zhàn)爭,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他反對奴隸主世襲制度,主張尚賢、尚同,希望統(tǒng)治者與勞動人民兼相愛,交相利,共同建設一個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的理想社會。
2.教育和環(huán)境能夠改變人性
在教育和人性關系方面,孔子和墨子都認為人性可變,環(huán)境和教育能影響和改變人性。
第一,孔子明確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指的是人先天的素質,習則指的是后天教育與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鬃诱J為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來有較大差別,主要是教育和學習的結果。人的聰明才智不是先天的,是后天學習的結果,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努力向學,就一定能獲得成功。因此,孔子特別重視教育。他認為人只有學而時習之才能獲得一切知識能力和美德。但是孔子保留了命定論殘余,把人性分成等級,認為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承認有少數(shù)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學而不能的下民。
第二,墨子也重視環(huán)境和教育的作用,他發(fā)展了孔子性相近,習相遠的思想,他認為人的本性如素絲,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人們所處的環(huán)境和所受的教育使人們形成了不同的人性。墨子以染絲為例,說明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的作用及影響。墨子反對命定論,認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否定了孔子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的理論,強調人性平等,肯定了教育和環(huán)境可以改變人性,同時強調發(fā)揮人的主動精神,認為人的富貴貧賤不是先天決定的而是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以及人主觀努力的結果。
三、孔子和墨子教育思想中的不同之處1.教育目的不同
第一,在教育目的上,孔子提出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膹恼?即士和君子,讓士和君子參與國家政事管理。同時孔子還主張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將學優(yōu)和仕優(yōu)聯(lián)系起來,以學優(yōu)保證仕優(yōu),贊成任人唯賢,反對當時統(tǒng)治階級內部任人唯親的世襲制度,以培養(yǎng)統(tǒng)治階級所需要的治術人才。
第二,墨子代表小生產(chǎn)者的利益,主張培養(yǎng)以兼易別的兼士或賢士,就是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人。墨子認為只有兼士才能做到愛人若愛己,才能清除亂不得治饑不得食寒不得衣勞不得息的社會弊端,使天下太平。
2.教育內容不同
第一,在教育內容上,孔子從培養(yǎng)治國安民的治術人才的教育目的出發(fā),以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為主,學習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經(jīng),他認為詩禮樂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因而重點突出對詩禮樂的學習并將其作為培養(yǎng)學生道德情感的教材。他要求學生: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他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他認為弟子們學習詩,可以培養(yǎng)他們邇之事父,遠之事君的才能,要求學生要按照詩的觀點立身處世。他主張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特別強調思想品質和倫理道德教育。總體來說,孔子忽視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授,輕視生產(chǎn)勞動知識、技能的教育,偏重于文事。
第二,墨子為了培養(yǎng)賢士、兼士,在主導思想上,以兼愛為中心,強調道德教育和無差別的愛,以培養(yǎng)賢士、兼士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堅定的政治信念。在教育內容和方法上,注意自然科學、生產(chǎn)技能、軍事知識和技能以及論辯才能的培養(yǎng)、訓練,幫助學生獲得各從事其所能的實際本領;培養(yǎng)、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他們具有說服他人、推行自己政治主張的才能。總體來說,墨子的教育內容突破了六藝的范圍,具有自己的特色。
3.對行的看法不同
第一,孔子強調的行是道德實踐,以禮仁為核心,以孝為基礎。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主張訴諸內,不主張訴諸外,主張培養(yǎng)具有禮仁孝品質的君子。他認為一般知識的學習也要貫穿著道德教育,以知識學習促進道德修養(yǎng)。淵博的學識能避免道德的偏差,學而不行,停留在口頭,等于未學。他重視道德實踐,把禮仁貫徹實施于社會關系的各個方面,提倡知行結合,學以致用。他重視倫理道德的培養(yǎng),十分強調內心動機的問題。在道德修養(yǎng)方面,強調欲望服從理性,以行為動機作為衡量道德行為的標準。提出克己復禮為仁的道德標準,克己要求從自我做起,有一種高度的主觀自覺能動性。仁是主觀意識,道德是人們內心的思想情感,它通過行動體現(xiàn)出來。道德修養(yǎng)和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道德實踐,身體力行是道德的基礎??鬃铀f的道德教育的內容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在論語中有多處強調實踐力行的言論,孔子提出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聽其言而觀其行,要達到我欲仁,斯仁至矣的理想道德境界,必須言行一致,把內在的道德品質與外在的表現(xiàn)完美地結合起來,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質是指內在的道德品質,文則指外表的禮儀行動。孔子認為只有內在的好品質而沒有相應的外在表現(xiàn),就容易流于粗野;只有外在的表現(xiàn)而沒有內在的道德品質,就會流于虛浮。把內在的道德修養(yǎng)與外在的道德實踐統(tǒng)一起來,才能成為文質彬彬的君子。孔子以此來協(xié)調封建社會的人際關系,維護上尊下卑的封建統(tǒng)治。
第二,墨子強調的行內容更寬泛。在道德教育上主張無差別的愛,以兼愛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睦;以非攻去除強凌弱,眾暴寡的非正義征戰(zhàn);以尚賢破除世襲特權,實現(xiàn)賢人政治;以節(jié)用非樂制止勞民耗財;以非命鼓勵人們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社會實踐中自強不息。通過天志明鬼約束統(tǒng)治者的行為,使之體恤百姓。生產(chǎn)、科學技術、軍事方面的行,目的在于幫助兼士獲得各種實際本領,培養(yǎng)思維邏輯能力和論辯能力,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墨家所培養(yǎng)的兼士,不僅接受了兼愛非攻的系統(tǒng)道德教育,掌握了豐富的文化科學知識,而且還具備了運用科學技藝到實踐中的能力。墨子主張動機與效果的統(tǒng)一,以此作為判斷行的標準。他認為一個完全的道德行為,應該兼有內外各種因素。在行為未發(fā)之前,有動機、欲望等因素;在行為出現(xiàn)后,應有實際的效果。這兩個方面是相互關聯(lián)的。由此可見,墨家十分注重思想與實踐的結合,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不僅訴諸內也同時訴諸外。墨子的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兼士,這些兼士賢士必須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
4.教育教學的原則不同
第一,關于教育教學的原則,孔子采取了叩則鳴,不叩則不鳴的消極等待態(tài)度,對傳授學生知識方面,則采取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拱己以待的被動方法。
第二,墨子采取了與孔子完全不同的教育教學原則。墨子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弊為己任,他想以上說下教的社會教育手段實現(xiàn)自己的社會理想,不贊成儒家拱己以待的教育原則。因此,墨子采取了積極主動的強說人的態(tài)度。他主張在教學中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對學生勸教說教,叩則鳴,不叩亦鳴,問則答,不問則講。
5.教育對象不同
第一,在教育對象上,孔子教人是來者不拒,提出了有教無類的主張,擴大了受教育的對象,打破了少數(shù)奴隸主貴族對文化教育的壟斷,使那些愿意學習而在經(jīng)濟上、時間上又允許學習的人,不論貧富、貴賤、國別,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滿足了平民入學受教育的愿望,適應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最大限度地開發(fā)了人才的來源。
第二,墨子則進一步拓寬了孔子的教育對象范圍。他主張每個人都要接受教育,將王公大人和匹夫徒步之士都作為自己的教育對象,將受教育的群體擴大至下層勞動者。墨子對不來者也主動施教,他發(fā)揮強說人的主動精神,送教上門,以教人為己任,希望用上說下教的方法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主張。
6.對待文化典籍的差異
第一,在對待古代文化典籍方面,孔子注重述,偏重于古代文化知識、政治知識等間接經(jīng)驗,采取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保守態(tài)度。晚年他以嚴謹?shù)膶W術精神,整理編輯了5詩65書65禮65樂65易65春秋6等六書??鬃釉谖幕逃矫娴淖畲筘暙I之一就是整理、保存了我國古代文化典籍。
第二,與孔子相比,墨子在文化典籍方面更偏重作,即具有述而又作的創(chuàng)造性精神。他認為:吾以為古之善者則述之,今之善者則作之,欲善之益多也。不僅應該繼承古代文化中善的東西,還要創(chuàng)造出新的善來,使善的東西日益增多;不僅要繼承古代文化知識、政治知識等間接經(jīng)驗,而且要把它們運用于實踐中,在實踐中檢驗、完善、擴充和發(fā)展這些間接經(jīng)驗。
四、結論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革,促使思想領域空前活躍,私學興起,養(yǎng)士之風盛行,直接推動了各個學派發(fā)展,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儒家和墨家當時并稱顯學,是當時影響最大的兩個學派,它們之間既有激烈論爭,也有相互吸收、滲透,從而達到了學術上的繁榮,極大促進了各自的進一步發(fā)展。儒家和墨家的教育思想都包含有很多的合理主張,對后世有十分深遠的影響,至今仍有重大的啟發(fā)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黃濟.教育哲學通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2] 王炳照,等.簡明中國教育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 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 劉琦.譯評論語[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5] 毛禮銳,沈灌群.中國教育通史:第一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6] 劉曉箏.從5四書6看儒家道德修養(yǎng)與道德教育思想[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茖W校學報,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