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與理性愛國閱讀題答案
一個用知識、思想和文化武裝起來的民族是永遠打不垮的。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網絡整理的《讀書人與理性愛國》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學習。
《讀書人與理性愛國》閱讀原文:
據說,普法戰(zhàn)爭結束的時候,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指著面前走過的學生,對身邊的一群政要說:“我們能打贏這場戰(zhàn)爭,不是因為我們的士兵,而是因為我們的學生。”我之所以會突然想到這句話,是因為最近讀了一批有關西南聯大的書籍。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以及私立南開大學奉教育部命在湖南長沙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2月,國立長沙臨時大學西遷入滇,4月抵達昆明后更名為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946年7月31日 ,西南聯大三校各自返回平津,宣告結束,歷時9年。作為戰(zhàn)時中國最高學府(也是戰(zhàn)時最好的大學),西南聯大之所以能在戰(zhàn)火紛飛中弦歌不輟,進而書寫了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跡,除堅信中國不會亡、中國人能夠站起來的民族自信心和抗戰(zhàn)決心外,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戰(zhàn)時教育政策以及聯大師生書生報國的熾熱情懷。
與“一戰(zhàn)”中英美各國以及“二戰(zhàn)”中蘇聯征召大批大學生入伍充軍戰(zhàn)后卻深感失策不同,中國政府打一開始就堅持“戰(zhàn)時須作平時看”。教育部認定:“抗戰(zhàn)既屬長期,各方面人才,直接間接均為戰(zhàn)時需要。我國大學,本不甚發(fā)達,每一萬國民中,僅有大學生一人,與英美教育發(fā)達國家相差甚遠。為自力更生抗戰(zhàn)建國之計,原有教育必得維持,否則后果將更不堪。至就兵源而言,以我國人口之眾,尚無立即征調此類大學生之必要。”1939年3月4日,蔣介石在第三屆全國教育會議上講話時,再次重申戰(zhàn)時教育的大政方針是:“總而言之,我們切不可忘記戰(zhàn)時應作平時看,切勿為應急之故而就丟卻了基本。我們這一戰(zhàn)爭,一方面是爭取民族生存,一方面就要于此時期中改造我們的民族,復興我們的國家。所以我們教育上的著眼點,不僅在戰(zhàn)時,還應當看到戰(zhàn)后。”基于此,當時教育部的基本方針是“戰(zhàn)時須作平時看”,一切仍以維持正常教育為主旨,只是在課程設置上略微調整了一下,加重了軍事課、體育課的訓練,以適應戰(zhàn)爭的需要。為保存“讀書種子”以及為日后建國儲備人才,當局表彰熱血青年投筆從戎,但不做硬性規(guī)定。正是因此,八年抗戰(zhàn)中學者教授及大學生犧牲很少。以西南聯大為例,西南聯大紀念碑上刻有“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戰(zhàn)以來從軍學生題名”,參軍人數834人,犧牲僅5人。
讀書人何以報國,這大約是每一個身處非常時期的知識分子都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在前線沖鋒陷陣、浴血奮戰(zhàn)是愛國,在后方堅守書齋、矢志學問、傳承學術薪火、保存文化血脈同樣也是愛國。正是出于讀書人的天職,費孝通教授在炮火連天中翻譯成《人文類型》;正是出于強烈的愛國熱情,西南聯大蔣夢麟先生在躲避空襲的間隙,冒著生命危險寫成了日后被譽為一代名著的《西潮》。對于西南聯大教授們的這種以學問報效國家的愛國情懷,馮友蘭先生曾有過精辟而獨到的論述。他說:“從表面上看,我們好像是不顧國難,躲入‘象牙之塔’。其實我們都是懷著滿腔悲憤無處發(fā)泄。那個悲憤是我們那樣做的動力。金先生的書名為《論道》,有人問他為什么要用這個陳舊的名字。金先生說,要使它有中國味。那時我們想,哪怕只是一點中國味,也是對抗戰(zhàn)有利的。”對于讀書人而言,書生報國惟以學。
窺一斑而知全豹,僅一個西南聯大我們就知道了戰(zhàn)時中國的大學到底是個什么樣子。八年抗戰(zhàn),中國大學不僅沒有被戰(zhàn)火摧毀,而且比戰(zhàn)前還強大。抗戰(zhàn)中中國大學的整體水平沒有下降,相反很多專業(yè)領域還有了明顯的提升。回到俾斯麥那句話,一個國家之所以強盛,關鍵在于教育而不是軍隊。一個用知識、思想和文化武裝起來的民族是永遠打不垮的。
(選自《2012中國年度雜文》)
《讀書人與理性愛國》閱讀題目:
5.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5分)(選對一項給2分,選對兩項給5分,多選不給分)
A.西南聯大書寫了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跡,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戰(zhàn)時教育政策以及聯大師生書生報國的熾熱情懷。
B.“一戰(zhàn)”中英美各國以及“二戰(zhàn)”中蘇聯征召大批大學生入伍充軍戰(zhàn)后卻深感失策。
C.抗戰(zhàn)期間,教育部的基本方針是“戰(zhàn)時須作平時看”,一切仍以維持正常教育為主旨,課程安排沒有改動。
D.八年抗戰(zhàn)中學者教授及大學生犧牲很少,因此當局表彰熱血青年投筆從戎。
E.所謂理性愛國,對于讀書人而言,書生報國惟以學。
6.下列表述不能證明理性愛國觀點的一項是( )(3分)
A.人民藝術家、豫劇大師常香玉在抗美援朝時期帶領劇社義演上百場,為中國人民志愿軍捐獻了一架飛機。
B.作曲家冼星海在抗戰(zhàn)的解放區(qū)簡陋的土窯里創(chuàng)作出《黃河大合唱》。
C.1948年,著名散文家朱自清身患重病,但他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
D.1937年,杭州告急。為了堅持學業(yè),并為國家保留一批知識分子,時任國立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毅然率領全體師生踏上西遷流亡辦學的艱辛征程。
7.抗戰(zhàn)中中國大學的整體水平沒有下降,相反很多專業(yè)領域還有了明顯的提升。請結合文意概括原因。(4分)
8.抗戰(zhàn)期間,我國社會活動家、作家、詩人、學者、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翻譯家、藝術史家,也是國內外聞名的收藏家,訓詁家鄭振鐸留在上海,有人因此懷疑他對抗戰(zhàn)的態(tài)度。1958年8月,鄭振鐸在《光明日報》上表露心跡,“假如有人問我:你這許多年躲避在上海究竟做了些什么事?我可以不含糊地回答他說:為了搶救并保存若干民族的文獻。”“我心里也想走,而想走不止一次,然而我不能走,我不能逃避我的責任。”請結合文意分析。(4分)
《讀書人與理性愛國》閱讀答案:
5.B
6.C
7(1)堅信中國不會亡、中國人能夠站起來的民族自信心。(2)抗戰(zhàn)決心。(3)戰(zhàn)時教育政策,一切仍以維持正常教育為主旨。(4)聯大師生書生報國的熾熱情懷。
8(1)在前線沖鋒陷陣、浴血奮戰(zhàn)是愛國,在后方堅守書齋、矢志學問、傳承學術薪火、保存文化血脈同樣也是愛國。鄭振鐸留在上海為了搶救并保存若干民族的文獻是為了保護民族文化與文物。(2)所謂理性愛國,對于讀書人而言,書生報國惟以學。他說我不能走,不能逃避責任,正是理性愛國的表現。與西南聯大的愛國精神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