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清明節(jié)的散文隨筆:又到一年清明
學習啦:清明節(jié)是我們懷念先人,寄托情感的節(jié)日。下面讓我們一起來閱讀《又到一年清明》這篇文章吧!
又到一年清明,不得不讓我們想起先人。
隨著年歲漸長,我們需要追憶的人越來越多:從小時候,懵懵懂懂中,只需要到蘇州去掃爺爺的墓;到現在,爺爺、奶奶雙雙躺在地下,外公也過世了,我爸爸還要到錦溪去掃他的外公、外婆的墓,他的小舅母的墓;結婚以來,我先生的小姨、舅舅、大姨、大姑媽也相繼離世了,再加上他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好浩浩蕩蕩的先人的隊伍呵!老一輩人一個個如瓜熟蒂落般凋零在歲月的縫隙中,雖萬般傷感,卻也無奈。
我家的整個掃墓過程從清明前一周,到清明后一周,間雜錯開,陸續(xù)不斷。
這些先人,有的是和我有血緣親情的,我們在一起生活,酸甜苦辣、悲歡離合、千絲萬縷,別看我當時只是個孩子,可孩子的眼睛是最敏銳的。在敏感的孩子的心頭,印下了一個家族不同人不同的為人處世的準則。
還有些先人,我從未見過,只停留在長輩的講述中。當然,長輩的講述也都是刪繁就簡,有所選擇的。故事中的祖先大部分都勤勞樸實,在艱苦的日復一日的勞作中盡量把日子過好,盡人子、人女、人父、人母的綿薄力量,雖普通但身體力行,用自己的言傳身教教育后代:光明磊落、正直勇敢、克己忍讓、勤勞節(jié)儉,在祖先千絲萬縷的故事中,有相互幫襯、有扶持救濟、也有感恩戴德、尊重念懷……我認為,這就是清明節(jié)的意義了:慎終追遠、緬懷先人,感恩祖先,并且把先人好的精神品質通過這樣的儀式傳承下來。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隨著年歲漸長,我也開始考慮生死、考慮人生價值、考慮以何種方式告慰先人。
祖母在時,我知道她的愿望是子女平安、和睦,如果孩子們能掌握更多本領,做大點事業(yè),更有出息當然更好。
有時候,老人聽到外面世界的新鮮事,也會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常常遭到子女的嘲諷。其實,現在想來,完全可以好聲好氣地說。這個風流激蕩的時代,確實有很多可能,也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代價。
五年前,我上《少年王冕》公開課,反復揣摩教材,有一個細節(jié)讓我特別動容。說是王冕十七八歲,經濟獨立了以后,“春光明媚的時候,王冕就用一輛牛車載著母親,到村上湖邊走走。母親心里十分歡喜。”
真正的孝順,不一定是豪車豪宅、華服美食,有時候相互理解、和顏悅色說話、端一碗煮得爛爛的家常小菜、生病時悉心攙扶長輩醫(yī)院就醫(yī)、春天的時候陪著母親到村上湖邊走走,也就可以了。用心豈在奢華!
做長輩的要能理解,這就是孝順、是情感,切莫攀比:做子女的大部分是普通人,來于普通,歸于普通,并沒有能力做多大“光宗耀祖”的事。做一個誠實正直的人,參與祖國的建設,教導好子女,盡好自己的責任,對國家、對單位、對家庭有擔當、有貢獻,平常做的點點滴滴就是告慰祖先。先人在心頭,時時感懷,適當傳承,先人當欣慰,又何須大張旗鼓搞紀念活動?更何況,今年清明風大,我們在抒發(fā)自己情感的同時,也要考慮消防的壓力,多為公共安全分擔、多為他人的平安考慮:鮮花一束、清酒一杯、水果若干,心存感恩,即可。
以為祖先能收到金山、銀山、豪宅、手機的孝心真該移風易俗了!
我有一次在《新民晚報》的公眾號上,看到老一輩越劇藝術家范瑞娟離世,
生前遺囑死后不開追悼會。她走的時候像一片落葉歸根,更像梁山伯化蝶西飛。只有一群粉絲守候在華東醫(yī)院門口送她上路。如此情誼,讓人感佩!
仙魂一縷離塵去,當帶笑顏無悔恩。
大師平靜而淡然地告別了這個世界和她熱愛的舞臺,這是她選擇的人生舞臺上最好的謝幕方式。人固有一死,像落葉一樣離去,每個人都會遇到這一天。但是,能不能做到落葉般寧靜和優(yōu)雅,又是另一回事;若是,還能做到如王陽明所言:“此心光明,夫復何憾!”,覺悟又該更高——我們該考慮的是:如何讓我們的一生都不虛度,每天都朝著心中的理想努力,進一步,再進一步,完善自己的人格,精進自己的技藝,真到了生命終止的一天,可以無悔帶笑,坦誠無憾。
做晚輩的,也要多換位思考,和顏悅色勸勉,多把新時代的新思想與老人溝通,厚養(yǎng)薄葬,移風易俗在平時。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該怎么祭奠先人,其實還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
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讓我們還是不要打擾他們,心中默默惦念、感恩,就好了。
作者:潘慧瑩
公眾號:玉峰文苑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學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