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家庭教育體會看法:代溝萬歲
教師的家庭教育體會看法:代溝萬歲
《代溝萬歲》一文主要表達作者覺得:“代溝是我們的晚輩進化、至少是進步的表征,家庭成員各自抱持包容情懷,相互理解和尊重,講究和而不同,自然會其樂融融。”這一觀點。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作者對代溝看法的詳細內(nèi)容吧!
近一二十年,隨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漸次步入老年,代溝在人們的生活中漸漸凸顯,而且引起了一些人恐慌甚至憂慮。我是五零后,看法有點離譜,所以,總體持樂觀態(tài)度。
首先,我們有必要弄清什么是代溝,從狹義說,它是親子兩代的心理差距或心理隔閡。這是一個天然形成的客觀產(chǎn)物,因為我們無法回避,所以只能泰然處之。我們再說這恐慌和憂慮的思想淵源。這要追溯我們的起源,我們起源于農(nóng)耕文明,在我們的血液里、骨子里,就流淌并浸潤著農(nóng)耕文明的基因。而農(nóng)耕文明的特性是過度依賴自然,且需要相互協(xié)作才能取得收獲。一旦收獲失去保障,就面臨生存危機,則恐慌和憂慮就很正常了。這些人生怕失去勞動能力之后,由于心理隔閡,會無人贍養(yǎng)。再者,勞動技能和勞動經(jīng)驗的傳遞,主要靠耳提面命,子代在年齡上處于劣勢地位,一般很難超越親代。因而親子兩代在認知方式上很容易趨同,親子關系自然比較“牢固”。而代溝的存在,似乎打破了這種優(yōu)勢,他們誤認為甚至破壞了親子關系。
我們親身經(jīng)歷的最近三十年,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國家由一個滿后的農(nóng)業(yè)國,一躍成為先進的工業(yè)國。我們的孩子走出了黃土地,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土里刨食,他們大多都受了高等教育,也能在城里自食其力,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如果在思維方式上跟我們發(fā)生了一些分歧,那是再正常不過,因為所受教育和見識、閱歷,會自然而然地決定他們的意識,如果孩子在生活中有提出合乎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獨到見解,那正是我們的人生成功所在,應該可喜可賀!
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自身,我們和上一輩沒有代溝嗎?當然有!我們的父母失去勞作能力以后,我們就眼看著讓他們餓著了嗎?困著了嗎?那么我們?yōu)槭裁茨艹姓J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代溝合理,而發(fā)生在孩子身上的代溝就不合理呢?這不是馬列主義裝在電筒里,只照別人不照自己嗎?這不是只許州官放火,不容百姓點燈嗎?也許有些人會說:“我們的父輩當時受時代的局限,他們沒有文化,而我們是有文化的。”那我就要正告你,時代難道就沒有局限你嗎?須知,我們當年學來的一丁點兒常識,比如“小老鼠爬燈臺,偷油喝,下不來。展開全文:喊小妮兒,抱貓來,出溜跑了。”全文完。那叫參加了掃盲活動,和文化根本搭不上邊兒。那叫識字,而且是跳蚤尿到書本上“濕字不倆”。如果誰要是真把它硬扯到文化上,可以把這種文化作個比喻:古人的一頭驢,頭插進了瓦尿罐里,拔不出來了,怎么辦?一位老人想出好辦法,把驢頭割下來。事后老人失聲痛哭:“將來我死了,你們這日子咋過?遇上難事,誰還能給你們出主意想辦法?”——我們知道的那一點兒東西,充其量就在這個層面上而已。誰要是抱著這點垃圾當珍寶,孤芳自賞,自詡為有文化,只能招惹嘲笑和鄙夷。相信誰要是這樣做了,也絕不會得到自己子女的認同。代溝的凸顯就自然而然的了。
客觀、冷靜地說,代溝是我們的晚輩進化、至少是進步的表征,而這和我們形成的距離有多大呢?這實在不能用數(shù)字來表示,我們可以借與文化共生的科技來理解,大家知道,在科技發(fā)達的大城市,無人車間隨處可見,無人商場方興未艾,就是路邊一個賣西瓜的游走地攤,結(jié)賬就用手機對手機進行。所有這些,我們會嗎?我們是這個時代的文盲、科盲,如果在生活中和別人發(fā)生了沖突,在這個法制社會,找誰來調(diào)解?自己的利益如何保護?我們連門都摸不著,還是十足的法盲。人貴有自知之明,不承認這事實的存在,就能說明我們不算落后嗎?
相反,如果誰家的孩子遠離現(xiàn)代生活,即使他或她天天摟著你脖子叫爸、叫媽,給你端茶捧水,又管啥用?等你老了,他能用啥管你?由是觀之,從“戰(zhàn)略”的 角度說,出現(xiàn)代溝,絕對是天大的好事!不論于家于國。于家,在階層固化這一嚴酷事實面前,通過代溝,我們的后輩比前輩實現(xiàn)了升遷,于國,我們的國家通過代溝,縮短了我們和發(fā)達國家的差距。
那么,父母子女之間的心理差距和心理隔閡如何調(diào)和呢?首先這不是根本的利益沖突,家庭成員各自抱持包容情懷,相互理解和尊重,講究和而不同,自然會其樂融融,若如此,父母老了,子女豈有不管之事?由此我祝愿我們的整個國家、每個家庭子孫后代的代溝越來越寬,越來越深。最終實現(xiàn)超越和領先的發(fā)展態(tài)勢。讓我們一起歡呼:代溝萬歲!
【本文作者:李道運】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