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詩集》名篇摘抄賞析
《艾青詩集》名篇摘抄賞析
《艾青詩集》是近代詩人艾青的詩歌選集,你一定讀過艾青的詩。里面有很多名篇,今天小編整理了《艾青詩集》名篇摘抄賞析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點擊獲取更多“艾青詩選”↓↓↓
★★艾青詩選好詞和好句★★
★★艾青詩選讀后感300字★★
★★ 艾青詩選好詩摘抄 ★★
《艾青詩集》鑒賞一
礁石--艾青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
象刀砍過的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簡介
《礁石》是現(xiàn)代詩人艾青于1954年7月創(chuàng)作的一首新詩。詩人通過此詩表達了對這種堅韌頑強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贊美,亦對正處在種.種困擾和擠壓中的祖國人民以深切的鼓舞。此詩語言凝練,采取烘托、比擬等手法,以冷靜客觀的描寫手法,以旁觀者的敘述視角作形象的勾勒,不作意義或感情的闡發(fā),把其中的意韻留給讀者去體會,十分富于詩歌美。
《礁石》被選為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等高校的《大學語文》教科書中的課文。
艾青《礁石》的賞析
《礁石》是艾青的一首短詩,只有兩節(jié)八句,但是,這首八句組成的簡短的抒情詩,卻用了比擬、象征等好幾種寫作手法,創(chuàng)造了歌一樣的旋律、畫一樣的景色、無窮的想象空間和深厚的意蘊。
從詩歌的聲音語言層面分析,這首詩歌采用的是“自由詩體”,就聲音特點看,并不講究對句、平仄、押韻等等舊體詩歌的規(guī)矩,但是,其聲音方面也并非完全沒有節(jié)奏,比如第一節(jié)第一句的兩個“浪”字,可以算“同韻”,與接下來的第二節(jié)第二句句末的“樣”,是同一個韻,與第四句句末的“洋”雖然平仄不同,但是仍然是同一個韻,這樣,就在一定時間內(nèi)形成一種音韻的循環(huán),增加了語音和諧,構成了歌一樣的旋律。從詩歌的句式看,長短比較自由,但是最長的一句“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只有九個字,最短的一句“一個浪,一個浪”是六個字,其余幾句覺得字數(shù)介于中間,顯得相對整齊,體現(xiàn)了聞一多先生所說的“詩歌的建筑美”。這種分行、相對整齊的句式,使我們從外觀上一眼就能看出它與散文、小說句式的區(qū)別,這既是詩歌的慣例,也是區(qū)分詩歌和其它文體的最表面的形式。
從這首詩歌的意境看,簡短的八句詩,給我們描繪了兩個主要的畫面:第一個,是無數(shù)浪花被礁石打成碎沫;第二個,是礁石屹立,面對浩瀚的海洋。這兩個畫面,其實是同一個畫面,所不同的是,第一個畫面,著重描繪了被打碎的浪花,第二個畫面,著重描繪了挺立的礁石,視覺的中心點有了變化,使讀者關注到不同的層面。這就是說,“主導意圖”有所不同,第一個畫面的主導意圖,在于揭示“浪花”的反復攻擊,第二個畫面的主導意圖,在于突出礁石的傲然屹立。而且,詩歌語言構筑的畫面,和真實的繪畫有所不同。在詩歌中,畫面是動態(tài)的,就像在電影和電視中,視角是移動的,景物也是變動不居的,而繪畫中,作者卻只能采取一個固定的視角,其畫面雖然也力圖用特殊的筆墨語言寫出“動態(tài)”,但是,相比而言,總是靜態(tài)為主。詩歌這種畫面的營造,比繪畫更靈活。但是,詩歌中的畫面與繪畫的另一個不同,就是詩歌的畫面是“間接的”,是借助語言文字,間接描寫圖像的,而繪畫,則是直接描寫圖像的。
生活啟示
從藝術手法來看,在《礁石》一詩中,詩人把他對生活的獨到思考熔鑄于“礁石”這一象征性的形象之中,使礁石人格化,所以在讀的時候,應該超然于物外,想得更深遠。的確,象征手法的運用,使這首詩言有盡而意無窮!
以微笑的方式生活,無論你遇到多大的困難與挫折,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民族。這是《礁石》給我們的最深刻的啟示!
這首詩歌在寫作手法上,采取了比擬的手法,如第一、二句:
“一個浪,一個浪,無休止地撲過來”
用“撲過來”描寫浪花,無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寫法,本來沒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觀意志,能主動對礁石發(fā)起攻擊。而接下來的是:寫礁石“打碎”浪花,同樣把礁石擬人化了,客觀事物的相磨相蕩,仿佛是人與人的斗爭。這里,就有了比喻、擬人,同時,在更深的層次上,有“移情”的作用。客觀事物本來沒有什么意志、目的,但是在作者看來,它們卻似乎有了意志、目的,實際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射”到了外物身上,給沒有生命的東西賦予了生命。就像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句子一樣,花何嘗濺淚?鳥何嘗驚心?不過作者“感時”、“恨別”,心意悲傷,帶著情感的有色眼鏡去看待外物,覺得外物好像也在悲傷一樣。這首詩歌的第二節(jié),進一步寫礁石的“臉”、“身”和“笑”,更是清楚明白的擬人,而“移情”的審美心理活動,仍然滲透在其間。這樣的寫法,使客觀世界變得“人情化”,賦天地以生命,使生命的活力鼓蕩在宇宙間,確實是打動人心的好詩。
這首簡短的詩歌,通過比喻、擬人的手法,注入作者的感情。但是,并沒有把事情說盡,而是只簡單地勾勒了兩個畫面,抓住事物的特點,而對其內(nèi)涵,則采取“省略”的方式,沒有做出什么說明,這就增加了讀者猜測和想象的空間。在藝術中,“形象大于思想”,思想往往闡述得清楚明白,也就沒有多少想象的余地,而沒有想象的余地,沒有給讀者留出“填空”和“對話”的......
《艾青詩集》鑒賞二
夢——艾青
醒著的時候
只能幻想
而夢卻在睡著的時候來訪
或許是童年的青梅竹馬
或許是有朋友來自遠方
鋼絲床上有痛苦
稻草堆上有歡晤
匱乏時的贈予
富足時的失竊
不是一場虛驚
就是若有所失 從詩歌風格上看,在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筆觸詛咒黑暗,謳歌光明。而建國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頌人民,禮贊光明,思考人生。他的“歸來”之歌,內(nèi)容更為廣泛,思想更為渾厚,情感更為深沉,手法更為多樣,藝術更為圓熟。建國后出版的詩集有《歡呼集》、《寶石的紅星》、《海岬上》、《春天》、《歸來的歌》、《彩色的詩》、《域外集》、《雪蓮》、《艾青詩選》等。艾青以其充滿藝術個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實踐著他“樸素、單純、集中、明快”的詩歌美學主張。
一九八一年的詩歌作為“精神文明的花朵”,在不少篇章中還洋溢著對美好的事物的迷戀與向往,歌頌生活中的新事物,歌頌錦繡江山,歌頌溫暖的友誼,歌頌一切在躍動與閃爍的生命。老詩人艾青寫的《夢》(《人民文學》第3期),抒發(fā)了“鋼絲床上有痛苦,稻草堆上有歡晤”的真情實感,表示了對物質(zhì)貧困然而精神富有的生活的依戀與追求。
詩的意象有大多采取代表新生的物體,青梅竹馬是美好的,來自遠方的朋友也是美好的,即使生活中常常伴隨著痛苦,常帶有陰影,但是未來還是光明美好的。尤其是解放后歌頌大家熱火朝天的建設新中國的詩歌,更是表現(xiàn)了詩人對祖國無限美好的期待。
夢,是個虛幻的詞。但是代表了希望,象征著的是新中國的崛起
《艾青詩集》鑒賞三
詩人走出自我的內(nèi)心體驗,鍛造出詩人博大的“大我”情懷;于是痛苦不因一己之私,源于艾青博大的胸懷,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艾青中國式藍色的憂郁深深的吸引了我.這是中國知識分子創(chuàng)作的源泉和思想根基.
我愛艾青的詩、“小我”的卑微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在他的詩中無處不是靜靜地流淌著一種“藍色的憂郁”.
艾青的詩是古體詩的內(nèi)涵與現(xiàn)在詩的外衣最完美的結合.它往往能將“大我”的豁達,輕輕拂去灰塵,翻了幾頁,和他希望得到更多的責任——“以天下為己任”?中國的文化土壤孕育出這樣一種答案——祖國、人民和光明.人民棲息的“土地”作為一種意象從詩人的心中油然而生.屈原的“香草美人”,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不因為時事的艱辛而選擇精神的逃避,不因為食不果腹而整日擔憂“食無魚”.或許處處碰壁,于是哀傷不因一己之利.“假如我是一只鳥;我愛艾青的詩,因其自然天成,看著海洋……”(艾青《礁石》),或許一生終不得志,但我仍會“依然站在那里,含著微笑,又因為它的詩充滿了語言的張力.艾青的詩往往前半部分或平鋪直敘,或澎湃激昂,但往往要到詩文的最后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達到整首詩的高潮,然后是在高潮中謝幕.這往往產(chǎn)生一種言已盡而意未絕之感,而有著最偉大的手法,我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苦修,以千年古國的過往與未來而憂思.你難以想象詩人的肩膀上負荷的力量這幾天閑來無事,翻書柜時瞥見蒙上一層灰的《艾青詩選》.詩人的情懷從一己之悲中走出,這是深厚文化積淀與徹底消化的產(chǎn)物; 我愛艾青的詩,因為我同樣和詩人一樣,又將走向何方呢.我愛艾青的詩,因為詩中的這種“藍色的憂郁”,使余音裊裊,三日不絕于耳.美!
我愛艾青的詩,愛著這片土地和陽光
《艾青詩集》鑒賞四
艾青的詩歌《火把》寫于1940年5月初,是他的10多部敘事長詩中,最為優(yōu)秀、最有影響的一部。文化巨人郭沫若對艾青的詩歌創(chuàng)作。是頗有微詞盼;但他也曾熱情地肯定過艾青韻敘事長詩《火把》。著名詩人和詩評宋朱自清對《火把》也給予很高的評價。有多少青年在《火把》這部詩歌的鼓舞下,走上了革命的征途。即使在今天,人們誦讀選部長詩,仍然會被許中鄢濃烈的博愫所激動 。
他建國前的詩歌,就一向充滿沉郁而豐盈的情感內(nèi)容。內(nèi)中不乏感傷,但也時有悲壯,也凄迷,到后來又注入了激昂。但無論如何,總是那樣飽滿,那樣深沉,對人民,對祖國,對生活,對時代,對社會,對人生,有抒不盡的情,訴不完的愛。
《艾青詩集》鑒賞五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我愛這土地》導讀
太陽與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詩歌特色的兩個概念。詩人對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熱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陽這一意象得以表現(xiàn),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尋著太陽、光明和理想;作為另一面,與詩人血脈相連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無法割舍的眷戀。他曾說過:“這個無限廣闊的國家和無限豐富的農(nóng)村生活—無論舊的還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詩上有它的重要篇幅?!?《獻給鄉(xiāng)村的詩·序》)艾青對土地的關注,就是對農(nóng)民、民族、祖國的摯愛。寫于抗戰(zhàn)爆發(fā)后1938年的《我愛這土地》就是艾青這種特有的土地情結的代表作。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艾青向祖國捧出一顆赤子之心,愛國深情的抒發(fā),波瀾起伏,層層推進。
一、點出土地情結。先償賞起始兩句:“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痹娙藢ν恋氐目釔郏训搅瞬恢廊绾蝺A訴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棄人的思維語言而借用鳥的簡單樸素的語言傾瀉他的愛情,在詩人看來,這簡單樸素的往往是最真誠熱烈的。形容詞“嘶啞”,已不能再唱出美麗悅耳清亮動聽的情歌,但這“嘶啞”的歌聲正能抒發(fā)對土地的義無反顧的真誠和執(zhí)著。于是土地情結的激越歌聲由此響起。
二、傾吐土地情結??煞炙膶印5谝粚?隱喻人民苦難?!斑@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暴風雨”、“悲憤的河流”這些意象告訴我們,艾青魂牽夢繞地愛著的土地,是布滿痛苦、軀體上有太多凝結成塊的流不動的悲憤的土地。當時日寇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等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草菅人命。艾青在《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有著相似的描寫:“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風,/像一個太悲哀了的老婦,/緊緊地跟隨著/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著行人的衣襟,/用著像土地一樣古老的話/一刻也不停地絮聒著……”詩人用“寒冷”、“雪”、“風”、“封鎖”等意象勾勒出扼殺著一個個求生的生命的悲慘處境。兩首詩寫于同一時期,都表現(xiàn)出詩人對人民苦難的深情關注。第二層,隱喻人民反抗?!斑@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一句象征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神州土地養(yǎng)育了中華民族,也養(yǎng)育了一種堅韌不屈的民族精神?!盁o止息”暗寓反抗精神的傳承,“刮”、“激怒”表示力量的強大,由悲土地之苦難轉(zhuǎn)入贊土地的抗爭,詩人的土地情結深了一層;第三層,“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一句可以看作是斗爭前景的象征,也可以更“實”一點,看作是充滿生機的解放區(qū)的象征,偉大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的象征??傊娙说那樗家延杀瘧?、稱頌進入憧憬,表現(xiàn)出堅定的必勝信念,構思又進一層:第四層,“—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痹娙藳]有沉溺于對“溫柔”恬靜的“黎明”的欣賞中,為了自己的愛永遠留給土地,他作出了上述鄭重莊嚴的抉擇。這種獻身精神可以作這樣的詮釋:我來自土地而最終歸于土地,這樣,愛才得以升華,得以永恒。這是一種多么超凡脫俗、悲壯高尚的土地情結啊!
《艾青詩集》名篇摘抄賞析相關文章:
★ 艾青詩選好詩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