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演講與口才 > 演講口才 > 演講稿寫作 > 中國式父母演講稿

中國式父母演講稿

時間: 楊杰1209 分享

中國式父母演講稿

  “中國式”教育就是以父母過于溺愛孩子的弱點,一次又一次的將孩子引入萬劫不復的深淵,父母孩子固然沒錯,但也要適可而止,孩子也不能就此沉浸在父母的溺愛中,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于中國式父母演講稿,希望能幫到你。

  中國式父母

  兒子發(fā)燒了。當他姑姑打電話的時候,正坐著公交車、徜徉在林間小道、享受愜意春風的我們,再也無暇顧及眼前的美景了。

  掛了電話,輕嘆了一口氣。丈夫問我孩子現(xiàn)在在哪里。我說離我們下公交車不遠。他只說了一句,快到的時候提前打電話給他姑姑。我說好。

  雖然嘴里不說,也沒有埋怨,但能明顯感覺到,彼此心里的慌張。以往,從老家回城里的路上,丈夫總喜歡上了車就瞇一會兒,或者拿出手機隨意翻看新聞。這會兒,他只是頭往窗外望著,還不時抬頭看看司機,巴望著車能再開快點。而我則是一門心思地回憶,努力地回憶呆在老家的這兩天的每時每刻,到底哪里讓兒子受涼了,吃涼了,受驚了??傄蚕氩黄饋恚梢钥隙ǖ囊稽c是兒子今天中午就表現(xiàn)出情緒不高、心情不好、身體不舒服了。然后就是狠狠地自責,覺得我這做母親的真不稱職,為什么沒有早發(fā)現(xiàn)孩子發(fā)熱了,還毅然決然地同意他跟著姑姑先回城里。

  其實,見到兒子的時候,一切都坦然了。事情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壞,兒子是因為在老家里吃得太多沒有消化開,積食了。醫(yī)生說,這種情況太常見了,不必擔心,過兩天就好了??煽吹絻鹤幽鑳耗鑳旱臉幼樱钟X得醫(yī)生一定是在安慰我們,孩子都發(fā)燒了怎么還是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呢?醫(yī)生看出我的不屑,笑著說了一句:“事情都是你們大人想壞了。”

  是嗎?好像也是那么回事。曾幾何時,身為人父人母,我們都忘了還有個“我”。滿腦子都是“孩子孩子”,眼里見不得孩子淘氣,可一時半會兒看不見就難受得像抬頭看不見鐘表,不知道這一天到晚過得是幾時幾刻。難道我們真老了嗎?像歌詞里唱得那樣,“時間都去哪兒啦,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生兒養(yǎng)女一輩子,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我問丈夫:“我們老了嗎?”丈夫一臉同情地告訴我,“老了,真老了,你看你都長白頭發(fā)了。”天呢,我什么時候開始長白頭發(fā)的?當丈夫真的從我頭上很輕松的找到并拔下那根隱藏并不深的白發(fā)時,我哭了。丈夫說,“傻啊你?這有什么好哭的?我們不老孩子什么時候能長大呢?”雖然道理是這樣,可是這不爭的事實證據(jù)就那么明晃晃地擺在我眼前,讓我怎能不相信歲月催人老呢?

  兒子聽到我的哭聲,慌忙趕了過來,問也不問就跟我一起哭。原來他以為是爸爸欺負了媽媽,我告訴他,是媽媽害怕自己老了,不是爸爸欺負了媽媽。這才止住了哭。兒子一把抱住了我的頭,安慰我說,“媽媽不老,媽媽很漂亮。”這一句讓我破涕為笑。

  這天晚上,我做了很多很多的夢。關于我老了。等我老了,牙也掉了,說話漏風,還能唱歌嗎?等我老了,滿臉褶子,該怎么笑呢?等我老了,眼也花了,字兒都看不清了,該怎么寫我摯愛的文字呢?正滿臉疑惑、愁眉不展呢,突然聽見我有人叫我。原來是身邊的兒子要尿尿了。原來是夢。我趕緊習慣性地打開臺燈,照照鏡子,噢,我依然還算年輕呢!牙齒都在、褶子寥寥、眼睛明亮、身材保持得也算完好。哈哈,年輕真好。“兒子,你要尿尿嗎?好,老媽我背你去廁所!”

  其實人老了又能怎么樣呢?看著媽媽、婆婆都是六七十歲的人了,身體硬朗、兒孫繞膝、家庭和美,不也是人生一大幸事嗎?終老一生,別無所求,惟愿兒孫幸福。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式父母,中國式幸福。我是這么詮釋的。

  中國式父母演講篇

  這次去悉尼,有一件事給我的印象極為深刻。會議中間,有一天空閑,我們上午去動物園看考拉和袋鼠,下午去看海水和沙灘。

  在動物園和海灘游玩的時候,看到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在嬉戲。與國內不同的是,澳洲基本上都是父母陪著孩子在玩,偶爾也有爺爺奶奶帶著玩的,但一看就是華裔。

  前段時間電視劇《虎媽貓爸》熱播,畢勝男、婆婆孫雅嫻、父親畢大千、同事杜峰都是典型的中國式父母,從孩子出生開始,即進行全方位管頭管腳,孩子學習、就業(yè)、結婚生子乃至孫輩的一切,無處不見父母的如影隨形。

  澳洲的袋鼠一向被看作是慈母的代言者,因為袋鼠媽媽有一個神奇的保育袋,小袋鼠生下后立即被存放在媽媽的保育袋內,直到一年后正式斷奶才離開保育袋。中國的父母遠比袋鼠媽媽了不起,他們?yōu)樽优罱ǖ谋茱L港終身有效,而且功能十分齊全,應有盡有。

  嬰兒時期自不必說,這是為人父母應盡的義務。從上幼兒園開始,父母便各顯神通,有錢的早早地買了學區(qū)房,有關系的早早地托了人。小學更不用說了,畢勝男寧愿讓女兒遲上一年學,也要堅持選擇名校。北京的學區(qū)房每平米30萬還是大有市場的,因為有數(shù)量龐大的中國式父母不愿意讓孩子輸在所謂的起跑線。

  父母的做法還不算奇葩,爺爺奶奶的行為更是匪夷所思。國外極少有爺爺奶奶幫忙帶孫子的,都是一代管一代,中國則不然,兒孫滿堂是中國老人最美的中國夢。為了子孫,他們甘愿做牛做馬。因擔心孫子在幼兒園被老師體罰,爺爺每天會在不同的時間段里,去幼兒園柵欄邊偷偷觀察孫子上幼兒園的情況,最多的一天往幼兒園跑了五趟。

  還有個孫子在小學里與同學打架,奶奶過來扇了同學耳光并且脫鞋將其打倒,最后被行政拘留十天。這樣奇葩的事情對中國家長來說一點都不奇怪。

  中國式父母分為兩個極端,一端是毫無原則的溺愛嬌慣,這種父母群體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另一端則是永無止境的望子成龍,這種父母群體文化程度相對較高。

  溺愛嬌慣的為數(shù)眾多,單位有個女同事,兒子都快三十歲了,每天晚上照樣把兒子第二天上班要穿的衣服提前準備好,這些都是培養(yǎng)弱智孩子的三八紅旗手。他們大多沒什么文化,小時候又吃過苦,總想著要讓子女過上幸福生活,只不過他們心目中的幸福生活就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們以為一味地對子女好就是愛他們,殊不知子女并不領情。前幾天看電視,有這么一則新聞,媽媽含辛茹苦把兒子養(yǎng)大,兒子大學畢業(yè)后,任何工作干不到一個月就辭職,總是抱怨工作繁重,要早起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兩年了,兒子心安理得地閑在家,要么上網打打游戲,要么用媽媽不多的工資去社會上消遣過日。對于媽媽的指責,他振振有詞地說:“如果你不能養(yǎng)活我一輩子,為什么從小對我那么嬌慣?”這足以讓很多父母審視自己的教育方法,自家是否也存在這樣的隱患?民間有句俗語,慣子不孝,肥田出癟稻。孩子小時候,吃一點苦、遭遇一些困難是好事,小虧不吃吃大虧,小苦不吃吃大苦。孩子什么都不會,是因為父母保護得太好了,他們沒必要會。但成年以后,對社會是個負擔,對同事是個麻煩,對小家庭是個災難,最終會毀了孩子一生。

  隨著全民文化程度的提升,望子成龍的虎媽狼爸也與日俱增,他們自己嘗到了讀書、奮斗的甜頭,就一味地希望子承父業(yè),于是對子女從嚴管理。就像畢大千,一個縣城的中學校長,深知讀書是小地方孩子走出去的唯一出路,所以用“必勝訣”對畢勝男嚴格要求。畢勝男的成功更讓他相信“必勝訣”無往而不勝,于是對外孫女如法炮制,不曾想外孫女從小嬌生慣養(yǎng),經受不住高壓患了兒童抑郁癥,一場鬧劇至此收場??鬃釉唬核挥?,勿施于人,其實,己所欲也要勿施于人。對自己有益的,對子女未必有益。畢大千以為畢勝男能夠出人頭地,應該歸功于他的嚴格管教,卻不知畢勝男內心傷痕累累,時常惡夢纏繞,毫無幸福感可言。

  父母對兒女的愛肯定是偉大的、無私的,這點毋庸置疑。但是他們對子女的干涉太多,一句“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便讓子女喪失了選擇權,再一句“我們是為你好”,便讓子女心服口服,乖乖交出了自主權,一切交由父母做主。周國平道:“如果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個文明人的起碼品德,它反對的是對他人的故意傷害,主張自己活也讓別人活,那么己所欲勿施于人便是一個文明人的高級修養(yǎng),它尊重的是他人的獨立人格和精神自由,進而提倡自己按自己的方式活,也讓別人按別人的方式活。”遺憾的是,很多父母不以為然,因為在他們眼里,子女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私有財產。

  第一類父母把孩子當寵物,嬌慣縱容,卻從不教育。這樣的孩子低能脆弱,經不起風吹浪打,稍不留意就摔個大跟頭,看看那些動不動就棄世輕生的報道就知道了,都不為個事。第二類父母把孩子當機器人,讓你向東,不得朝西,打著愛孩子的名義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這樣的孩子內心壓抑,行事易走極端,即便成名成家也難以成熟,心理不夠健全。

  高爾基說過:“愛護自己的孩子,這是母雞都會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卻是一門藝術。”教育是一門很大的學問,是做父母的需要終身研究的學問,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知道怎么做父母。中國式父母不是極左便是極右,極少有把兒女當作朋友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的,這點我們真的應該像西方父母好好學習,把子女當作獨立的個體對待。唯有這樣,他們的人格才能獨立,將來進入社會才能獨當一面,成立小家庭后才會成為一個有擔當?shù)娜?。最重要的是,將來有了孩子之后,他們才能用正確的方法更好地教育子女。如此,社會才能更進步,民眾才能擁有更自由、更開放、更包容的心態(tài)。

  中國式父母,該學會放手了。

  中國式父母無私還是自私

  News 1

  寧波某小學出現(xiàn)了這樣一條新聞:半數(shù)孩子在吃飯的時候,面對蝦卻傻眼了,有的拿起來聞一聞,有的拿起來舔一舔,然后忍痛割愛,望“蝦”興嘆。

  老師問及原因:“原來是不!會!剝!蝦!”

  一群從小琴棋書畫恨不得樣樣精通, 成績單張張拿得出手的孩子,卻“不會吃飯”, 答案當然只有一個——這些不重要的“小事”,平時自有父母代勞,他們只要學習好就行。

  那么,真的如我們所愿,孩子“學習好”了以后又如何呢?

  News 2

  “清華男神”博士學霸梁植出場演講。

  這是讓許多人期待的高材生,擁有法律、金融、新聞傳播各種從本科到博士的學歷,可以說是名校寵兒、跨界人才。

  但在演講中, 他卻說了一句話,讓一直笑呵呵的蔡康永老師, 不動聲色地按下淘汰鈴。

  那就話是“我現(xiàn)在即將面臨畢業(yè),不知道找什么樣的工作,請三位導師給些建議。”

  耿直的大叔高曉松火力全開:“一個名校生走到這里來,一沒有胸懷天下,二沒有改造國家的欲望,在這問我們你該找什么工作? 你覺得你愧不愧對十多年的教育?”

  這樣的例子其實不勝枚舉,父母在兒時替孩子扛住了一切,今后又怎能渴望他扛住世界。

  我們真的愛過嗎?還是在自以為是愛的狹隘中,消磨著自己孩子的生命?

  當孩子想自己系鞋帶、自己吃飯,我們覺得太慢,索性包辦;因為你想讓他把時間用在你認為有用的事上。

  當孩子想做些家務,家長覺得孩子是搗亂,對孩子嚷嚷“去,去,一邊寫作業(yè)去”。因為你想讓他把時間用在你認為有用的事上。

  孩子不想上補習班,家長冠以“我都是為你好”,強迫他去,因為你想讓他把時間用在你認為有用的事上。

  以“愛”的名義綁架孩子讓其失去思考能力,讓他們活在“有用”的世界,滿足我們對他們的期許,也局限在我們一手為他們構建的自私、狹隘、毫無承擔力的“無用”的心態(tài)中。

  也許你會說,在富裕的環(huán)境中,給孩子一點寵愛,又有什么錯, 然而朋友,到底什么是“寵愛”? 是給他能抵抗風雨、承擔生命的智慧,還是為它搭建脆弱又割斷他視野的溫室?

  Case I

  “我們每天要自己做公車上學,稍長大些就要勤工儉學 、做侍應生、高爾夫球童……”

  他們的父親是香港首富李嘉誠。

  Case 2

  他,從小是個熊孩子,打架,扯女孩子頭發(fā),欺負低年級同學,上課搗蛋,向老師扔橡皮擦……差一點被學校開除。父親勃然大怒之下決定將特朗普送去城外的紐約軍事學院住校就讀。紐約軍事學院卻與一般私校不同,里面的學生,大多是家里無法約束才被父母送進軍事學院嚴加看管的學生。

  度過了被嚴苛對待的少年時期,好不容易長大成人的他, 也未從富有的家族得到多少利益,父親只給了他一小筆啟動資金, 讓他自謀生路。他經歷了四次破產,四次崛起,一路跌宕后,靠實力贏來了成功。

  他,就是現(xiàn)任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

  曾擔任了十年耶魯大學校長的著名教育家理查德·萊文說

  通識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是對心靈的自由滋養(yǎng),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

  真正無私的父母,一定會放下把孩子當小寵物一樣嬌慣、控制的私心,讓他們對自己的人生有創(chuàng)造欲、有塑造權、有承擔力。 而不少中國的父母,卻恰恰相反……

  “剛過24歲,被父母逼得有點崩潰。母親哭訴為了我吃不好睡不好,說我變得固執(zhí)不孝,僅僅是因為我不愿意去相親。每日電話監(jiān)視,從閨蜜處窺探我身邊結交的異性朋友。某日和我說:忙完家里裝修我最大的任務就是看著你戀愛,結婚,一年后生孩子。操控我的人事竟然成了母親后半生最大的‘任務’,深感悲哀。”

  越是控制欲極強的父母,越是喜歡以“無私”為名,干預孩子的小至生活瑣事,大至人生抉擇。而這背后的真實心態(tài),是視兒女為個人“財產”,希望自己的“投資”,能最終,或安撫自己的心靈,或回饋自己的晚年。

  我們來看這樣一則新聞:

  “賣房送女留學卻嫁老外 父母崩潰大哭 女兒就這樣拋棄了我們倆老”:

  工人張勇今年61歲,妻子朱靜今年60歲。夫婦為了滿足女兒心愿送她出國留學,賣掉了家里的大房子換成一套小房子,為女兒湊學費送她出了國。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看過的一張照片——一個媽媽給可愛的寶寶喂奶的照片,照片后邊有四個字:“何時反哺?”在我成長的歷程中經常想起這張照片,它讓我感動過,下決心要做個反饋父母的人。也讓我困惑過,愛的終極意義是回報嗎?一切似乎要合我們的心意,才“不負”今生的付出。我們似乎是愛了一輩子,其實是在拿著隱形計算器算了一輩子。

  如何讓孩子成長為有情有義、有能力、有智慧、有承擔的人? 答案很簡單, 我們先把自己變成有遼闊視野與寬廣胸襟的人。

  “

  放下管制的思路,讓自己真正和家人成為兩個理解互動的生命體,愛他,就陪他成長。

  你如果不是一個喜歡被管制的人,那也請不要去管制你的孩子,管制不是愛,是自私,愛是陪伴,是無私;

  如果你自認為是一個秉性優(yōu)秀,能夠快樂生活的人,那就請給予家人更多的理解。否則你的快樂只不過是一種情緒的任性,是自我狹隘的另一種形式,并不比任何人高明。

  “我為你付出了這么多……”省略號部分貌似吞沒了無盡委曲,其實隱藏的卻是一句話“……我從未真正愛過你。”

  愛的本質是能給人帶來寧靜,溫暖,自在的,讓自己和他人同時找到心的歸屬,從勞碌、痛苦、糾結中解脫。

  正如宗薩說:“一個視你如他自己的人,他愛你的方式可能很多樣化。只要可以將你導向解脫,他不在乎做任何事。他也不期待你有某種回報,因為他沒有自我需要被喂養(yǎng)。他不需要計算付出的愛和收到的愛是否均衡,因此他的愛是真正的愛,而不是我們假模假式的愛。”

  真愛很難,但卻是此生最值得做的功課。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望所生的兒女。

  他們經由你所生,但不是從你而來,

  雖然在你身旁,卻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他們的愛,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蔽護他們的身體,而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你夢中也無法企及的明天。

  你要向他們學習,而不是使他們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后退,也不在昨日留連。

  你是弓,孩子是從你弦上發(fā)射而出活生生的箭。

  弓箭手望著永恒之路上的箭靶,

  他會施全力將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你們欣喜地在弓箭手手中彎曲吧!

  ——紀伯倫《論孩子》

4119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