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語文學習 > 語文教案 > 一等獎公開課初三語文教案

一等獎公開課初三語文教案

時間: 曉芬0 分享

一等獎公開課初三語文教案大全5篇

語文學習的語言運用的準確性和準確性,培養(yǎng)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技巧。通過不斷練習和反饋,我們能夠提高語言的精確性和清晰度。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一等獎公開課初三語文教案,供大家參考學習。

一等獎公開課初三語文教案

一等獎公開課初三語文教案精選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文意,體會在孤獨中成長的感受

2、了解環(huán)境描寫、細節(jié)描寫對塑造人物的作用

教學重點

理解標題的深層含義,梳理主人公孤獨至長大的心理過程,體會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九年級語文中小說單元的出現(xiàn),不啻是給緊張忙碌的初三生活吹來了一股清新的風,大家都愛讀小說。在第三單元里,我們領略了魯迅先生沉郁悲涼的故鄉(xiāng)之別,短篇小說巨匠莫泊桑出人意料的精妙構思,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閱讀的是一位大家不太熟悉的作家所寫的一部大家可能都沒讀過的長篇小說的節(jié)選《孤獨之旅》。

同學們事先已經(jīng)閱讀了課文,也查找了資料,有沒有同學來介紹一下曹文軒和他的《草房子》?

(有一學生帶來了《草房子》,說是她五年級時買的,給大家介紹了課文節(jié)選部分前后的情節(jié),并用軟盤作了電子板書,與我的介紹基本相同)

《草房子》,是中國當代一部比較有代表性的“成長小說”。它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學為背景描繪了桑桑、杜小康、禿鶴、紙月、細馬等幾個少男少女讀書生活成長的歷程,既彌漫著艱辛與痛苦,又閃爍著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另一學生打開軟盤,有關于曹文軒的介紹,我補充的是他所獲得的獎項,以及自己讀過的他的文化散文)

曹文軒:北京大學教授,現(xiàn)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著有長篇小說《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紅瓦》等。小說《草房子》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1999),“宋慶齡文學獎金獎”,同名電影19屆金雞獎最佳編劇獎,1998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第四屆銅牛獎以及影評人獎,第十四屆德黑蘭國際電影節(jié)評審團特別大獎“金蝴蝶獎”

《十月》刊登過他的文化散文《銀斧高懸》——關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根燃燒盡了的繩子〉——關于毛姆。

他擔任過新概念作文的評委。

2、解題

大家查過字典嗎?“孤獨”是什么意思?——獨自一個人面對。你有過孤獨的感受嗎?它給你帶來過什么?

(學生談自己孤獨的感受)

“旅”是旅行的路程,也是旅途中心理發(fā)展的過程,那么小說寫的是什么樣的孤獨的旅程呢?

二、學生跳讀課文,找出描寫杜小康孤獨旅程的文字,每人找一個地方,然后按照課文的順序,分別朗讀。

提示:注意體會人物心中的孤獨感,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在朗讀的基礎上,分析杜小康的心理變化,有朗讀的同學自說,也有其他同學談說或補充。

下面是根據(jù)發(fā)言臨時出現(xiàn)的電子板書:

杜小康的心理變化:

出發(fā)時:茫然,恐懼

到達蘆蕩時:害怕,膽怯

安頓之后:感到孤獨

時間久了:不再忽然的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堅強(學生梳理遺漏安頓之后一節(jié),引導讀書后明確)

這就是杜小康的孤獨之旅。

2、提問:在前幾個階段,杜小康為什么感到孤獨?

(學生有熱烈的交流)意思大致為:

出發(fā)時——離開了同學和小伙伴不能上學了;離開了媽媽和村莊(老師問:僅僅是離開媽媽嗎?學生答:還有村里的其他人,老師再說:對,從本質(zhì)上說,人具有社會性,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失去了人文環(huán)境,會感到孤獨。)

到達蘆蕩時——大自然的遼闊使人感到渺?。ɡ蠋焼枺耗銈冇羞^這樣的感覺嗎?插說自己在北戴河看海的感受,顯示《我們看海去》中一段文字:

晚霞完全消失,天是湛藍的,海是湛藍的,海天一色,蒼茫遼闊,我一下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和無足輕重,莽莽天地間,我們只是一只孤飛的小鳥,一棵獨立的小樹……

安頓之后——未卜的前途使人恐懼。

(這時,有一學生插問:書上有這樣一句話“與這種孤獨相比,杜小康退學后將自己關在紅門里的那點孤獨,簡直就算不得是孤獨了”,為什么這么說?不都是孤獨嗎?老師問:大家想象,兩處的孤獨有什么不同??一生先說:時間長短不一樣,關在屋里只有幾天;問:還有什么不一樣?環(huán)境不一樣,關在家里,他隨時可以出去還可以見到小伙伴,蘆蕩里只有他和父親兩個人)。

3、提問:在這個過程中,他獲得了什么?

長大了,堅強了。

提問:杜小康的這段經(jīng)歷,給了同學們什么啟發(fā)呢?

(學生回答熱烈,要勇敢地面對挫折,要有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苦難是人生的學校,在苦難中成長……)

問:有時你們和父母發(fā)生沖突,譬如什么要求沒得到同意,往往把自己關進房里,那時做什么?或者生氣時,有同學找你說話,你會怎么做?(插話:別煩我,讓我安靜一下),安靜地做什么?安靜之后呢?(同學回答:思考,然后冷靜)

對,孤獨并非自閉,絕望,消極,消沉,頹廢,沒落,孤獨對人生也有著積極的作用,在孤獨中人們可以思考,體悟,因而有新的發(fā)現(xiàn);孤獨可以使人的目光頭腦變得冷靜;

羅曼.羅蘭說:“在連綿不斷的行動和感情的激流里,你們應該為自己保留一間單房,離開人群,單獨幽居,以便認清自己的力量的弱點,深入思考,然后像安泰那樣,重新接觸大地?!保ㄟ@段話顯示在屏幕上)

在成長的過程中要戰(zhàn)勝自然帶來的困難,還要戰(zhàn)勝自我。

三、請同學們根據(jù)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給標題增加一些語句,說說標題的含義。

杜小康在漫長的放鴨旅程中,經(jīng)歷了生活的艱苦,精神的孤獨,長大了,堅強了。

四、閱讀中,大家一定會被小說生動的景物描寫所吸引,小說中的環(huán)境描寫,主要作用是什么?

因為閱讀了課文所附《談談小說》,大家比較明確:表達人物的心情,渲染氣氛。

請大家讀出你喜愛的景物描寫,談談它的作用。

找出的語句不少,主要有:

鴨群:“鴨群在船前形成一個倒置的扇面形”,“鴨們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他們才忽然覺得自己已成了無家的漂游者了,它們將主人的船團團圍住,唯自己與這支唯一的使他們感到還有依托的小船分開”,寫得非常準確細致,前面鴨群戲水的快樂反襯人物心情的沉重,后面鴨群的恐懼襯托出人物的恐慌;

蘆蕩:無邊無際,給人極大的心理壓力,讓人感到害怕恐慌;

風雨:暴風雨的兇猛,反襯了杜小康的勇敢堅強,他在暴風雨中成長起來了。

提問:除了景物描寫,作者還寫什么來襯托杜小康?

寫父親,離開村莊時,父親不理睬杜小康的請求,一個勁地向前滑,因為對前途,父親也感到茫然和恐慌,生怕自己改了主意。一個飽經(jīng)滄桑的成年人都如此,何況小小少年?

五、小結:小說描寫了一個少年在孤獨中成長的故事,在我們的人生中,成長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成長是要付出代價的,希望同學們能夠勇敢的戰(zhàn)勝成長中的一切艱難困苦,譜寫出一首健康的成長之歌。

一等獎公開課初三語文教案精選篇2

教學目標:

1、誦讀、美讀,領會湖山空靈之意。

2、游湖 、看雪,揣摩文章寫 景之筆。

3、說人、話情,見識人 物閑雅之趣。

教學重點

誦讀、美讀,疏通文意,體驗西湖夜雪的空靈境界。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西湖詩詞。

創(chuàng)設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圖片引出西湖印象……今天學習張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隨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

二、誦讀

疏通文字。

1.讀 :

第一步,讀順:請一兩位同學嘗試讀文,同學點評。

第二步,讀齊:集體嘗試齊讀,讀準確,讀出節(jié)奏。

第三步,閱讀:自由朗 讀,逐字逐句地仔細閱讀。

2.理:

第一步,理出要點:把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等要素設置成問題投影出來。要求學生在 自由讀的過程中找答案,然后探討,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會要點:要求同桌 配合,一學生美讀,一學生翻譯。隨意抽取同桌組合,匯報讀與譯的'情況,重點字詞作特別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請兩位同學分別串譯課文一二兩節(jié),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3.再讀:

再次齊讀全文,讀出抑揚頓挫之勢,讀出聲情并茂之感。

三、賞景

寫景技法。

多媒體特寫文 中描寫雪景的文字: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p>

1.說說此寫景之語妙在何處?學生自由發(fā)表自己意見。

參考:

⑴妙在扣景之特征。

⑵妙在用樸素之語。(可酌情穿插白描特色:自然質(zhì)樸,不事雕琢。)

⑶妙在構悠遠意境。

2.拓展:顯示異曲同工的詩:清朝王士禎的《題秋江 獨釣圖》,體味、感悟。詩如下: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p>

3.學生背誦西湖雪景的文字。

四、說人

閑雅之趣。

1.找關鍵字“獨”、“癡”,把握人物的品性。

2.補充:張岱《自題小像》:“功名耶 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而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

五、結篇

復讀鞏固。

六、作業(yè)

搜集其他寫雪的名句或名篇。

一等獎公開課初三語文教案精選篇3

同學們,學語文有一個好處,足不出戶,卻能坐觀天下景。前一段時間我們賞過了陶弘景筆下的人間天堂,又賞過了蘇東坡筆下的月夜小景;賞過了三峽的水,又賞過了錢塘江的潮。

今天我們就跟著明末清初的作家張岱一起去賞賞湖心亭的雪。(板書:《湖心亭看雪》)

教學過程

一.作者介紹

學生齊讀注釋①,提示要注意的三個地方:

1.課文選自《陶庵夢憶》,憶——這是一部回憶錄。寫于明王朝滅亡之后,表現(xiàn)了對故國往事的懷念。

2.作者的家鄉(xiāng)是哪里?——山陰(即今天的浙江紹興)。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這說明作者身在他鄉(xiāng),客居異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仕”?——不想給清廷做事。這說明他有深深的故國之思。

二.整體把握課文

(一)朗讀課文.

(二)檢測預習:

注音:

更(gēng)定 毳(cuì)衣 霧凇(sōng)沆(hàng)碭(dàng)

一芥(jiè) 喃喃(nán)

釋義:

是日更定:是,這。 更,古代夜間計時的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從晚上八點算起。定,完了,結束。更定,大約是凌晨六點的時候。

余拿一小舟:撐,劃。

擁毳衣爐火:毳,鳥獸的細毛。毳衣,毛皮衣。

霧凇沆碭:霧?。核畾饽傻谋āc齑X:白氣彌漫的樣子。 冰花一片彌漫。

上下一白:全白。(比較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點”的“一”的區(qū)別。)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還。

強飲三大白:強飲,痛飲。白,酒杯。 為何“強飲”?——“酒逢知己千杯少”。說明他把那兩個人當朋友了。

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是,判斷動詞。(是字的兩種用法,一種作代詞,一種作動詞。這里是用了哪種?) 客,客居,名詞用作動詞。

莫說相公癡:癡迷。

同學們對課文的字句還有沒有不解的,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三) 再次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師評價學生誦讀情況。讀古文要正確流暢,還要有韻味。

(四)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

1.請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一下課文寫了什么事情。

——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2.敘事是本文的線索,請在文中找出記敘的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明確:(展示板書)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時分。

地點——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兩個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三.品讀賞析

(一)看雪的時間——更定時分,冬天的凌晨,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時候,冷到什么程度呢?——“湖中人鳥聲俱絕”。 (翻譯)

這個時候,別人都在干嘛?作者為什么偏偏選擇這個時間去賞雪?這說明了他怎樣的志趣?他到底要賞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樣的一種境界?)

——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反映他擁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二)人物——作者是一個人去賞雪的嗎?你從什么地方看出來?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為什么又說是“獨往湖心亭看雪”呢?(他為什么不把舟子拉上一塊看呢?——他認為舟子看不懂。)這個“獨”字反映出他怎樣的個性特點?——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脫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懂嗎?——有,湖心亭對坐飲酒觀雪的兩個金陵人能懂。

作者是怎么介紹這兩個人的?一起讀出來。

作者為什么不把這兩人的名字寫出來,而只寫出他們“是金陵人,客此”?作者這樣寫的用意? “客此”,說明這兩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樣是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有同樣的情趣,有同樣的遭際,“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p>

“金陵人”,金陵,就是現(xiàn)在的南京。知道明朝開國時定都哪里嗎?(明朝開國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長江下游的南京。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后,南京成為明朝的留都。)作者點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對故國的'思念。

文中還有一句話也能表現(xiàn)他的故國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體現(xiàn)的?——崇禎五年十二月。紀年的方法多種,如年號紀年、干支紀年、公元紀年。他偏偏選用明朝的年號紀年,身在清朝還念念不忘明朝時候的事情。

3.事件——看雪。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來賞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樣的雪景?

找出描寫雪景的句子。齊讀。請同學起來翻譯一下。

明確:“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p>

①誦讀。

②雪后奇景的賞析(討論:這段景物描寫的特點?)

A.寫景的順序。共兩句話。概括一下,第一句是對什么進行描寫?第二句又是對什么進行描寫?這是從整體到局部地描寫。

在整體描寫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順序。

在局部描寫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遠到近的順序。

B.修辭——夸張,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

C.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哪些詞語體現(xiàn)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征?“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

D.思考:作者還采用了怎樣的寫作方法來寫景?看誰預習得最仔細。

明確:白描。什么是白描?(習題一·2)

白描——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這種寫法就是白描。

(抓住事物特征,以質(zhì)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用詞較少,沒有華麗的辭藻)

誦讀“白描”的解釋。幫助學生理解。

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們可曾聽過這樣兩句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飲湖上初晴雨后》“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白描”就是——“淡妝”。

四.遷移訓練

判斷下列句子哪些是“淡妝”,哪些是“濃抹”。如:

①“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

②微風早經(jīng)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銅絲。 (√)

③那烏鴉在筆直的樹枝間,縮著頭,鐵鑄一般站著。 (√)

④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⑤兩岸連山 (√)

⑥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

⑦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豪雄 (×)

⑧他留著濃黑的胡須,目光明亮,滿頭是倔強得一簇簇直豎起來的頭發(fā) (√)

⑨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月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 (×)

練筆:寫兩段描寫文字,一段“淡妝”,一段“濃抹”。師點評。(提示:可以寫人物肖像,可以寫景物;可以寫學校的花壇,可以寫街上的小景;可以寫花草,可以寫樹木;可以寫春天的景色,也可以寫冬天的景色。)

同學們理解了白描的手法,現(xiàn)在再回過頭來看課文這段景物描寫,別看它只有短短的兩句話,實際上卻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一起來回顧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的內(nèi)容。文章寫了什么事?——到湖心亭看雪??吹搅耸裁淳?——雪景。你從這些寫景敘事的文字中讀出了怎樣的感情?——故國之思(思念)、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偶遇知音之樂(愉悅)、孤獨落寞的傷感(傷感)之情。此正謂: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

寫景、敘事、抒情融于一爐,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湖心亭看雪》知識點匯總

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陶庵夢憶》。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浙江紹興)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時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書以終。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瑯嬛文集》《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白洋潮》等絕代文學名著。

·讀音

更(gēng)定 擁毳(cuì)衣 崇禎(zhēn) 霧凇(sōng) 沆碭(hàng)(dàng)

余舟一芥(jiè) 鋪氈(zhān)對坐 余拏(ráo)一小舟 強( )

·注釋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詞,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點左右.更,古代夜間計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定,開始。

【余】我

【挐】撐(船)。

【擁毳〔cuì〕衣爐火】穿著毛皮衣,帶著火爐。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鳥獸的細毛。

【霧凇沆碭(hàng dàng)】冰花一片彌漫。霧凇,水氣凝成的冰花;曾鞏《冬夜即事》自注:“齊寒甚,夜氣如霧,凝于水上,旦視如雪,日出飄滿階庭,齊人謂之霧凇。”沆碭:白氣彌漫的樣子。沆,形容大水。

【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皚皚的。一白,全白。一,全;都。

【長堤一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只隱隱露出一道痕跡。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輕微纖細的事物

【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還會有這樣的人。焉得,哪能。更,還。

【強(qiǎng)飲】盡情地喝。強:盡情。

【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

【舟子】船夫。

【喃】象聲詞。

【相公】原意是對宰相的尊稱,后轉(zhuǎn)為對年輕人的敬稱。

【更】還。

【癡似】癡于,癡過。癡,特有的感受,來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獨特個性,本文為癡迷的意思。

【及】到......時

·一詞多義

一: ①上下一白: 全

②長堤一痕: 數(shù)目,最小的正整數(shù),大寫是“壹”。

更: ①是日更定:舊時將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

②更有癡似相公者 還

是: ①是日更定:這

②問其姓氏,是金陵人 表示肯定的判斷或解釋

絕: ①湖中人鳥聲俱絕:消失

②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與世隔絕

·通假字

拏一小船: 拏,通“橈”,撐船

·問答題

1、作者寫雪景,為什么要著力去寫堤、亭、舟、人?

側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層次清楚地描繪了一幅天地茫茫,渾然難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畫,情趣盎然。

2、寫賞雪,卻寫到亭上金陵人飲酒的場面,多余嗎?為什么?(寫湖心亭巧遇兩人的情節(jié)的作用?) 不多余。因為寫湖心亭上兩個金陵人對坐飲酒、“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為文章開出另一境界,一是使文章富有波瀾,給沉寂渾茫的夜景增添一分生氣和一分暖色,給人以一種欣逢知己的驚喜。二是借他人之口抒發(fā)知已難逢的惆悵,真實地體現(xiàn)作者的情緒變化。癡”情人不只“我”一個,巧妙的側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3、結尾的“癡”有何含義和作用?(結尾舟子的話表達了作者的怎樣的情感?) “癡”的含義應是“癡迷”“著迷”,為西湖的雪景而迷,為故國的山河而迷,也為知音難覓而迷。作用是畫龍點睛,點明了文章的主旨

4、文中開頭說“獨往湖心亭看雪”,后來又寫到“舟中人兩三?!保瑳r且文章末尾舟子還出現(xiàn)了,這是不是矛盾?

這里并不矛盾這樣寫突出自已與舟子的志趣不同,反襯自己清高與孤傲的情懷,這個小小的尾聲,如輕舟蕩漿,使人感到文情搖曳,余味無窮。

5、“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币痪鋵懗隽耸裁匆饩?此句在全文結構上有何作用?

路無行人,天無飛鳥,天寒地凍,萬籟俱寂的意境。作用:為下文“獨往湖心亭看雪”作鋪墊

6、“獨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獨”字有什么表達作用?(提示:要從內(nèi)容和結構兩面答) (“獨”字在這里是什么意思?聯(lián)系全文看,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這種生活態(tài)度在《愛蓮說》中也有相似的語句,請寫出來。)

映襯出環(huán)境的幽靜、空曠,也暗示作者的“癡”: 清高與孤傲的情懷,為下文作伏筆。

7、“天與云與山與水”連用三個“與”字寫出了什么景象?

顯示了天空、云層,山巒湖水混濛一片,舉目皆白的景象。

8、“強飲三大白而別”“拉余同飲”兩句中“強”和“拉”二字表現(xiàn)出人物什么感情?

“強”表現(xiàn)作者的喜悅和豪爽心情;“拉”表現(xiàn)客人的喜悅心情。

9、“癡”與課文第一段哪句話相呼應?寫出作者什么心情?

與開頭“獨往湖心亭看雪”相呼應;寫出了作者超然脫俗的性格和清高與孤傲的情懷。

10、結合全文來看,本文在表達方式上有什么特點?

以記敘開頭,以議論結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靜中有動,寂中有聲。

11、量詞“痕、點、芥、?!钡淖饔檬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出了視覺的移動,使人感嘆人在天地間,不過是滄海一粟,同時使畫面有如一幅水墨畫,增添無窮美感,體現(xiàn)了作者煉字的功力。

12、按課文內(nèi)容填空:

(1)看雪的時間: 凌晨; (2)看雪的地點: 湖心亭;

(3)看雪的人物:我及在湖心亭上碰到的兩人;(4)看雪的氛圍:寂靜、空曠、混沌、孤獨的氛圍;

(5)看雪的方式:劃一小船獨往; (6)看到的雪景: 白茫茫一片。

13、 作者在亭上與人相遇飲酒共話的情景,與下列詩句中哪兩句相似( B )

A.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B.酒逢知己千杯少

C.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D.君向瀟湘我向秦

14、古往今來詠雪的古詩文極多,請摘錄幾聯(lián)。(不少于4聯(lián))

①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②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③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④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理解性填空

1、點明時間地點及當時環(huán)境的句子是: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2、描寫雪景的句子是: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3、點明作者偶遇知音的驚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4、以舟子的喃喃之語收束全文的句子是: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八、課文內(nèi)容理解。

1、“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币痪鋵懗隽耸裁匆饩?此句在全文結構上有何作用?想一想這句中“絕”字的妙在何處?

①路無行人,天無飛鳥,天寒地凍,萬籟俱寂的意境。 ②作用:為下文“獨往湖心亭看雪”作鋪墊。 ③一個“絕”字,從聽覺入手,描繪了一幅人鳥受凍,悄然無聲,不敢外出的寒冬靜默圖。2、“獨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獨”字有什么表達作用?

映襯出環(huán)境的幽靜、空曠,表現(xiàn)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癡”(不同凡響),為下文作伏筆。

3、“天與云與山與水”連用三個“與”字寫出了什么景象?

顯示了天空、云層,山巒湖水混濛一片,舉目皆白的景象。

4、“與云與山與水、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边@些詞對表達中心有何作用?

副詞、數(shù)量詞的使用,于微觀中顯出宏觀,把鋪天蓋地的雪景烘托而出,寫出了視覺的移動,使人感嘆人在天地間,不過是滄海一粟。

5、“強飲三大白而別”、“拉余同飲”兩句中“強”和“拉”二字表現(xiàn)出人物什么感情?

“強”表現(xiàn)作者的喜悅和豪爽心情;“拉”表現(xiàn)客人的喜悅心情。

6、哪些動詞表現(xiàn)作者的“癡”? “癡”與課文第一段哪句話相呼應?寫出作者什么心情?

①拏、擁、往、看 ②與開頭“獨往湖心亭看雪”相呼應 ③寫出了作者超然脫俗的性格。

7、作者引用舟子的話有什么用意?作者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語來收束全文?

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話包含了對“癡”字的贊賞,作者的確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襯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驚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虛此行,深夜賞雪,收獲頗大,印象極深。

②畫龍點睛,深化意境。對此迷人雪境,“癡”情人不只“我”一個,這也是一種巧妙的側面烘托。

·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連下了好幾天,湖中行人,飛鳥的各種聲音都消失了。這一天晚上八點左右,我撐著一葉扁舟,穿著細毛皮衣,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觀賞雪景。湖上冰花一片彌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見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長堤在雪中隱隱露出的一道痕跡,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船上米粒般的兩三個人罷了。

我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著氈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里的酒燒得滾沸。那兩個人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在湖中怎么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閑情雅致)的人呢!”(他們)邀請我一同喝酒。我盡情喝了三大杯后告辭。(我)問他們的姓氏,原來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時候,船夫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癡情(于山水),還有像您一樣(甚至比您更)癡情(于山水)的人呢!”

(附全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

我將本文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1.積累一些文言詞匯,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復誦讀,并背誦

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寫,掌握并運用白描手法。

針對目標,我設置了如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1.導語;

2.展示教學目標

3.學生介紹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

4.朗讀課文,對照注釋疏通文句,整體感知文意(這里包括教師范讀、學生自讀、教師正音、學生自主學習借助注釋疏通文句、小組討論,質(zhì)疑、學生教師答疑、檢查自學);

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這里包括學生質(zhì)疑,學生老師答疑,小組討論,教師總結形成板書);

6.師生共同品讀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學習白描手法(這里包括對白描手法的介紹,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

7.總結語。

回顧這節(jié)課,我覺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總結反思如下:

1、成功的地方在于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xiàn)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提出什么問題,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如在讀、議、品的環(huán)節(jié)里,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tǒng)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為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xiàn)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如在學生讀得有滋味時,老師也參與他們的朗讀。學生讀之后自己再讀,把自己當作了學生參與到學生朗讀中,學生再反過來評老師的朗讀,從學生的評議中,我巧妙地指導了學生的朗讀。這樣教師轉(zhuǎn)變角色,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這種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范,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

2、對文中重難點的把握要到位,深入??梢哉f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把握還可以,但是對本文寫作上的特點出力不到位,使學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將記敘、描寫、抒情 三種表達方式融為一體,體現(xiàn)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我只是給學生總結了出來,沒有讓學生先感知一下,讓學生去總結,理解會更深

一等獎公開課初三語文教案精選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了解小說中刻畫人物性格時運用的主要方法。

2、態(tài)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3、道德情感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和心理素質(zhì)。

【重點】

了解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

【教法】

探究討論法。

【教學模式名稱】

讀、悟、賞教學模式。

【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教學內(nèi)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導入導入課題??谑鰧а园鍟n題。明確學習重點。聽觀看畫面。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標出生字生詞。欣賞畫面。讀自由朗讀。要求:模仿錄音、語氣、語調(diào)。正確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悟把握中心。要求:準確理解文章中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純粹的金錢關系”。討論回答。并質(zhì)疑組織學生討論質(zhì)疑。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小組討論、合作、交流。賞欣賞本文精彩優(yōu)美的語言,體會作者的用意。充分鼓勵學生,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大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小結找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獲。教師結語。先聆聽學生談,然后教師結語。談談自己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于勒:窮富

“我”錢

菲利普夫婦:自私、冷酷、貪婪、虛偽

趕他、盼他、見他、躲他

【教學反思】

通過對學生的自主探究的學習學生們的閱讀賞析能力得到了鍛煉,但個別學生對主體的挖掘尚在提高有待以后經(jīng)常訓練。

一等獎公開課初三語文教案精選篇5

[教學目標]

1、掌握小說故事情節(jié),理解作者構思的巧妙。

2、疏理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變化,揭示小說主題。

3、通過文章主題的挖掘,感受當時社會的道德和價值取向。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故事情節(jié),疏理文章中人物的變化。

難點:結合現(xiàn)實社會、自身生活經(jīng)驗理解小說的主題。

[教學設想]

學生對學習小說大都有較濃厚的興趣,他們很關注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人物的命運,看過小說之后印象較深的就是故事情節(jié)和主要人物的命運結局。教師關鍵要引導學生從分析情節(jié)入手,把握人物形象,領會作品的豐富內(nèi)蘊。在分析人物性格時,力求創(chuàng)設情境,要抓住一個“變”字,通過變化的對比,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思維的能力、概括的能力,用現(xiàn)代人的思想觀念創(chuàng)新、多元評價作品的主題,領會其匠心獨運的藝術構思,認清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金錢觀、人生觀、價值觀。本課適宜采用啟發(fā)式、討論式、誦讀式等方法進行教學。這有利于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欣賞水平的提高。

[教學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跳讀課文,感知內(nèi)容及故事情節(jié),把握文章主題。

第二課時:

通過人物的行動、語言、心理描寫,掌握塑造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手法;掌握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設備]:

投影儀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課

以鄭智化的flash動畫《蝸牛的家》引入,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入本文。

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有關小說中“我”的主要情況。

2、摘錄文學常識:莫泊桑。

3、回顧小說的相關知識,提示學生閱讀小說的方法。

4、跳讀課文,攝取信息。

從故事情節(jié)入手,分析情節(jié)的變化,掌握故事情節(jié)的層次。即:

盼于勒贊于勒見于勒躲于勒

和作探究:

1、以故事情節(jié)入手,分析人物的變化。

揮霍無度經(jīng)商發(fā)財窮困潦倒

趕于勒盼于勒見于勒躲于勒

2、再讀課文,找出菲利普夫婦對于勒前后的不同方面的變化。

態(tài)度上:

稱呼上:

分析“變”與“不變”

變的:(1)于勒的經(jīng)濟地位在發(fā)生變化。

(2)菲利普夫婦的態(tài)度和稱呼在變。

不變的:菲利普夫婦的觀念沒變,即:金錢至上的觀念沒有改變。

提示主題:

直接原因:菲利普夫婦的金錢至上(認錢不認人)的觀念。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人與人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對聯(lián):

十年思盼,天涯海角,同胞好似搖錢樹

一朝相逢,近在咫尺,骨肉恰如陌路人

以法國著名作家左拉的評語來揭示文章主題。

質(zhì)疑解惑:

1、學生針對文中不理解的問題說出來,大家共同探究分析。培養(yǎng)語文概括能力。

2、教師也可以提問:

A、文中的主人公是誰?

B、文章為什么要采用第一人稱來寫?

C、于勒的兩封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八、課內(nèi)小結:

鼓勵學生自我進行課文的總結。

九、課外延伸及作業(yè)

1、如何看待親情、友情甚至愛情與錢間的關系。

2、作業(yè):

A、分析人物形象。

B、找出環(huán)境描寫及分析作用。

C、課外片段訓練:

于勒富有歸來時:

父親和貧窮的于勒相視時:

2017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