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情趣
編者按:生活需要情趣,家長要注意不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眼里只有功利的人,下面我們來看看作者對家庭教育的感悟吧!
午餐,大家議論的話題自然轉移到剛剛熱播過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如果讓你們在男角里面選一個人做丈夫,你選誰?”女同胞們聽到我的詢問后放下碗筷,若有所思。俄爾,熱烈的討論開始了。
最終的結論是“趙東來是最佳丈夫人選”,原因是“正派,有能力,有幽默感”,最不應該納為丈夫的是“李達康”,居然排在了反面角色高育良、祁同偉等人之后。何哉?沒有生活情趣。
可見,生活情趣是多么重要的參數。劇中人物李達康,領導、同事、下屬都評價他“愛惜自己的羽毛,只知道工作,沒有什么愛好”,他自己也承認:“我是個無趣的人!”盡管他為政清廉,有魄力,一心為人民服務,但我們在生活中需要的是有溫度的丈夫,有人情味的朋友,而不是工作狂人。所以,家長應該重視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情趣。
首先,淡泊功利之心。每逢初秋,校園東側的一排樹會開出嫩黃色的花朵,細碎,金黃。在斜陽籠罩下,黃綠相間,發(fā)出輝煌耀眼的光,令人眩目。此季,我都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靜靜觀賞一番,然后寫一段文字自由表達心中的感受。
下課后,總有同學跟過來與我探討一些相關問題,比如樹的名字,花的形狀等,問得最多的是“這些花有什么用?”我告訴孩子們:“你每次抬頭看到這壯麗的花和樹時,心情如何?”學生七嘴八舌地說:“愉快,寧靜,舒展,輕松……”我說:“對了,這就是美的作用,這就叫審美愉悅,這就是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孩子們這種“有什么用”的功利意識,其實是社會功利的折射。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常常有學生問某篇課文高考考不考,我答:“《赤壁賦》考!”于是學生努力地把《赤壁賦》背過。我答:“《藤王閣序》不考。”學生就有強烈的抵觸情緒,因為背它不能直接得分。
淡泊功利之心,做點無用之事,比如聽聽音樂、讀讀詩詞,舒展心靈,提升審美情操,是獲得生活情趣的根基。功利心強的人,一定是個無趣的人。
其次,培養(yǎng)正當的業(yè)余愛好。旦旦上幼兒園,媽媽給他報了繪畫班。孩子的興致極高,舞動畫筆,畫出了生平第一幅作品。媽媽驕傲地發(fā)到朋友圈,大姨見后激動萬分:“嗯,有靈氣!一定要好好培養(yǎng),讓咱李家也出一個畫家!”
孩子一拿起畫筆,家長就定位為畫家;孩子一摁琴健,家長就希望郎郎再生;孩子拍兩下籃球,就妄圖成為喬丹再世;孩子跳個大灰郎,家長就好像找到了邰麗華的影子……這其實是功利心的另一種表現(xiàn):給孩子報興趣班不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愛好,不是為了提升孩子的藝術鑒賞力,而是功利地盼望自己的孩子功成名就。這是萬萬要不得的!畢竟大藝術家、大作家需要非凡的天賦,一百年才出一個張大千、聶耳,一千年才出一個李白、王勃。絕大多數的蕓蕓眾生,只是普通的合格的勞動者。
業(yè)余愛好,就像是自己的精神后花園,會讓自己的生活有寄托,有品味。工作之余彈琴作畫、寫詩作文、游山玩水、打球下棋、品茶賞花……讓生活少一點俗氣,多一點雅致;少一點目標,多一份快樂。沒有愛好的人,一定是個無趣的人。
再次,讓孩子學會發(fā)現(xiàn)美。我經常組織朋友自助游或自駕游,最好的伙伴一定是那些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人。無論是登山涉水,還是沙漠日出,無論是刀砍斧削的千仞峭壁,還是光滑如鏡的湖光水面,哪怕是路邊的一株艷麗的小花,都能用欣賞的胸懷去熱情擁抱的人,一定是極富生活情趣的人。那些心如止水處變不驚的人,時不時地兜頭來瓢冷水,淋得眾人索然無味。
游罷商南的金絲峽大峽谷,其必曰“連我家背后的青山溝都不如”;欲登華山,其必曰“山里人,整天看山爬山,還看么事山?”在麗江的大研古城,我流連忘返戀戀不舍,同行的小孩子問:“姑夫,這有啥好看的?”相較而言,他更喜歡躲在賓館里看電視和打游戲。
發(fā)現(xiàn)美是欣賞美的起點。金柳放學歸來,興致勃勃地拿回一枝枯葉,插在花瓶里。我覺得這比她學會一則定理,攻克一道難題更有價值,因為她找到了生活中的美,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美。
美并非在別處,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我們要引導孩子善于發(fā)現(xiàn)。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人,是有趣的人。
最后,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故事的人。一位中年男子到醫(yī)院做完全面體檢,拿著各種單據讓醫(yī)生對自己的健康做評估。“我不抽煙,不酗酒,不熬夜,不吃大魚大肉,不做危險的事,您看我能活到90歲不?”中年人殷切地盯著醫(yī)生問道。醫(yī)生沉思片刻,揚眉曰:“那你活90歲都干啥?”
這當然是個笑話故事,但卻告訴我們一個哲理:生命長度固然重要,但生命的精彩程度更重要。我曾經問學生:“世間最悲哀的事是什么?”一位男生慨然作答:“四十歲死了,八十歲埋。”教室掌聲雷動。是的,沒有比幾十年如一日,單調重復的生活更無聊的事了。
2012年暑假,金柳中考結束,我?guī)ьI她從西安徒步走回鎮(zhèn)安老家,費時7天。很多朋友問我為什么要這樣做?我回答:“讓我和孩子都成為一個有故事的人!”在徒步行走的那七天里,不僅是我和孩子有故事,我身邊的所有人都成了有故事的人。他們時刻關注著我們,刮風了,下雨了,烈日下,酷暑中,都牽動著朋友家人跳動的心。金柳當時14歲,好像并沒有表現(xiàn)出什么特別的感受;但事后,無論在何時何地,只要有人提到徒步行走這件事,孩子立即眉飛色舞起來。這就是豐富的經歷帶來的精神財富。
一個有故事的人,一定是有趣的人。當他趣味盎然講述自己的故事時,一定是心花怒放精神縱橫馳騁的時刻,是最美的。
時代在發(fā)展,教育理念日新月異,無論是素質教育理念,還是核心素養(yǎng)新課改理念,都試圖全方位培養(yǎng)一個有知識、有能力、有趣味的新人。近兩周,我校組織高一高二年級學生去研學旅行。我欣喜地看到絕大多數學生帶著好奇的眼光,專注聽講,仔細觀察,積極體驗;也傷感地看到極個別同學,戴著耳機,盯著手機,分秒必爭打游戲。這樣的孩子長大后,頂多也就是個李達康,無趣!
作者|金乾波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