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優(yōu)秀作品專欄 > 觀后感 > 《中國扶貧在路上》紀錄片觀后感心得800字精選范本

《中國扶貧在路上》紀錄片觀后感心得800字精選范本

時間: 莊宇0 分享

《中國扶貧在路上》紀錄片觀后感心得800字精選范本

中國扶貧在路上紀錄片開播了。脫貧攻堅工作實績是黨員干部的“成績單”,是對黨和人民交出的答卷,干得好不好,有沒有實效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關系到經(jīng)濟社會的長足發(fā)展。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中國扶貧在路上紀錄片觀后感,供大家參考。

《中國扶貧在路上》紀錄片觀后感心得800字精選范本

中國扶貧在路上紀錄片觀后感

2020,是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在脫貧攻堅這個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上,涌現(xiàn)了一批批“不計個人得失,勇于奔赴扶貧第一線”基層工作者。面對這場脫貧戰(zhàn)役,人人都是戰(zhàn)士,我們要勠力同心,吹響戰(zhàn)爭號角,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戰(zhàn)。

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穩(wěn)不穩(wěn),關鍵看基層基礎牢不牢?;A實,才會行得穩(wěn);動力足,方能走得遠。面對部分黨支部的組合戰(zhàn)斗堡壘作用不夠明顯、第一書記的作用發(fā)揮不明顯、部分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等問題,要以黨建為抓手,全力抓好脫貧攻堅。

提升基層組織建設是關鍵。把重點放在經(jīng)濟薄弱村、軟弱渙散村的組織建設和班子建設上。要健全完善基層組織服務功能,大力發(fā)展村級集體經(jīng)濟,切實增強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要創(chuàng)新組織設置方式,注重在專業(yè)合作社、產(chǎn)業(yè)園區(qū)上建立黨組織,增強黨組織的覆蓋面和影響力,真正把貧困人口組織起來,把分散經(jīng)營聯(lián)結起來,把貧困戶與市場聯(lián)結起來。

選好用好扶貧干部是基礎。脫貧攻堅是一項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讓精兵強將在脫貧攻堅最前沿集結沖鋒,使各級黨員干部人才在脫貧攻堅戰(zhàn)役中建功立業(yè),是組織部門的使命擔當。要緊扣“選干部、配班子”核心職責,把脫貧攻堅作為培養(yǎng)磨礪干部的主戰(zhàn)場、考察識別干部的主考場和選拔使用干部的主陣地,配齊配強鄉(xiāng)村兩級領導班子,選優(yōu)派好駐村工作隊和第一書記,努力鍛造一支素質過硬、敢打硬仗、攻堅克難的干部隊伍,為脫貧攻堅提供可靠的中堅力量。

抓住黨建為引領,要提升精神狀態(tài)、干事能力、工作作風,既要運籌帷幄,也要沖鋒陷陣。我們必須堅定信心、勇于擔當,把脫貧職責扛在肩上,把脫貧任務抓在手上,加大組織領導力度,做到人員到位、責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

中國扶貧在路上紀錄片觀后感2

2020年現(xiàn)行標準下的農(nóng)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xiàn)。這是一場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緊繃這根弦,不能停頓、不能大意、不能放松。我們要進一步強化攻堅意識、傳導責任壓力、細化工作措施,以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沖刺決戰(zhàn),堅決打好最后殲滅戰(zhàn),確保如期高質量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zhàn)。

精準扶貧,從來不止是口號和數(shù)字,而是千千萬萬個“與我有關”的故事,吃得上自來水,上得了學,開墾得了貧瘠的土地,也翻得過險峻的大山。精準扶貧,不僅是不再靠天吃飯,而是走可復制,可推廣的脫貧之路。5年來,中國貧困人口減少近7000萬,每分鐘至少有26人擺脫了貧困;貧困發(fā)生率由10.2%下降到3.1%;貧困縣數(shù)量減少了153個。讓貧困人口同全國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會,是中國確定的莊嚴目標。

當前,脫貧攻堅到了最后收官階段、最后總攻階段、最后交卷階段。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信心、頑強奮斗,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推進脫貧攻堅,堅決克服新冠疫情影響,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zhàn)全面勝利,堅決完成這項對中華民族、對人類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偉業(yè)。

總書記強調(diào),脫貧攻堅任務能否高質量完成,關鍵在人,關鍵在干部隊伍作風。對扶貧領域腐敗問題,發(fā)現(xiàn)一起就要嚴肅查處問責一起,切不可姑息遷就。只有時刻從嚴要求、處處實字當頭,才能既給困難群眾信心,也為基層干部減負,用作風建設的成果保障各項扶貧舉措的落實。在脫貧攻堅中,要堅決反對和防止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拒絕“表格扶貧”、“材料扶貧”。扶貧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從根源上來說,就是功利主義、實用主義作祟,本質上則是政績觀錯位、權力觀扭曲、責任心缺失。為打贏脫貧攻堅硬仗,我們必須要樹立從嚴從實的干部作風,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人民群眾更好地提供精細化、精準化服務。

467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