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語文學習 > 語文教案 >

初三語文《愚公移山》課文教案

時間: 楚雯1870 分享

《愚公移山》是中國古代漢族民間傳說之一,選自《列子·湯問》,作者相傳是列御寇。 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初三語文《愚公移山》課文教案,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喔!

初三語文《愚公移山》課文教案

初三語文《愚公移山》課文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理解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寓意,掌握愚公精神。

(二)能力目標:文言文的誦讀;運用全面的、辯證的、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學習古代人民戰(zhàn)勝艱難險阻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

二、教學重點:理解本文寓意及愚公精神。

三、教學難點:培養(yǎng)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課時安排:

五、教學方法:討論法;問答法;講解法

六、教學設計與內容

第一課時

一、課程導入(3分鐘)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聽過“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句話呢?(生:聽過。)那我請位同學為我們復述一下這個故事。(生:這個故事講得是唐朝的大詩人李白,他小時候不喜歡讀書。有一天,乘老師不在屋里,便悄悄的溜出門去玩。他來到山下的小河邊,見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石頭上磨一根很粗的鐵杵。李白就覺得很納悶,就上前問她:“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么?” 老婆婆說:“我在磨針呢?!崩畎壮泽@地問:“哎呀!鐵杵這么粗大,怎么可能磨成細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就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聰明的李白聽后,再聯(lián)想到自己,感到非常慚愧,于是變轉身回到書屋努力學習。從此,他在心里牢牢的記住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fā)奮圖強,用功學習。)講得非常好。那你們知道這則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呢?(生:只要我們有恒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沒錯,這則故事告訴的正是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得這個道理,我想大家應該也做得到。好,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與這則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認真體會一下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

二、文學常識(2分鐘)

從文中注解①我們看到這則寓言選自《列子·湯問》,《列子》這部書中保存了很多的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我們今天所學的這篇《愚公移山》就是古代

寓言中的名篇,它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又帶有神話色彩,歷來膾炙人口。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鄭國人,戰(zhàn)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寓言:寓言這種體裁的特點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種比喻性的虛構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意味。

三、字詞(4分鐘)

下面大家先自由朗讀一篇課文結合文章注釋將不懂得讀的字注上音,如果注解中沒有,就先劃出來,等一下我們一起解決。??

大家都讀完了嗎?(生:讀完了。)那你們有哪些不會讀的字詞呢?(生: ??)(在這篇課文中以下字詞的讀音應提醒學生注意):

萬仞(rèn) 懲(chěng) 塞(sè) 迂(yū) 荷(hè)擔者 箕畚(jīběn)

窮匱(kuì) 亡(wú)以應 厝(cuò) 孀(shuāng)妻 齔(chèn) 叟(sǒu)

??(結合注釋解釋:塞:多音字,阻塞。 荷:多音字,扛。 亡:通假字,通“無”。 ??)

四、朗讀課文(2分鐘)

接下來大家一起朗讀一下這篇課文,看看這篇文章講的是什么故事?

??

五、疏通文意(8分鐘)

大家讀得非常好,大家讀完了這篇文章,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疏通整篇文章的大意。大家結合文章注釋看下文中有哪些字詞句是大家有疑問的,現(xiàn)在大家跟同桌互相討論,試著翻譯一下整篇課文。(??)

大家都看完了嗎?有沒有哪些字詞句在你們討論中沒能得到共識或不能讓你給理解的呢?(可能會有疑問,根據學生提出一一解答。)

因為這篇文章的字詞比較容易理解,我就不多說了,就請4位同學為我們翻譯一下這篇課文吧。(本文為自讀課文,全文大意由學生自己疏通,教師只從旁指點即可。)

【生1: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這兩座山)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的北面。

生2:北山有一個愚公,年紀將近有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進出要繞遠道,就召集全家來商量說:“我要和你們盡全力挖平險峻的

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的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地表示贊成他的意見。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像魁父那樣的小山都不能削減,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怎么樣呢?況且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紛紛說道:“把它們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于是愚公就率領挑擔子的三個兒孫,敲鑿石頭,挖掘泥土,用簸箕搬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也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寒來暑往,季節(jié)交換,才往返一趟。

生3:河曲的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憑你在世上這最后的幾年,剩下的這么點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鏟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 北山愚公長長地嘆息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能通達事理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不如。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啊??墒巧絽s不會再增高加大,還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生4:山神聽說了愚公移山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從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漢水的南邊,再沒有高山阻隔了。】(根據學生的翻譯,對于翻譯不到位的地方稍作解釋。) (在翻譯其間結合課后練習二分別點出一詞多義字“方” 、“且” 、“曾” 、“固” 、“亡”等。)

六、總結(1分鐘)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愚公移山》這篇文章,較完整的知道了整篇課文所敘述出的寓言故事。在下節(jié)課上我們將深入了解整篇寓言故事以及它所敘述的道理。對于愚公與智叟這兩位主人公也將作出詳細的解說,所以請同學們課后認真思考下這篇寓言通過愚公與智叟這兩位主人公向我們詮釋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初三語文《愚公移山》課文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初三語文《愚公移山》課文翻譯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這兩座山)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進出要繞遠道,就召集全家來商量說:我要和你們盡全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的.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地表示贊成他的意見。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像魁父那樣的小山都不能削減,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挖下來的泥土石頭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紛紛說道:把它們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于是率領挑擔子的三個兒孫,敲鑿石頭,挖掘泥土,用箕畚搬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也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寒來暑往,季節(jié)交換,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憑你在世上這最后的幾年,剩下的這么點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鏟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長地嘆息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能通達事理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不如。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啊??墒巧絽s不會再增高加大,還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山神聽說愚公移山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從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漢水的南邊,再沒有高山阻隔了。

初三語文《愚公移山》課文教案相關文章:

初三下冊語文《愚公移山》期末復習試題

九年級語文教學計劃5篇范文集錦大全

2022年初三語文必考知識點

初二下冊語文《愚公移山》試題

初三語文教學總結與反思

初三語文古詩文翻譯技法

初三語文古詩文言文知識點

1575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