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guān)家鄉(xiāng)習俗的優(yōu)秀散文欣賞:難忘連山火把場
編者按:連山,有一個不知道流傳了多少年的習俗,就是每年除夕的上午,人們都要去趕火把場。火,是指火熱、紅火、熱鬧、燃燒快;火把場,言其人多、貨多,像火把那樣熱烈。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這篇難忘連山火把場。
我的老家連山,有一個不知道流傳了多少年的習俗,就是每年除夕的上午,人們都要去趕火把場?;穑侵富馃?、紅火、熱鬧、燃燒快;火把場,言其人多、貨多,像火把那樣熱烈,聚集快,散得也快,一般上午11點左右開始散場。平時連山逢場,時間很長,到下午3點過都還有人買賣,集市上的農(nóng)副產(chǎn)品要賣光。所以,人們把連山逢場叫“母豬場”。
火把場這天,連山街上那才是人山人海、熱鬧擁擠。周邊德陽、中江、金堂、廣漢等地的人,都要前來趕場,男女老少,呼朋喚友,背簍提藍,肩挑背扛,擠得水泄不通。據(jù)說,臘月三十趕火把場,能夠去掉一年的霉氣,也能為來年帶來好運。所以,臘月三十趕火把場,又叫游毛病。趕場人不像平時,為了買賣直奔目的地,成交后立即打道回府,忙著干活,而是要走通整條街。老年人告誡說,從上場去的人要走過老大橋,東邊來的要走攏烏龜包腳下——川陜公路邊,才說得上游了毛病?;鸢褕鲞@天,誰沒有去趕場,估計是身體欠佳、或有病纏身,無力前往,這可是件讓人很傷感的事?;鸢褕鍪菉蕵泛妥院赖谋憩F(xiàn)。大家爭先恐后,摩肩接蹱,真正是:水打柴市壩——籮篼撞籮篼。
大人們忙著趕火把場,還有十分重要的活路:買賣年貨,主要是鮮貨。鮮魚是家家戶戶都要買的。四川人有個習俗,團年飯必須有魚,叫作“年年有余”、“吉慶有余”,寓喻家庭富裕。買活雞公必不可少,過年祭祀祖先,要用雄雞做“倒頭”。家境拮據(jù)點的,就買豬肉作“倒頭”,不能讓列祖列宗過年喝西北風,若那樣,反映子孫后代太不揰火。要買的東西的確很多,調(diào)味品有辣椒、花椒、胡椒、醬油、酸醋、豆瓣、生姜、蔥、蒜;新鮮蔬菜一般要準備韭菜、白菜、青菜、紅白籮卜、菠菜、豌豆尖。特別是青菜、紅白籮卜,每家每戶少不得。困難時期,資源匱乏,臘月三十煮了臘肉的湯要用來煮青菜、紅白籮卜,還是年后的美味佳肴,有些人家要吃到過大年呢!
正月間,家人團聚,走親訪友,零食不能缺。人們買些過年用的水果,當然不像今天那么多品種,只有橘子、氣柑、紅甘蔗、白甘蔗(那時叫熬糖棒棒,很硬,不注意會把手或嘴皮割壞,危險著呢。)還要買些花生,胡豆、豌豆、黃豆(姑且算成干果吧。)另有紅苕片,能齊備這些的家庭是鳳毛麟角。過年的春聯(lián)、門神、爆竹不能忘記買,有它們才能辟邪驅(qū)魔,彰顯新年的喜慶。
我們這些娃娃家趕火把場,完全是為了好耍,用句現(xiàn)在時髦的詞叫短途旅游吧。娃娃們向大人討要些小錢,帶上平時自己積攢的私房錢,邀約同院子的相好伙伴,歡天喜地、打打鬧鬧上街去了。好吃的“唐涼粉”,每人花兩分錢打個“手掌兒”,那麻、辣、酸、甜、咸五味雜陳,舔手抿嘴,回味無窮。再買個“王油糕”炸的豌豆油糕,小伙伴們一人瓣上幾顆投入口中,慢慢咀嚼,細心品味,酥脆、油香,口水吞得咯咯響,安逸得眉開眼笑。男娃娃喜歡?;鹋?,買盒洋火,好放自制的火炮兒;你買把“地老鼠”,他買盒“沖天哨”,晚上好好比賽。大點的娃娃還要買白紙,下午自己做兔兒燈、馬馬燈。女娃娃愛的小手帕、紅頭繩、雞毛毽子,美麗了自己,驕傲了長輩。
連山火把場,我記憶中的游樂場。幾十年光陰如梭,改革開放、時代變遷。但每年趕連山火把場的情結(jié)永難褪色。這也許就是非物質(zhì)遺產(chǎn)——民俗文化的潛移默化使然吧。
作者:曹天成
公眾號:輕舟文苑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學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