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期中復習必備背知識點
八年級語文期中復習必備背知識點
很快就到其中考試啦!不知道大家的知識點復習的怎么樣啊?下面是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期中復習必備背知識點,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語文期中復習必備背知識點(一)
有的人
1作者簡介
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山東諸城人;杰出詩人,著名作家、編輯家,忠誠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曾任《詩刊》主編,他的第一部詩集是《烙印》,主要諷刺詩集《寶貝兒》,文藝論文集《在文藝學習的道路上》。
2相關(guān)背景
1949年全國解放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這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3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對魯迅先生和他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對比,批判了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統(tǒng)治者和壓迫者,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也體現(xiàn)了作者對魯迅的敬佩之情。
4分段及段意本文可分為三段:
第一段(1節(jié))、從魯迅雖死猶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對生與死的不同觀點。
第二段(2~4節(jié))從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tài)度中,熱情贊頌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
第三段(5~7節(jié))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tài)度中,抒發(fā)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八年級語文期中復習必備背知識點(二)
古詩兩首:
1. 劉禹錫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⑴ 詩人的思想感情:詩中曲折地表達了詩人遭受政敵打擊,長期遠貶異地憤慨不平的心情。
⑵ 理解詩詞:
首聯(lián):回首往事,抒發(fā)感慨 頷聯(lián):用兩個典故表達回歸之后的感受
頸聯(lián):以“沉舟”“病樹”相比,雖然有憂傷之感,但又相當達觀,詩人對世事的變遷和仕宦的沉浮,表現(xiàn)出豁達的胸懷。
尾聯(lián):詩人在朋友的關(guān)懷下,表示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同時點明了詩人酬答白居易的題意。
⑶ 全詩賞析:詩中詩人巧用典故,抒寫長期貶居生活的艱辛和對世事滄桑、親朋凋零的傷感,含蓄地表達了內(nèi)心的不平,但詩人并未因此而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來。
?、?名句賞析: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沉舟的旁邊千帆過往,病樹的前面萬木向榮,這句詩里詩人以“沉舟”和“病樹”相比,以生動的藝術(shù)形象,表現(xiàn)出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揭示了新陳代謝的自然規(guī)律。
2.李商隱《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理解詩句:
首聯(lián):寫暮春時與自己所愛的女子別離的傷感情景。
頷聯(lián):寫別后相思,以兩個生動的比喻表白自己對所愛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頸聯(lián):設(shè)想對方傷感久別的種種情景。
尾聯(lián):表達詩人的愿望,有人為他們傳遞信息。
?、?名句賞析: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這句詩詩人以象征手法描寫至死不渝的愛情,語言巧妙多姿,極為精彩感人。后人也用此句表達對工作(事業(yè))執(zhí)著追求和奉獻精神。
5.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大致內(nèi)容:你問我何時能回家?我很難確定一個準確的日期。歸期難料,詩人秋夜聽雨,想象秋雨綿綿密密,已漲滿了秋色,不由自主倍感孤寂凄涼,遙望什么時候才能和你一起秉燭夜談,來重談巴山夜雨的情景。
?、?主題思想:通過詩人寄給妻子的復信,雖歸期難以約定,但詩人想像中的他日相逢,燭光下共話巴山夜雨的情景,定會給“問歸期”的妻子以慰藉,展示了彼此相思之意。
?、?名句賞析:“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用想象未來團聚的歡樂,來反襯今夜離別的相思之苦,將深摯的思念之情表達得曲折細膩,又含蓄雋永。蘊含的一個成語是剪燭西窗。
八年級語文期中復習必備背知識點(三)
《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
字音
臆(yì)斷 迥(jiǒng )然啁啾 (zhōujiū) 喈喈( jiējiē )
翌( yì )日 毋寧(wúnìng ) 門樞(shū ) 鉸鏈(jiǎoliàn )
嗣后(sì) 闡(chǎn)釋 臆度(duó) 寬宥(yòu )
篤(dǔ)信 窒(zhì)息 幢(zhuàng)
形近字
乏(fá):貧乏 疲乏 泛(fàn):空泛泛濫
詞語解釋
穎慧:聰明(多指少年)
生性:從小養(yǎng)成的性格、習慣
聊以自娛:姑且用來自尋樂趣
臆斷:憑主觀推測來斷定
迥然不同:形容差別很大
驅(qū)使:指推動
見識:指接觸事物,擴大見聞
門樞:門上的轉(zhuǎn)軸
茫昧:模糊不清
閱歷:指由經(jīng)歷得來的知識
嗣后:以后
知悉:知道
徒然:白白地,不起作用。
闡釋:闡述并解釋
故此:因此,所以
聲言:公開地用語言或文字表示
臆度:臆測,主觀地推測
文學常識: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早年入修道院學哲學和宗教。1581年入比薩大學學醫(yī)。歷任比薩大學、帕多瓦大學教授。主張研究自然界必須進行系統(tǒng)的觀察和實驗,是近代實驗科學與機械唯物主義的奠基者之一。通過實驗,推翻了向來奉為權(quán)威的亞里士多德關(guān)于“物體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學說,建立了落體定律、擺振動的等時性、拋體運動規(guī)律,并確定了伽利略相對性原理,因而被認為是經(jīng)典力學和實驗物理學的先驅(qū)。也是利用望遠鏡觀察天體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在天文學上的重要發(fā)現(xiàn)有力地證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說。1632年發(fā)表《關(guān)于兩種世界體系對話》,反對特勒密的地心體系,支持和發(fā)展了地動說,次年遭到羅馬教廷異端裁判所判罪管制。此后他完成了《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他主張:自然之書以數(shù)學特征寫成。強調(diào)只有可歸結(jié)為數(shù)量特征的物理屬性,如大小、形狀、重量、速度等的客觀存在,卻否認色、香、味等物質(zhì)屬性的客觀性。1980年羅馬教廷宣布消除對伽利略的審判。
課文內(nèi)容分析
(一)題目解說
作為杰出的科學家的伽利略坦陳“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這本身就顯得新穎精辟,有著相當?shù)奈Α?/p>
(二)結(jié)構(gòu)分析
第一段:作者首先指出自己的一個重要發(fā)現(xiàn)的根據(jù)是“長期的經(jīng)驗”,可見有大量事實可作佐證。
第二段:詳細敘說了“從前有一個人”知識愈益增多卻又愈感無知的過程。
第三段:開頭一句承前啟后。交代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
(三)整體感知
1、重點段落分析
第二段,全段文字,一次次寫他知識的增加,一次次轉(zhuǎn)折開去寫他愈感自己的無知,緊緊扣住開頭一段所寫的“發(fā)現(xiàn)”,具有強烈的論證效果。
2、重點語句點撥
(1)“故此,倘若我不能準確地斷定彗星的形成之因,那么我是應該受到寬宥的”,這句話涉及到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我不能準確地斷定彗星的形成之因”恰恰是他天文知識豐富的反映,他一定是運用豐富的天文學知識,從多方面對彗星的成因進行探討,但發(fā)現(xiàn)一切解釋都不能盡如人意,從而感慨自己的無知。作者認為不能準確地斷定彗星形成之因“應當受到寬宥”,顯示了他的坦然,不以無知為恥。
(2)“況且我從未聲言能夠做到這一點,因為我懂得它會以某種不同于我們?nèi)魏我芏鹊姆绞叫纬?rdquo;,作者充分估計到物質(zhì)世界的復雜性,實事求是地表明自己不能揭開一切的奧秘。
3、主題
本文以人類對聲音和樂音的知識愈益增多而愈感無知的情況為據(jù),說明了人類的知識是有限的,勉勵人們不斷探索未知的世界,揭開事物愈來愈多的隱秘。
4、寫作特點
1、本文用例典型,敘說生動形象。
文章以人類對聲音和樂音成因的認識逐步深化發(fā)展而又愈感困惑的事實為據(jù),說明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用例頗為典型。敘說這個事實時,文章把千百年的認識史濃縮為一個故事,集中緊湊,生動形象,富于趣味。故事出于說明的需要,始終突出知識愈多愈感無知的一面,但在許多細微之處也有精心的考慮:如開頭交代他“生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為他的無知,比如不知笛、琴,提供了恰當?shù)沫h(huán)境依據(jù);盡力寫出琴、笛的形象特征;充分表現(xiàn)了故事主人公的孤陋寡聞和強烈的好奇之心;細膩地寫出他的探索行動,如對蟬的全方位研究,顯示了他急于擺脫無知狀態(tài)的心理狀態(tài),等等。構(gòu)思寓言式故事,借用典型事例說明問題,是文章通俗生動而又寓意深刻。閱讀全文,讀者能始終保持著濃烈的閱讀興趣。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