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一日,文化之自駕游旅行
很早就想去紹興,2014年的4月3日終于成行,來上海有一天的閑暇。動車組速度很快,8點10分發(fā)車,10點到達紹興---古越文化的發(fā)祥地。這是個有靈氣的地方,不然千百年來怎么能出那么多的風流人物,有那么多的傳奇故事。
天半陰半晴,買了瓶綠茶解渴。按照攻略指引,坐上了4路公車,魯迅路口下。途中看見有一女子的銅像,有人獻花。后面墻上陰刻著四個字:巾幗英雄,孫文題。原來是秋瑾,人稱鑒湖女俠,紹興人的驕傲之一?,F(xiàn)在正值清明時節(jié),人們沒有忘記這位杰出的女性。我在想,這氤氳嫵媚的水鄉(xiāng)怎么培育了如此剛烈的女子?秋瑾與徐錫麟,乃我所佩服的為數(shù)不多的晚清人士。在那萬馬齊喑的時代,此二人的壯舉大振我民族的士氣。
上午的紹興城,古典韻味與現(xiàn)代氣息交融。星巴克座落在仿古建筑里,春天百貨的深藍玻璃在陽光照射下呈現(xiàn)出迷離的顏色,街上的紹興女子含蓄而不張揚。問了路人,青藤書屋就在不遠處。步行不到百步,拐進一條僻靜的小巷,我發(fā)現(xiàn)了那個小小的庭院。守門的是位長發(fā)少婦,姿色猶存。我可能是今天的第一個游客,來探訪晚明那位憂憤的才子。這里就是天池山人徐渭的故居,墻上刻著“自在巖”,還種有小片竹林。古井那邊的石墻上纏著顆青藤,還沒發(fā)芽,蜿蜒遒勁。宅子里陳列著文長先生的幾副畫作與書法的復制品,這位人生坎坷的文人自稱:書一、詩二、文三、畫四,可是后世還是對他的潑墨畫評價最高。不過,古時的文人一般都是文藝通才,若不是詩書畫藝俱佳,怎敢妄稱“才子”?小院實在太小,看兩眼、遐思片刻,轉(zhuǎn)身就走,“守宅西施”還笑著道別。
出來沿著解放路走幾步,就可以看到老街,那里就全是魯迅的地盤了。正宗的咸亨酒店閉門修繕,倒是街兩旁山寨版本的“咸亨樓”、“咸亨閣”旗幡招展,攬客的小二逢人就吆喝。再往里走,可就人聲鼎沸了。尤其是穿著校服的學生們特別多,還有導游帶領(lǐng)的日韓旅行團一茬又一茬,應該都是奔著魯迅的盛名來的。古鎮(zhèn)的生意特別紅火,旅客著忙著買紀念品和小吃。
臭豆腐的味道彌漫這古街,走近一座清凈的石橋,一女子端著相機請我給她拍照,陽光下,她的笑容很靦腆,背景是小河和里面的烏篷船。她說,你也是一個人旅行呀。我說,恩,剛從上海過來。她是從杭州過來的。問他魯迅故居在哪里,她也不知道,結(jié)果就在我們前面幾步。于是,一起逛故居。別看宅院很大,其實真正屬于魯迅的家卻不大,而且只是小時侯他住過的,后來就賣給朱家了。那杭州女人問我需要拍照不,我說看看就行了,要拍就給她拍吧。然后,我就獨自前行了。
百草園真讓我意外,想象中應該是座別致的后花園吧,實地一看,卻不過是一小塊菜地,還是當時與鄰居共用的。但是對小時侯的魯迅來說,那里卻是個樂園,捉蟋蟀、逮蝴蝶的經(jīng)歷終身難忘。其實,每個人的童年里,都有這樣一個與大自然親近的樂園?,F(xiàn)在的百草園,油菜花盛開,榆莢樹剛剛長出嫩芽。那日本的游客對這里特別感興趣,聽導游講得特別投入。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每一個讀過中學的國人都對其中的內(nèi)容耳熟能詳,六十年來,這篇課文是雷打不動的語文教科書必選課目。其實,長大才覺得,這篇小文寫的并不怎么好。不因其文學意義,只因其是魯迅寫的。我本反感魯迅,但魯迅的文章卻像芯片一樣植入我童年的記憶,揮之不去。
以為三味書屋和百草園毗鄰而建,結(jié)果找尋了多時,卻是在街對面的盡頭。書屋就是舊時紹興一家私塾所在地,清末以嚴格聞明,魯迅就是這里啟蒙,打下文學基礎(chǔ),當時的塾師是壽鏡吾先生。原名“三余”,后取“讀經(jīng)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之意改名“三味”,關(guān)于這個的記憶一度模糊,曾以為是“三昧書屋”。
參觀的人實在太多,擠進左邊的廳堂,看到“三味書屋”的橫匾和魯迅讀書時的座位,是靠墻的。屋子并不大,坐滿了也就十幾個孩子吧。又擠出來,右邊是座小院,桃花灼灼,紅得刺目。不曉得那時候,讀私塾的小子們多久休息一下,能不能在課間間隙到這里來賞賞花。
駐留片刻,又返回主街道。有家黃酒博物館,甚有興趣,進去看了看,原來紹興是黃酒的發(fā)源地,有千年的歷史傳承。古越龍山,現(xiàn)在是最大的黃酒廠家,連著名的花雕品牌“女兒紅”也被收購了。我喜歡黃酒的那種醇香。
古街上還有周家老臺門,也就是魯迅祖居,還有魯迅紀念館,總之整條街都以魯迅冠名。再往城里走,還有魯迅小學、魯迅中學,紹興城算是賴上魯迅了,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魯迅這張名片的作用。自從讀大學以后,我就一直存疑:魯迅憑什么就成了近現(xiàn)代中國的大文豪?他拿得出手的文學作品也就《狂人日記》與《阿Q正傳》,其中有多大的文學意義?倒是滿紙所謂的思想批判性。而魯迅大多數(shù)文章是揭露的民族劣根性或論戰(zhàn)性質(zhì)的。魯迅棄醫(yī)從文,抱的目的是從思想上拯救國人。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文學大師的魯迅被過分地拔高了。百年來,研究魯迅和他的作品能成為顯學,更多地是出于非文學的需要。到現(xiàn)在為止,大多數(shù)的中小學生寫作文,仍然是模仿魯迅的腔調(diào),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一百年足矣,現(xiàn)在是時候告別魯迅、遺忘魯迅了。
回到解放路,吃過午飯,坐303路車去蘭亭---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圣地。本來我是想下車就直奔蘭亭、一解仰慕之情的,可是火車站那里沒有直達車,結(jié)果就隨意去了徐渭故居。蘭亭在紹興城郊區(qū),會稽山之陰,真是一個好去處,既有崇山峻嶺,又茂林修竹, 還有清流激湍,與《蘭亭集序》里的描述并無二致??戳吮牟琶靼?,這里不是蘭亭的原址,而是明嘉靖年間遷建的。景區(qū)里王右軍祠、鵝池、墨池、曲水流觴等地一應俱全,足以滿足游客對書圣王羲之傳說的種種想象。魏晉的文人騷客愛風雅,后世的人們則喜歡議論那一去不返的風流故事。
小時候,我在父親的督導下,也曾一度研習書法,六一節(jié)禮物就是王羲之的臨摹貼。那時對王體字特別傾心,對書圣頂禮膜拜,幻想著自己苦練數(shù)載,也能寫出一手飄逸的行楷字,說不定也能洗硯成墨池?,F(xiàn)在想來,有點可笑。長大后,漸漸地丟掉這個想法,平時也懶得練字了。如今,我站在蘭亭的土地上,卻有了新的感悟。當年王羲之平日過的就是詩酒相伴的生活,“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當為一本詩集作的序言寫成后,他也絕不會想到會因為這個小東西而名騷海內(nèi),流芳百世。細細品味,《蘭亭集序》的確是書文雙絕,無人能及。連后世的唐太宗都垂涎不已,派人去從智永那里弄到手。李世民死后,這絕世珍寶也不知所終。傳說隨葬在昭陵,可是昭陵在唐朝末年早就被盜掘,并無蹤影。后來又傳說,被武則天帶進了乾陵。乾陵堅固,千百年來的盜墓賊怎么也打不開。直到二十一世紀,還有人提議用炸藥炸開,無非是想一窺《蘭亭集序》真跡。后世的人們只能欣賞各種各樣的摹本了,據(jù)說以唐朝馮庭素臨摹的最接近原版。全世界,找不出哪個民族像我們漢族這樣對書法推崇到這樣的地步了。
不多想《蘭亭集序》的真跡了,繼續(xù)游覽。山花爛漫,空氣清新,怡人心脾。景區(qū)還有康熙與乾隆的刻碑,這滿族的祖孫皇帝,附庸風雅過度,真像屎殼郎,在我華夏河山到處留些痕跡、刻字樹碑。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紅衛(wèi)兵也看不過去了,硬要把康熙的蘭亭碑刻砸爛,結(jié)果現(xiàn)在只剩下殘碑。紅衛(wèi)兵鬧革/命,主要是革了許多文物的命,大都是壞事,不過砸康熙題刻這事我倒比較贊同。浩浩蕩蕩的中學生春游隊伍又來了,破壞了這里的清凈。我走了走蘭亭古道,就出門了。
打車去沈園。那里是另外一個圣地,中國古典式愛情的圣地。與南宋詩人陸放翁相關(guān)。沈園在唐宋時是紹興的名園,陸游與唐婉原本恩愛,后分離,各自嫁娶。幾年后的一個春天,在游園時邂逅,正是在這個沈園。別后,情夢癡怨盡繞心頭,陸游情不自禁,在粉壁上奮筆題詞,即是著名的《釵頭鳳》: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這是首詠調(diào)名本義的本事詞,用“釵頭鳳”這一調(diào)名大概有兩方面的含意:一是指自與唐氏仳離之后“可憐孤似釵頭鳳”;二是指分離之前的往事“都如夢”倏然而逝,未能共首偕老。該詞情深意切,飽含悔恨與無奈,成為千古傳誦的經(jīng)典,也一下子給沈園注入了恒久的生命力。另外一闕,則是唐婉所和,不久之后,唐婉就抑郁而終。
我對沈園的園林樓閣不感興趣,只想現(xiàn)場體味一下陸唐愛情悲劇的滄桑感。匆匆趕到雙闕壁前,看著那斑駁的舊墻,已遭風化的字體,可以想象當初陸游是以怎么樣的心情題下這首詞。有情人不成眷屬,這悲情的故事穿越時空,感動著游人。悲劇總是比喜劇更具有藝術(shù)魅力,更能經(jīng)得起時間長河的考驗。
臨水的亭子間歇息了會,準備出園,卻聽見了一陣婉轉(zhuǎn)的歌聲,過去一看,舞臺上一個古裝的女戲子正咿咿呀呀地唱著越劇《釵頭鳳》,柔媚動聽,在中國的劇種當中,我最喜歡越劇了,視之為令人銷魂的天籟音。駐足聽了片刻,才不舍離去。
在門口不遠處的咖啡廳,喝了點東西,回想今日幾個時辰馬不停蹄的游覽,大概已得紹興的神韻。還有柯巖、大禹陵、印山等地未去,不去也罷,我本乘興而來,現(xiàn)在盡興而歸,何必求全。16點10分溫州過來的動車,18時10分抵達上海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