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作文 > 作文素材 > 高中作文素材 > 文天祥的生平事跡簡介

文天祥的生平事跡簡介

時間: 麗芬840 分享

文天祥的生平事跡簡介

  文天祥是南宋末大臣、文學家、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杰被稱為“宋末三杰”。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后世,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生平事跡被后世稱許。下面是學習啦小編跟大家分享的文天祥事跡簡介,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

  文天祥的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見賢思齊

  文天祥在童年時,就很仰慕英雄人物,尤愛讀忠臣傳。有一天,他來到吉州的學宮瞻仰先賢遺像。他看到吉州的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的遺像肅穆地陳列其中,令他十分欽佩和敬慕。這些忠烈之士都是本鄉(xiāng)本土的人,他們能做到的,文天祥覺得自己也要做到。

  嚴父良師

  文天祥的父親文儀,是個讀書人,一生不做官。他嗜書如命,只要書本在手,就廢寢忘食,經常一盞孤燈,

  通宵苦讀。天色微明,又站在屋檐下細認蠅頭小字。他的學問卻十分淵博,對經史諸子百家無不精研,甚至天文、地理、中醫(yī)、占卜之書也廣泛涉獵。他還有買書的嗜好,有時沒有錢,即使把身上的衣服典當,也要把書買下。他對勞苦的鄉(xiāng)里充滿了同情,有讀書補世的志向,著有《寶藏》三十卷,《隨意錄》二十卷。文天祥文辭出眾,父親文儀的教育實在居功至偉。

  狀元及第

  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文天祥赴京師臨安(今浙江杭州)參加科舉考試。會試放榜,通過了初選。殿試時,文天祥患病,但仍勉強帶著病軀,趕到考場。進門時一陣擁擠,出了一身汗,頓時感到身體舒服多了,頭腦也明晰了??吹筋}目,略加思考,草稿也沒打,一揮而就??脊侔阉木碜恿袨榈谄呙碜谟H臨集英殿閱讀考生的卷子,親定名次,把文天祥取為一甲第一名,時年文天祥二十一歲。

  當時參與復審的著名學者王應麟在旁稱贊道:“這份卷子,議論卓絕,合乎古圣先賢之大道。文中表現(xiàn)出忠君愛國之心,堅如鐵石。我為陛下得到這樣的人才致賀!”卷子是密封的,拆開一看,考生姓名是文天祥。理宗覺得很吉利,高興地說:「天祥,天祥,這是天降的吉祥,是宋朝有瑞氣的預兆?!勾撕?,人們就以「宋瑞」為天祥的字。

  上書建言

  開慶元年(陽歷1259年),蒙古人向南宋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入侵戰(zhàn)爭。九月,忽必烈圍鄂州(今湖北武昌)。消息傳到臨安,朝野震動。外號“活閻羅”的寵宦董宋臣建議遷都四明(今浙江寧波),以避兵鋒,重演了南宋初期高宗趙構逃亡海上的故事。然而,這對團結軍心、民心十分不利。文天祥知道自己人微言輕,且多言招禍,可面對社稷人民,他選擇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向皇帝上書,指出遷都之議是小人誤國之言,董宋臣惡貫滿盈,應以斬首。文天祥還建議改革政治、擴充兵力、抗蒙救國??上Ю碜跊]有采納他的建議。時任禮部尚書的江氏“三古”之一的江萬載向宋理宗建議請皇后謝道清出朝議政,才勸得理宗打消遷都念頭。并派有帶兵打仗經驗的江萬載協(xié)助賈似道督軍出戰(zhàn)蒙元,碰上蒙古內亂,忽必烈急于回兵北方爭奪蒙古汗位,才打退蒙元兵,取得所謂的鄂州之戰(zhàn)的大捷。由此賈似道更加得勢,而江萬載不愿與賈等同流合污,以壯年之身(52歲)賜官歸里奉養(yǎng)慈母。退出并遠離混濁不堪的南宋官場。南宋末期抗元明暗兩統(tǒng)帥早在開慶元年就英雄所見略同。

  甘于淡泊

  景定元年(陽歷1260年),文天祥被任命為簽書鎮(zhèn)南軍(今江西南昌)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但是他不愿赴任,請求「祠祿」。朝廷應允了,命他做建昌軍(今江西南城)仙都觀的主管。仙都觀是道教的宮觀,這個職務是個閑差,文天祥才二十五歲,卻有退隱出世的思想,為什么呢?這是時勢造成的。朝廷權奸當?shù)?,他的改革設想落空,甚感失望,既不愿尸位素餐,混跡官場,更不愿同流合污,寧愿暫時置身于政治漩渦之外。所謂「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這就是文天祥的處世哲學。

  瑞州良吏

  景定四年(1263),由于皇帝不納諫,重新起用董宋臣,文天祥憤而辭職,后被朝廷貶到地方上任職,治理今江西高安市,當時稱為瑞州。瑞州曾遭蒙古人蹂躪,城垣屋宇被毀,人民被殘忍虐殺,文物古跡被洗劫。文天祥履任后,實行寬惠政策,盡力安撫百姓,籌集資金建立「便民庫」,供借貸和救濟之用,使地方秩序重新恢復過來。他還修復了一些古跡如「碧落堂」、「三賢堂」等,新建「野人廬」、「松風亭」等,以發(fā)揚先賢的民族正氣,鼓舞人民的愛國精神。瑞州在文天祥治理下,百廢俱興。

  觸動權貴

  景定五年(洋歷1264年),理宗逝世。權臣賈似道擁立太子為帝(即度宗),進一步操縱朝政。他一手遮天,南宋朝政更腐敗不堪。西元1270年,文天祥出任軍器監(jiān)(掌管武器制造)、崇政殿說書(為皇帝講解書史、經義)等職。有一次,賈似道托言有病,以去職回鄉(xiāng)要挾度宗,軟弱的度宗竟涕泣挽留。文天祥為皇帝起草詔書,他沒有像有些大臣那樣,對賈似道歌功頌德,反而直言臣下要以國事為重,指出賈似道的行為是“惜其身,違皇心”。結果賈似道記恨于心,文公被免去了所有職務。

  咸淳六年(1270)九月,文天祥被免官后回到家鄉(xiāng),他深感人心險惡,世道污濁,決意息影林泉。他在文山修建了一所山莊,隱居于此,寄情山水,寫下了不少優(yōu)美的詩篇。然而,他的內心一點也不寧靜,每見落葉蕭蕭,涼月墮階,憂國憂民之情就油然而生。咸淳九年(1273),朝廷起用他為湖南提刑,掌管獄訟,他推辭不了,惟有啟程上任。

  贛州為官

  咸淳十年(1274),文天祥被委任為贛州(今江西境內)知州。贛州緊鄰他的家鄉(xiāng),在贛州期間,他辦事分外勤謹,主張對人民少用刑罰,多用義理,所屬10個縣的人民對他非常愛戴,加以這年風調雨順,稻谷豐收,出現(xiàn)了短暫的安樂景象。但不到一年,蒙古大舉南侵,南宋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文天祥結束了15年的宦海浮沉,踏上戎馬征途。

  文官武略

  贛州父母官

  咸淳十年(1274),文天祥被委任為贛州(今江西境內)知州。在贛州期間,他辦事分外勤謹,主張對人民少用刑罰,多用義理,所屬10個縣的人民對他非常愛戴,加以這年風調雨順,稻谷豐收,出現(xiàn)了短暫的安樂景象。但不到一年,蒙古大舉南侵,南宋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文天祥結束了15年的宦海浮沉,踏上戎馬征途。

  興師救亡

  文天祥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他本來是個文官,可為了反對異族侵略,保衛(wèi)國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戰(zhàn)場。那時候,蒙元派出大軍,要消滅南宋,文天祥聽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產,召募起3萬壯士,組建一支義軍,抗元救國。有人說:“元軍人那么多,你這么點人怎么抵擋?不是虎羊相拚嗎?”文天祥說:“國家有難而無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雖然單薄,也要為國盡力呀!”

  后來,南宋統(tǒng)治者投降了元軍,文天祥仍然堅持抗戰(zhàn)。他對大家說:“救國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難以醫(yī)治,兒子還是要全力搶救啊!”后來他兵敗被俘,堅決不肯投降,還寫下了有名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堅持民族氣節(jié)至死不變的決心。他拒絕了元朝的多次勸降,終于實現(xiàn)了舍身取義的理想,慷慨就義。多少年來,文天祥的愛國精神,代代相傳,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

  起兵勤王

  咸淳十年(1274)七月,度宗病死。賈似道抑長立幼,扶四歲的趙顯繼位,即宋恭帝。九月,二十萬蒙古鐵騎由丞相伯顏統(tǒng)領,分兩路進攻南宋?;次髦浦檬瓜馁F不戰(zhàn)而逃;而辭官十多年的江萬載卻毅然不顧朝庭反對毅然自組義軍節(jié)節(jié)抵抗蒙元。十二月,鄂州失守,都統(tǒng)程鵬飛歸降。各地宋軍把官在鐵騎壓境時紛紛叛變,黃州、蘄州(今湖北蘄春南)、江州(今江西九江)、德安(今湖北安陸)、六安等地相繼失陷,南宋兵敗如山倒。

  宋恭帝即位后,蒙古陷鄂州,京師震動,理宗的妻子謝道清下了一道《哀痛詔》,述說繼君年幼,自己年邁,民生疾苦,國家艱危,希望各地文臣武將、豪杰義士,急王室之所急,同仇敵愾,共赴國難,朝廷不吝賞功賜爵。不知為何各地把官大都觀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張世杰兩人響應《哀痛詔》,召集兵馬,起兵勤王。宋庭危難之際,不得不承認了一直抗元的江萬載義軍的合法地位。

  以死報國

  德祐元年(1275)正月,文天祥接到小朝廷專旨,命他「疾速起發(fā)勤王義士,前赴行在(行在,指皇帝離京寄居之處)」。文天祥奉讀詔書,痛哭流涕,發(fā)布榜文,征募義勇之士,同時籌集糧餉。他捐出全部家財作軍費,把母親和家人送到弟弟處贍養(yǎng),以示毀家紓難。在文天祥的感召下,一支以農民為主、知識分子為輔的愛國義軍在極短時間內組成,總數(shù)達三萬人以上。起兵勤王在文天祥的生活中揭開了新的一頁。

  友人曾對文天祥說:「現(xiàn)在元軍三路進兵,你以烏合之眾迎敵,無異驅群羊斗猛虎?!刮奶煜榛卮穑骸肝乙仓廊绱?。但國家養(yǎng)育臣民三百多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竟無一人一騎應召,我萬分悲痛。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難,希望天下忠義之士聞風而起,聚集眾人力量,也許能保存社稷?!顾€說:受君之恩,食國之祿,應該以死報國。對此,由于后人為了感念文天祥的,往往不直呼其名,而稱之為文山或文文山,以示敬意或尊重。文文山的好友鄧剡在文公殉國后的挽詩就叫《挽文文山》。而當代著名詩人、學者和文學家阿袁(即陳忠遠)先生五律《蘇仙嶺i屈將室吊張學良將軍》詩中所及的“文山”一詞也是如此,該詩云:“煙雨蒼茫里,高天雁不群。月憐山澗水,風繞嶺頭云。武穆興師恨,文山報國勛??煽坝^彈洞,揮涕思紛紛。”(按:屈將室為蔣介石當年囚禁張學良處。室前以大樹多彈洞,蓋張無聊與怨憤而舉槍射擊焉。又,思,去聲。) 此詩盡管所寫的是張學良將軍的遭遇,但其字里行間仍然寄寓者詩人對文相公的無限感念之意和崇敬之情,是令人不由得不肅然起敬的。精忠報國的文文山,其肢體可能會與草木同腐,但其精神卻是永遠不會死的!文山相公永遠活在一切愛國人士的心中!!

  進軍臨安

  文天祥起兵后,積極要求奔赴前線阻擊蒙元,妄圖扭轉戰(zhàn)局。但遭到朝廷中主和派權臣阻撓,還有人誣告勤王軍在樂安、宜黃一帶搶劫。文天祥憤而上書抗辯,社會輿論普遍支持他,連太學生也上書抨擊投降派。在各方面壓力下,朝廷終于頒旨召文天祥領兵入京。德祐元年1275年8月,率部達臨安,一路秋毫無犯,文天祥聲望大振。

  文天祥不僅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也是一個政治家。他認為南宋的危機主要在內部而非外部,因此積極要求改革。他批評大宋“守內虛外”的方針,要求加強力量抵御外侮。同時提出革除祖宗專制之法,通言路、集眾思謀,發(fā)揮中書樞密院作用,主張用人舉賢授能,收用君子,起用直言敢諫之士。

  常州之役

  十月,常州告急,朝廷命文天祥率軍保衛(wèi)平江,又派張全率兩千兵增援常州。文天祥從大局出發(fā),派義軍重要將領尹玉、朱華、麻士龍率三千人歸張全節(jié)制,增援常州兵力。但張全卑鄙自私,當三位將領與蒙元苦戰(zhàn)時,隔岸觀火,坐視不救,在戰(zhàn)斗中又乘夜逃跑,陷義軍于孤立無援之地,遂使戰(zhàn)斗失利。文天祥請斬張全,卻遭到丞相陳宜中反對。文天祥對朝中賞罰不明感到十分憤慨和擔憂。蒙古鐵騎攻破常州、平江后,臨安危急。主和、主戰(zhàn)兩派意見分歧各行其是。江萬載、文天祥、張世杰主戰(zhàn),三人聯(lián)名奏請朝廷背城一戰(zhàn)。丞相陳宜中卻策劃議降,太皇太后也準備“降書稱臣”、“乞存境土”、“封為小國”。張世杰對朝廷絕望,轉到南方,以圖東山。文天祥的救國方略得不到支持,也想離開臨安回江西繼續(xù)抵抗。兵臨城下,左丞相留夢炎、右丞相陳宜中先后逃走,朝廷亂成一團。

  出使元營

  德祐二年1276年1月,蒙古鐵騎三路兵馬圍困臨安,城內城外,宋朝將官降的降、逃的逃,全成漢奸。謝太皇太后暗命江萬載攝行軍中事,父子率義軍和殿前禁軍保護益、廣二王離開危城臨安;又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由南宋末期抗元明暗兩統(tǒng)帥收拾殘局。文天祥見事已至此,不可推辭,答應出使蒙元大營,以便一窺虛實。文天祥以浩然的態(tài)度和蒙古交涉,卻被蒙古統(tǒng)帥伯顏扣留。太皇太后失去江萬載、文天祥后,更無人可以依靠,終于向蒙古投降。

  斥責降將

  皇帝投降后,降將呂師孟挖苦文天祥:丞相曾經上書請斬叛逆遺孽呂師孟,為什么不殺了我呢?文天祥毫不客氣地斥責他:你叔侄都做了降將,沒有殺死你們,是本朝失刑。你無恥茍活,有什么面目見人?你們投靠敵人,要殺我很容易,但卻成全我當了大宋忠臣,我有什么可害怕的!

  聽了這話,呂師孟佩服文天祥的氣概,并說:“罵得痛快!”

  鎮(zhèn)江逃脫

  文天祥雖然被拘禁,但不甘心失敗,又不肯歸順。伯顏沒有辦法,決定把他送往元大都。船到鎮(zhèn)江靠岸,文天祥被囚禁在一戶居民家中。他命隨從暗中打探敵情,計劃逃走,還暗中藏了匕刃,以備必要時自刎。逃走當晚,文天祥的船只被巡船發(fā)現(xiàn),但因巡船追捕時擱淺,而只能看著文天祥一行十二人逃去。

  真州被疑

  文天祥一行人到達真州[今揚州市西南]后,受到真州軍民的熱情歡迎。守將苗再成認為,以文天祥丞相身份作號召,江淮合力,不難挽回大局。不料淮東制置使李庭芝中了敵人的反間計,以為文天祥已投降蒙古,到真州來攻城,要苗再成殺掉他。苗再成不忍,但上司的命令又不能置之不理,只好把文天祥暗地送出城外讓文天祥出走。

  揚州過客

  從真州出來,文天祥一行人乘黑夜通過蒙古軍隊控制的地界到達揚州城下。揚州經過兩次大寇災。城上守軍盤查嚴密,形勢緊張。這時,一個賣柴人愿意帶他們到江蘇高郵去,文天祥決定離開揚州,尋找二王[即益王趙昰和廣王趙昺],再為南宋效力。

  文天祥一行人走到桂公塘(距揚州約十五里的村莊)時,天已大亮。為躲避追殺,他們藏身于幾道斷墻后面。正要找點食物,忽然聽見很多蒙古騎兵巡視而至。文天祥一行人趕緊貼墻根龜縮起來,一動也不敢動。這時,只要有一名士兵探頭往里瞧一瞧,他們就會被發(fā)現(xiàn),重做俘虜。而天上突然狂風大作,烏云密布,士兵們急著躲雨,匆匆而過。事后才知道,這隊騎兵就是押送他們到大都的那隊人,因為在鎮(zhèn)江走脫了文天祥,加強了戒備,沿途防范甚嚴。

  從揚州到高郵,文天祥一行十二人一路顛沛流離,饑寒交迫。隨從的人只剩下六個。疲憊不堪的文天祥再也走不動了。幸好遇上一群樵夫,見他們是遇難的,就熱情相助,拿來一個籮筐,讓文天祥坐在里面,由六個人輪流抬著走。他們歷盡艱險,才到達高郵。但高郵方面收到李庭芝的文書,嚴防文天祥攻城。文天祥不敢進城,又向泰州前進。

  夜走通州

  泰州有船可到通州(南通),但沿路有蒙元大軍出沒,非常危險。文天祥以孤舟一葉,晝伏夜出,雖多次與對手遭遇,但還是有驚無險地到達通州。他在一首詩中風趣地說:“行客不知身世險,一窗春夢送輕舠。”經過九死一生的磨煉,文天祥已經把艱難險阻視作等閑了。

  宦海南歸

  文天祥在通州聽說益王、廣王被江萬載父子保護經婺州(金華)到達永嘉(溫州)建立了元帥府,號召各地義兵勇士繼續(xù)抗蒙,就決定投奔二王及江萬載。德祐二年(1276)閏三月,他揚帆入海,回到南宋統(tǒng)治的地方。他計劃在閩、廣重舉義旗,團結各方義兵,統(tǒng)一部署,復興南宋。

  苦戰(zhàn)東南

  端宗繼位

  德祐二年(公元前1276)五月初一,益王在福州登位,改元景炎,是為端宗。廣王晉封為衛(wèi)王。江萬載仍按謝道清囑令暗中攝行軍中事,少壯抗元派文天祥擔任樞密使兼都督諸路軍馬。南宋末期抗元明暗兩統(tǒng)帥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匯合,南宋形勢大為好轉。七月,文天祥在南劍州(福建南平)開督府,福建、廣東、江西的許多文臣武將、地方名士、勤王軍舊部紛紛前來投效,文天祥很快組成了一支督府軍,規(guī)模、聲勢比江西勤王軍大得多。但是,朝中大臣陳宜中、楊亮節(jié)、曾淵子不能同心同德對付敵人,成為抗蒙行動的一大障礙。

  景炎元年(1276)10月,暗中攝行軍中事的江萬載命文天祥出兵汀州(福建長汀),不幸戰(zhàn)斗失利。在蒙元的攻擊下,南劍州也落入敵手,行都福安(福州)失去屏障。江萬載和丞相陳宜中、樞密副使張世杰緊急護送端宗和衛(wèi)王登舟入海,以避兵鋒。福安府隨即陷落,南宋從此成為海上的流亡政府。

  贛南奏捷

  景炎二年1277初,元寇進逼汀州,文天祥退卻到廣東梅州。經過整頓,五月間又從梅州出發(fā),打響了收復江西的戰(zhàn)役。在文天祥的領導下,江西的抗元軍事行動進行得如火如荼。各方義軍配合督府軍作戰(zhàn),分別奪回會昌、雩都、興國,分寧、武寧、建昌等地。臨川、洪州、袁州、瑞州的義兵都來請求督府節(jié)制。文天祥統(tǒng)一部署,揮師席卷贛南,占領了大片土地。

  兵敗被俘

  景炎二年八月,蒙古鐵騎發(fā)起大規(guī)模的進攻。文天祥被朝庭外派南劍州開督府時,本來就是陳宜中、楊亮節(jié)張世杰排擠的事,為保護南宋朝廷和體恤老師江萬里家族滿門忠烈,死傷無數(shù)的慘況,拒絕了江萬載派部分江氏子弟協(xié)助其籌組訓練督府軍的好意,并奏請楊太后及宋端宗下旨讓江氏子弟去軍擇地隱居。因此,文天祥所募督府軍由于沒有作戰(zhàn)經驗和嚴格訓練,戰(zhàn)斗力不強,在元軍鐵騎猛烈的沖擊下,文臣武將或死或降,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雖然文天祥受著國破家亡和妻離子散的巨大打擊,但沒有動搖其抗元意志。他帶兵入粵,在潮州、惠州一帶繼續(xù)抗元。祥興元年1278年12月20日,南宋抗元統(tǒng)帥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嶺被一支偷襲的蒙古鐵騎俘獲。他吞下二粒龍腦毒藥自殺守節(jié),但藥力失效,未能殉國。

  崖山決戰(zhàn)

  在蒙元的猛烈攻勢下,南宋流亡政府竄逃到秀山(今廣東東莞的虎頭山)。南宋抗元大本營暗線統(tǒng)帥——年逾70的江萬載為救被臺風所刮落海的宋端宗殉國,十一歲的端宗也驚悸成疾,在州(今廣東湛江市)病逝。張世杰、陸秀夫江萬載次子江鉦立八歲的衛(wèi)王繼位,又把行朝遷到新會縣南面大海中的山(廣東省地圖)。祥興二年(1279)二月初六日,宋軍視死如歸,對蒙古艦隊在海面上展開了驚心動魄的海戰(zhàn),最后張世杰統(tǒng)領的宋軍戰(zhàn)敗,陸秀夫背負幼年皇帝蹈海殉國。

  押送大都

  崖山戰(zhàn)役后,文天祥被俘并押到廣州。張弘范對他說:“南宋滅亡,忠孝之事已盡,即使殺身成仁,又有誰把這事寫在國史?文丞相如愿轉而效元,定會受到重用。”文天祥回答道:國亡不能救,作為臣子,死有余罪,怎能再懷二心?

  元朝為了使他投降,決定把他押送至元大都。在押送元大都途中,廬陵人王炎午張貼了數(shù)十張《生祭文丞相文》敦促文天祥舍身取義。文天祥一路上服毒,絕食,自謂“惟可死,不可生”。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文天祥在一種求死不得、欲逃又不能的狀態(tài)下抵達元大都燕京。

  囚禁三年

  文天祥從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抵達大都。到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283年1月9日被殺,一共被囚禁三年兩個月。在這段期間當中,他曾歷經絕食自殺失敗,故從那時起他便坦然自處,等待著死刑的來臨。元千方百計地對文天祥勸降、逼降、誘降,參與勸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誘的手段之毒、許諾的條件之優(yōu)厚、等待的時間之長久,都超過了其它的宋臣。

  原本是在元軍監(jiān)視之下宿于旅舍,后來則被監(jiān)禁于半地下之牢獄,并銬上手銬腳鏈。不論遭受到如何嚴酷之對待,文天祥仍舊不屈不撓。文天祥的態(tài)度始終如一,有時候手銬腳鏈會被取下。甚至連忽必烈大汗親自勸降都未能說服他。從《正氣歌》的驚天地泣鬼神可以體現(xiàn)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文天祥于獄中寫下了《正氣歌》此處之“正氣”,并不單指之于國家的忠誠而已,更是人類所自豪之步向高貴正道的精神。

  骨肉難圓

  文天祥的妻子歐陽夫人和兩個女兒柳娘、環(huán)娘被蒙元政府俘虜后送到大都,蒙元政府想利用骨肉親情軟化文天祥。文天祥一共育有二子六女,當時在世的只剩此二女,年齡都是十四歲。文天

  祥接到女兒的信,雖然痛斷肝腸,但仍然堅定地說:“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事已如此,于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又寫詩道:“癡兒莫問今生計,還種來生未了因。”表示國既破,家亦不能全,因為骨肉團聚就意味著變節(jié)投降。

  利誘和親情都未能使文天祥屈服,元朝統(tǒng)治者又變換手法,用酷刑折磨他。他們給文天祥戴上木枷,關在一間潮濕寒冷的土牢里。牢房空氣惡濁,臭穢不堪。文天祥每天吃不飽,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窮兇極惡的獄卒呼來喝去,過著地獄一般的生活。疾病纏身。由于他堅決不低頭,大元丞相孛羅威脅他說:“你要死,偏不讓你死,就是要監(jiān)禁你!”文天祥毫不示弱:“我既不怕死,還怕什么監(jiān)禁!”在囚禁的孤寂歲月里,他寫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民族主義詩篇。

  封官誘降

  至元十九年1282年,忽必烈大汗問大臣們:南方和北方的宰相,誰最賢能?

  群臣奏稱:北人耶律楚材,南人文天祥。

  忽必烈下了諭旨,擬授文天祥高官顯位。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積翁等寫信告訴文天祥,文天祥回信說:“管仲不死,功名顯于天下;天祥不死,遺臭于萬年。”王積翁見他如此決斷,不敢再勸。

  忽必烈又下令優(yōu)待文天祥,給他上等飯食。文天祥說:我不吃官飯數(shù)年了。

  忽必烈召見文天祥,當面許他宰相、樞密使等高職,又被他嚴辭拒絕,并說:但愿一死!

  在抗元過程里,文天祥對忠君與愛國二事處理得非常恰當。宋恭帝投降前,他起兵勤王;宋恭帝投降后,他沒有跟著投降,而是堅持“君降臣不降”。

  后來,文天祥兵敗被囚,元朝又利用宋恭帝去勸他投降,他還是不從。在他看來,宋恭帝是君主,不幸而失去國家,值得同情。但當此之時,社稷為重君為輕,他決不能以忠君的行動去改變他忠于國家的信念。

  從容就義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義的日子。這一天,兵馬司監(jiān)獄內外,布滿了全副武裝的衛(wèi)兵,戒備森嚴。上萬市民聽到文天祥就義的消息,就聚集在街道兩旁。從監(jiān)獄到刑場,文天祥走得神態(tài)自若,舉止安詳。行刑前,文天祥問明了方向,隨即向著南方拜了幾拜。監(jiān)斬官問:“丞相有什么話要說?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說話,從容就義,終年四十七歲。

  有關文天祥的歷史古跡

  1.文山城墻

  文天祥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開府聚兵期間留下不少事跡,影響最深的是“文山城墻”。 “文山城墻"位于福建南平市延平區(qū)城北茫蕩山的蓮花山,城垣舊址長5000余米、寬4.5米,高3米許,外側利用天然山脊為陡峭工事,部分地段用石頭壘砌而成,更多為夯土所筑,十分壯觀。

  遺址后經造林、開路,嚴重受毀,地面大部分已不存在,地下墻基尚存。

  文天祥于1276年七月上旬到達南劍州后即著手籌建這一帶城墻。因為元軍南侵陸路必經城北的官道,因此筑城墻成為當務之急。按理說這么浩大的工程至少需要三、五個月才能完工,但文天祥僅用了幾天幾夜就把這10里長墻筑成了。修筑工事,夜以繼日,遠近百姓聞風而動,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足見當時民眾抗元熱情之高漲。后來人們傳說文丞相抗元氣節(jié)驚天地泣鬼神,筑墻如有神鬼相助,遂把這段城墻稱為“鬼城墻”。

  2.江西遺墓

  位于江西吉安市青原區(qū)富田鎮(zhèn)騖湖大坑之原。

  走進墓園,心里為之一怔: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大的石坊,石坊上鐫刻著“仁至義盡”四個大字,邁過石拱橋,登上石級神道。神道為47米長,寓意為文天祥走過的不平凡的47年人生路程。神道兩旁,翁仲、石獸肅立,青松翠柏成行。文墓的所在,是一座虎形山,從山下仰望墓塋,巍巍然,森森然。文墓的建筑可謂獨具匠心:不左不右,方位正北;最上端是墓塋,呈圓形,往下是菱形石梯,再往下是狹長直立的石臺階,整個造型,如一柄利劍,不偏不倚刺入虎口之中。這一切似乎向人們展示文天祥的浩然正氣和不屈的性格。
看了“文天祥事跡簡介 ”的人還看了:

1.有關文天祥的生平事跡

2.文天祥的愛國詩文《除夜》原文和鑒賞

3.關于徐本禹的事跡介紹

4.關于項羽的人物事跡

5.名人愛國故事材料精選

124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