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熱點時事議論文700字以上素材
議論文的寫作大多數(shù)是在于一些當今時代發(fā)生的時事熱點事件,想要寫好議論文先要從這些方面下手。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今年熱點時事議論文的一些素材,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2017年熱點時事議論文素材篇1
一項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青少年喜歡的20個經(jīng)典動漫形象中只有1個來自中國。孩子們對白雪公主、丑小鴨等西方童話角色往往耳熟能詳,對孟姜女、田螺姑娘等中國民間故事人物卻知之甚少??梢哉f,中華民間故事在當代生活中已嚴重失落。
是因為中華民間故事不夠精彩嗎?顯然不是。中華民間故事數(shù)量眾多,既有神話、傳說,又有童話、生活故事,這些故事既承載著長期積淀下來的文化傳統(tǒng),又包含豐富的歷史信息、生產(chǎn)和生活知識,也蘊涵著中華民族的道德情操、人生信念和價值觀念。很少有人知道,中國早就誕生了西方經(jīng)典童話的原型故事。比如,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人段成式記載的《葉限》中,就包括后母虐待、神力幫助、集會出彩、以鞋驗身、嫁與王公等情節(jié),與《灰姑娘》的故事如出一轍。而清人黃之雋記載的《虎媼傳》,則是典型的“狼外婆”類型故事,它比《小紅帽》的情節(jié)更復雜,傳遞的文化信息更豐富,卻鮮為人知。大量散見于古人筆記、野史中的民間故事,運用活潑形象的語言,展開豐富的想象,演繹著感人的故事,謳歌善良、誠信、智慧和勤勞,鞭撻兇殘、自私、虛偽和懶惰,不僅會是童年最難忘的回憶,更能滋養(yǎng)心靈、陶冶情操,在潛移默化中奠定最初的是非善惡觀。
故事精彩卻難逃失落,與今人的挖掘功夫欠缺有關(guān)。魯迅的《故事新編》是一部“神話、傳說及史實的演義”,在“博考文獻”的基礎上,“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意大利著名作家卡爾維諾則對意大利民間故事進行了搜集和整理,出版了《意大利童話》。所以,挖掘民間故事絕不是“小兒科”!當前許多民間文學專家,往往重研究而輕實踐,不愿意在搜集、編纂故事這樣不算科研成績的事情上花費精力。缺少了學者提供的“原材料”,出版商又多以利潤為終極訴求,于是五花八門、各種版本的《伊索寓言》《格林童話》《一千零一夜》霸占了童書的柜臺,我們自己的民間故事卻愈加罕見。此外,西方童話之所以在我國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在于綜合運用了多種媒體,順應了從口耳相傳到聽覺、視覺、觸覺、生活日用相互影響的時代變化。美國迪士尼公司在這方面用力頗多,他們對民間故事進行的創(chuàng)新性開發(fā),不僅有效輸出了自己的價值觀,也贏得了口碑,賺得了巨額的利潤。相比之下,我國在綜合運用多媒體傳播、開發(fā)民間故事方面還缺乏好的做法。
為此,中華民間故事的發(fā)揚光大還需要社會各方面勠力同心、有所作為。比如,政府有關(guān)部門應制定相關(guān)政策,引導全社會對民間故事的關(guān)注,加大對民間故事傳承、傳播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教育部門需在學科目錄和專業(yè)設置上提高民間文學的地位,并適當增加民間文學作品在中小學教學中的比重。民間文學專家應充分利用專業(yè)優(yōu)勢,在數(shù)量龐大的中華民間文學作品中篩選出一些優(yōu)秀作品,并進行符合時代精神的改編,形成一些作品集。文化企業(yè)則可以此為基礎進行再加工,出版圖書,繪成圖像,錄制音頻,或改編成影視劇、動畫片、舞臺劇等形式,形成綜合優(yōu)勢。
同時,還可充分發(fā)揮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的作用,組織民間故事講述、表演大賽等,廣為宣傳。至于家長,在為孩子挑選故事的時候,也要對“我們自己的”有更加明確的傾向性。
民間故事的“失落”,是中華文化的重大損失,不僅會使我們坐失這一領(lǐng)域的話語權(quán),也浪費了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寶貴資源。我們應該面向世界,協(xié)同努力,講好自己的故事。打撈“失落”的民間故事,已經(jīng)刻不容緩,否則將會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
2017年熱點時事議論文素材篇2
扶老人,更要扶的是我們這個民族千百年來尊老敬老、孝順長輩的道德傳承,最終扶的是每一個總有一天要老去的我們自己沒有監(jiān)控視頻的地方絕不能扶老人?不事先請好幾個路人作證就不敢?guī)屠先撕艚?20?這些看似荒.唐的舉動,卻在近幾年的社會上頻頻出現(xiàn)。“老人倒地該不該扶”這個話題自南京彭宇案首次闖進輿論場以來,每一次媒體對類似事件的報道,都會挑動公眾敏感的道德神經(jīng)。
就扶不扶老人而言,每次公共政策的選擇,其背后都有肇始于一個社會人心變化的影子。
顯而易見的影響是,在歷次事件中一旦個別案例釀成了輿論事件,那些鋪天蓋地先入為主的支持或指責,會給政府依法行政、法院獨立審判形成巨大的輿論壓力。行走在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的平衡木上,結(jié)果更容易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nèi)越來越倒向聲音更大的那一方。
但影響更為深遠的是,對老年人形象的妖魔化,給每個人是否已為老齡化社會做好社會心理上的準備打下了一個問號。有分析報告指出,2014年中國老年人口已超2億,2025年將達3億,諸如“倒地老人要不要扶”之類在年輕群體與老年群體之間發(fā)生的爭論,未來必將更多地出現(xiàn)在社會公眾的視野中。屆時,這將不再僅僅是一道是非題,更是每個家庭都可能面臨的現(xiàn)實困境,與你我都相關(guān)。因此,以什么樣的社會心理面對這個未來,將影響這個國家在老齡化社會里的公共政策走向。
“老人倒地沒人扶”和“扶了老人反被訛”的確都是社會生活中發(fā)生的真實,但應該清醒,我們之所以常常說“人咬狗”抓人眼球,正是因為“狗咬人”才是社會中更為普遍的真相。在2億多老人的中國社會里,碰瓷訛詐才幾個?可是,在以網(wǎng)絡為代表的新興輿論場中,活躍的幾乎都是年輕群體,老年人大多因為對技術(shù)的陌生而在其中完全失語。如此環(huán)境下,不光是“扶不扶老人”,在廣場舞等熱門話題上,竟然出現(xiàn)“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這樣嘩眾取寵的偏頗聲音。
都說是“前人種樹,后人納涼”,中國能創(chuàng)造出今天的繁榮,與正在逐漸老去的這一代人的艱苦奮斗密不可分。但老年人在一個社會總是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尤其在未來越來越多“4—2—1”的家庭結(jié)構(gòu)下,面對不同年齡層群體間利益矛盾的增大,爭取自己利益的能力更弱、聲音更小。因此,要實現(xiàn)“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依”,能決定公共政策選擇的,不僅僅是一個撫養(yǎng)比的問題,更關(guān)乎年輕人如何看待和尊重老年人的問題。
扶老人,更要扶的是我們這個民族千百年來尊老敬老、孝順長輩的道德傳承;扶老人,最終扶的是每一個總有一天要老去的我們自己。
2017年熱點時事議論文素材篇3
近日,有網(wǎng)友發(fā)文稱“女孩蹲著等地鐵沒教養(yǎng)”引發(fā)熱議。圖片配文寫道:“可能我老了,很多事情比較保守,但是我就是不明白,為何現(xiàn)在那么多女孩子不懂得教養(yǎng)?等個地鐵就可以隨隨便便蹲著,難看不難看?誰教她們的?這是什么生活習慣?”
首先,我想說,這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竟然能扯上“教養(yǎng)”二字?未免太小題大做了吧!
教養(yǎng),表現(xiàn)在行為方式中的道德修養(yǎng)狀況;辭典上說:教養(yǎng)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養(yǎng)。而“教養(yǎng)”在西方文化中寫作“MANNER”指的是禮貌、規(guī)矩、態(tài)度、風度、生活方式、習慣……等等。由此看得出“教養(yǎng)”與人的姿態(tài)并沒有什么直接關(guān)系,況且每個人對“教養(yǎng)”二字的釋義都不見相同,不要以自我的好惡與對教養(yǎng)的標準來衡量別人的行為。
從拍得圖片上看,兩個女孩蹲在地上并沒有妨礙地鐵的公共秩序。她們倆蹲在地上的原因是什么?我們也并不知道??赡苁且驗楣浣止淅哿?,可能是系鞋帶,也可能是身體不適,還可能是蹲下來看會手機……但無論如何?她們倆都沒有影響到周圍的人,因為她們倆后面并沒有人排隊,蹲著也是在黃線以外。再說,她們倆蹲在那里,穿著并不是暴露的,更沒有什么不雅的行為舉止,人家愛蹲著就蹲著,愛站著就站著,哪個條文又規(guī)定不能蹲著呢?蹲著等地鐵,怎么就沒有“教養(yǎng)”了呢?
更搞笑的是該微博發(fā)布之后,有部分網(wǎng)友的評論竟然上升到地域的歧視。說她們倆肯定是外地人,上海人是不會這樣的。我想說,同樣是中國人、炎黃子孫,為什么還會有地域歧視了。以前是農(nóng)村歧視,現(xiàn)在上升到地域歧視??尚χ畼O!
不了解情況,不明原因,不經(jīng)過別人允許,就打著‘教養(yǎng)’二字的旗號拍照上傳到網(wǎng)絡。然后引發(fā)熱議,難道這就是所謂的有教養(yǎng)嗎?難道你不知道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嗎?還有一點也尤其關(guān)鍵,微博的文字中還重點提出:“為何現(xiàn)在那么多女孩子不懂得教養(yǎng)?等個地鐵就可以隨隨便便蹲著,難看不難看?”這句話明顯的帶有性別歧視,難道只有男生可以蹲著,女生就不可以蹲著嗎?
現(xiàn)在有的人,一天到晚就抓拍人家的“不雅”瞬間,這里上傳那里上傳,以求關(guān)注度,點擊率。想成名,想求關(guān)注,也不要這樣做啊!成名并不是一觸而就的!
教養(yǎng)是用來約束自己的,在我們評判別人時,首先就得三省吾身。更不要以自己對教養(yǎng)釋義的標準去規(guī)范他人。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禮貌和尊重,怎么去評判別人。其次,每個人都有累的時候,生理上的承受能力也都不一樣,人家蹲著歇會怎么呢?尊重、體諒、包容是相互的,更是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