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語文學習 > 語文教案 >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時間: 曉芬0 分享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6篇】

教案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提供了教師和學生共同遵循的指導,確保教學的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供大家參考學習。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2.能力目標

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3.情感目標

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的主旨。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等;

教學難點

品析“論戰(zhàn)”內容;領會課文運用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特點。

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教)學習過程

旁注與糾錯

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您能介紹一下嗎?今天我們就來走近一場在史書熠熠生輝的戰(zhàn)役——齊魯長勺之戰(zhàn),走進一位因這場戰(zhàn)役而名垂青史的人物——曹劌,共同學習《曹劌論戰(zhàn)》。

二、自主學習,獲取新知:

1、《曹劌論戰(zhàn)》選自《》又稱《》或《》,家經典之一。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所撰。

2、查字典和工具書,讀準下面加點字的音。

曹劌()間()焉肉食者鄙()

玉帛()夫()戰(zhàn)小信未孚()

小惠未徧()望其旗靡()公與之乘()

三、朗讀理解,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注意把握朗讀的浯調:

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讀出反對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從也。(讀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讀出肯定的意味)

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語調應舒緩、深沉,讀出議論語氣)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有解說的意味,語調應低緩)

2、積累實詞:

第一段

(1)齊師()伐()我(2)公將()戰(zhàn)()

(3)肉食者()謀()之(4)又何間()焉

(5)肉食者鄙()(6)何以()戰(zhàn)

(7)衣食所安()(8)弗()敢專()(9)小惠未徧()(10)小大之獄()

第二段

(1)公與之乘()(2)戰(zhàn)于()長勺

(3)公將鼓()之(4)敗績()

(5)公將馳()之(6)其轍()

第三段

(1)既克()(2)公問其故()(3)一鼓作()氣

(4)再而衰()(5)三而竭()(6)彼竭我盈()

(7)難測()也(8)懼有伏()焉(9)望其旗靡()

3、理清線索:提示:有兩條線索,

一條是事件發(fā)展的線索

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

4、本文可分幾部分?簡要概括段意。

提示:本文雖短,但能緊扣題旨“論戰(zhàn)”,運用對話的形式,有條不紊,逐層展開,闡明曹劌是怎樣論戰(zhàn)的。

四、深入賞析,合作探究:

(一)學習第一段:

1、“十年春,齊師伐我”魯莊公的態(tài)度怎樣?說明什么?

2、曹劌請見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3、從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中我們看出他們對戰(zhàn)爭取勝的根本條件看法有什么不同?

4、此段的哪些話可以直接體現他的這一認識?你贊同他的看法嗎?為什么?

5、本段末句“戰(zhàn)則請從”表明了什么?

(二)學習第二段:

1.這次戰(zhàn)爭是由誰指揮的?根據何在?

2.作戰(zhàn)地點選在哪里?

3.反攻的時機選在什么時候?曹劌是怎樣幫助莊公選擇時機的呢?

(三)學習第三段:

魯國獲勝后,“公問其故”曹劌是如何回答的?

五、總結要點,盤點收獲:(師生共同進行)

1.中心思想

2.題目為“曹劌論戰(zhàn)”,這是一篇記敘文還是議論文?

3.寫作特點

六、聯系實際,拓展延伸:

長勺之戰(zhàn)是古代著名的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你還知道哪些這樣的著名戰(zhàn)役?請你談談戰(zhàn)爭中能以少勝多的原因是什么?

七、當堂檢測,鞏固提升:

1、為什么說“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與信”是“可以一戰(zhàn)”的主要條件?

2、魯國此次取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曹劌的遠謀?

4、曹劌認為作戰(zhàn)取勝的先決條件是什么?(“忠之屬也”的實質是什么?)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2】

課文分析

《曹劌論戰(zhàn)》選自《左傳莊公十年》。本篇選文又題作“齊魯長勺之戰(zhàn)”或“長勺之戰(zhàn)”。這一戰(zhàn)爭發(fā)生在公元前684年,是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zhàn)例之一。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不是記敘這次戰(zhàn)役的進程,而是記錄曹劌關于戰(zhàn)爭的論述,它生動地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運用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和掌握戰(zhàn)機,是弱國戰(zhàn)勝強國的必要條件。全文的關鍵是“遠謀”一語,通過人物對話,曹劌的“遠謀”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鮮明的再現。教學設想:

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意,并要求學生積累文言重點詞語,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引導學生把握本文以“論戰(zhàn)”為中心選材、組材,詳略得當的特點,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的主旨。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

2、了解《左傳》及齊魯長勺之戰(zhàn)的背景,把握曹劌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思想,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能力目標

1、把握本文以“論戰(zhàn)”為中心組織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2、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

3、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主旨。

德育目標

學習曹劌忠心獻祖國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1、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

2、體會課文剪裁得當的敘事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曹劌關于戰(zhàn)爭問題的論述。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品讀分析法。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充分預習課文,達到熟讀成誦;

2、教師準備小黑析(語音、釋義)。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中國歷史上發(fā)生過無數次戰(zhàn)爭,其中有許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zhàn)例。像三國時曹操擊敗袁紹的官渡之戰(zhàn),孫劉聯軍大敗曹操的赤壁之戰(zhàn),東晉謝安、謝石、謝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堅統(tǒng)率的百萬大軍感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戰(zhàn),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發(fā)生在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之間的長勺之戰(zhàn)尤其受到了同志的稱贊。

同志在《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一文中指出,長勺之戰(zhàn)是“中國戰(zhàn)史中弱軍戰(zhàn)勝

強軍的有名的戰(zhàn)例?!苯裉煳覀儗W習《曹劌論戰(zhàn)》這篇課文就是談論長勺之戰(zhàn)的。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理解在長勺之戰(zhàn)中,弱小的魯國為什么能戰(zhàn)勝強大的齊國,曹劌的戰(zhàn)略思想是什么,它對我們有哪些啟發(fā)。

二、檢查預習

1、簡介《左傳》及齊魯“長勺之戰(zhàn)”發(fā)生的背景;

2、語音:

劌(guì)又何間焉(jiàn)鄙(bǐ)弗敢專也(fú)

小惠未編(biàn)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與之乘(chéng)

轍(zhé)軾(shì)旗靡(mǐ)

3、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清停頓和重音)

4、釋詞:

肉食者鄙又何間焉犧牲玉帛小大之獄??

5、釋句:

a、判斷句式:有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譯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忠之屬也

b、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語,有的省略賓語,有的省略介詞等等,翻譯時要補出來。可以一戰(zhàn)

c、倒裝句式:按照現代漢語的常式是主-謂-賓順序,但有的文言句有賓語前置、定語后

置等情況,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的順序。

“何以戰(zhàn)?”戰(zhàn)于長勺(倒裝)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用簡要的話概括文章內容;

2、理清課文線索。

明確:(人物活動線索:請見—問戰(zhàn)—參戰(zhàn)—分析;事件發(fā)展線索:迎戰(zhàn)—備戰(zhàn)—勝戰(zhàn)—釋戰(zhàn))

四、課后思考

在這個故事中,曹劌和魯公各充當了怎樣的角色?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

第一課時板書設計:

曹劌論戰(zhàn)

《左傳》

線索人物活動:請見—問戰(zhàn)—參戰(zhàn)—分析

事件發(fā)展:迎戰(zhàn)—備戰(zhàn)—勝戰(zhàn)—釋戰(zhàn)

第二課時

一、復習回顧課文線索

二、深入探究

a、第一段

1、 “齊師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齊國軍隊為什么要“伐”魯國呢?

補充介紹歷史背景: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

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齊國發(fā)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

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著趕先回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zhàn)于長勺。

明確:從歷史背景得知齊師興兵完全屬于侵略行為,所以“伐”應譯為“侵犯”。

2、曹劌的身分怎樣?

明確:從“其鄉(xiāng)人曰”句中我們能推知曹劌的身分為普通老百姓,沒有官位,屬愛國君子吧,“位卑未敢忘憂國”。

3、“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確:“肉食者”,吃肉的人?!叭馐场痹诋敃r與公膳制有關。公膳是對某種品位的官員在辦公時間免費供給的一種膳食。按規(guī)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員,一般稱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權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中的“遠謀”二字是此文的關鍵,貫穿全文。從曹劌的這句話里可見他具有什么樣的品質?

明確:從曹劌的對答中反映曹劌關心國家大事和深謀遠慮的品質。

5、“何以戰(zhàn)”這三個字喚起下文分析戰(zhàn)爭的條件,突出了曹劌重視戰(zhàn)前的政治準備。魯莊公認為要作哪幾方面的準備呢?

明確: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6、對于這三方面的準備,曹劌是如何回答的?為什么第三個準備“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zhàn)”的主要條件?

明確:因為民心向背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就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

本段末句“戰(zhàn)則請從”,不僅寫出了曹劌重視戰(zhàn)前的政治準備,而且注意實際作戰(zhàn)中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文章也以此作為過渡,轉入下文寫他臨陣參戰(zhàn)指揮。

7、本段小結:這段寫的是曹劌請見,論戰(zhàn)前準備,顯示了曹劌熱愛自己國家、深謀遠慮的品質以及魯莊公“勇于納諫”的胸懷。

b、第2段

1、作戰(zhàn)地點選在哪里?

明確:長勺(“戰(zhàn)于長勺”是個狀語后置句),在魯國境內,地理條件對魯國有利。

2、曹劌是怎樣幫助莊公選擇時機的呢?

明確:戰(zhàn)斗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就急于出戰(zhàn)(“公將鼓之”;“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當魯軍剛獲勝,莊公又急于去追擊(“公將馳之”),曹劌又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的時機,要根據雙方的士氣和實力的變化作出正確判斷。曹劌的兩個“可矣”,使得戰(zhàn)爭出現“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的大好形勢。

3、本段小結:第2段敘述的是曹劌指揮作戰(zhàn)的情況,作戰(zhàn)的過程寫得非常簡略,突出寫了曹劌“謀”的作用,為下文“論戰(zhàn)”打下伏筆。曹劌臨陣從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時機,所以才擊敗敵人,獲得戰(zhàn)爭勝利。

c、第3段

1、魯國獲勝后(“既克”),“公問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確:緣故,“攻擊”的緣故和“追擊”的緣故。

2、曹劌是如何回答的?

明確:有兩層意思:

一層說明為什么要選擇“齊人三鼓”(“彼竭”)的時機進行攻擊?!胺驊?zhàn),勇氣也”(這是個判斷句,“也”表示判斷),“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敵方的勇氣已經消失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敵人)?!氨私呶矣彼膫€字高度概括了進攻時的最佳戰(zhàn)機。

一層解釋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看到敵人“轍亂”“旗靡”才追擊的原因是“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夫”,發(fā)語詞,議論或說明時,用在句子開頭,沒有實在意義)??梢姴軇タ紤]問題周到,行動謹慎,觀察仔細,善于抓住時機,故而奪取了戰(zhàn)爭勝利。

3、小結:第3段寫曹劌論述戰(zhàn)勝齊國的原因。

三、歸納總結全文

1、歸納中心思想。學生討論后明確:本文論述了必須取信于民并運用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掌握戰(zhàn)機才能取得戰(zhàn)爭勝利的道理。

2、題目為“曹劌論戰(zhàn)”,這是一篇記敘文還是議論文?明確:這是一篇記敘文,但全文以“論”為中心。第1段記敘論戰(zhàn)前政治準備的內容;第2段記敘戰(zhàn)斗經過;第3段通過“敘”來“論”戰(zhàn)爭勝利的原因。

四、背誦課文。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3】

【教學目的】

1、疏通文句,掌握課文文意。

2、熟讀進而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1、掌握一些文言實詞的含義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后生勤奮學習的。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方法】

講讀法和討論法。

【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

古語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苦難,遭遇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那么苦難就會成為促進我們取得成功的動力。這也正驗證了孟子的一句話,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1、作者簡介:

宋濂(131~1381)字景濂,號潛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時家貧,卻勤奮好學,以文章著名。負責和參與了《元史》《國史》《日歷》的編修以及明王朝開國之初許多典章制度的訂定工作,從文治方面對明王朝的建立和鞏固做出了貢獻,被推為開國文臣之首。他的文學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長于傳記的寫作,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在當時影響很大。

2、解題:

本文寫于洪武十一(1378)年。這一年,辭官歸里的宋濂又從家鄉(xiāng)到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當時是國都)朝見朱元璋。他的同鄉(xiāng)晚輩馬君則來拜見他,他便寫了這篇贈序送給東陽馬生。本文是是一篇贈序。贈序,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有臨別贈言的性質,內容多推重、贊許或勉勵之辭。

二、朗讀課文

1、生字學習,注音朗讀。

嗜 弗 怠 俟 篋 屣 皸 媵 衾 燁 緼 廩 餒 謁 撰 贄 叱 咄

2、全班朗讀。

3、教師范讀。

三、探討講析

1、教師組織探討發(fā)言,學生舉手解詞析句,教師指正。

2、教師將重要實詞、虛詞、文言現象板書整理在黑板上。

3、學生在討論的同時認真筆記板書內容。

板書內容:即:就。 嗜:喜歡,愛好。

致:取得,這里是買到的意思。

每:常常。 假借:同借義。

弗之?。杭锤サ≈?。怠,懈怠,放松。

走:跑,引伸為趕快。

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既:已經。

加冠:古代男子到了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進入成年。

碩師:才學淵博而有名望的老師。碩,大。

趨:快步走,奔赴。

鄉(xiāng)之先達:當地在道德學問上有名望的前輩。

執(zhí)經叩問:拿著經書請教問題。

德隆望尊:即德高望重。填:充塞,擠滿。

降:和緩。 辭色:言辭語氣和表情態(tài)度。

援:引,提出。 質:詢問,請教。

請:請教。 或:有時。

叱咄:大聲斥責。 至:周到。

俟:等待。 卒:最終。 篋:書箱

曳屣:拖著鞋子,形容匆忙趕路的樣子。

窮冬:隆冬,深冬,嚴冬。 皸裂:皮膚受凍開裂。

舍:這里指學合、書館。 支:通肢

僵勁:僵硬。 媵人:這里指旅店里的服務人員。

湯:熱水。 沃灌:澆洗,擦洗。

衾:被子 和:緩解過來,暖和過來。

寓:寄居。 逆旅:旅店。

再:兩次。 食:同飼,給飯吃.

被:通披,穿著。 綺繡:繡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

纓:帽帶。 腰:名詞用為動詞,腰帶上懸著。

容臭:香袋,香囊。臭,氣味,這里指香氣。

燁然:光彩耀眼的樣子。

緼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 敝,破。

略無:毫無。 慕艷:羨慕。

以:因為。 中:內心。

口體之奉:供養(yǎng)口和身體的,指吃的穿的。

廩稍:官家給的糧食。廩,米倉。

縣官:指朝廷、官府。

四、教師指導學生辨別詞意

1、一詞多義:

和:久而乃和 緩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 謙和

冠:勇冠三軍 天下第一

既加冠 男子20歲成年

請:戰(zhàn)則請從 請讓我

俯身傾耳以請 請教

再: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日再食 兩次

患: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擔憂

無凍餒之患 憂患

2、古今異義:

媵人持湯沃灌 湯:古義: 熱水 今義: 菜湯

走送之 走:古義: 跑 今義: 行走

嘗趨百里 趨:古義:快步走 今義: 趨勢

或遇其叱咄 或:古義:有時 今義: 或者

卒獲有所聞 卒:古義: 最終 今義: 士兵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假:古義:借 今義:假期

3、詞類活用:腰白玉之環(huán) 腰:名詞用為動詞,腰掛

4、通假字:

四支僵勁不能動 支:通肢,肢體

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通披,穿著

日再食 食:通飼,給飯吃

5、虛詞辨析:

以:以衾擁覆 介詞,用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介詞,把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介詞,因

無從致書以觀 連詞,來

之:錄畢,走送之 代詞,他

無鮮肥滋味之享 助詞,的

弗之怠 助詞,賓語提前標志

五、朗讀背誦課文

六、感知研討

1、簡要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2、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引用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寫出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的目的.是什么?

4、文章從哪些地方表現出其他學生的優(yōu)越的條件?寫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5、本文中的對比有什么作用?

6、分析文章寫作上的基本特點

7、列舉古人在艱苦條件下勤奮學習、以苦為樂的事例

明確:

1、課文通過作者青少年時期求學的種種艱辛和現在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yōu)越的對比,說明是否學有所成,關鍵在于自己的勤奮與專心與否,贊揚馬生的謙虛好學,表達對他的期望與勉勵之情。

2、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為師嚴厲,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

⑴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⑵ 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

⑶ 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⑷ 余則組袍敝衣處其間。

⑸ 未嘗稍降辭色。

3、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4、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但他們都沒有成學,由此可見作者在困苦中能夠業(yè)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于優(yōu)越條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說明其用心不專。

5、本文善用對比,集中在文章正體的第1、2段上,以自己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蘊袍敝底與太學諸生廩稍之供葛裘之遺的求學生活相對比;以自己行深山巨谷與太學諸生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的求學環(huán)境對比;以自己未嘗稍降辭色叱咄與太學諸生的未有問而不告的求師狀況對比;以自己假借于藏書之家,乎自筆錄與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的求學條件對比,對比之后,段末水到渠成,順勢假設,指出大學諸生中,如有業(yè)不精,德不成者,根本原因在心不若余之專,辜負了那樣好的環(huán)境條件;用假設方式而不指實,謙和客觀,使人感到親切真誠。

6、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地加以渲染和描繪,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huán)境,寫了先達的表現,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語,情態(tài)畢現。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采取了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

7、囊螢映雪 懸梁刺股 鑿壁偷光 韋編三絕 畫荻教子

七、課文作業(yè)

第一課時:1、理解背誦重點字詞語句的意思。 2、書面完成同步練習

第二課時:1、背誦課文,準備默寫。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①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文章大意,積累文言詞匯,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②領悟作者“勤且艱”的好學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求學態(tài)度。把握寫作目的,領會寫法作用。

2.過程方法目標: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理解文章大意,誦讀,合作探究,把握課文主旨。

3.情感態(tài)度目標:學習作者克服困難、勤奮求學的精神意志,樹立正確的苦樂觀,珍惜現有的優(yōu)越條件,努力學習,早日成才。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通過對比表達自己觀點的寫作手法。

2.倒裝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學準備

學生利用工具書,讀準字音,大體上把握文章內容。

設計思路

這篇文章字詞難度不大,除了一些重點詞句,其他都比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開篇提出“嗜學”,然后圍繞這個中心詞,層層展開,并采用對比法,點明求學應有的態(tài)度和精神。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掌握重點字詞和句子,然后,由字詞理解到內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觀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要貫穿朗讀,以朗讀帶動文章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古今中外,家境貧寒,但是勤奮好學,終成大器的人屢見不鮮,同學們能舉出相關的例子嗎?今天我們也來結識這樣一個人,看看他是怎樣克服艱難困苦、自強不息,成為明代大學士的。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板書課文標題。)

二、介紹作者和作品

1.介紹作者。

(學生自己介紹,教師補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開國文臣,明初文學家。他年少時受業(yè)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晉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后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集》。

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內容多為勉勵、稱許、推重之辭,如韓愈的《送孟東野序》。

三、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1.小組合作,嘗試性美讀

2.教師隨意抽一名學生朗讀,師生合作評議。

3.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摹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好節(jié)奏、揣摩語氣及情感。

四、學習課文

1.學生分組討論翻譯文句。

2.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字詞或短語。

(1)余幼時即嗜學:我從小就愛好讀書。

(2)弗之?。悍穸ň浯~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3)碩師:大師,對學者的尊稱。

(4)先達:有地位有聲望的前輩。據有關資料來看,可能是指黃晉。

(5)未嘗稍降辭色:態(tài)度一直嚴肅。辭色:語言和臉色。

(6)援疑質理:援疑,提出疑難;質理,質詢道理。

(7)蓋余之勤且艱若此:蓋,句首發(fā)語詞。我求學時辛勤艱苦的情況大體就是這樣。

3.思考探究。

讓我們跨越700年的時光,回到明代把自己想像成宋濂,“用第一人稱復述求學的經歷?!蹦敲醋约呵髮W遇到了什么樣的困難,又是怎樣克服的呢?

(1)用圈點批注法,劃出描寫作者借書難、求師難、求學路途艱辛和生活條件艱難的語句,好好地讀一讀,品一品,想一想作者是個怎樣的人?

(2 ) 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3 ) 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么?

(學生分小組討論。)

要點提示:

(1)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②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③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④余則綿袍敝衣處其間。

(2)講述作者本人求學的艱難和用心之專。

(3)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六、探究,把握寫作目的,領會寫法作用。

1.本文在寫作上,注意了記敘、描寫、議論三者的自然結合。

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地加以渲染和描繪,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huán)境,寫了“先達”的表現,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語,情態(tài)畢現。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采取了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

2.圍繞課文借事說理的寫作方法和對比的表現手法,設計一段正面勸勉馬生勤奮學習的話,引導學生與課文進行比較,使學生認識并學習“現身說法以及對比手法的作用和好處,也更感悟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七、總結文言知識

1.詞類活用

腰白玉之環(huán)。(腰:名詞作動詞,掛在腰間,佩戴。) 手自筆錄。 (筆:名詞作狀語,用筆。 手:名詞作動詞,動手。) 戴朱纓寶飾之帽。(寶:名詞作狀語,用珠寶;朱纓,名詞作狀語,用紅纓) 主人日再食。(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不必若余之手錄。(手:名詞作狀語,用手) 寓逆旅。(寓:名詞作動詞,寄住) 無鮮肥滋味之享。(鮮肥:形容詞作名詞,鮮魚和肥肉)

2.古今異義

余幼時即嗜學(余:古義為我,今義為剩下,余下) 媵人持湯沃灌 (湯:古義為熱水;今義指湯水) 走送之。(走,古義為跑,今義為行走,走路) 寓逆旅(逆:古義為迎,今義為逆向,相反方向) 窮冬烈風(窮:古義為深,今義為貧窮,窮盡) 嘗趨百里外(趨:古義為奔赴,今義為趨勢) 日再食(再:古義為兩次,今義為又)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是:古義為因此,今義為判斷動詞,是;假:古義借,今義與真相對) 卒獲有所聞(卒:古義:終于 今義: 小兵) 右備容臭(xiù) (臭:古義:香氣 今義:(chu)臭氣,氣味難聞) 以中有足樂者(中:古義:心中 今義:表界限) 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博士:古義:大儒,博學之士 今義:碩士后的學位) 門人弟子填其室(填:古義:擠滿 今義:填滿 填充) 或遇其叱咄(或:古義:有時 今義:或者)

3.同義復詞

假借 :借 叩問 :請教 沃灌 :澆洗 叱咄 :訓斥,呵責 欣悅 :高興,快樂

4.一詞多義

⑴以:①連詞:相當于“而”,譯為而,來(俯身傾耳以請;無從致書以觀)②介詞:把,用 (以衾擁覆;生以鄉(xiāng)人子謁余;以書假余;撰長書以為贄)③連詞:因為(以中有足樂者)④表修飾,不譯(計日以還)⑤介詞,前者譯為因為,后者譯為把(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2).之:①結構助詞:的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②代詞,指書(走送之)③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當余之從師也) ④無實義(無鮮肥滋味之享)⑤代詞,抄書,賓語前置(弗之?。?3).患:①擔憂,憂慮,動詞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②憂患,名詞(無凍餒之患矣)(4).故:①因此,連詞(故余雖愚)②特意,故意,副詞(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⑸道:①學說,名詞(益慕圣賢之道) ②說,動詞(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⑹至:①周到,形容詞(色愈恭,禮愈至)②到,動詞(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⑺質:①詢問,動詞(援疑質理)②本質,資質,名詞(非天質之卑)⑻色:①臉色(未嘗稍降辭色) ②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⑼.而:①表轉折:但,卻(足膚皸裂而不知)②表修飾:(久而乃和) ⑽.或①有時(或遇其叱咄)②有的人(或以錢幣乞之)⑾慕 ①仰慕(益慕圣賢之道)②羨慕(略無慕艷意)⑿雖 ①雖然(故余雖愚) ②即使(雖人有百手)

5.通假字

(1)四支僵勁不能動(支:通“肢”,肢體) (2)同舍生皆被綺繡(被:通“披”,穿) (3)手指不可屈伸(屈:通“曲”,彎曲) 4主人日再食(食:通“飼”,吃)

6.倒裝句

(1)弗之?。ǚ穸ň?,代詞“之”作賓語,動詞后置?!爸贝P錄的事?!案サ≈本褪恰安恍傅〕瓡@件事”。) (2)每假借于藏書之家(介詞(于)+名詞(家)=介賓 作 狀語 是狀語后置 原來應是每于藏書之家假借)

7.省略句:(1).以是人多以書假(于)余。(2.)余則缊袍敝衣處(于)其間。(3).撰長書以(之)為摯。

八、布置作業(yè)

1.作者家貧嗜學,樂而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tài)度和從師尊師方式?想一想,并將它寫下來。

2.背誦課文。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積累“闊綽、頹唐、間或、不屑、置辯”等詞語。

2.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

3.體會小說精巧含蓄的布局。

過程與方法

1.學習用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描寫來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寫法。

2.品味小說辛辣深刻的語言,理解社會環(huán)境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說人物的性格內涵,體會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義。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了解作者對腐朽罪惡的封建科舉制度和病態(tài)冷酷的社會的揭露和批判。

教學重難點

1.把握小說主題。

2.分析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學習小說多角度鮮明、生動刻畫人物的寫法。

3.結合時代背景,深層領會小說的思想意義。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反復誦讀,仔細揣摩魯迅小說含蓄、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進而整體把握內容。

2.質疑探究法 小說從多個角度鮮明生動地刻畫人物形象。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說人物的性格內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義。

3.比較閱讀法 將本文與《范進中舉》對照比較,了解封建末期知識分子的心態(tài)。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投影儀、孔乙己畫像“咸亨酒店”的圖片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大凡讀過魯迅小說的人,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讀過《孔乙己》的人,無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這個遭到社會涼薄的苦人兒的形象。據魯迅先生的朋友孫伏園回憶,魯迅先生自己也說過,在他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中,他最喜歡《孔乙己》。他為什么對《孔乙己》如此鐘愛,而孔乙己又是怎樣一個藝術形象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小說——《孔乙己》,去體味它復雜的情感內蘊。(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1、寫作背景

《孔乙己》寫于1918年冬天,當時以《青年》為陣地,雖已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但是封建復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舉制度雖于1906年廢除,但是培植孔乙己這種人的社會基礎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會教育的核心內容,這樣就有可能產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讓他們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魯迅選取了社會的一角——魯鎮(zhèn)的咸亨酒店,藝術地展現了20多年前社會上的這種貧苦知識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啟發(fā)讀者對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當時的教育現狀,思考當時的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舉制度。

2、為什么酒店取名“咸亨”呢?

“咸亨”一詞,最早見于《易經》。 《易經》中有“品物咸亨”之句。據《爾雅 釋詁》:“咸,皆也”?!昂唷笔峭ㄟ_順利的意思。 “咸亨”合在一起,就是一切通達順利。

在紀念魯迅誕辰一百周年之際,紹興的咸亨酒店又重新開張了。

3、關于“孔乙己”原型的幾種說法:

(1)《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據魯迅先生說,實有其人,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們都叫他“孟夫子”,其行徑與“孔乙己”中所描寫的差不多。

(摘自孫伏園《魯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

(2)他本姓孟,大家叫他孟夫子,他的本名因此失傳。------他讀過書,但終于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以至窮得幾乎討飯。他替人家抄書,可是喜歡喝酒,有時連書籍紙筆都賣掉了,窮極時混進書房里去偷東西,被人抓住,硬說是“竊”書不能算偷------他常到咸亨酒店喝酒,可能住在近地,卻也始終沒人知道,后來他用蒲包墊著坐在地上,兩手撐了走路,也還來吃過酒,末了便不見了。

(摘自陳根生的《孔乙己》從生活到藝術)

(3)作者的本家,名叫“四七”。此人喜歡喝酒,抽鴉片,但能寫得一手好字。經常穿著破舊骯臟的竹布長衫,頭上歪戴瓜皮帽,到處游蕩。他好。卻經常被人打。 -------(摘自陳根生的《孔乙己》從生活到藝術)

(4)相傳當時紹興城內有一個名叫“亦然先生”的,此人生活貧苦,為謀生計只得以賣燒餅油條度日,但不肯脫下長衫,又不愿大聲叫賣。小販們吆喝一聲,他跟在后面低低叫一聲“亦然”,令人啼笑皆非。孩子們常圍著哄笑,異口同聲叫他“亦然先生”。從此亦然先生也就此揚名紹興了。 “亦然先生”賣完大餅,就緩緩踱到咸亨酒店,掏出幾枚銅錢,要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慢慢邊喝邊嚼著茴香豆。孩子們見了紛紛趕來討豆吃,他就每人一顆地分給孩子們,直到碟中的茴香豆所剩無幾,就用手蓋住碟子,嘴里還念念有詞:“多乎哉?不多也------”。

(摘自黃道富《咸亨酒店與孔乙己》)

三、檢查生字新詞預習情況

1、查字典,讀準下面加點字的音。

頹唐(tub) 附和(he) 分辯(bean) 不屑置辯(die)

咸亨酒店(hang) 硯(yam) 葷菜(hen) 羼水(Chan)

拭(shy) 蘸(Zhan) 惋惜(win) 闊綽(Chou)

舀水(you) 漲紅(hang) 綻出(Zhan) 哄笑(hang)

間或(jean) 著了慌(Zhao) 打折(she) 門檻(ken)

2、查工具書,解釋下面詞語。

①、不屑置辯:認為不值得辯論或申辯。屑,值得。

②、頹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緒低落。

③、分辯:辯白,辯解。

④、格局:布置的格式。

⑤、纏夾不清,攪擾、夾雜不清。

⑥、之乎者也:“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語助詞,常用來形容豐文不白的話或文章。含諷刺意味。

⑦、大抵:大概。

⑧、君子固窮:語出(論語)意思是“君子能夠安于窮困,不因窮困而喪失其道德意志。固,固守,安守。

⑨、營生:謀生,籌劃如何生活。

⑩、附和:(言語、行動)追隨別人(多含貶義人)

四、速讀課文,了解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

開端:(開頭3段)介紹魯鎮(zhèn)咸亨酒店的大概情況,做為孔乙己出場的背景。

發(fā)展:4—9段)寫孔乙己第一次出場,表現孔乙己是大伙的笑料。

高潮和結局:(l0-13段)寫孔乙己第二次出場,表現孔乙己被打折腿后的遭遇。

五、小結

課文塑造了孔乙己這樣一個悲劇形象,深刻揭露了腐朽的封建社會制度和科舉制度的罪惡。

六、作業(yè)

1.熟讀課文。

2.完成研討與練習二、三題。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作為中華民族20世紀的文化偉人,作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魯迅,以文藝實現他改變“愚弱的國民”精神的啟蒙主義抱負。在他一生所創(chuàng)作的三十多篇小說中,他最喜歡的是收在小說集《吶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說《孔乙己》寫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說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藝術典型,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孔乙己這個不朽的藝術形象。

二、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小說是從哪些方面對孔乙己進行個性刻畫的?

(1)概括介紹: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边@種矛盾現象充分說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寫:

①第一次出場:寫他“身材很高大”,說明他尚有勞動能力;“青白臉色”說明他窮困潦倒。營養(yǎng)不良又不肯勞動的結果;臉上“時常夾些傷痕”,是他窮困而偶然偷竊被人打傷的標志,也是他走向沒落的重要標志。“一部亂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齡較大而又精神委頓頹唐。他那件長衫“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說明他窮酸潦倒,懶得出奇的經濟狀況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場:“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著一件破夾襖”說明他衣食無著,窮途末路。“盤著兩腿,下面墊著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滿手是泥”說明他被打折了腿,喪失生活能力。

斷腿前后肖像的對照,更顯出他遭遇的悲慘。

(3)語言神態(tài)描寫:

①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說明他以讀書人自居,賣弄學問。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么這樣憑空污人清白……”說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說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說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亡籠上了一層灰色,嘴里說些話;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說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動作描寫:

①“便排出九文大錢”既表現他拮據而窮酸的本相,又對酒店賣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規(guī)矩人。并對短衣幫的恥笑表現出若無其事,這一“排”的動作,恰如其分地顯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里”說明窮困潦倒到極點,“摸”字表明了他悲慘的境地。

2、歸納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窮困潦倒但好喝懶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賞、自命清高,凄苦慘絕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時又有質樸善良的一面。

三、精彩研讀

1、對次要人物的描寫與分析

(1) 掌拒:“仍然同平常一樣,笑著對他說:‘孔乙己,你又偷東西了!’”四次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

以追逐利潤為目標的經營者,為賺取利潤不擇手段。自私冷漠貪婪

(2)短衣幫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薄澳阍趺催B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兩次出現“眾人都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快樂的空氣?!?“誰曉得,許是死了?!?/p>

靠出賣勞力維持生計。沒文化、愚昧、麻木、缺乏同情心

(3)小伙計

我想,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嗎?便回過臉去,不再理會。

年幼單純,不諳世事,受大人影響,為生計也變得冷漠無同情心

(4)丁舉人

“是自己發(fā)昏,竟偷到丁舉人家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么?”“先寫服辯,后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在打折了腿?!?/p>

爬上去的“讀書人”有權、有勢、有錢。兇狠、殘忍、仗勢欺人

2、文章通過對魯鎮(zhèn)酒店和次要人物的描寫,你覺得孔乙己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社會環(huán)境?

孔乙己生活在一個 充滿黑暗、腐朽、麻木、冷漠、虛偽、勢力的封建社會環(huán)境中。

3、學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現的思想原因和社會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思想原因:思想僵化,因循守舊,深受科舉制度的毒害。

社會原因:是吃人的封建社會和封建科舉制度。

四、研讀探討,理解文意

1.學生閱讀課文的前三語段,也即“序幕”部分,思考:小說一開始沒有直接寫孔乙己,而是介紹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顧客的情況。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

小說開頭對咸亨酒店的介紹,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渲染“短衣幫”與“穿長衫的”兩大涇渭分明的社會群體,表現了社會嚴重的階級對立,人和人之間冷酷的關系,這樣一個勢利、冷酷、虛偽的社會環(huán)境,為我們渲染了一種冷漠、悲涼的社會氣氛,為情節(jié)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預示著人物悲劇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說是當時中國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縮影。

2.學生通讀課文第4~12語段,也即小說的主體部分。合作探究:

(1)文中有幾處寫到眾人的哄笑?他們?yōu)槭裁炊?作者用眾人的笑來貫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文中四處寫眾人的哄笑。他們意識不到自己與孔乙己同處于社會底層,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對孔乙己這樣一個不幸者不但沒有同情與幫助,相反只知哄笑取樂,在勞累而苦悶的生涯中尋求片刻的快樂。

用眾人的哄笑貫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強了小說的悲劇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劇更籠上一層令人窒息的悲涼的意味,以樂境寫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劇不是個人悲劇而是社會悲劇,作品反封建的意義更加深刻了。

(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僅僅是為了尋口酒喝,以此來麻醉失落的靈魂嗎?請大膽談出自己的看法。

孔乙己到酒店不僅是為了尋口酒喝,以此麻醉靈魂深處的隱痛,他可能另有所求:

①他只有站在“短衣幫”這個社會群體中才能顯示他讀書人的身份,他要在這里尋求人們對他的“讀書人”社會地位的肯定和認可,以撫慰他那因沒考中秀才而產生的悲哀;

②“不拖欠酒錢”是為了表現他想在酒店這個小社會里尋求人們對他品行的認可;

③“教小伙計認字”是要求得到人們對他學識的認可;

④孔乙己在別的酒店那里承受的是冷酷無情的嘲笑,只有在孩子們中間才能尋求到一點溫暖;

⑤他每次用辯解來掩飾自己的劣跡,同時也是為了想尋求一個讀書人的自尊。

五、寫法點撥

1、小說對孔乙己的描寫,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寫?哪些地方是側面描寫?由這些描寫看出孔乙己是怎樣的一個人?

正面描寫:孔乙己的外貌、綽號的來歷、面對眾人嘲弄時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等。

側面描寫:孔乙己的身世、被丁舉人打折了腿。

由這些描寫看出孔乙己是一個麻木不仁又至死不悟的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也是冷酷社會的犧牲品。

2、作者沒有采用小說常用的第三人稱的寫法,而是以“小伙計”的'口吻來敘述。這樣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要在短短的篇幅中交代孔乙己的一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以一個小伙計“我”的角度審視觀察周圍世界,既方便敘述,減少敘述文字,又顯得客觀、真實、可信。連一個12歲的小伙計都鄙視孔乙己,更能說明這個社會對不幸者的冷漠,有利于表達一種悲喜交融的氣氛。另外,小伙計涉世未深,還不像掌柜的那樣冷酷,表現出對孔乙己的同情。

3、討論:“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痹鯓永斫膺@句話的含義?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這句話一方面深刻說明孔乙己可有可無、可笑可憐、無足輕重的地位,顯示他的寂寞與悲哀;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們的冷漠、麻木,對他人漠不關心、毫不同情。

4、討論:小說的結尾:“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既然是“大約”,為什么又說“的確”,這是否矛盾?作者為什么這樣寫?

小說結尾意味深長。孔乙己既然是個可有可無的小人物,沒有人關心他,誰也不能確切知道他是死了,還是活著,只能說“大約”。

孔乙己是個好喝懶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氣,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來喝上一口酒的,然而從初冬到年關,到第二年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關,始終沒見孔乙己來,看來孔乙己并非“許是死了”,而是“的確死了”,這是很合乎邏輯的。結尾處看似矛盾的詞語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現了孔乙己的悲劇命運,無疑也加強了小說對吃人的封建制度的控訴和鞭撻的力量。

5.討論歸納小說的主題思想。

分析后歸納:這篇小說,通過對孔乙己后半生幾個悲慘生活片斷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備受科舉制度摧殘的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控訴了封建制度的罪惡,揭示了國民冷漠、麻木的狀態(tài)。

七、小結

小說通過孔乙己一生的悲劇,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揭示了封建社會的時態(tài)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tài)以及社會對于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tài)。

板書設計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6】

【設計思路】

1、《孔乙己》是魯迅先生“于廖廖數頁之中,將社會對于苦人的冷漠,不慌不忙地描寫出來,諷刺又不很顯露,有大家作風”的小說力作,將其納入文學作品的欣賞單元,頗有意味,因為可以挖掘的地方、可供鑒賞的角度很多。

2、嘗試“探究性學習”,初步獲得鑒賞小說的方法。指導學生利用材料集中探究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和矛盾性,深入探究悲劇來源的復雜性。教師放棄權威角色,與學生共同探討,起著啟發(fā)、引導、幫助的作用,在探究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品析能力和思維能力,嘗試一種探究的樂趣。

3、抓住矛盾性和復雜性是解讀魯迅系列悲劇小說的鑰匙,并學會利用相關的材料撰寫鑒賞文章。

4、鑒賞文學作品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的積累、歷練。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初步的鑒賞能力,是本次閱讀訓練的要求。文學鑒賞能力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培養(yǎng)。

【學習目標】

1、學會利用材料,從多角度、細節(jié)處探究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和矛盾性,以及探究悲劇來源的復雜性,初步學會賞析小說的基本方法。

2、抓住矛盾性和復雜性是鑒賞魯迅系列悲劇小說的鑰匙,并學會利用相關的材料撰寫鑒賞文章。

3、在鑒賞中初步學會思辨,思考社會中人的命運與性格、社會等的聯系。

【學習重點】

學會利用材料,從多角度、細節(jié)處探究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和矛盾性,以及悲劇來源的復雜性,初步學會賞析小說的基本方法。

【學習難點】

學會利用材料,全方位深入探究悲劇來源的復雜性。

【課前準備】

1、分發(fā)積累A卡,指導學習本卡的生字難詞。

2、準備積累B卡,收集有關評價《孔乙己》一文的材料,以備探究學習之用。

3、準備積累C卡,收集有關封建科舉考試的材料,以備探究之用。

【指導學習過程】

一、整體感知

1、教師導入:過去我們閱讀小說,評價人物,總是簡單地判為“好人”和“壞人”,這就像京劇的臉譜“忠”、“奸”分明,犯了評價的幼稚病;而分析人物的悲劇,喜歡簡單的貼上標簽或無限拔高。真正理解人物、讀懂小說,還要抓住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和矛盾性,探究悲劇來源的復雜性。

2、學生利用積累卡,自讀課文,了解內容,解決生字難詞。

3、師生討論(重在討論的過程,答案不求統(tǒng)一)

①小說為什么將酒店作為孔乙己活動的環(huán)境?

②酒店小伙計“我”是否可有可無?

二、初步探究

孔乙己是怎樣的一個人,具有哪些性格特點?

1、師范讀,學生重點感受孔乙己的言行舉止。

2、論:用“可的人”,概括出孔乙己的形象。

(創(chuàng)設開放的問題情境,訓練學生利用材料,品析課文,從多角度、多層次和細節(jié)處探究孔乙己形象。)

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可笑的人,可悲的人,可憐的人,可惡的人,可氣的人,可愛的人……(學生觀察人物的角度不一樣,得出的看法也不一樣。由淺入深,從片面到全面,就是一個認知水平提高的過程。讓學生去發(fā)現,去探究,去補充,教師起引導者和幫助者的作用。)

3、找出依據:讓學生細讀課文,篩選信息,找到句子,支持自己的看法;可以重點抓住一、二點,給予精心品析。

①討論:孔乙己是一個“可笑的人”(引導學生探究孔乙己的可笑,在于自相矛盾)

可笑之一: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巨大反差,尷尬可笑)

可笑之二:“竊書不能算偷……”(迂腐、狡辯)

可笑之三:便排出九文大錢。(裝闊、炫耀;書呆子的一絲不茍)

可笑之四:……

②討論:孔乙己僅是一個“可笑的人?”還是……(可惡的人)。

典型處: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

③討論:在他的可笑、可惡之外,還有……(可愛之處)。

可愛之一:他說,“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茴香的茴字,怎樣寫的?”(真心誠意)

可愛之二: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善良、愛心)

④討論:孔乙己是可笑、可惡、可愛的一個人,他還是……(可悲、可憐的人)

可悲之一:眾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取一個綽號喚作“孔乙己”(卑賤的人)

可悲之二: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多余的人)

可悲之三:……

⑤進一步討論:為什么孔乙己的可笑帶著淚水,可惡不使人恨,甚至是可愛中透著涼意?(因為他的可笑、可惡、可愛中包藏著深深的可悲。)

A、可笑中的可悲:

a、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

(窮死不肯脫下象征讀書人身份的破爛長衫,多么可悲。)

b、竊書不能算偷。君子固窮。多乎哉,不多也。

(典型的孔乙己式語言,透著迂腐,發(fā)著酸氣。鼓勵學生積極品味語言,提出新解。)

B、可惡中的可悲:不會營生→好喝懶做(這是一個深入點,性格可惡,還是封建教育制度的可惡。)

C、可愛中的可悲:熱心考“茴”字和分給孩子茴香豆。

(這是一個難點,引領學生感受一個落魄讀書人的孤獨與凄涼。)

討論、小結:(引入瞎子摸象的故事,啟發(fā)學生思考如何正確評價人物?)評價一個人物不能像瞎子摸象一樣,摸著一個地方就說是全象,而要多角度、多層次,全面深入地評價一個人??滓壹菏强尚?、可惡、可愛、可悲的,這組成他悲劇的性格,交織成他悲劇的人生。

4、討論得出。鑒賞要點:①學會利用材料,幫助落實重點,從多角度、細節(jié)處,品析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和矛盾性。

三、深入探究

討論:可惡與可愛,可笑與可悲,組成了孔乙己悲劇性格;悲劇性格演繹悲劇人生,他的人生悲劇還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1、引入有關封建科舉考試的材料和《范進中舉》的精神片斷描寫,從感性和理性兩個方面,幫助學生理解科舉制度的罪惡,了解天堂地獄一考之間,懂得封建教育思想的弄人,以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罪過。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下,理解孔乙己的悲劇來自封建科舉制度,他是這一制度的犧牲品,是制度的悲劇。

引導學生繼續(xù)探究孔乙己的悲劇還由什么原因造成?

⑴討論:環(huán)境使然,在課文中尋找,這是怎樣的一個社會環(huán)境。

①掌柜是一副兇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冷漠)

②幾次寫到“笑”,一是圍繞孔乙己因偷被吊打的“笑”。二是嘲笑孔乙己連半個秀才沒撈到,三是孔乙己被打折了腿,仍要取笑。(無情、冷酷)

③念念不忘“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

④……

小結:這是一個冷漠、無情的社會,是造成孔乙己悲劇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這也是社會的悲劇。

⑵討論:人們是如何看待孔乙己的?(笑料、多余的人)

孔乙己的自我感覺、自我認識如何?(至少是個讀書人,高人一等)

從這種反差中,我們可以認識到孔乙己的精神處于一種什么狀態(tài)?(麻醉,被毒害,精神悲劇)

⑶討論:小說為什么三番五次寫到“笑聲”,這似乎與小說的悲劇氣氛不相符合?

以樂寫悲,一倍增其悲。這種笑聲,其實是反復渲染人們對可憐的孔乙己的逗弄賞觀、取笑作樂,人性到了這種地步,其實也是人性的悲劇。

3、討論得出借鑒要點:學會利用材料,幫助攻克難點,全方位深入探究悲劇來源的復雜性,感受《孔乙己》一文中徹頭徹尾的大悲劇。

四、擴展探究

學習課文之后,初步獲得鑒賞小說的方法,找到“抓住矛盾性和復雜性”是鑒賞魯迅系列悲劇小說的鑰匙,并利有相關的材料撰寫鑒賞文章。

(1)列舉系列鑒賞題目給學生,選其一課外完成,做到口子小,挖掘深。

1、我看楊二嫂(抓住其復雜性來分析,重新認識楊二嫂)。

2、祥林嫂的悲?。▍㈤啞蹲8!芳跋嚓P材料)。

3、孔乙己與范進比較欣賞A、B、C(參閱《范進中舉》全文)

4、……

(2)要求學生學會選擇相關材料(專家、學者的品析文章,讀者的讀后感)、平行材料(人物命運或性格類似的作品)等進行參考、比照、分析,撰寫鑒賞文章。

附:

積累A卡

1、注意音形義

闊綽(chuo):闊氣孱(chan):混合、摻雜踱(duo):慢慢地走。(注意文中的含義)蘸(zhan):沾折(she):斷不屑(she)置辯:認為不值得與人分辯。

2、釋義

“短衣幫”與“長衫主顧”上大夫孔乙己

積累B卡

一、關于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

在人們的心目中,孔乙己只是一個非常可笑的人物,一個可以解悶取樂的工具。這“可笑”,首先表現在他的外貌的奇特和思想的迂腐上面:孔乙己是酒客中間唯一的“讀書人”,又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單從這幅獨特的肖像看來,也約略可以判定,這是一個頹唐不堪、沒有前途的書呆子了。不是嗎?舊社會的生活對這個人物顯得是那樣殘酷無情,幾乎把他逼到了窮途末路,變成“討飯一樣的'人”了,可是他不愿意拋棄那件“破長衫”,還要擺出“讀書人”的臭架子,窮酸相,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以表示自己比別人高明幾分??墒牵瑒e人不但不把他放在眼里,反而借此逗笑取樂。當別人直截了當地揭穿了他因偷何家的書被吊著打的時候,他一面“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一面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著就說了些“君子固窮”“者乎”之類似通非通的話,于是,便引得眾人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滓壹菏亲宰鸬模墒莿e人卻故意要去刺痛他,問他為什么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手,這就使他“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回答不出,于是,“眾人都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這是一幅多么可笑,然而又是多么可悲的畫面呵!一面是災難、痛苦和不幸;另一面是無聊的逗笑和取樂,把“樂趣”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面,封建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和無情,通過這幅“可笑”而又可悲的畫面,不是暴露無遺了嗎?含著眼淚的笑,以喜劇形式出現的悲劇,這是魯迅在這篇小說中所表現的獨特的藝術風格。

孔乙己誠然是“可笑”的,但在這“可笑”的背后,卻隱藏著弱小者的寂寞而痛苦的靈魂。

孔乙己,這個浸透了封建思想的舊社會的犧牲品,在他的品性中,難道沒有一點可取之處么?他的凄涼的結局,難道不能引起人們的絲毫的同情和關懷么?

孔乙己在那群無聊的酒徒和小市民中間是找不到絲毫的人間的溫暖的。成人社會的冷酷無情,逼著他把自己的真誠的感情轉移給孩子們,他也迫切地希望著從孩子中間獲得一些溫暖和諒解。他真心誠意地考小伙計“茴”字的四種寫法,給孩子們每人一顆茴香豆,這些地方使我們發(fā)現他的迂腐的個性中還包含著誠懇和善良??墒羌词乖诤⒆觽冎虚g,孔乙己也還是找不到絲毫人間的溫暖。

孔乙己是封建科舉制度奴役下的一個可憐的犧牲品,黑暗王國里的一個被侮辱與被踐踏的卑微的小人物。他的迂腐無能,是受封建文化、科舉制度毒害的結果。他雖然已經滄落在社會的最低層,但對仕途的夢想,卻并沒有完全幻滅,他念了一輩子書,到了須發(fā)花白的年紀,還只是個“童生”,連個秀才都不是,卻只知道“茴”字的四種寫法,既不能進學,又不會營生。人們哪個還瞧得起他,早把他看成一錢不值的廢物了,可是他還自得其樂,滿口“詩云子曰”,表示自己至少是個讀書人,比人高出一頭,在某種程度上,有點阿Q相。這真是個精神悲劇。魯迅用他的銳利的筆,就是這樣透過孔乙己的靈魂,把封建文化、科舉制度的道德文明的虛偽與無恥,以及它對歷代知識分子的嚴重精神戕害,冷靜而深刻地剖析出來了。

顯然,魯迅在描繪這個被舊社會扭曲了靈魂的“多余的人”的悲慘一生的時候,是交織著愛及憎兩種相當復雜的感情的。孔乙己不是壞人,在他身上還保留著善良、誠實的品性,在這地方,魯迅寄予他深切的同情;可是,作為一個背負著沒落階級不可挽救的悲劇命運的人,魯迅就給以嚴厲的鞭撻,毫不容情地把他從歷史舞臺中葬送出去,替他唱出了一支無限辛酸的挽歌。

(張德林《含淚的笑》)

二、關于小說的主題思想

作品把故事從頭到尾都安排在群眾熙攘的咸亨酒店門口,不厭其煩地描繪群眾中爆發(fā)的一陣陣哄笑,這就是把孔乙己身上的封建教育毒害放在喜劇的笑聲中進行辛辣的批判,更重要的是作者細致描繪、反復渲染了社會人們對這個可憐弱者的逗弄賞玩,取笑作樂,這就把一個更大、更嚴重的社會悲劇觸目驚心地推到讀者面前?!耙詷肪皩懓?,以哀景寫樂,一增其哀樂?!保ㄍ醴蛑督S詩話》)魯迅深通藝術辯證法,在《孔乙己》中出色地運用喜劇的形式表現悲劇的內容,因而使悲劇越發(fā)顯得深沉哀痛,撼人心魄。所以《孔乙己》不僅是一篇“憤怒討伐儒家教育的戰(zhàn)斗檄文”,實在還是一幅描寫中國封建社會人民群眾思想昏沉、精神麻木的生活風俗畫。

可見,孔乙己受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的毒害并不是小說《孔乙己》的全部內容。因為那店堂內外的一陣陣愚妄、麻木的哄笑聲,就不是封建教育所能概括得了的。作者把孔乙己擺在酒客、掌柜、小孩子的日常閑談、戲弄中不動聲色來刻畫,他的悲劇在社會群眾的哄笑中逐步展現出來,這樣的藝術構思就使《孔乙己》的主題勢必比“抨擊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的毒害”更為深廣。

(陳根生《談談〈孔乙己〉的主題》)

三、關于小說中一些詞語、句子等的分析

“竊書不能算偷……”

“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這是小說里所寫的孔乙己爭辯時所說的話。

“偷”“竊”“偷竊”三個詞同義,一個是口語詞,一個是古語詞,一個是書面語詞。在這里三個詞分別運用,各得其所,既符合語境條件,又有助于刻畫小說所規(guī)定的人物的特定性格。小店里人們取笑孔乙己,系日常對話,用口語詞“偷”??滓壹簽榱宿q解而用古語詞“竊”,故意在字面上做文章,似乎“竊”與“偷”本質不同。這固然是為了擺脫窘境的辯解,也同他開口閉口“之乎者也”的性格特征相吻合,更顯出這個沒落的封建文人的迂腐和可悲。故事敘述人“我”的敘述不用“偷”而用“偷竊”,特意把“偷”和“竊”連了起來,點破孔乙己的辯解,同時也符合敘述語言(不是人物對話)的語境條件,符合“我”作為懂得幾個字(居然能寫出茴香豆的“茴”字)的店小二的身份。詞語的恰當運用適應了語境條件和刻畫人物性格的需要,使篇章前后和諧統(tǒng)一。如果把原文的“偷”與“竊”互換,或者把“偷竊”換用為“偷”或“竊”,既不合語境條件,也會破壞人物性格的一致性,影響意思的確切表達和篇章前后的和諧統(tǒng)一。

(王爾齡夏康達《〈孔乙己〉難句解》)

四、關于孔乙己出場時肖像描寫的作用

孔乙己的長衫描寫,作為塑造形象揭示性格的點晴之筆,可謂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確實,如果魯迅先生只寫孔乙己站著喝酒而不寫其穿著長衫,就很難簡明地揭示出主人公思想意識和其所處的經濟地位之間的矛盾,奇峰般地凸現出他迂腐寒酸的性格。這長衫是人物靈魂的標簽,是主人公悲劇命運的廣告。

(田又生《孔乙己的長衫哪里去了》)

不管怎么說,孔乙己的長衫不見了。長衫怎么被脫下的,任憑大家去合理地想象。但必須明確的是,它要與文章的主題思想、與人物的性格命運緊密聯系??滓壹核浪啦豢厦撓麻L衫,是為了擺讀書人的架子,是幻想躋身上流社會。這就說明孔乙己中了封建教育“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毒害極深;“一心向上爬”的封建等級觀念濃厚,是至死不悟的。他企圖以一件長衫來抬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墒强滓壹寒吘故且粋€“沒有進學”,連溫飽也無法解決,靠“鈔鈔書”,甚至“偶然做些偷竊的事”來茍延余生的讀書人。丁舉人借孔乙己偷了他家的東西之機,一頓慘無人道的痛打,既殘酷地打殘了孔乙己的肉體,也打破了他那件本來就破破爛爛的長衫。孔乙己的長衫是被丁舉人無情“剝”下的。

(何國森《長衫到哪里去了》)

積累卡C

一、科舉制度簡介

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漢代已有考試取士之法,但系臨時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隨文帝廢除世襲貴族壟斷的九品中正制,這從當時來說是歷史的一大進步,因為它使下層的有才之士脫穎而出。隋煬帝時始置進士科,一直延續(xù)到明清。清朝的科舉考試,一般童先生在縣或府里參加院試,考取的為“生員”,叫“進學”,也就是中了秀才;秀才再到省會參加三年一次的鄉(xiāng)試,考中的為“舉人”;舉人的選拔考試,中者就是進士。明清兩朝的考試內容以《四書》、《五經》的文句為題,規(guī)定文章的格式為八股文,解釋須依朱熹的《四書集注》等書,以“一孔之見,一人之注”的集中和權威,極大地束縛了古代知識分子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對人才的桎梏,科舉制度已經走向反面。科舉制度的最大惡果就造就了一大批追求功名而死讀書,讀死書的“孔乙己式的人物”,抱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人生信條,屢敗屢考,屢考屢敗,窮困潦倒一生,成為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由于科舉考試制度對人才的極大桎梏,以及與社會發(fā)展的不相適應,光緒三十一年,推行學校教育,科學制度廢除。

二、《范進中舉》精彩片斷集粹

1、次日,行香掛牌,…………范進磕頭下去了。

2、次日,范進少不得拜拜鄉(xiāng)鄰?!活D夾七夾八,罵的范進摸門不著。

3、報錄人見了道…………再為商酌。

4、胡屠戶道:“我那里還殺豬!…………范進又謝了領居

202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