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佛陀傳》有感:佛陀的困惑
編者按:《佛陀傳》是講述的是釋迦牟尼一生的故事。這樣的一位大師,也會有自己的困惑,更何況是我們凡人呢。
我之所以要買一行禪師的這部《佛陀傳》,是看到有介紹說,本書中的佛陀不是神,而是人,和我們一樣會困惑和痛苦。我想了解褪去油彩的真實的佛陀。
《佛陀傳》以沉靜的語調(diào)和平緩的節(jié)奏,講述了釋迦牟尼從出生、成長、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到滅寂的一生??赐耆珪?,我的體會是,佛陀果然是不世出的大智者,覺悟者,然而,他的教義似乎不夠完滿,甚至不能自圓其說。
一
這部30多萬字的傳記,有幾個關(guān)鍵詞:專注、痛苦、覺察、自律。
佛陀的大智慧,首先體現(xiàn)在,他雖然修成正果,信念堅如磐石,卻也能因時制宜不斷調(diào)適。例如,起先他不允許女子出家,后來接受了女弟子。有病的比丘,不用持守過午不食之戒;如有一些食物是可以保留的,也可留至翌日。僧人不得殺生,也不吃葷腥,但是,一些人因為沒有接觸過佛法僧且并不知道僧人吃素,比丘為免冒犯供者而令供者失去接觸大道的機會,便應(yīng)該接受他們的供食。
事實上,佛教也在變。如今的僧人都不化緣,佛教組織也一再強調(diào),所有外出化緣的都是假僧人。但是在佛法初創(chuàng)之時,佛陀要求弟子必須以化緣的方式獲得食物。他的理由是:“乞食是一種幫助比丘鍛煉謙卑和一視同仁的修行。乞食并沒有把我的尊嚴降低,它只是認同所有人的本有尊嚴而已。”
佛陀要求,在家弟子必須修行五戒條:第一是不殺。第二是不偷盜。第三是不做不道德的性行為。第四是不妄語。第五是不飲用刺激性物品。遵照而行,就可以為自己、家庭和朋友避免不必要的痛苦。佛陀說,真正的快樂,可以在此生實現(xiàn),尤其是當你奉行以下幾點:第一,與賢德的善者結(jié)交以及避免跌入墮落之途;第二,在對修行有幫助的環(huán)境中生活,以建立良好的品格。第三,培養(yǎng)機會讓自己多學習正法和戒律;第四,騰出時間來關(guān)心父母家人;第五,與別人分享時間、資源和快樂;第六,盡量找機會去培養(yǎng)美德,不要嗜酒和賭博;第七,學習謙遜、感恩和簡樸的生活;第八,找機會親近比丘以研習大道;第九,一生都以四圣諦為基本;第十,學習禪修以消解苦惱憂慮。這是佛陀在行腳和修行中進行的小結(jié)。事實上,他的戒律和教理——五戒,四圣諦,三法印,三解脫門等等,都是在修煉過程中不斷調(diào)整、增加和完善的。
二
佛陀非常強調(diào)“專注”。他教導弟子說,做任何一件事都應(yīng)該專注,就連吃橘子也是這樣,“一個修習專念的人可以從橘子里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當你吃橘子時,你要忘掉一切其他的事物,全神貫注地投入這一刻,全面地感受它的香和甜。你可以由手中的橘子看到橘樹、橘樹的花朵,看到宇宙間的奧妙和萬事萬物的相互關(guān)系。佛陀由橘子推而廣之,“我們的日常生活就像橘子一樣。橘子是由一瓣瓣的橘子肉組成,一天也是由二十四小時組成。一小時就如一瓣橘子肉,生活了二十四小時就如吃完了全部的橘子肉。”
佛陀為世人指明了修習和覺悟之道:讓自己每時每刻都活在專注覺察之中,心念永遠只投入目前這一刻。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要認真地生活,否則,“我們其實不知道自己是活著的”。佛陀反對世人追逐過去或憧憬未來,因為只有關(guān)注當下,我們才會覺醒,才可以找回真我。
佛陀的話很深奧,但依我之見,他其實是要人們通過關(guān)注當下的一刻,而忘記名利,忘記痛苦,忘記身外之物——甚至忘記自身。
三
根據(jù)我們的經(jīng)驗,忘記名利很難,忘記身外之物大不易,但不是不可以做到,而忘記痛苦難上加難,至于忘記自身,那是不可能的。
佛陀認為,無明,即對世間實相的錯誤見解,是所有痛苦的本源。除了生老病死之苦,很多其他的痛苦都是自創(chuàng)的。嗔恚、憤怒、多疑、嫉妒和氣惱都會產(chǎn)生痛苦,而所有的痛苦都可以因深切的了解而排除。擺脫無明,就能超越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