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觸不周山文言文翻譯及注釋
共工怒觸不周山文言文翻譯及注釋
共工怒觸不周山是一個著名的上古神話傳說。又名共工觸山,且與女媧補(bǔ)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并稱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話。共工怒觸不周山文言文翻譯及注釋是如何呢?本文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整理的共工怒觸不周山文言文翻譯及注釋資料,僅供參考。
共工怒觸不周山文言文原文
共工怒觸不周山
出處:《淮南子》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共工怒觸不周山文言文注釋
共工:傳說中的部落領(lǐng)袖,炎帝的后裔。
觸:碰、撞。
不周山:山名,傳說在昆侖西北?!渡胶=?jīng)·大荒西經(jīng)》載:“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昔者:從前。
而:表順承。
顓頊(zhuānxū):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黃帝的后裔。
為:做。
天柱折,地維絕:支撐天的柱子折了,掛地的繩子斷了。古人認(rèn)為天圓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撐、地的四角有大繩系掛。維,繩子。絕,斷。
傾:傾斜。
西北:名詞用作狀語,向西北。
移:移動。
焉:兼詞,與“于是”或“于此“相當(dāng),文中譯為“這,這里”。
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潦,積水。
塵埃:塵土,這里指泥沙。
故:所以。
歸:匯集。
絕:斷。
共工怒觸不周山文言文翻譯
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奪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戰(zhàn)中慘敗,)憤怒地撞擊不周山,支撐天的柱子折了,系著大地的繩索斷了。(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動了;大地的東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泥沙都朝東南方向流去。
共工怒觸不周山傳說故事介紹
共工,炎帝裔。據(jù)《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炎帝之
·后紀(jì)二》注引《歸藏·啟筮》:“共工人面蛇身朱發(fā)。”
相傳共工為水神?!蹲髠?middot;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jì),故為水師而水名。
《列子·湯問》:“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顓頊,黃帝之裔(《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故此戰(zhàn)實(shí)為黃炎戰(zhàn)爭之繼續(xù))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處什工與顓頊之戰(zhàn)。
《淮南子·天文訓(xùn)》:“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此戰(zhàn)又或傳為共工與高辛(《淮南子·原道》),神農(nóng)(《雕玉集·壯力》),祝融(《史記·補(bǔ)三皇本紀(jì)》),女媧(《路史·太吳紀(jì)》)之爭。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殺共工之臣相柳等傳說,由禹為黃帝系統(tǒng)人物,當(dāng)亦系黃炎戰(zhàn)爭之余緒。今河南杞縣流傳的“女媧補(bǔ)天”傳說則謂:共工、祝融、女媧、棺人為兄妹。共工與祝融因吃天鵝蛋相爭,共工怒觸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濫,女媧乃有補(bǔ)天之舉,似更原始。
《列子》載
《列子》又名《沖虛至德真經(jīng)》,是春秋戰(zhàn)國列子與其弟子門人所做。
記載云:“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bǔ)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其后共工氏與頹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意思是:天地也是物體。物體自有不足之處,所以過去女媧氏燒煉五種顏色的石頭去彌補(bǔ)天地的空缺,砍斷鱉魚的四只腳去撐起天地的四角。后來共工氏與顓頊爭奪帝位,因憤怒而碰到了不周山,折斷了頂著天的柱子,扯斷了拉著地的繩子,天往西北方向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運(yùn)動;地往東南方向下陷,所以江河湖水都向東南流淌匯集。
《史記》記載
《史記·補(bǔ)三皇本紀(jì)》:“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qiáng)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zhàn)。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絕。”此戰(zhàn)或又傳說為顓頊,神農(nóng),女媧,高辛與共工之爭。
《國語》記載
《國語·魯語上》載:“共工氏之伯九有。”“伯九有”也就是霸九州。實(shí)際上是說共工氏一度是九州的伯(霸)主,即中原部落聯(lián)盟的一個首領(lǐng)。這反映了九個氏族住在九個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于首要地位。徐旭生說共工氏居住地在今河南省輝縣。郭沫若說:共工氏長期活動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這個地方古代稱為九州,可能來源于共工氏的九個氏。后來,這里往西的山區(qū)中還有九州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余部延續(xù)下來的。
共工是古代傳說中神農(nóng)氏的后代,屬于炎帝一族,身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體。在黃帝的繼承人顓頊治世的時代反叛,被顓頊擊敗,共工怒而頭撞不周山(傳說中支撐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西北傾斜。之后共工仍不斷地作亂(代表洪水的爆發(fā)),最后被禹殺死(指治水成功)。
《淮南子》載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宗室淮南王劉安招致賓客,在他主持下編寫的。
記載云:“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意思是: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奪為帝,失敗了,于是(共工)發(fā)怒(用頭)去撞不周山,支撐天的柱子折了,系掛地的繩子斷了。天向西北方向傾斜,所以太陽、月亮、星星都朝西北方移動;地的東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湖流水都朝東南方向流去。
這則神話反映了遠(yuǎn)古部族間的斗爭同時涉及到古代天文學(xué)上的“蓋天說”,來解釋“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動”“江河泥沙都朝東南方向流去”的現(xiàn)象。
共工怒觸不周山古今點(diǎn)評
1.斡維焉系,天極焉加?八柱何當(dāng),東南何虧? (屈原《天問》)
2.這又是北部人民對于地形及現(xiàn)世界的并未十分美滿所起的一種解答。在開辟神話中,這該是尾聲了。他生于若水而居帝丘(今河南濮陽東南),正處黃河(約當(dāng)今衛(wèi)河)東岸附近。炎帝的后裔共工,已成為炎帝族分支共工氏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居九有(即九州)黃河中游河西地區(qū)(約在今河南輝縣境)。(茅盾《神話研究》)
看了共工怒觸不周山文言文翻譯及注釋的人還看了:
2.共工怒觸不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