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在線閱讀 > 讀后感 >

讀《萬歷十五年》讀后感3篇

時間: 樂平653 分享

  讀《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

  《萬歷十五年》這本書介紹了萬歷皇帝在位時期的政治,軍事,文化,三個因素所決定的明朝走向沒落的原因。政治上皇帝實質上并沒有實權,因為經(jīng)過近200年的發(fā)展,明朝的內(nèi)閣權利非常強大,甚至到可以和皇帝抗衡的地步。其中最為代表的是張居正。歷史上對這個人褒貶不一,一方面他推出的新政很大的促進了明朝整體經(jīng)濟,軍事,方面的發(fā)展。另一方面,這個人是一個大貪官,他死后從家里搜出10余萬兩白銀,政治方面他極力推崇自己的黨羽,極力的排斥異黨。首先他是皇帝的老師, 他極力得皇帝和皇太后的信任。當張居正死后被查出種種劣跡,萬歷皇帝傷心了,自己的老師如此的虛偽,從此他由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變成一個沉迷于后宮美色的君主。因為他看清楚了一點--------無論張居正,還是后來的內(nèi)閣首府申時行,都代表的是文官集團的利益。文官集團的利益于皇權一向對立。萬歷皇帝深知自己不能夠改變這個已成的制度,索性不管不問任文官集團自己爭斗。

  軍事上明朝的軍事相對于外族還是較強的,但是建軍制度上文官的權利比武官大;禁軍的數(shù)目比戍邊軍隊的數(shù)目多;軍餉朝廷播下來大多數(shù)都是發(fā)不到士兵手里的。這種朝代末期亡朝的表現(xiàn)在萬歷年間得到了種種體會。但是如果文官和武官搭配良好就會有例外,明朝除了開國有著名的將軍,這個朝代有且僅有的民族英雄就是戚繼光??梢哉f他的成功,和他的上司譚綸,頂級上司張居正不無關系。如果不是張居正極力推舉戚繼光,可能他的抗擊倭寇的事業(yè)沒有這么順利。當然他本人也是出色的將領。據(jù)《神宗實錄》中談到戚繼光在戰(zhàn)爭前3天徹底研究對手,思索著每一個細節(jié)。他練兵嚴格,經(jīng)常搞動員大會,賞罰分明。再一個,他對兵源也有限制,只招農(nóng)民。

  文化上基本上都是八股文,大文豪基本上和內(nèi)閣的大學士關系不好,因此大多境遇不好,這里不詳談。

  萬歷十五年,即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全部出動征伐英國的前一年,是努爾哈赤統(tǒng)一女真族的同一年。從中國歷史上來看,是明朝走向衰敗的標志時間。

  我想此書給我最大的收獲不是歷史知識,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歷史。

  讀《萬歷十五年》讀后感2

  初次接觸書名,給我的直覺,無非是寫萬歷十五年那一年發(fā)生的歷史事件。該書是黃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三十年之嘔心力作。最早在美國出版,該書的英文名字翻譯成漢語就是“平淡的1587年”。大明立國近三百年,我國封建社會近兩千年,但但摘取這一年,能寫出什么樣的歷史?讀史可以明志,讀史需要一顆寧靜的心,去解讀那深邃沉淀的歷史。我細細翻來,每天讀那么一小段,合上書本之后,又再去慢慢回味。瞬間,那種彌漫著焦慮,掙扎,痛苦的人物,一個個活生生起來。從首輔大學士張居正,和事佬申時行,思想家李贄,軍事家戚繼光,清官海瑞,以及萬人之上的萬歷皇帝,沒有一個不是生活在痛苦之中,他們現(xiàn)實的遭遇和治理天下的宏大理想,都有著無法彌合的沖突。這些人都沒有善終,甚至于抄家罰沒。這是一本以平淡的1587年為基本支撐點,然后讓人物陸續(xù)施展自己的政治包袱,現(xiàn)實與理想的碰撞,失敗后的毀滅。

  作者以一斑而窺全豹的方式,一絲一縷的分析,視野直指上千年的中國歷史。中國從漢代獨尊儒術之后,中華民族的歷史,基本上都是以儒家思想和孔孟之道來統(tǒng)治天下。歷朝歷代,都是通過龐大的文官集團,實行郡縣制,來統(tǒng)治全國。隋代以后,通過科舉制度來選拔官吏,這些文官從小就飽讀經(jīng)書,滿腦子的孔孟思想,都以仁政愛民為基本的做官準則,時刻要體恤民情,以民為本。這些封建社會的官吏,薪俸很低,要維持自己家庭的生計,享受錦衣玉食,根本無法實現(xiàn)。然后就行成了一套官場的歷史潛規(guī)則。一方面道貌岸然的宣揚孔孟之道,一方面又魚肉百姓,實現(xiàn)自己小團體和大團體的利益最大化,在封建社會,歷代帝王,都是宣傳以德治國,沒有健全的,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即使有相關的法律制度,也被歷史潛規(guī)則打破。同時官員為官的行為,又缺少及時的監(jiān)督和制約,這就造成了官員們當面一套,背后一套,陽奉陰違,完全為自己的小九九做打算。官員的臉只會向上看,只對上級負責,又怎么會對百姓負責?那些文官們內(nèi)心深處的尷尬和不安,也對他們的思想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一方面是圣賢書的教導,一方面是現(xiàn)實里必須接受的官場潛規(guī)則。當文官們在捫心自問和尷尬之后,聰明的大腦很快就會適應這樣的官場潛規(guī)則,搜刮起民脂民膏,哪里還會有憐憫之心?

  在這一制度下的悲情人物,首推海瑞。海瑞是個清官,是個楷模,正是因為寡而鮮,才能成為模范,滿朝文官都是海瑞,何來楷模?當海瑞在孔孟思想的熏陶下,立志做為一個清官的時候,他的私人道德其實已經(jīng)和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公共道德,或者說官場潛規(guī)則發(fā)生了沖突。很多文官,但是,你要想在這個圈內(nèi)生活下去,你就必須去貪污,去隨波逐流,否則,只有頭破血流。儒家思想的道德體系,給予了海瑞無窮的力量,可是,整個文官集團,都滿足于現(xiàn)狀,并安于現(xiàn)狀的時候,他們所接受的孔孟之道的思想,就發(fā)生了根本的質變。一方面認識到遵守道德體系要丟官罷官,一方面又要宣揚道德體系來維護他們的統(tǒng)治,就會表面裝作清廉的樣子,背地里嘩嘩的數(shù)銀子。越是高調(diào)的文官,越是最大的貪官。道德以陽的一面存在,而私欲則以陰的一面存在。當?shù)赖陆o他做了一個幌子的時候,私欲就可以無限制的膨脹。當?shù)赖驴梢源婀芾韲业臅r候,文官集團里的官員,則會打著道德的幌子滿足自己的私欲,每個人從骨子里并不鄙視海瑞,甚至是仰望海瑞,但是,沒有人愿意做海瑞,這就是封建社會文官集團的現(xiàn)狀。

  對于孔孟之道的作用,歷代皇帝都極力推崇。他們和他們的文官集團想用道德的力量,來統(tǒng)治他們的疆土和人民。用道德體系來保障鄉(xiāng)土秩序,而不去大力的發(fā)展科學技術。在1587年,萬歷領導下的文官們在勾心斗角的時候,西班牙人帶著他們的堅船利炮,發(fā)動了對英國的全面戰(zhàn)爭。西方也拉開了全面的工業(yè)革命。歷代皇帝都會被推崇為人的楷模,上天之子。萬歷從懵懂無知的小皇帝,到勵精圖治的精干皇帝,再到頹廢無為的慵懶皇帝,他的思想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他在年輕的時候,多么的想建立一個強盛的大明帝國,而且親身去實行各種禮儀規(guī)范。來實現(xiàn)以“禮”來建立人們對道德的信心??墒?,當他在看穿了這些文官們的陰陽兩面以后,思想發(fā)生很深的變化,開始了消極怠工。他的消極怠工,不是針對個別文官,而是針對整個道德禮治體系。在傳統(tǒng)戲劇里,皇帝都是至高無上的權威,有生殺予奪的大權,而了解了萬歷的遭遇之后,也明白過來,皇帝并非可以隨心所欲,皇帝只不過封建帝制里的一顆最大的棋子而已,而且始終受著道德禮教體系的壓抑和控制。

  勵精圖治,嘔心瀝血的萬歷首輔張居正。他幾乎開創(chuàng)了“萬歷盛世”,把明朝多年的積弊,表面上一掃而光,國庫充盈,而實際上他為明朝的最后滅亡埋下了最大的禍根。他死后遭遇清算,其實與萬歷關系不大,主要是因為他的性格造成的。從小就接受孔孟之道教育的張居正,身居首輔之后,一心只想把大明江山,打造的秀美絕倫。他所實施的改革制度和現(xiàn)行的文官制度格格不入,他沒有從根子上發(fā)現(xiàn),一次大改革措施,要從根本上能讓絕大多數(shù)文官相安無事,否則理論上的完美,最終也是以慘敗收場,歷史上的王安石變法也是如此。他的死后被清算,甚至他生前所提拔的官吏受到牽連,這不能不說是他一生最大的失敗,當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文官體制上有缺陷的時候,他以個人之力,想改變整個時代,則是多么的渺小無奈。以至于后來的首輔申時行,好像看透了其間玄機,做起了和事佬,成了一個萬歷皇帝和文官之間的緩沖劑,為此不惜犧牲原則。他們二位的做法,初衷都是好,都是想讓大明帝國的國家機器正常運轉起來??墒菑埦诱木彌_劑失效了,造成了他死后的被清算。在文官集團和萬千小民之間,明朝所采用的就是以禮和道德來維持國家秩序,也可以理解為,明朝并沒有真正以《大明律》來維護他們的統(tǒng)治秩序,而是靠道德和禮教,而道德和禮教又是比較抽象的一些準則,在私欲面前,不堪一擊。正是這腐朽的制度,才造就了一幕幕慘絕人寰的改朝換代的悲劇。

  歷史就是這樣的神奇,透過歷史能讀懂未來。歷史總是在創(chuàng)造匪夷所思的故事,相同的歷史,由不同的人去描述,就會有不同的歷史觀。歷史的真相往往隱藏在細節(jié)之中,不同的人發(fā)現(xiàn)的細節(jié)不一樣,所得到的感悟就迥然不同?!度f歷十五年》所表達的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縮影:絕對大多數(shù)的人都穿了件絢麗的外衣,那就是滿口仁義道德,背地里卻干著傷天害理的勾當,來滿足自己的私欲。

  讀《萬歷十五年》讀后感3

  《萬歷十五年》是即我在床頭讀完《明朝那些事》之后又本一關于中國階段歷史的描述,由于習慣性失眠,書中其中感慨也大多因為深夜的躁動而隨風去了,但也卻有一部分隨著可吸入顆粒物一起沉淀到了我的血液里。

  我驚詫,此書中許多人物身上,竟都有當今現(xiàn)實社會的影子。

  若將萬歷兒時看做我們的當代,他原本聰明敏感、樂于上進,也曾經(jīng)勵精圖治、喜歡讀書,他本不是暮氣沉沉、消極厭世的人,怨只怨那些作為臣僚的老師或家長,從不曾將他當作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確切的說是有尊嚴的獨立個體來看待,同樣也像像我們的學生時代,很多時候被當成了學習的機器,原本活潑好動、樂于思考,最終卻極度厭學。諸如參加完升學考,要將書本剪碎或早上依舊習慣的坐在寫字臺前卻不知道該干什么。所以,萬歷皇帝作為學生,臣僚做為教師,最大的失敗之處,是大臣們剝奪了萬歷作為一個聰明的年輕人應有的個性、思想和活力。

  張居正不讓他練習書法,申時行不讓他練兵,所有人都不讓他立三皇子為太子,甚至與他生前形影不離的愛妃都不能與自己埋在一個墳墓里。失去了如此自由,就算做著皇上,又有什么趣味?但他畢竟是皇上,依然擁有無盡的奢華和整個國家,而當今社會我們的悲哀何至于此。

  張居正作為首輔原來言行不一,到我們看見了太多人士的虛偽。官二代,富二代,軍二代,黑二代。這個社會原來已經(jīng)并正在真正屬于這些有錢有勢有權和不要命的,“學校十年功,不如一棵蔥”的現(xiàn)象難免出現(xiàn)。

  我一直感覺,張先生本不是奸臣,他也是希望明朝國富民強的,他僅僅是一個有缺點的聰明的剛愎自用的大臣而已??鬃诱f,“唯女人與小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逼鋵?,“難養(yǎng)”的豈止是女人和小人?任何人彼此接觸久了,都難免“不遜”起來,皇帝如此,張居正如此,恐怕包括我在內(nèi)的大多數(shù)人也難免如此。事實擺在眼前,改變雖不及萬難卻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由此,我唯有在心田播種善的種子,也時刻提醒自己,只要是人都會產(chǎn)生某些偏見和不可避免的缺點,學習如何體諒并選擇,哪些是我們應該學習的,那些是“見不善而內(nèi)自省”的,現(xiàn)實無奈與社會種種幽暗的側面,但卻必須允許這些幽暗的存在,因為他畢竟是“豐富多彩”這個詞的重要部分。

  面對如次、遇到問題、唯有積極想辦法,努力讓自己多一些才能,開闊些眼界,理清些思緒。而決不能消極怠工,心灰意冷。充滿希望才能使我們快樂生活。

  ——我們無奈于幽暗,也盡量做到讓幽暗無奈于我。

530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