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蚤怎么養(yǎng)_水蚤的養(yǎng)殖方法(2)
對水蚤的細心觀察
把魚蟲帶回室以后,用吸管吸取一些魚蟲液,滴一滴在干凈的載玻片上,放在放大鏡或雙筒解剖鏡下觀察,就可以看清魚蟲體長1-3毫米,體形側扁,透明,全身分頭和軀干兩部分。頭部中央有一個能活動的復眼,在復眼在后面有一個較小的單眼;頭部還有大小觸角,大觸角既分枝又分節(jié),是魚蟲的運動器官,小觸角不會枝也不分節(jié),是魚蟲的感覺器官。軀干部的腹面有5-6對胸肢,是運動的輔助器官,并對攝食和呼吸有幫助,在軀干部的末端還有明顯的殼刺。
水蚤的孤雌生殖
魚蟲是雌雄異體。在溫暖的季節(jié),水里食物豐富,雌魚蟲產的卵不需要受精,每次產卵幾枚至幾十枚,在母體的孵化囊里直接發(fā)育成小魚蟲,這些小“魚蟲”通常都是雌的。一只雌魚蟲可以一批一批不斷生殖,產出的小魚蟲成長后又同樣生殖下一代。這種孤雌生殖方式使魚蟲能在短時間內大量繁殖。這時產的卵稱作夏卵。當環(huán)境轉為不利時,夏卵中會有一部分孵出雄蟲。雄蟲比雌蟲小,體形也略不同,這時魚蟲轉入兩性生殖,產出的卵稱作冬卵,每次只產1-2枚,必須受精后才能發(fā)育。冬卵休眠一段時間,度過嚴寒或干燥等不良環(huán)境,再繼續(xù)發(fā)育,孵出的是雌蟲,又進行新一代的孤雌生殖。據試驗,冬卵干燥20年以上仍能孵出“魚蟲”。
水蚤的實際應用
魚蟲和鱈魚:北極生態(tài)變化的天然標尺 “什么是北極圈內最重要的動物,是北極熊還是冰鷗?答案是魚蟲和鱈魚,因為它們是北極生態(tài)變化的天然標尺。”挪威極地環(huán)境中心主任薩爾韋·達勒對到訪的中國大學生北極科考團如是說。
達勒說,魚蟲是一種橈足類動物,處于食物鏈低端,以硅藻類水生物為食。為了在冬季斷絕食物后能夠生存下來,魚蟲會在體內存儲脂肪。因此,緯度越高,棲居在那里的魚蟲體內脂肪含量就越多,個頭就越大。例如,棲居于亞熱帶的魚蟲體內脂肪含量只有14%,而北冰洋腹地的魚蟲體內脂肪含量則高達74%。
“魚蟲的這一特性使它成為人類監(jiān)測極地環(huán)境變化的標尺,”達勒說,“通過對比不同年份同一季節(jié)在同一緯度采集到的魚蟲樣本,就可以看到這一區(qū)域的氣候變化情況,測算出氣候變暖的速度以及地域差異。”
達勒說,基于棲居于低緯度地區(qū)的魚蟲而形成的食物鏈大致可以描述為“魚蟲-鯡魚-小須鯨”,而以高緯度魚蟲為食的動物只有海雀。因此,隨著北極圈地區(qū)氣候變暖,鯡魚和小須鯨就會隨著魚蟲一同向高緯度海域遷徙,形成物種入侵,破壞極地地區(qū)原有的生態(tài)格局。而人類捕魚和捕鯨活動也會隨之深入極地,進一步威脅那里脆弱的生態(tài)系統。
與魚蟲一樣,北極鱈魚也以自身特性成為人類監(jiān)測極地環(huán)境的得力助手。達勒介紹說,北極鱈魚體內有一套獨特的封閉循環(huán)系統,它從食物中攝取的有害物質不能通過腎臟排出,而是積存于體內。因此,通過分析一條鱈魚就可以對北極地區(qū)污染物的種類、分布和濃度有清晰的認識。
達勒告訴記者,研究人員已從北極鱈魚體內檢測到來自南美洲和亞洲的污染物。他認為這印證了關于全球變暖引發(fā)洋流變化的說法,甚至說明可能有新的洋流匯入北冰洋。專家稱海中魚蟲吸收二氧化碳可抑制溫室效應
日本科學家研究發(fā)現,北太平洋有一種屬于粗新哲魚蟲(Neocalanus)群的浮游動物,可將大量的碳素帶至海底,甚至將大量碳素封存在海底數百年,研究小組認為此研究可用以了解抑制地球溫室效應的機制。
日本研究小組表示,這種浮游動物屬于粗新哲魚蟲群的一種,身長約五到十米厘,春天到初夏時,會游在大海表層,吞食因光和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浮游植物。夏季,這種粗新哲魚蟲會游至水深五百至一千五百公尺的深海中休眠,早春產卵后就結束生命。
休眠中的粗新哲魚蟲被魚等海中生物吞食之后,二氧化碳的碳素就會被送至深海,根據海水的動向關系,可能要數百年以后,這些碳素才會回歸淺海。
專家表示,一般都以為二氧化碳的碳素之所以會被生物運至深海,主要是因為浮游植物死亡的緣故。
但是,2002年起,研究小組在日本的三陸海域等采集浮游動物,追查其所在的深度與季節(jié)的變動之后發(fā)現,粗新哲魚蟲平均每一平方公尺,一年之內可將四點三公克的二氧化碳碳素運至深海,此數量就等于浮游植物沉至海底所運送的碳素數量。
猜你喜歡:
2.世界上最小的水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