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語文學習 > 語文教案 >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時間: 曉芬0 分享

語文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質,使他們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和對他人言行的尊重和理解。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供大家參考學習。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1】

教學目的:

1.熟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的閱讀興趣。

2.品味寫景佳詞妙句,提高審美能力。

3.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情懷,把握課文的主旨。

教學重點:

1.培養(yǎng)學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由“景”釋“文”的能力。

2.學習本文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講授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發(fā)興趣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自古以來,許多文人墨客皆喜好山水,山水景物曾經引起他們無限的情思,也給我們后人留下了不少的傳世之作,大家回想一下,我們曾經學過了哪些山水作品?元朝吳桓贊曰“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今天就讓我們跟著作者吳均一起游覽富春江……

二、視聽范讀,劃節(jié)奏

三、讀美文

1.自由朗讀,感受節(jié)奏美。

2.配樂齊讀。

3.根據幻燈提示,譯讀美文。

4.小組合作研討,教師巡回指導。(參與學習)

5.反饋合作學習結果,小組推選代表展示。

注意:以下幾個句子的翻譯(學生不提不講)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風塵和霧氣全部都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樣的顏色。)

(2)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我乘船順江流飄蕩,任憑船兒時而往東時而往西。)

(3)夾岸高山,皆生寒樹。(江兩岸的高山上,長滿了常青的樹木。)

(4)負勢競上,互相軒藐。(山巒憑借高峻的山勢,爭著向上,相互爭著向遠處高處伸展。)

(5)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鷹那樣極想得到名利的人,看到這里的山峰就會平息追名逐利的心。)

(6)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也與黃昏無異。)

(7)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稀疏的小樹枝交織的地方,偶爾還可以漏出點陽光。)

6.作者是怎么評價富春江山水的?

(明確: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四、品美文

1.理清本文的結構。

2.精讀深思,細心品味。

(1)齊讀第一段,女生朗誦二段,男生讀三段,再次走進富春江,去領略奇山異水,并用“富春江的_______美,就美在,我從句讀出來的?!边@樣的句式說一句話。

例1:富春江的水美,美就美在水的清凈。我主要是從“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一句中讀出來的。

例2:富春江的水美,美就美在水流的激越。我主要是從“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這一形象的比喻句中感悟出來的。

例3:富春江的山美,美就美在山中充滿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主要是從“負勢競上”的山峰、“泠泠作響”的泉水、“嚶嚶成韻”的好鳥、“千轉不窮”的蟬和“百叫無絕”的猿等景物上看出來的。

寫水時抓住“清”這一特點從靜態(tài)的角度來寫,結合具體的事物來表現;而寫“急”這一特點時則從動態(tài)的畫面來寫,運用了比喻的修辭。前后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反映了江水的變化,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態(tài),從而突出了水的異。

寫山時作者先通過視覺的角度、運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靜態(tài)美轉化為動態(tài)美,不僅賦予山以生命活力,而且突出了山的高度。接著寫了山峰中的泉水、百鳥、鳴蟬、山猿,從聽覺上感受到了一首山林交響曲,使得整個山林變成了美妙的音樂世界,使人心曠神怡。最后補寫的山峰上的叢樹枝繁葉茂、長勢蔥蘢,給人以欣欣向榮充滿生機與活力感,在這“皆生寒樹”的高山之上,我們聽到的是那歡快的聲音,它們匯成了一曲對生命的頌歌,把這寂靜的山谷,變成了一個熱鬧、和諧、歡樂、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這些生命,這些生命給這山以無限生氣。又照應前文的“寒”字。這里從不同角度寫出了山的“奇”。

文中句式整齊富有變化,多用四言,間以六言并時而加上一些副詞,使行文靈活自如,又富有疏宕諧婉的節(jié)奏。如開頭“風煙俱凈,天山共色”以對句開端,勾勒出山水的形象氣勢。又如在寫動態(tài)水時用了“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兩個整齊的比喻句來形容水的急。在刻畫山的特點時更是選用了“泠泠作響,嚶嚶成韻”“鳶飛戾天者,望蜂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疏條交映”等講究對仗、聲律的句子來寫神奇的山峰。

(2)本文的寫作特點:

①句式整齊、音韻和諧,讀來瑯瑯上口,節(jié)奏感極強。(泉水激石,冷冷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②整散相間,別具一番參差錯落的韻致。(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

③形象生動,寫景文字精當凝練,有一種獨特的美。如: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夸張)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擬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對偶)

五、悟情趣

一切“景美皆情美”,作者在描述美景的過程中,流露出怎樣的情感或情趣?找出句子試著分析:

1.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表現了作者醉心于大自然的閑適、隨意、怡然自得、自在、愉悅)

2.鳶飛戾天者,望蜂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作者在厭棄世俗,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林中日光明暗的景致多么美妙!剛才還是樹木陰翳,光線昏暗,一會兒又能柳暗花明。從色的角度猶言明中有暗,暗中有明。這是明與暗的辯證法。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富貴中的人們自有他們的享受,但未必沒有煩惱;而遁跡山林的人,生活上固有種.種不便,但他們的快樂確實難以比擬的。體現了作者的高雅的志趣。用這種方式來結束課文,真是言有盡而意無窮。)

六、布置作業(yè)

課后完成《優(yōu)化設計》中的練習。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2】

一、教學目標: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3.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2.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三、預習要求:

1.解決生字詞注音;

2.看注釋、查工具書試翻譯課文;

3.查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四、教學課時:一課時。

五、教學流程

1.導入:

結合蘇東坡的詩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和本地東坡遺跡(惠州東坡亭、東坡小學等)導入。

學生自由發(fā)言,簡介東坡的生平、經歷、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疏通文意

1)解決生字詞讀音(叫學生讀、糾正、齊讀)

遂(suì)

寢(qǐn)

藻(zǎo)

荇(xìng)

2)朗讀課文,聽錄音糾正

3)解決重點詞語(投影)

欣然:高興地

念:思考、想到

相與:一起

遂與外人間隔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遂至承天寺

蓋竹柏影也

但聞屏障中尺一響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4)翻譯課文(學生提問,師生解決,強調重點,學生翻譯,對照投影)

3.研習課文

1)這篇文章運用了幾種表達方式?

明:敘述、描寫、抒情

2)敘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張懷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優(yōu)美

3)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作用?從中可看出這幅月夜圖有什么特點?

繪景修辭作用特點

月色積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橫比喻生動形象如臨其境皎潔、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5)文中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明: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4.板書設計

5.小結

《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yōu)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6.能力擴展:一切景語皆情語。

7.能力遷移:看圖寫景抒情。

8.作業(yè)

1)背誦《寄承天寺夜游》。

2)閱讀古詩《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結合作者的身世和寫作背景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fā)的情感。(自行查閱作者的身世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3】

教學目標

整體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感受文章中描寫月色語句的精妙

揣摩作者寫作本文時的心情

教學重難點:感受文章中描寫月色語句的精妙

揣摩作者寫作本文時的心情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學生說出關于“月”的詩句。聽王菲演唱的蘇軾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這首歌大家都比較熟悉,也知道《水調歌頭》是首詠月懷古的詞。同為一輪或圓或缺的明月,不同的賞月者卻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他們的筆下自然也就別有一番情致。因此在我國的古詩文中就有很多描寫到月亮的語句,如剛才這首《水調歌頭》中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我們非常熟悉的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等等。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候,不同的心境下對月亮也會有不同的感受。就如蘇軾,他在《記承天寺夜游》中抒發(fā)的月夜下的感受就與《水調歌頭》中的不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他的這篇游記《記承天寺夜游》。

二、破題了解

1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 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歲知書,十多歲傳文,一生文采風流。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

蘇軾生活的時代大興“新法”,改革之風大盛。由于他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被調離出京。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說他寫詩諷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獄。這就是當年有名的“烏臺詩案”(烏臺,指當時的御史府)。出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之后他幾經貶謫,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內徙的機會,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時年66歲。死后謚“文忠公”。

學生看蘇軾圖片,三蘇亭圖片

2 介紹寫作背景

元豐二年,蘇軾由于和當時主張革新、實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同,作詩諷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獄。后出獄,責授黃州團練副使。這是個有職無權的閑差,于是他在郡城舊營地的東面開荒種地,有時也游樂于山水,詠唱雄偉江山,感懷英雄人物,寫下了許多極其動人的散文和詞,如《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

《記承天寺夜游》記的是元豐六年十月,蘇軾和好友張懷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全文僅八十余字,描繪了在承天寺夜游時看到的月下美景。文章風格清麗、冷峻,而又不乏灑脫。

看承天寺圖片

三、聽錄音學朗讀

四、學生整體感知

1 .理解字詞

欣然:愉快的樣子。入戶,欣然起行。欲:想要。

念:想。與為樂者:共同游樂的人。遂:于是。至:到。

亦:也。相與:一同,共同。于:在。

2.理解全文

五、整體理解(學生四人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1、閱讀過全文,你覺得文中作者敘事、寫景、抒情都圍繞哪個字來寫,請說說理由。

明確:文中敘事、寫景、抒情都緊扣著”閑“字。入夜即“解衣欲睡”,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因“無以為樂者”就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兩人在夜深人靜之時竟興趣盎然地“步于中庭”,這些都可看出作者與懷民兩人都是“閑人”,只有“閑人”才有如此的閑情逸致,才會觀賞到如此美妙的庭院月景。

2、文中描寫庭院中的月色,著力表現了月色的什么特點,你覺得這段描寫好不好,好在啊里?

月色的特點可用“空明”來概括。這段寫月景寫得出主要在于1、比喻運用傳神:“積水空明”比喻庭中月光清澈透明,“藻荇交橫”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文中沒有出現“月”字,但兩個比喻卻使人感受到了無處不在的皎潔的月光。2、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積水空明”正面比喻月光,“藻荇交橫”卻是用竹柏倒影來側面烘托,二者結合創(chuàng)造出一個冰清玉潔的透明世界。

六、重點探究

蘇軾是被貶到黃州時寫下了《記承天寺夜游》你認為他當時的心境是怎樣的?你怎樣來看待他的這種心境?

元豐六年已是蘇軾被貶到黃州第五個年頭了,雖然耕種田地可以自我安慰,雖然有壯麗山河可游樂,卻仍感壯志未酬,心憂政事。這種心情從最后的兩個反問句便可體會。

月色與竹柏處處皆有,為何此處月光與竹、柏分外令人動情?原來只是因為有了作者和張懷民。因為兩人的經歷有相似之處:兩人同是被貶之人,雖有壯志,無法實現,只是“閑人”而已。自謂“閑人”反映了他胸懷憤懣又自嘲、自解的心態(tài)。

七、比較拓思

柳宗元被貶永州時,寫下了《小石塘記》,蘇軾被貶黃州時寫下了《記承天寺夜游》,同樣是被貶之人,同樣是寄情于山水之間,他們當時的心境有何不同?

柳宗元與蘇軾雖處于不同朝代,但他們在政治上的遭遇是相似的,在仕途失意時他們同樣選擇寄情山水也排遣愁懷、抑郁,但二者的心境還是有不同的。柳宗元在《小石塘記》中流露得更多的是他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內心的憂傷與悲苦,這從他對小石塘周圍環(huán)境的描寫中便可感受得到;而《記承天寺夜游》則不同,;蘇軾在抒發(fā)壯志難酬的憤懣的同時,還呈現出自嘲、自解的心態(tài),這從文中“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中可以感受得到,可以說蘇軾的心態(tài)要比柳宗元更樂觀一些。

八、總結歸納

主題思想:課文描繪了作者在承天寺夜游時看到的月下美景,抒發(fā)了他壯志未酬的苦悶心情。

九、課外拓展

作者與張懷民夜游承天寺,在文中對承天寺的月景作了精妙的描寫,試想象一下當時庭院中的景色和作者的心情,請根據其意境寫一段文字,描繪一下作者筆下承天寺的月景。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 、了解作者的有關情況,背誦短文《答謝中書書》。

2 、賞析景物描寫,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體驗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教學重難點:

感知景物描寫方法,體驗歸隱情趣。

教學準備:

幻燈機,錄音機,練習卡片。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樂事。今天這一節(jié)課我們就將一起閱讀南朝文學家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信,體會作者是如何將謝中書作為能夠談論山水的朋友,傳達自己與自然萬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悅。

二、知識檢測:

1 、文學常識積累

《答謝中書書》作者是(朝代)家、道教思想家、醫(yī)學家。字,號,丹陽秣陵人。有《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2 、解釋加點的詞語

五色交輝()曉霧將歇()

夕日欲頹()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三、合作學習

(一)題文探奇,整體感知

閱讀題目與文章內容,你有什么發(fā)現?不妨拿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

(此文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發(fā)端,接著便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表達作者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悅。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朗讀背誦,品味感悟

1 、聽讀。聽準讀音,聽清朗讀的節(jié)奏、語氣、語速等。

2 、跟讀。放一遍錄音,讓學生小聲跟讀。

以上通過伴樂朗讀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讓學生初步體會作者的感情。

3 、集體朗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4 、學生自讀。結合文下注釋或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方式:同位對譯,小組交流,并向全班質疑問難。)

5 、理清思路,用3~5分鐘背誦課文。

本文雖屬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為三部分,看看應該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間有何聯系?

結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學生自己背誦,然后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背誦競賽,看誰背的又快又準確。

(三)賞析寫景,體驗感情

1 、找出文中寫景的語句,體會作者寫景的特點。

提示從以下幾方面賞析:描繪的景物;寫景視角;境界特點;點睛之詞;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極寫山之高,水之凈,用筆洗練,俯視與仰視,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兩岸石壁…四時俱備”用平遠和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燦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fā)的生命力。

“曉霧將歇…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動景的描寫。通過描寫朝與夕兩個特定的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

2 、“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傳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數筆,描繪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畫卷,其間景物色彩燦爛,生命勃發(fā),靈動飛揚。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3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實欲界之仙都”言簡而意蘊。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從中發(fā)現無盡的樂趣,并深感自豪,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總結寫法,實踐體驗。

“寫景物,抓靈魂;多視角,傳實情?!?/p>

同學們根據這些寫景特點,自己動手寫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

四、達標反饋

1 、解釋加點的詞

俱備()沉鱗()競躍()復()

2 、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釋為“的”的一項是()

A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B 、實是欲界之仙都

C 、照以海濱之月。 D 、有牧童見之,拊掌大笑。

3 、文中描寫動景的句子是:

4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句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五、學習小結

今天學習的《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的一封信,雖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羅四時,兼顧朝夕,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具備,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學習它就是要學習作者高超的藝術筆力,學會鑒賞它的美學價值。培養(yǎng)自己熱愛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答謝中書書》賞析

(原文)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賞析)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景物曾經引起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無限情思。江南山水,有道是人間天堂,更是游人無限神往的地方。瞧,那好高好高的山啊,如劍,直刺蒼穹,與白云為伴;好清好清的水啊,如鏡,一窺到底,與沉魚為伍。兩岸的石壁,如刀削,似斧鑿,奇形怪狀。逢陽光直射,青黃黑白赤,色彩斑斕,蔚為大觀。樹林青翠,篁竹深綠,不論春夏秋冬,點綴著滿山秀色。臨近拂曉,白霧繚繞,如夢如幻;繼而如絮如帶,如煙如縷,疑為瓊宇仙境。最后霧紗不見,晨曦初現。猿猴在高樹啼叫,群鳥在叢林鳴唱,松濤陣陣,竹聲蕭蕭,滿山遍野,眾音繚繞。傍晚時分,紅日西沉,暮靄罩山,飛鳥歸林,猿猴息樹,山色蒼茫。這時,原來潛游在水底的魚兒終難耐寂寞,飛躍而出,水面上演繹著一曲曲空中芭蕾舞,一道道美麗的彩虹競相劃出。這真是人間的天堂!自從南朝謝靈運以來,再也沒有人能欣賞到這奇妙景觀了。

相關介紹: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南朝齊梁時期道教思想家、醫(yī)學家。齊時官至奉朝請,后去官,隱居于句曲山,設帳收徒,自號“華陽隱居”。梁武帝即位,屢加禮聘,不肯出。帝有大事,無不咨詢,時人稱為“山中宰相”,卒謚貞白先生,有《陶隱居集》。

謝中書,即謝微,字元度,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鴻臚(掌朝廷機密文書)。

《答謝中書書》知識點梳理

一、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號華陽隱居,南朝梁(朝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醫(yī)藥家被稱為山中宰相,著有《陶隱居集》。

二、重點字詞。

山川之美:的。談:談論,欣賞。交輝:交相輝映。青林翠竹:青蔥的樹木,翠綠的竹叢?!舅臅r】四季。具備:都。曉霧:早晨。歇:消散頹:墜落。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鱗,借代魚。 【競躍】爭相跳躍。競,爭相。實是:實在。 【復】再

與(yù):參與,這里指欣賞自康樂:從。

三、重點句子翻譯。

1。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

2。兩岸石壁,五色交輝:兩岸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

3。青林翠竹,四時俱備: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

4。曉霧將歇,猿鳥亂鳴: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

5。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

6。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三理解性默寫。

1、總領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2、俯視的句子:清流見底。仰視的句子:高峰入云。

3、平視的句子:。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4、描寫晨景的句子:。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5、描寫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6、對這幅清麗自然有聲有色江南山水畫贊美的句子:實是欲界之仙都。

7、表現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8、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四、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理清全文的結構。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掌握變換角度、動靜結合、以聲襯靜的寫景技巧,體會景物特點以及作者蘊含其中的情感。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感受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愜意之感。

教學重點:對寫景技巧的分析以及對作者情感的感悟。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愜意之感。

教學過程:

導語:

讓我們穿越時空回到南北朝時期,在一個日暮黃昏的時候,曲山腳下,翠竹掩映下的茅屋中走出一位白衣老者,他輕捻胡須,面對群山靜靜思索,這已經不知是第多少次的拒絕皇帝的召喚了。此刻他想到了當年做帝王之師時的點點滴滴,想到了這些年來國家每有大事皇宮的來信,想到了官場的步步驚心。。。。。。于是他轉身,揮毫畫了這樣一幅畫,畫上是兩頭牛,一頭埋頭于青草間,愜意自得,一頭被戴上了金籠頭,讓人牽著鼻子走。這幅畫隱晦的表達了他歸隱之意,他就是時人謂之‘山中宰相’”的陶弘景。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一篇被稱為“流動的山水詩”的小品文《答謝中書書》

一、 解讀學習目標

自主學習,能夠流暢的翻譯課文,理清課文結構。

合作學習,通過妙用詞語、變換角度、動靜結合、巧用修辭的角度分析景物特點以及蘊含于景物中的情感。

探究學習,體會文中蘊含的熱愛自然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親近自然歸隱山林的志趣。

首先我們進行自主學習,請大家根據課文的注釋翻譯文章大意,現在開始。

二、 疏通文意,理清結構

請同學們根據書下注釋翻譯課文。翻譯的比較準確,真正高水平的`翻譯是能終于作者的語言風格抓住文章的神韻,希望在課后反復的誦讀中我們也可以自己試著把它變成一篇風景美文, 趣味訓練一:我們是否可以將課文進行小變形,大家嘗試看看是否可以把一段文字根據內容變成多段。

請同學翻譯,明確文章結構為(總分總)

三、 小組合作探尋景物之美

本文主要描寫的對象時 山川 那么我們就去看看在作者筆下山川的魅力。

2、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 “妙用詞語” “動靜結合” “角度變換”幾個角度來分析景物描寫方法,體會景物特點,感受作者蘊含在景物中的特點

3、總結景物特點

妙用詞語 (板書小組合作結果,從詞語運用角度來解析分析出景物特點,總結出作者情感) 動靜結合 (板書小組合作結果,從動靜結合的角度分析景物特點,體會作者情感)

視角變換(從顏色的變換、時空的變換、視角的變換體會景物的特點,總結作者情感)

能夠總體的概括這么景物特點的詞是? 美 仙都 奇

文章中都是對景物的描繪,那么同學們能不能發(fā)現作者的影子呢,作者在干嗎?”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醉情山水對世俗生活的厭倦。

正如剛才同學們所說,在這樣的景色中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喜愛的愉悅的,甚至是沉醉的, 有沒有和他一樣的人?

四、 探尋作者內心世界

探求來信的內容。說明理由。

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中又有怎樣的感情?與高雅之士比肩的快樂。

2. 思考謝中書的來信內容

開放性交流,可以從不同的猜測中再次感受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結語:

世有淵明,生為菊花無憾也。世有嵇康 ,生為琴弦無憾也 。世有陶弘景 ,山水亦無也 。

1993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