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九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教案
2024九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教案匯總5篇
學習課文可以幫助學生培養(yǎng)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提高學生的思維敏銳性和創(chuàng)造力。學習課文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2024九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教案,供大家參考學習。
2024九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教案精選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深入剖析人物內心活動,了解小說主題;
2、探究小說的喜劇性與悲劇性,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表演和討論等方式來分析探究人物內心世界,了解小說主題;
2、結合現實生活,樹立正確的讀書觀與價值觀。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了解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同時樹立正確的讀書觀與價值觀。
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對于小說的學習已經不陌生了,對于故事情節(jié)的梳理、人物形象的分析、寫作手法的探究也是駕輕就熟。但雖然他們的認知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情感世界也很豐富,有了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可是對小說的主題挖掘上還是有所欠缺,不能認識范進及范進那個時代的悲劇性。而且九年級的學生即將面臨中考,這是決定前途命運的時候,那種無助與渺茫感使一部分同學對學習產生了懈怠,因此有必要讓學生通過學習了解小說的深刻內涵,形成正確、健康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對人物內心的剖析,了解小說主題;
2、結合社會現狀分析范進的心理活動
難點:小說的悲劇性與喜劇性的探討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引出本節(jié)課文內容
范進中了舉人,高興得瘋了,他的丑態(tài)在作者的描述下,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一位既可憐又可悲的人物形象。這節(jié)課我們將繼續(xù)走進人物的心靈,了解小說所要表現的主題。(板書課題)
二、走進范進,了解人物內心世界
1、當范進看到報帖時,他說了一句:“噫!好了!我中了!”為什么說“中了”就“好了”呢?在這一瞬間,范進想了些什么,你能說出他的內心活動嗎?
(先請學生說一說,然后讓學生演一演,模仿范進的口吻,以第一人稱來演出人物的內心獨白)
2、范進的“瘋”病治好了,他就有官做了,試想一下,他會如何做官?
(請深入范進的靈魂,代他說說他的“為官”之路)
三、合作交流,探究小說主題思想
4、魯迅說過:“悲劇就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就是把無價值的東西展示給人看。”那么,范進中舉是悲劇還是喜劇?他“中了”真的“好了”嗎?請同學們分組討論。
(明確:范進喜極而瘋是一場喜劇,理由是:
(1)文中寫范進發(fā)瘋和胡屠戶打嘴巴都運用了夸張手法;
(2)揭露了當時士人熱中功名的丑惡靈魂和市儈的趨炎附勢的嘴臉;
(3)范進終于清醒過來,結局圓滿。
范進喜極而瘋是一場悲劇,從人物命運的角度說這是一場悲劇,把一生浪費在科舉考場中,是范進的人生悲?。话阎R分子束縛在科舉制度的框架內,扼殺他的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靈魂是國家民族的悲劇)
5、文章著重刻畫范進的癲狂丑態(tài)及眾生相,是什么目的?
(明確:是作家對腐朽的科舉制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范進、胡屠戶、張鄉(xiāng)紳等人的無情揭露和諷刺,抨擊和鞭撻,輕蔑和否定,是作家憤世嫉俗的感情。)
6、小結:瘋了的范進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清醒后的范進。他時來運轉,得到眾人的簇擁,得到了精神和物質上的滿足,而且,他的靈魂已經扭曲,他會變本加厲,把這些年的貧窮和屈辱加聚在老百姓身上,會成為封建統(tǒng)治者的走狗。這才是最荒謬的。這樣的現實、這樣的社會、這樣的制度、這樣的人生、這樣的民族心態(tài),這不僅僅是范進一個人的悲劇,而是那個時代的悲劇,民族的悲劇。一個民族的知識分子,應該是這個民族思想上的靈魂,這個靈魂被窒息扼殺,這個民族也就沒有了生機,沒有了希望。
四、拓展延伸,樹立正確價值觀念
那么,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你覺得怎樣讀書才算是真正的“好”,你想給范進一點忠告嗎?請以“范進,讓我告訴你”為開頭,寫一段話,奉勸范進該如何讀書、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給學生五分鐘的時間,寫一段話,來談談自己的讀書觀、人生觀)
(師:是的,讀書不應該是為了一己私利,為了謀求榮華富貴,而應該讓情操得到陶冶,修養(yǎng)得以提高,讓視野得到拓展,才能得以增加,能為國家、民族做出貢獻,讓自己的人生有價值!親愛的同學們,希望你們會讀書、讀好書,成為國家的棟梁,民族的希望!)
五、布置作業(yè),課后深入思考探索
1、小練筆:假如范進沒有中舉,他該怎么辦?請發(fā)揮想象,寫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2、課后閱讀魯迅的《孔乙己》,將范進與孔乙己比較,探究人物形象的異同。
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是第三課時,第一二節(jié)課了解了故事情節(jié)、分析了人物形象、把握寫作手法。此節(jié)課通過對范進的內心活動的剖析,來探究作品的主題,期望挖掘更多更深的思想內涵,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有正確的讀書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說‘中了’就‘好了’”?讓學生揣摩范進的內心活動,再通過范進的“為官”之路的分析,看到他被扭曲的靈魂,再探討“‘中了’真的‘好了’嗎?”來分析范進中舉的喜劇性與悲劇性,揭示小說主題,抨擊、鞭撻封建科舉制度對于個人、社會、民族的悲劇性。在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又問,如何讀書才是真正的“好”?自然過渡到當今社會我們如何讀書,如何樹立正確人生觀與價值觀方面的認識。這樣一線貫穿,思路很明確,而且層層深入,幫助學生很好的了解文章思想內涵,并滲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課上,我采用了說和寫結合的活動方式,說有表演內心獨白,有合作探究與交流;寫分課內練筆與課外練筆。這些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分析探究中獲得收獲。
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們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特別是在樹立正確的讀書觀上,學生們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分別從讀書的目的與價值上來發(fā)表看法,并結合當今社會現實,認為讀書是為了陶冶情操、提高修養(yǎng),是為了增長見識、拓寬視野,讀書不應該死讀書,要培養(yǎng)能力,要為社會做出貢獻、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這些健康、積極的觀點,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讀書觀與人生觀價值觀。
2024九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教案精選篇2
教學主題:
賞析古代白話小說之諷刺藝術
教學內容及分析:
本文主要內容是范進中舉前后主要人物范進的變化對比、胡屠戶對待范進的不同態(tài)度的敘寫,表現當時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對讀書人及社會的深遠影響,世態(tài)人情,揭示其腐朽。對比與夸張充分諷刺了人物與社會。
教學對象及特點:學生對科舉一知半解,主要是金榜題名等知識,前面學的《故鄉(xiāng)》提到過中舉,而對科舉的負面毒害了解不多。對小說三要素掌握較好,但獨立分析的能力較差,人物形象的刻畫方法基本濱握,對比手法在《故鄉(xiāng)》中能理解,在本文要讓學生能運用。諷刺手法藝術是小說的一種重要特色,要在閱讀與分析及表演中體會。
教學目標:
1、了解常識及基礎知識
2、理清情節(jié)概括大意,領會理解作者運用對比夸張諷刺刻畫人物形象。
3、充分認識到科舉制對知識分子的毒害和封建社會世態(tài)炎涼,珍愛當下美好。
教學重難點:
目標2、3
教學方法:
課件填表對比、賽讀與課本劇表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人人生三大幸事之一:金榜題名及相關的故事引入本課教學
二、預習展示
先讓學生展示,引導學生從二個方面展示:一是常識與生字生詞;二是主要內容即故事概括
三、整體感知
1、讓學生先速讀,再交流,再說一說
2、以中舉為線索,理清故事清節(jié)
四、賞析人物
側重于人物的夸張與對比的理解與運用
對比填表:范進胡屠戶
表格略
五、精彩重現
情節(jié):范進中舉發(fā)瘋
先找出,個人讀,以小組為單位賽讀
此片斷課本劇表演以小組為單位比賽
六、類文拓展
練習冊《周進中舉》
七、小結作業(yè)
1、師生共同回顧重難點,放一放“電影”
2、寫一寫課后“讀讀寫寫”
楊柯
2024九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教案精選篇3
教學目的
1、熟讀成誦,理解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寫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并領會本文敘事、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2、了解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進步的政治主張。
3、理解整句與散句結合,使文章既和諧又富于變化的語言,讀起來瑯瑯上口。
4、掌握重點字詞的意思。
教學重點
1、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寫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及記事、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合的寫法;
2、理解整句與散句結合,使文章既和諧又富于變化的語言,讀起來瑯瑯上口。
教學難點
了解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進步的政治主張。
課前準備
1、制作課件。
2、學生收集與岳陽樓相關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誦詩導入
1、展示詩歌杜甫的《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2、學生誦讀詩歌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3、導入語
事實上,除了李白杜甫在岳陽樓留下的我們讀到的這兩首名詩,古往今來,遷客騷人為洞庭湖壯麗的景觀書寫了浩如煙海的千古絕唱,岳陽樓上更是題滿了文人的詩詞歌賦。但是面對前人熠熠生輝的文字,宋代的范仲淹卻另辟蹊徑,用神來之筆使岳陽樓再放異彩,使他的名篇《岳陽樓記》從此名于世,傳于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聽讀課文,感知內容
1、聽朗讀,感知課文。
2、理解文章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師在學生朗讀結束以后提問:作者洋洋灑灑寫了這么一篇文章,究竟要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用課文原文回答。
3、學生在理解文章表達的感情基礎上齊讀課文,要求讀出文章的感情。
三、品讀課文,理解內容
1、析文章結構,領會文章寫法
[點撥]板書
(一)交代,寫作緣由——敘述;
(二)描寫岳陽樓景色——寫景抒情;
(三)表達自己的胸襟抱負——議論。
2、賞文章美景,體會文章語言
(1)岳陽樓的景色是怎樣的?文章共幾處寫了岳陽樓的景色?分別是從哪些方面去寫的?
[點撥]全文共寫了三處景色:一處是課文第二段描寫洞庭湖的景象;二處是課文第三段想象陰天岳陽樓的景象;三處是課文第四段想象晴天岳陽樓的景象。
(2)作者為什么要描寫洞庭湖煙波浩淼的水勢,又要想象一陰一晴兩幅畫面?
[點撥]通過描寫洞庭湖景色的陰晴變化,引出遷客騷人一憂一喜的兩種心情,為后面表明自己的志向作鋪墊。
3、探文章思想,理解文章主旨
(1)“以物喜,以己悲”是人生的兩種情景,你對此有什么看法?你是贊同還是反對?為什么?
(2)作者對“以物喜,以己悲”又是怎樣的看法?表達了怎樣的志向?
[點撥]作者上追古仁人之心,提出了與“遷客騷人”不同的看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進亦憂,退亦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即不計較個人得失,心憂天下,吃苦在前,享樂在后。同時表達了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志向。
四、課文延伸,拓展提高
1、你還知道在我國歷史上哪些人是憂國憂民的楷模?請舉出他的類似“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思想的一句名言來。
2、今天我們如何評價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
五、課堂小結,作業(yè)布置
1、小結語
本文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畫意、詩情、理趣溶為一體,不但給予我們美的享受,而且范仲淹那博大的胸懷,崇高的思想境界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讀這篇文章,我們好像站在岳陽樓上,那浩瀚無涯的洞庭湖水,給予我們恢宏的氣勢,也給予我們一種責任。就讓我們點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時代天空的一角,做一個個當代的范仲淹吧!
2、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仿照課文3、4兩段,寫一段100字左右的即景抒情的文章(可以嘗試用文言文創(chuàng)作)。
2024九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教案精選篇4
【學習目標】:
1、激發(fā)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文的興趣,提高在比較中鑒賞詩文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的能力,進入詩文意境。
3、體會詩與散文兩種體裁的異同點。
【教學重點】:
1、激發(fā)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文的興趣,引導學生初步把握賞析詩文的方法。
2、體會詩與散文兩種體裁的異同點。
【教學難點】:
1、激發(fā)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文的興趣,引導學生初步把握賞析詩文的方法。
2、體會詩與散文兩種體裁的異同點。
【教學方法】:
通過對比分析,提高學生學習和鑒賞古詩文的能力。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內容及教學步驟】:
第二課時
一、復習并導入新課:
1、檢查背誦《詩兩首》。
2、《岳陽樓記》作者簡介:
袁中道,明代文學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萬歷進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長愈豪邁。與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時稱三袁,同為公安派。其績稍遜于宏道。反對復古擬古,認為文學是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天下無百年不變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寫性靈。晚年針對多俚語纖巧的流弊,提出以性靈為中心兼重格調的主張。
二、感知課文:
1、請學生根據課文注解,理解課文內容。
提示:第一段寫洞庭湖水奇的原因;第二段寫作者由洞庭湖上風景變幻而引發(fā)自己的的聯(lián)想和感慨。
2、根據課文回答問題:
(1)、洞庭湖水勢浩大的原因是什么?(即“所以奇也”的原因)
提示:袁中道的文章用知識為我們客觀準確地回答了此問題,他在文中談到如此盛大的水勢,是由以下幾種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九水”,九條江的水匯集了,才有湖的規(guī)模。
第二,是長江的水奔騰而來。
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擋長江的水勢,水面擴大了,才“澄鮮宇宙,搖蕩乾坤八百里。”
第四,岳陽樓正好在“江湖交會之間”,因而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之變態(tài)”。
第五,樓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觀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為奇”。
第六,在岳陽樓上看水比較少一點,但有“君山妖蒨”彌補了缺陷。
第七,如果沒有君山,“莽莽洪流”一覽無余,比較單調;有了君山,就富于變化了。
結論是:岳陽樓的景觀之美,就在于“得水而壯,得山而妍也?!?/p>
(2)、找出文中表明作者因景變而發(fā)生感情變化的句子,對于這情感的變化,你有什么看法?
明確:予始四望慘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
提示:作者居然因為風景變幻而哭將起來,可見不但感情容易激動,而且對感情相當放任。這種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學自矜自持、喜怒不形于色蔚為風氣的時代,明清小品作家敢于表述自由的性靈,正是其可愛可貴之處。
(3)、作者在文中還聯(lián)系了哪些歷史人物?有何用意?
明確:作者在文中還聯(lián)系了宋朝藤子京、范仲淹,聯(lián)系了修建岳陽樓的藤子京因在官場上受到打擊而在賓客間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其流傳千古的《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p>
提示:用這樣的聯(lián)系來對照自己當時的人生經歷,表現自己的人生感慨。袁中道認為藤子京不應該哭,因為他已經在中央朝廷為著名的諫議,用不了多久,就該有政績可報了,如此境遇,“有何可哭?”而像自己這個樣子,四十多歲了,頭發(fā)都白了,還沒有為保衛(wèi)國家作出什么貢獻;遭逢兄長病故,加上飄零異鄉(xiāng),又是面對“寒雁一影”這樣的遭遇,“是則真可哭也,真可哭也!”他這不僅是為自然現象而哭,更是為個人政治遭遇而哭!他這種敢哭敢笑的個性追求,即他文學創(chuàng)作中一追求的“獨抒性靈”。
三、對比閱讀,拓展延伸:
(師生共同討論探究)
1、孟浩然、袁中道表達的思想境界與杜甫、范仲淹有什么不同?
提示:杜甫、范仲淹總是把自己個人的命運、親朋離散、老病異鄉(xiāng)和遠在視線之外的戰(zhàn)亂(戎馬關山)、國家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表達出了宏大的思想境界。而孟浩然、袁中道的詩文只限于自己個人的政治命運,思想境界很狹小。
2、從袁文中看,袁中道實地游歷了岳陽樓,而據考證,范仲淹當年并未到岳陽,只是參照家鄉(xiāng)太湖和有關詩文資料,調動想象,寫成了這篇散文(參見汪曾褀《蒲橋集·湘行二記》,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那么--
(1)、是否由于上述原因,袁中道描寫的洞庭湖和岳陽樓的景觀比范仲淹筆下的更為細致具體?
明確:相比之下,袁的文章是更為具體,不過詩意性不強,客觀性很強,如文章中明確點出在枯水季節(jié),洞庭湖并不怎么宏偉,不過像一匹綢緞而已,這表現出了散文的寫實性、知識性趣味;而范的文章想象很豐富,已經盡可能強化了詩意,詩化的抒情風格很明顯。
(2)、范文的借景抒情、借景言志是否勝過了袁文,為什么?
提示:是的,范文大大勝過了袁文。在范文中,因為豐富的想象,意境也十分開闊(它立足于國家命運,而非個人沉?。?,再加上其文中人格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所以范文極大地表現了散文感情化、抒情化的特點,自然他文章借景抒情、借景言志就勝過了袁文。
3、對比所學內容(本課《詩兩首》、杜甫《登岳陽樓記》與本課《游岳陽樓記》、范文《岳陽樓記》),歸納概括詩歌與散文的異同。
提示:
(1)、詩言志,“志”是獨特的情感世界、個人的感情,甚至兒女私情,哪怕像周邦彥、柳永那樣的離經叛道的感情,都是可以充分抒發(fā)的。而文以載道,文章的社會功能,比詩歌嚴肅得多,也沉重得多。“道”則不是個人的,而是主流的,是道德化的,甚至是政治化、規(guī)范化的意識形態(tài),它滲透著作者對情感理想的追求。所以在散文中,人格往往帶有理想化的色彩。
(2)、歌與散文的“意”,也就是內容,沒有什么區(qū)別,不過就是形式不同而已。如果內容是米,散文就是把米煮成飯,詩歌就是把米釀成酒。飯沒有改變米的形狀,而酒把米的形狀和質地都改變了。詩歌是想象的,變異的,而散文則比較寫實。
【課堂小結】:
通過古代詩文的對比學習,我們感受到了古代詩歌與散文的不同文化魅力,相信這樣的魅力將吸引我們同學不斷探究祖國燦爛的文化瑰寶。同時,老師也希望同學們能汲取前人文化精髓,巧妙運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像古人那樣,“我手寫我心”,不斷地創(chuàng)作出令人賞心悅目的佳作。
【作業(yè)布置】:
1、完成課后“閱讀練習·探究”。
2、完成《伴你學語文》P50--P51第一、二、三、四題(作業(yè)本)
【板書設計】:
散文一篇:(散寫實)
游岳陽樓記 袁中道
第一段:洞庭湖水奇。
第二段:景色變壞,心情變糟,追溯古人,涕淚而下。
2024九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教案精選篇5
教學目標
1.能正確劃分詩的節(jié)奏、重音,飽含深情地朗誦詩歌。
2.識記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
3.理解飽含著詩人感情的具體形象。
4.體會詩人對祖國真摯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關鍵詩句的理解
2.理解飽含著詩人感情的具體形象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理解一、二兩節(jié)詩之間的關系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
2.討論法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交流表達愛國主義感情的詩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這些不朽的詩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愛國志士發(fā)自內心的呼喊。今天,我們來學習同一題材的現代詩歌名篇《我愛這土地》。(板書:我愛這土地艾青)
二、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郁??箲?zhàn)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建國后,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fā)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三、解題,背景介紹
詩的題目是《我愛這土地》,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對土地的熱愛,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詩中出現最多的兩個意象之一(另一個是“太陽”)?!巴恋亍毕笳髦B(yǎng)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對“土地”的熱愛,是艾青作品詠唱不盡的旋律。
本詩寫于1938年11月,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堅定地匯入民族解放斗爭的洪流中,成為時代的“吹號者”,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愛國詩篇。
四、朗讀指導
自由體的新詩,不同于舊體詩,字數、停頓、押韻沒有嚴格的限制。隨感情的表達句子可長可短,字數可多可少,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因此,我們在讀現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節(jié)奏、停頓,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培養(yǎng)自己的語感,理解詩歌所描寫的對象、運用的表現手法,更準確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詞語的重讀與否,主要是由詩歌的情感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能鮮明的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括中心語、修飾語,都應該重讀。
第一步:聽錄音或教師范讀;
第二步:用符號劃分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參考: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第三步:學生自由朗讀,探討本詩的感情基調:悲愴而深沉;
第四步:朗讀練習,推薦2—3名讀的好的同學在班上朗讀;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別齊讀;
第六步:全班同學集體朗讀;
第七步:背誦全詩。
第二課時
一、概括兩節(jié)詩的內容
第一節(jié)詩以一只鳥兒眷戀土地作比,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摯愛。第二節(jié)詩一問一答,直接抒發(fā)了“我”對“這土地”的熱愛之情。
二、賞析第一節(jié)詩
1.結合寫作背景,準確理解鳥歌唱的“土地”“河流”“風”“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義。
回答:“土地”就是繁衍養(yǎng)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昂恿鳌薄帮L”代表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黎明”預示著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qū)。
2.詩中三個“這”字所指代的分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三個“這”字分別指代后半句的中心語“土地”“河流”“風”和“黎明”?!斑@”字與題目中的“這”字呼應,強化了“鳥”與“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的關系,突出了鳥兒護衛(wèi)祖國的主動性,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之情。
3.鳥兒歌唱的“土地”“河流”“風”的前面分別有“暴風雨所打擊的”“悲憤的”“激怒的”這些修飾語,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這些修飾語限定語豐富了意象的內涵,突出了鳥兒的“愛國者”“吹號者”的形象:歌唱“暴風雨所打擊的”“土地”,即是雖然祖國大地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正遭受苦難,做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勢單的鳥兒,卻勇敢地護衛(wèi)著生于斯長于斯的祖國,不但不會棄之而去,而且為它的解放加油吶喊;歌唱洶涌著“悲憤的”“河流”,吹刮著“激怒”的“風”,就是在為中國人民滿懷悲憤滿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斗爭而呼號禮贊,目的是等到“無比溫柔的黎明”來到的那一天。
4.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這只“鳥”歌唱至死,最后“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對此應如何理解?
回答:“嘶啞”表達了歌唱不已,真情無限的情懷;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千難萬險,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這只“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后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這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中,一以貫之的乃是“鳥”對土地執(zhí)著的愛,實際上寄寓了詩人愿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決心。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5.詩人將自己虛擬成一只鳥來表達強烈地愛國之情,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回答:詩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鳥”虛擬,“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為祖國獻身的愿望。這種寓情于形象的描寫,不僅有助于感情的抒發(fā),也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感。
三、賞析第二節(jié)詩
問:第二節(jié)詩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與第一節(jié)詩是會么關系?談談你的理解。
1.揭示全詩主旨。2.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的情狀,托出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3.最后兩句也是全詩的精華,它是那個苦難的年代,一切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種愛刻骨銘心,至死不渝,不僅來自詩人內心深處,更是全民族普遍的愛國情緒的濃縮。艾青以這兩句詩,抒發(fā)了那個時代華夏兒女共同的心聲。
如果說第一節(jié)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jié)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因果關系的一問一答,是愛國者目睹滿目瘡痍的祖國,愛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憤表情的特寫。在這一節(jié)里詩意得到了提煉和升華。
這兩節(jié)詩都飽含著詩人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和無盡的熱愛之情。就詩的感情發(fā)展而言,第一節(jié)蓄勢,第二節(jié)感情的迸發(fā),感情的升華。詩意層層遞進。
四、學生自行總結本節(jié)課的收獲與疑問(每小組選一人,班上交流)
注意被傳誦的名句:“為什么我的眼里長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五、板書設計
我愛這土地
艾青
鳥←──—假如────────我
歌唱 愛
∣ ∣
──→土地(祖國)←────—
六、課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鳥,聯(lián)系我們今天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你會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試一試,相信你會比例子仿寫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清脆的喉嚨歌唱:這高峽出平湖的山峽大壩,這可上九天攬月的神舟飛船……
2.閱讀理解并背誦劉湛秋的《中國的土地》,然后回答下列問題。
(1)用自己的話概括這兩節(jié)詩的內容。
(2)詩中( )一詞表達詩人對中國土地的贊美;( )一詞抒發(fā)詩人對中國土地的眷戀之情。
(3)如何理解“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這句詩?“微風下的湖水”和“一泄千里的長江”表達的詩意分別是什么?
(4)將這首詩與我們學過的《我愛這土地》比較一下,說說它們有什么異同?
七、作業(yè)布置
課后思考練習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