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照耀中國》觀后感5篇600字優(yōu)秀作文
《紅星照耀中國》是由導演王冀邢執(zhí)導的歷史戰(zhàn)爭電影,講述了美國青年記者來到中國紅色革命地區(qū)的親歷親聞,在采訪了毛澤東,周恩來等共產黨人,以及對紅軍戰(zhàn)士和蘇區(qū)百姓的了解之后,寫出了轟動世界的《紅星照耀中國》。希望以下文章對您有所幫助!
《紅星照耀中國》觀后感一
細節(jié)處理很有問題。拍歷史類片子很容易看得出來是不是真的想拍好,真的想做好片就應該像《長安十二時辰》一樣做好細節(jié)的把控。敘述平均著力,每件事情都講一點又不講清楚,就像是講了十幾個小故事,似流水賬,且缺乏主線,散漫。插些亂七八糟的內容干啥呢?導演是監(jiān)控攝像頭嗎?很多臺詞是原著中的原話,但導演盡挑了些十分紅專的話語。雖然確實都是作者原話,但這不能體現出一個記者應有的中立,而且很容易給觀眾一種灌輸的感覺,從而影片本身的教育意義也會打折扣。
片中很多小故事也確實是原著中所記述的,然而影片的交代沒有前后背景,真的很令人摸不著頭腦。且不懂取舍(忍不住重復)。 一部電影讓觀眾看出來是在拍電影那是真的失敗,服化道做的不夠細致,但是至少沒有大問題。轉場鏡頭過于生硬,PPT…… 全片演的最好的是居然是斯諾和——蔣介石……蔣介石嚴重黑化,但那些話他確實說過…… 電影比同名書籍低了不止一個檔次
好在最后結尾的創(chuàng)意還算不錯,不過也該交代一下后續(xù)同名書籍的巨大影響?
看在題材不錯,又是建國七十周年獻禮片的份兒上,多給半星打三星吧。
今年有幾個特別好的主旋律題材都被浪費了。按被毀的從輕到重的成都排序分別是《烈火英雄》《破冰行動》《紅星照耀中國》。(其實二三名半斤八兩,本片大致尊重了事實,而破冰里面的花式透露案情違抗命令愚蠢送人頭實在是傷不起……但是破冰的敘事要比本片不知道高多少)
結論:大家去看原著吧,別看這電影。估摸著是個小成本低制作靠單位包場賺錢的。
《紅星照耀中國》觀后感二
在看此電影前其實我是沒有仔細讀過原書的,但其實電影更多的是展現的他的西行經歷而不是書的內容。
我覺得故事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表現出了鮮明的對比,而對比的關鍵點就是對人民的態(tài)度。
故事中身居高位的國民政府的大小官員好像對人民漠不關心。陪斯諾視察北方鐵路的官員便是如此,畢業(yè)于哈佛大學也崇拜華盛頓,卻連詹天佑是誰都不知道;薩拉齊街上的餓殍遍地,房子里的官員卻摟著兩個妓女尋歡作樂。
而斯諾到了蘇區(qū)之后,他看到紅軍戰(zhàn)士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軍民一心,雖然生活簡陋但是他還是感覺到了中國的希望正在這西北的河山里。我覺得斯諾有一句話說的非常好:
“蔣懸賞二十五萬大洋要他的人頭,他卻在大街上和群眾走在一起?!?/p>
這正是因為和人民大眾緊密相連!
《紅星照耀中國》觀后感三
受古田軍號影響,也看這部,前面火車包廂高等華人一幕好評,但后面就塌了。
斯諾去延安時,已經來中國八年,是個跑得很快的老記者,什么沒見過,他是中國革命的見證者、同路人,不是皈依者,本片把他塑造成一個祖龍的迷弟,狂熱的小布爾喬亞,膚淺的人道主義者,還弄了一身紅軍軍服穿,這調性完全不對,就是拍馬屁到馬腿,低級粉高級黑。
所有電影都是當代電影,在這個時點拍斯諾,應該隱含著和西方重新對話,呼喚當代斯諾踏上探尋之旅,但本片完全沒有這樣的野心。
實際上不止斯諾,和國府親身打過交道的美國人,幾乎無一例外都成了國府一生黑,讀劍橋民國史,能感受到字里行間“我是專業(yè)學者,我得控制住破口大罵的沖動”的殘念,史迪威把自己的日記變成對常公發(fā)泄歇斯底里仇恨的樹洞,“我恨不得把花生米一打穿…”
這種美國人的集體意識,和來中國的英國佬,多麻木不仁的帝國主義者和傭兵呈鮮明對比,顯示兩種文化存在某種共情的基礎。
如果不考慮預算和G點,本片應該拍成一部斯諾的個人傳記,從堪薩斯的童年拍起,當他拒絕繼承家族的小印刷廠,中國就浮現在他的未來。
應該把重點放在斯諾來華的前八年,如何漸漸地熟悉,學習語言,和高等華人周旋。
這幾年主要在北平,28年來華,正好是4.12的第二年,全國陷入死寂,北京喪失了首都地位。但之前五四和北伐的痕跡很難抹去,不時顯露,可以拍得很有韻味…李雪健的魯迅大大造型好評,是我想象的樣子,可惜戲份太少。
在這樣的昏暗中,某種蟄伏的事物,輪廓慢慢地凸顯,而不是看張報紙一激靈就射了。
當決定去,重點放在去的過程,離開半割據半殖民的中心城市,進入荒野,就是另一個世界,陜北的荒野,和之前綏遠,自然景觀或許大同小異,軍民的精神面貌卻有振作。
重點放在眾多的的小人物,而不是對大佬生硬的拔高,周公略帶匪氣還算創(chuàng)新,這個祖龍宛若酒色過度的鄉(xiāng)鎮(zhèn)干部,就太扯了。不好表現就不表現,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紅軍若干小兵身上,已經可見將帥的風骨。
就像網絡的愛情段子,最幸福的時光,經過千里跋涉,最后,斯諾來到祖龍的窯洞,放松地坐下,四處打量,斜陽照進來,這時背后傳來一句扶南口音:“來啦”,全片到此就可以結束。
《紅星照耀中國》觀后感四
朗朗上口。
紅星本身對稱美學中,好看的幾何圖形。
再加上紅色,激情。
從品牌角度看,我黨的LOGO可謂一流水準。就好比耐克或蘋果,無出其右。且具有唯一性。這么好的圖案,配色,就被我黨“搶先注冊”啦!哈哈ヾノ≧∀≦)o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不論你對現實如何抱怨或不滿,不論你詩知還是美分,都不可否認:那一代的共產黨人,都是千錘百煉,大浪淘沙出來的理想主義者。有的人走著走著就散了,開小差了,逃跑了,叛變了,但是更多的人加入了進來。為偉大的理想主義者致敬!
《紅星照耀中國》觀后感五
影片試圖展現共產黨能夠勝利并取得斯諾欽佩的原因——熱愛人民,為人民考慮,始終與群眾在一起,理想信念堅定,對黨忠誠。這些優(yōu)點也都是我們在今天需要繼續(xù)保持和學習的。
從毛澤東到各級黨的干部,都對斯諾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積極配合他的采訪,為他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與他真誠交朋友,從而使斯諾成了向外宣傳共產黨的重要窗口,這也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一定要善待記者、善用記者,而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和充滿自信。
本片的拍攝手法不錯,情節(jié)安排也緊張有序,場面大開大合,很有些大片的味道,只是對蔣介石的描寫有些偏臉譜化。近些年拍攝的主旋律電影中,很有一些精品,最可喜的是,很多主旋律電影特別壽方主導的電影開始走出說教、生硬、呆板的套路,開始學會運用電影拍攝制作的規(guī)律技巧,開始向商業(yè)大片學習,專業(yè)化水平在提高,這是很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