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原創(chuàng)水族舞劇《木樓古歌》有感:那遙遠的木樓,遙遠的古歌
學習啦:水族舞劇《木樓古歌》以絢麗多彩的舞姿與撼動人心的劇情,展現了在抗日戰(zhàn)爭年代貴州水族兒女傳承水書文化的主題。下面小編分享了《木樓古歌》的觀后感,供大家參考!
幽藍色的燈光、漫天飛舞的落葉、緩緩流出的悲戚的音樂聲中,一位老婦傴僂著腰,躑躅前行……
舞臺中間的木樓上,用水書書寫的“木樓古歌”幾個大字蒼郁雄勁,于是,故事便在唯美的“序·憶”中拉開了帷幕。
時間追溯到上世紀四十年代,在美麗的黔西南地區(qū),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水族少女阿諾棉與青梅竹馬的戀人一起在父親執(zhí)教的“水書”學堂“偷藝”。他們陰差陽錯結識了日本人鈴木,鈴木救下了被毒蛇咬傷的阿諾棉,鄉(xiāng)親們視鈴木為恩人、朋友,卻不料因為鈴木偷走的一本“水書”引來了日本侵略者對“水書”的覬覦和殺身之禍。最終阿諾棉的戀人被鈴木殺害,父親與萬冊水書在木樓中同歸于盡。此后,阿諾棉寡守被毀木樓數十年,最終成為保護、整理、研究水書的白發(fā)蒼蒼未嫁女。
整部舞劇分為“序·憶”、“第一幕·塾”、“第二幕·義”、“第三幕·禍”、“第四幕·戰(zhàn)”、“尾聲·念”六個部分,以水族少女阿諾棉的人生經歷為線索,在日寇入侵黔南的時代背景下,將水族民眾用生命保護民族文化遺產“水書”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娓娓道來。
百度得知,水族自稱“睢”,古歌傳唱來自于“濉雅”。水族使用著一種特別古老的文字水書,是水族文化的“活寶庫”。水書中的原始圖畫文字,起源可追溯到夏代。用水族古文字所撰寫的典籍稱為《水書》,易學界稱之為《水書易》,其內容大多為驅鬼降災、祈福預言,起源于水族古老的泛神宗教信仰。水書是世界上除東巴文之外又一存活的象形文字,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如今水族群眾社會生活中,水書依然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婚喪嫁娶仍然照水書記載的“水歷”推算決定。
“水書”是不廣為人知的少數民族文化符號,如何將這種元素借助于人物的舞蹈動作演繹出來,并且在現場與觀眾產生共鳴,我想這是對主創(chuàng)團隊的考驗。沒有臺詞,沒有對話,有的是舞蹈演員的投入,借助于音樂和形體的表現力來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闡釋人物在劇中的情愫。
你看,第一幕里,少女阿諾棉為了讓青梅竹馬的戀人也到父親的學堂里學習,在父親面前,一個任性撒嬌的女兒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第二幕,水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情景在現于舞臺,男耕女織,春種冬藏,這片神奇的土地養(yǎng)育了水族人,他們熾愛著自己的家園。水族人的熱情好客也感染著來自遠方的鈴木,多么希望這幅畫面永遠這樣定格??墒且驗殁從?,因為日本侵略者對水書的垂涎,這份平靜被打破了。
“禍”起鈴木,“戰(zhàn)”于黔南。面對昔日的兄弟,鈴木百感交集,故事在此刻采用了“特寫”的處理方式,用燈光表達出鈴木對舊事的追溯。一邊是日軍的持槍逼迫,一邊是溫暖的兄弟情,人物內心的掙扎和糾結也緊緊揪著觀眾的心,鈴木最終還是向昔日的兄弟舉起了刀……此時無聲勝千言,這就是舞蹈的訴說!
為了本族的文化不被侵略,阿諾棉的父親選擇了與木樓水書同歸于盡,當舞臺上的燈光聲電演繹出熊熊燃燒的大火,我想觀眾席上的每一個人都被點燃了。這就是我們的民族氣節(jié)!
我們知道,舞蹈,是最自由最昂貴的藝術,是舞蹈演員用身體、情感,甚至是青春和生命譜寫而成。每一個演員都將自己完全浸入劇中人物所處的歷史和民族環(huán)境中,浸入那些足夠刻骨銘心的愛恨情仇中,在情緒鋪墊的基礎上,再將爐火純青的舞蹈動作完美呈現。主題思想的闡述、矛盾沖突的展現、人物性格的塑造都在演員的舉手投足之間。
舞由心生,蹈由心起。觀舞的過程更是一種情緒的游走,在喧囂的塵世中忙碌了一天后,靜靜地坐在那里看一場舞劇,隨著劇中情節(jié)的起伏而起伏,那是對心靈的洗禮,是精神的享受。
對舞蹈的欣賞,如果不沉醉于其中,你永遠也無法感受到那種唯美。只有沉浸其中,與劇中人物產生交集并進行心靈的對話后,你的心才會得到真正的享受。
雖然遙遠,雖然古老,雖然不廣為人知,但依然可以如此讓人感動,讓人刻骨銘心!這就是舞蹈的魅力,藝術的魅力,更是文化的魅力。
那遙遠的木樓,遙遠的古歌哦!
作者:潘繼云
公眾號:云說語文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學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