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fā)心肌梗塞會死嗎
突發(fā)心肌梗塞會死嗎?心臟不好的中老年人容易發(fā)生心梗,這時候如果學會突發(fā)心梗急救方法,可能就會挽救一條生命。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突發(fā)心肌梗塞的急救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突發(fā)心肌梗塞會死嗎
第一:心肌梗塞是根據(jù)其梗死的面積大小,側(cè)肢循環(huán)的建立情況以及治療是否及時,恰當有關(guān)。由于現(xiàn)在監(jiān)護水平和治療手段的提高,本病急性期的死亡率以下降致百分之十以下,病人的死亡多發(fā)生在病程的第一周內(nèi),伴嚴重的心率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者病死率高。遠期的存活率與年齡,性別,病情,病后的生活方式等有關(guān)。
第二:待病情穩(wěn)定1-2周后,應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決定是否須介入治療或冠脈搭橋手術(shù),以徹底改善心肌供血情況。心肌梗塞都要住院治療,嚴格臥床休息,情緒要安靜切忘煩燥,飲食少吃多餐,保證足量水分,低鹽、代脂肪易消化清淡食物為主。對于治療的方式要看患者的病情和身體狀況、心功能等等而定的。
第三:心肌梗塞是指心肌的缺血性壞死,為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chǔ)上,冠狀動脈的血流急劇減少或中斷,使相應的心肌出現(xiàn)嚴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最終導致心肌的缺血性壞死。
突發(fā)心肌梗塞的急救措施
第一步
判斷意識和呼吸停止
由于心臟病、窒息、觸電、溺水、嚴重失血、中毒等各種原因使心臟停止跳動,維持生命的血液循環(huán)和氧氣供應就會中斷。若不及時施救,傷病者很快就會死亡。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極有可能遇到心搏驟停的急性心梗病人,很多人可能會突然六神無主,這時候一定要放松,保持冷靜的頭腦。
在施行心肺復蘇之前,必須首先判斷病人是否發(fā)生了心跳、呼吸停止的情況。判斷的關(guān)鍵有兩點:1、意識喪失。2、不呼吸或呼吸不正常(即僅有瀕死喘息)。
判斷意識喪失:應輕拍傷病者的肩部,并在耳邊大聲呼喚:“喂,你怎么啦?”也可大聲叫其名字,來判斷意識是否存在。如果傷病者毫無反應,則說明其意識已經(jīng)喪失。嬰兒要拍打足跟,如不哭,則意識喪失。
判斷呼吸停止:1、無任何呼吸聲響。2、觀察病人胸部無起伏。3、鼻孔無氣流通過。
第二步
擺正體位撥打急救電話
在判斷病人無意識呼吸停止之后,要讓病人仰臥在堅實的平面上,頭部不得高于胸部,應與軀干在一個平面上。要注意的是,如果病人躺在軟床上或沙發(fā)上,應移至地面上或在背部墊上與床同寬的硬板。
另外,如果發(fā)病時病人俯臥或側(cè)臥位,應使其成為仰臥位。方法:一手扶病人頸后部,一手從腋下穿過,扶住下頜,使病人頭頸部與軀干呈一個整體同時翻動。
急救的同時要及時撥打120急救電話。
開放氣道
壓額提頦法:用一只手按壓傷病者的前額,使頭部后仰,同時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及中指將下頦托起。
清理口腔異物:異物包括嘔吐物、痰液、泥沙、雜草等,清理方法:使頭偏向一側(cè),液體狀的異物可順位流出,還可用食指包上紗布或手帕等物,在可視情況下將口腔異物掏取出來,并注意取出病人的活動假牙。
第三步
胸外心臟按壓及人工呼吸
擺好體位之后,就要開始最重要的胸外心臟按壓,王科長介紹,臨床證明,胸外心臟按壓實施及時,能極大提高搶救成功率。
成人胸外心臟按壓
按壓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處的正中線上或劍突上2.5~5厘米處。
方法一:一手掌根放在胸骨與兩乳頭連線中點相交下方,相當于胸骨下半段。
方法二:一手拇指與其余四指成直角分開,食指緊貼傷病者對側(cè)腋下,平行滑行至胸骨上,即為按壓區(qū)。
雙手重疊,手指伸直或交叉互扣,貼腕翹起。
按壓方法:上身前傾,以髖關(guān)節(jié)做支點,雙臂伸直,雙肩正對病人胸骨上方,垂直地以掌根將胸骨下壓至少5厘米,然后放松。但掌根不要離開患者胸壁,按壓和放松的時間要相等。按壓有效時可觸及到頸動脈搏動。
按壓頻率:每分鐘至少100次,節(jié)律要均勻。
要注意,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壓必須交替進行。按壓30次吹氣2次為一個循環(huán),24秒完成。
突發(fā)心肌梗塞的口對口人工呼吸法
1、用一只手按壓傷病者的前額,使頭部后仰,同時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及中指將下頦托起。
2、保持壓額抬頦手法,用壓住額頭之手以拇指食指捏住患者鼻孔,張口罩緊患者口唇吹氣,如吹氣有效傷病者胸部會膨起,并隨著氣體的排出而下降。
3、吹氣后,口唇離開,并松開捏鼻的手指,使氣體呼出。同時側(cè)轉(zhuǎn)頭觀察病人的胸廓是否抬起,準備進行第二次吹氣。
4、吹氣時間:成人與兒童均不少于1秒。
每次吹氣量:500~600毫升。
頻率:成人10~12次/分。
看過“突發(fā)心肌梗塞會死嗎”的人還看了:
4.心肌梗塞急救措施
突發(fā)心肌梗塞會死嗎
上一篇:突發(fā)心肌梗塞能治好嗎
下一篇:心肌梗塞的前兆和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