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的功效與作用 白薇的功能主治
白薇的功效與作用
白薇為常用中藥?!渡褶r本草經(jīng)》列為中品。
別名:白尾,龍膽白薇,山煙根子。
來源:為蘿藦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直立白薇和蔓生白薇的干燥根及根莖,野生。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遼寧、安徽、山東、湖北等省,全國各地多有分布。
植物形態(tài):1、直立白薇: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約40~70厘米。常不分枝,披白色柔毛,折斷時有白漿。單葉對生,寬卵圓形,全緣或皺波狀,葉面疏生柔毛,葉背密生柔毛?;ù厣~腋,暗紫色,花冠5深裂。蓇突果紡錘形,成熟后開裂,內有多數(shù)頂有白色束毛的種子。
2、蔓生白薇:莖下部直立,上部蔓生。花初開時黃綠色,后漸變?yōu)楹谧仙嗯c直立白薇相同。
性狀鑒別:根莖略呈圓柱形,直徑0.5~1.5厘米,長約5~10厘米,彎曲皺縮,呈結節(jié)狀上面有多數(shù)圓形下凹的莖痕及少數(shù)殘存的莖基。須根叢生如馬尾,細長圓柱形長5~20厘米,直徑1~2毫米,表面黃棕色,平滑或具細皺紋。質脆,易折斷。斷面淡黃棕色,中央有一黃色木質心,氣微味微苦。
以根條粗壯均勻、色黃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白薇醇、揮發(fā)油及強心甙。
功效與作用:解熱、利尿。白薇油有強心甙反應。
炮制:切咀生用。
性味:苦、咸、寒。
歸經(jīng):入胃、肝、腎經(jīng)。
功能:清熱、涼血、利尿、除煩益陰。
主治:溫邪入營,陰虛發(fā)熱,產(chǎn)后陰虛,煩熱嘔逆、腎炎、熱淋、血淋等癥。
臨床應用:婦科應用較多。
1、用于產(chǎn)后體虛發(fā)熱,汗出過多而致頭昏者,常配其它滋陰藥。方如白薇湯。
2、用于溫熱病后期,有潮熱,下午為甚,但熱度不高,可用于清熱方劑內加入白薇以助推熱,配生地、青蒿等。
3、用于胎前產(chǎn)后小便失禁,配白芍等分為末,以酒沖服。
用量:3~9g。
處方舉例:白薇湯《本事本》:白薇9g、當歸15g、黨參9g、甘草6g,水煎服。
注:白薇品種復雜,各地用藥習慣不同,有用同科植物白前作白薇者,有用白薇全草作白薇者,有用其它不同科植物根或全草作白薇者。京津地區(qū)習用直立白薇和蔓生白薇的根和根莖。應注意區(qū)別。
據(jù)“中藥鑒別手冊”第一冊白薇項下記述的混淆情況如下:
科名 | 名稱 | 使用地區(qū) | 藥用部位 | 備注 |
蘿藦科 | 直立白薇 | 全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 | 根及根莖 | 江西習用全草 |
蘿藦科 | 蔓生白薇 | 全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 | 根及根莖 | |
蘿藦科 | 柳葉白前 | 全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河南、江蘇(常州)、安徽、江西(上饒) | 根及根莖 | |
蘿藦科 | 芫花葉白前 | 安徽江西陜西部分地區(qū) | 根及根莖 | |
蘿藦科 | 潮風草 | 吉林 | 根及根莖 | |
蘿藦科 | 紫花合掌消 | 遼寧 | 根及根莖 | |
蘿藦科 | 竹靈消 | 四川 | 根及根莖 | |
蘿藦科 | 麗紅白薇 | 云南麗江 | 根及根莖 | |
蘿藦科 | 徐長卿 | 河南陜西 | 根及根莖 | 陜西使用白薇中常混有徐長卿 |
蘿藦科 | 滇娃兒藤 | 云南 | 根及根莖 | |
蘿藦科 | 卵葉兒藤 | 云南(永善) | 根及根莖 | |
菊科 | 毛大丁草 | 廣東廣西 | 全草 | 云南用毛大丁草根做白頭翁用 |
百合科 | 寶鐸草 | 貴州四川 | 根及根莖 | |
百合科 | 方壽竹 | 貴州 | 根及根莖 | |
鳶尾科學 | 白射干 | 江蘇(徐州) | 根及根莖 |
白薇的介紹
形態(tài)特征編輯
直立多年生草本,高達50厘米;根須狀,有香氣。葉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5-8厘米,寬3-4厘米,頂端漸尖或急尖,基部圓形,兩面均被有白色絨毛,特別以葉背及脈上為密;側脈6-7對。傘形狀聚傘花序,無總花梗,生在莖的四周,著花8-10朵;花深紫色,直徑約10毫米;花萼外面有絨毛,內面基部有小腺體5個;花冠輻狀,外面有短柔毛,并具緣毛;副花冠5裂,裂片盾狀,圓形,與合蕊柱等長,花藥頂端具1圓形的膜片;花粉塊每室1個,下垂,長圓狀膨脹;柱頭扁平。蓇葖單生,向端部漸尖,基部鈍形,中間膨大,長9厘米,直徑5-10毫米;種子扁平;種毛白色,長約3厘米?;ㄆ?-8月,果期6-8月。[1]
生長習性編輯
適宜草叢、草坡、干旱地、干旱荒地、灌叢中、 海岸沙灘、 河邊、林緣路邊、 林中、
白薇
白薇(3張)
林中草甸、 山谷、 山谷溪邊林中、 山坡、山坡草叢中、山坡草甸、山坡疏林中、疏林中、溪邊,宜溫和濕潤的氣候。以排水良好、肥沃、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或壤土為宜。[2] 生長于海拔100-1800米的河邊、干荒地及草叢中,山溝、林下草地常見。[1]
地理分布編輯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生于山地。產(chǎn)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北、河南、陜西、山西、四川、貴州、云南、廣西、廣東、湖南、湖北、福建、江西、江蘇等省區(qū);西自云南西北經(jīng)向東北方向,經(jīng)陜西、河北直到黑龍江邊,南至約在北回歸線以北地區(qū),東至沿海各省均有分布。朝鮮和日本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北京附近。[1]
分類學編輯
白薇,別名:薇草、知微老、老瓜瓢根、山煙根子、百蕩草、白馬薇、白前、老君須,拉丁文名:Cynanchum atratum Bunge. 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捩花目;蘿藦科;鵝絨藤屬;白薇。[1]
名稱編輯
白薇
白薇
白薇(本草經(jīng))薇草(名醫(yī)別錄);知微老(藥譜);老瓜瓢根(遼寧);山煙根子(北京);百蕩草(廣西);白馬薇、白前(江蘇);老君須(四川)
據(jù)研究,張刻重訂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上,山草類下“白薇”圖與蒙自陸刊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卷七,山草類“白薇”圖相似,而以后者的形態(tài)更近本種。
《圖經(jīng)本草》:“白薇生平原川谷,今陜西諸郡及舒、滁、潤、遼州亦有之,莖葉具青,頗類柳葉,六、七月開紅花,八月結實,其根黃白色,類牛膝而短小,今人八月采之。”實非本種。據(jù)謝宗萬考證,蘇頌所謂白薇恐即柳葉白前Cynanchum stauntonii(Decne. )Schltr. ex Lev.之誤。[1]
栽培技術編輯
種植方法
整地:冬季或早春翻地,深20-25cm;碎土耙平后作畦,寬1.5-2m,高15-20cm
白薇種植
白薇種植
,畦溝寬30cm。苗床宜精耕細作,疏松土壤,作成1-1.4m寬的床地。[2]
種植:分直播和育苗法兩種,3-4月中旬為播種適期。
直播法:點播或條播。點播按株距30cm、行距30cm開穴,每穴播下種子6-8粒,播后覆蓋薄土。條播行距30cm,開淺溝將種子均勻播入,覆土3-4分。
育苗法:3月上中旬播種,條播,行距10-12cm,將種子均勻的撒入條溝,覆細土2-3分,再蓋草木灰一層,灌水濕潤。幼苗高達10-12cm時即可移栽。行距30cm,株距25cm,移栽后須灌水。[2]
田間管理
幼苗生長過密,必須進行間苗。將細小、瘦弱、密生的苗拔除。直播的,當幼苗長出3-4片真葉時,即可松土除草,以后再進行3-4次。移植的,在成活后松土除草3-4次,同時培土。經(jīng)常注意灌水,特別在夏季,5、6月份,要注意澆水,保持土壤濕潤。追肥1-2次,可用人糞尿或豆餅水,兼施過磷酸鈣與草木灰。除留種外應摘除花莖,防止開花。[2]
病蟲防治
高溫多雨季節(jié)易發(fā)生根腐病,應注意及時排水。春末夏初易發(fā)生蚜蟲危害植株,可用40%樂果乳油1000~1500倍液噴霧防治。
鑒別方法編輯
性狀鑒定
干燥根莖類圓柱形,略橫向彎曲,呈結節(jié)狀,長約1.5-3-5cm,直徑約0.5-1-2cm;表面灰棕色至棕色;質堅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類白色。根呈細長圓柱狀,有時彎曲或卷曲,叢生于根莖上,形如馬尾,長約10-15-20cm,直徑約1-2.5mm,表面黃棕色,有細縱皺。質脆,易折斷,折斷時有粉飛出。斷面略平坦,類白色至淺黃棕色,皮部發(fā)達,木部很小,僅占直徑的1/3。氣微弱,味苦。以根色黃棕、粗壯、條勻、斷面白色實心者為佳。[2]
顯微鑒定
根橫切面:表皮為類多角形細胞,外壁稍增厚。皮層約為20余列類圓形薄壁細胞,含細小淀粉粒和草酸鈣簇晶;內皮層細胞扁長,凱氏點明顯。表皮為徑向延長的細胞。中柱鞘為1-2列切向延長的薄壁細胞;韌皮部窄;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部導管、管胞、木纖維及木薄細胞壁均木化;導管直徑8-56μm。
根莖橫切面:表皮為徑向延長的細胞。皮層于節(jié)處有石細胞。韌皮部較窄,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部導管常單個散在或者2-4個切向并列,木纖維及木薄壁細胞壁均木化;內生韌皮部篩管群環(huán)列。髓偏心性,有少數(shù)石細胞散在。
本品薄壁細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鈣簇晶。草酸鈣簇晶直徑7-42μm,有的一個細胞含2個簇晶,有的含晶細胞縱向連接。 根莖表皮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或長多角形,直徑14-40μm,長至94μm,壁稍厚;表皮細胞組織中有分泌細胞,呈類多角形,直徑14-23μm,長至45μm,內含黃色分泌物。斷面觀表皮細胞類長方形或略扁平,有的切向分裂為二,外側細胞為黃色分泌
白薇
白薇(3張)
細胞。
根下皮細胞類長方形,壁波狀彎曲;下皮組織間布有類圓形分泌細胞,內含黃色分泌物。具緣紋孔、網(wǎng)紋及螺紋導管直徑10-50μm。木纖維多成束,直徑10-25μm,壁厚2.5-11μm,有斜紋孔或細小圓紋孔。內皮層細胞表面觀長方形,垂周壁細波狀彎曲,微木化。此外,淀粉粒單粒圓形,臍點點狀、裂縫狀或三叉狀,復粒由2-6分粒組成;纖維壁極厚,胞腔細或不明顯,有的初生壁與次生壁分離。
白薇粉末:淡灰白色。
理化鑒定
化學定性取粉末1g,加70%乙醇1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 取濾液1ml置蒸發(fā)皿中蒸干,殘渣加醋酐0.5ml溶解,滴加濃硫酸1滴,顯藍黑色。[4]
藥物鑒定
白薇與丹皮:均為清血熱之品,白薇雖苦咸而長于清解,能透達一切時邪溫病,使邪由內出外,丹皮雖有活血散瘀之長,只能清血熱于內,而不能透達血熱于外。
白薇與青蒿:兩者皆能清退虛熱,主治骨蒸潮熱和五心煩熱,膽青蒿偏透陰分之熱,且能舒肝解郁,白薇清透血分之熱。
白薇的功效與作用 白薇的功能主治
上一篇:白頭翁的功效與作用 白頭翁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