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永遠的撒哈拉
學習啦:《撒哈拉的故事》是一系列以沙漠為背景的故事,書中每個故事都充溢著一種浪漫、濃情的異域情調,字里行間反映著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與風土人情。下面請欣賞《永遠的撒哈拉》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
“生命中不管是陽春白雪,還是青菜豆腐,我都要嘗一嘗,才不枉在這世上走一遭”--題記
生活中很多人都曾說過一句那樣的話:“這世界這么大,我想去到處看一看”。在現(xiàn)實中,因為忙碌的生活,瑣碎的事務,這句話被一直擱著,慢慢淡出記憶,直至某天某個地點某人說了相似的某句話,驀然回首,時光斗轉星移,這句話早已落滿灰塵,而自己也已青春不在。
有一個傳奇的女子,她仿佛天生就是叛逆的。十三歲蹺家去小琉球玩,初中時逃學去墳墓堆讀書,長大后一人獨自在異國他鄉(xiāng)流浪,只因為看到一張撒哈拉的照片,感應到前世的鄉(xiāng)愁,便不管不顧地要去那里定居。在那里她和一個外國人結婚,婚后她用她獨特的文字記錄下撒哈拉的異域風情…她便是臺灣女作家三毛。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讀她的唯一一本書,卻深深觸動了我。它的詞藻并不華麗,一段段簡單的白話文構成了一個個美麗感人的故事,就像一朵朵美麗的浪花吸引著我…
去一個陌生的地方生活其實是很艱難的事,更何況是荒僻落后的撒哈拉沙漠?;蛟S穿涼鞋,戴草帽,穿越沙漠去結婚是浪漫的,但浪漫背后更多的是克服困難的默契,身臨險境的不離不棄。那里停電停水是常事,種族的文化差異搞出許多啼笑皆非的事情。三毛剛來的時候,住的是灰暗卻房租昂貴的房子:地是凹凸不平的,小小的燈泡上爬滿了蒼蠅。她不斷地安慰自己:慢慢來布置,一切都會好的。那段時間,她和荷西吃著白面包喝著白開水,日日夜夜工作來改造他們的家。
她也曾被父母當作掌上明珠捧在手心;她也曾游走于發(fā)達國家之間;她也曾穿著華麗的晚禮服披著毛皮大衣去歌劇院聽歌;她也曾在冬夜里和朋友在小酒店唱歌跳舞喝紅酒。在來到沙漠后,她卻在炎炎烈日下提著大桶的水走遙遠的路,去垃圾場撿別人不要的東西。有時荷西夜間要去工作,她要獨自面對漆黑的房子,冰冷的夜晚,一向倔強的她沒有理性地流下眼淚,當我看到那一段“你留下來好不好?求求你,今天又沒有電,我很寂寞。”她向荷西哀求著,我的心感覺被刺了一下。這種體會也許只有一個人在陌生的地方才能體會到,陌生的人群,陌生的語言,連空氣也是陌生的。
網(wǎng)絡上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做一枚精致的女子”。精致的女子該是怎樣的?身著華服?化淡妝?穿著纖細的高跟鞋搖曳生姿?是的,這樣是精致的,但更高一層的精致是在有限的條件下,去取悅自己。在枯燥的沙漠里生活,她去創(chuàng)造,去改變…墻被他們刷的雪白;她撿回舊的汽車外胎,洗干凈,平放在地上,里面填一個紅布坐墊,像個鳥巢;在普通的綠色塑料瓶里插一束花,廢棄木材刷上油漆,有種厚重感;那里的土著居民思想落后,她沒有去改變什么,有些落后的思想已經(jīng)根深蒂固,而是去努力改善那種境況,撒哈拉的女性寧可病死也不看醫(yī)生,因為醫(yī)生是男的。三毛便根據(jù)一些生理常識幫她們治病。她在家里向她的芳鄰們傳授知識…
三毛以她悲憫善良的胸襟去愛撒哈拉,愛它的一草一木,愛它的每一寸土地。在這片風情萬種的土地發(fā)生過許多故事,三毛曾去過那里,學會更溫柔慈悲地去愛…
哦,永遠的撒哈拉沙漠!
作者:薛鋼鋒
公眾號:細語華陽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學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