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各學科學習方法 > 政治學習方法 > 政治體制的演進與政治文明的進步(附練習題與答案)

政治體制的演進與政治文明的進步(附練習題與答案)

時間: 慧良1230 分享

政治體制的演進與政治文明的進步(附練習題與答案)

  在高中的政治學習當中,把握好政治體制的演進與政治文明的進步,有助于對政治整體的認識,小編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1

  中外重要政治制度創(chuàng)新的特點、影響

  1.古代中國君主專制統(tǒng)治的特點

  (1)皇權的至高無上和不可分割。

  (2)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

  (3)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襲。

  (4)皇帝從決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權力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

  (5)皇權借助于神權,宣揚“君權神授”等理論。

  (6)以文化專制鞏固政治專制。

  (7)中央和地方、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伴隨中央集權制度發(fā)展的始終;

  (8)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明清時期登峰造極,成為阻礙社會轉型的主要因素。

  2.西方民主政治中的分權制衡原則

  (1)內涵:分權制衡是近現(xiàn)代西方國家普遍運用在政治體制和其他國家管理活動中的重要法理;制衡學說源于分權思想,本質是權力約束權力。其中主張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說是西方分權相互制衡的基本原則。

  (2)起源:分權思想起源于古希臘、羅馬,深受歐洲啟蒙思想家的影響,最終形成于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是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

  (3)與權力監(jiān)督的區(qū)別:權力監(jiān)督是封建專制社會的產物,權力監(jiān)督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權力約束;在民主政治中,權力約束最主要的形式是權力制衡,權力監(jiān)督只是一種從屬的權力約束。

  (4)作用:近代法治產生后,以權力制衡為核心的法治原則替代權力監(jiān)督,成為民主政治最主要的制度保障。

  [押題一]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國的分權主要以君權與相權,決策權、執(zhí)行權與監(jiān)督權的劃分為表現(xiàn)形式……伯利克里時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國家權力系統(tǒng),已具備了近代國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監(jiān)督等國家職能,并開始向分權的方向過渡。

  ——張治平《關于分權與制衡問題的探討》

  材料二 杰斐遜等美國思想家們指出,在美國可以實行“雙重分權”機制的“復合的民主制”,概括性的說,就是把聯(lián)邦的國家權力系統(tǒng)之間的橫向分權,與聯(lián)邦政府與州政府的縱向分權的有機結合所形成的上中下,左中右的“分權網(wǎng)絡”稱之為“雙重保障”。

  材料三 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國也同樣采取了通過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形式對新成果、新興資產階級政權進行維護和保障,并大量采納和借鑒美國憲法的內在精髓嘗試建國。相似的憲法文件在中美兩國相似的背景和國情條件下,產生了截然相反的結果。

  ——王熙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實施受挫原因分析

  (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秦朝中央機構和古希臘“分權”機構的設置情況,并說明二者的“本質”區(qū)別。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美國實行“雙重分權”機制的“復合民主制”的主要內容。

  (3)根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是如何“大量采納和借鑒美國憲法的內在精髓嘗試建國”的,談談你對民主政治建設的認識。

  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秦朝據(jù)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秦朝中央結構的設置情況回答;古希臘:回憶雅典民主政治的內容回答;第二小問,主要從民主政治的性質角度回答。第(2)問,據(jù)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得出1787年憲法規(guī)定,從權力制約與平衡角度回答。第(3)問,第一小問,根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中華民國建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等角度回答,第二小問,根據(jù)所學知識從借鑒、影響因素等角度回答。

  答案 (1)秦朝:在中央設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協(xié)助皇帝處理政事,太尉主管軍事,御史大夫負責監(jiān)察系統(tǒng)。

  古希臘:“公民大會”成為事實上的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五百人會議”為公民大會常設機構并兼有政府職能;“陪審法庭”負責審理全國大部分案件。

  區(qū)別:古代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的不同政府部門的分工。古代希臘:奴隸制的民主政治。

  (2)內容:1787年憲法規(guī)定,中央政府的權力構建體現(xiàn)三權分立的原則,最高行政權屬于總統(tǒng),最高立法機構是國會,最高司法權屬于最高法院。聯(lián)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獨立性。以此實現(xiàn)“雙重分權”的“復合民主制”。

  (3)說明:中華民國建立,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該法借鑒美國政體,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該法強調主權在民并借鑒美國1787年憲法,采用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構建政治體制。

  認識:民主政治建設在不斷的發(fā)展和完善;民主制度建設可以相互借鑒;民主制度建設受國情、歷史傳統(tǒng)、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

  2

  中西政治制度的差異、特點、影響及成因

  1.中國古代強化君主專制統(tǒng)治的主要方式

  (1)調整中央機構。秦始皇時期是三公九卿制;隋唐時期是三省六部制;明朝廢丞相,六部分理全國政務,設立內閣。清朝時設立南書房,后增設軍機處。中央機構的設立和其職權完全服從于專制君權的需要。

  (2)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秦漢時期的郡縣制、西漢王國問題的解決、北宋削弱地方勢力、元朝實行行省制、明朝廢中書省設立三司、清朝設軍機處直接控制地方的官吏。

  (3)注重對官吏的監(jiān)察。秦朝設置御史大夫兼理國家監(jiān)察事務。漢代設置刺史,代表中央監(jiān)察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設置通判監(jiān)督知州;明朝設置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監(jiān)察。

  (4)注重官吏的選拔。秦漢時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晉南北朝時期由士族世襲,隋唐時期實行科舉制,明清時期實行八股取士。

  (5)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獄;從控制對象的范圍看,是由鎮(zhèn)壓反對儒生,到控制官吏選拔,再到利用儒家思想控制和奴役人民。

  2.中西方官吏遴選與人才選拔制度的演變與區(qū)別

  (1)古代中國:西周以血統(tǒng)為基礎實行世卿世祿制;漢代按才能和德行實行察舉制;唐朝按考試成績實行科舉制。逐漸打破血緣關系的束縛,按才能德行和考試成績任用官員,體現(xiàn)了公平和社會進步。

  (2)近代中國:清末洋務運動的教育改革;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1905年廢除科舉等;南京臨時政府的教育改革等。這些教育及選官制度的改革,一方面體現(xiàn)了制度本身的文明和進步;又反映出當時社會的變革和進步。

  (3)古代雅典:早期的寡頭政治;梭倫的財產等級制度,打破血緣關系,有利于推動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克里斯提尼的地域選舉制;伯利克里的權利開放。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等。

  (4)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近代西方文官制度也是在吸收古代中國官吏制度(科舉)精華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在西方倍受“恩賜官職制”、“個人徇私制”、“政黨分肥制”之苦的西方資產階級和其他階層的眼里,公開考試、擇優(yōu)任官的中國科舉制無疑是一劑良藥。

  [押題二]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國古代的選舉制度,是一種選拔人才為官的制度。蘇東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學,戰(zhàn)國至秦出于客,漢以后出于郡縣吏,魏晉以來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舉,魏晉實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選拔、任命官員時,要向中正官征詢被選任者的家世、行狀(道德)、品級,“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成為當時官僚選拔的普遍現(xiàn)象。隋唐實行科舉制,《通典·選舉》載:“隋代罷中正,舉選不本鄉(xiāng)曲,故里閭無豪族,井邑無衣冠。”唐代科舉分??坪椭瓶苾深悾鹘洝⑦M士兩科是??频闹饕颇?,分別考時務策與經義、時務策與詩賦,貴族與平民皆可報考。

  ——《中國古代選舉制度》

  材料二 近代西方國家的選舉制度,是在繼承和借鑒古代希臘選舉制度的基礎上,在同封建勢力反復斗爭的過程中逐步產生和發(fā)展的。國家按照選民的社會成分和選民思想意識的進步和保守狀態(tài)劃分選區(qū),享有選舉權的公民根據(jù)自己的意志,通過投票的方式,選舉出一定的公民來行使國家公共權力。18世紀中期,英國擁有選舉權的公民(年收入40先令以上的自由土地持有者)約15萬人,占全國總人口2%。法國1791年憲法規(guī)定擁有一定財產和納稅的積極公民享有選舉權,選民占全國總人口25%。隨著爭取普選權運動的高漲,從19世紀初開始,西方國家議會逐漸取消或放寬了財產資格、文化程度、居住狀況、宗教信仰、種族、民族、性別等方面的限制。到20世紀,普選權在西方國家逐漸確立。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治參與的歷史沿革》

  (1)根據(jù)材料一,與魏晉時期相比,隋唐時期的選舉制度有哪些發(fā)展?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中國古代與西方近代選舉制度的不同特點。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影響近代西方選舉制度發(fā)展的因素。并對近代西方選舉制度加以簡要評價。

  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據(jù)材料一信息從選舉標準上、選舉方式上、選舉范圍上等角度概括;第二小問,據(jù)材料一、二信息從中西權力的不同角度歸納。第(2)問,第一小問,據(jù)材料二中信息從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建立、啟蒙運動、工業(yè)革命的影響;民眾民主意識增強等角度回答;第二小問,從近代西方選舉制度的積極作用及階級局限性角度回答。

  答案 (1)發(fā)展:選舉標準由家世、門第為主發(fā)展為以學識、才能為主;選舉方式由評議推薦發(fā)展為以考試選拔為主;選舉范圍擴大。

  古代中國:傳承久遠;自上而下,為民擇官;體現(xiàn)統(tǒng)治階級意志;

  近代西方:吸納與創(chuàng)新;自下而上,公民權利;立法保障。

  (2)因素:借鑒古希臘選舉制度;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發(fā)展;啟蒙運動的影響;工業(yè)革命的推動;民眾民主意識的增強。

  評價:19世紀以前的選舉制度有利于從“人治”到“法治”社會的轉變,但存在選區(qū)劃分不合理、公民選舉權利受到限制等局限。19世紀以后的選舉制度完善了西方代議制民主,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發(fā)展;但本質上仍然是資產階級的民主。

  3

  中外圍繞權力監(jiān)督與平衡的變革及政治

  體制的演變趨勢

  1.古代中國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

  (1)經過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過程,源流分明,沿革脈絡清晰,具有繼承發(fā)展的特點。

  (2)以皇權為中心,鼓吹“君權神授”,嚴格的尊卑等級,確保君主專制權力的獨斷性。

  (3)人治高于法治。其實質是權治、官治的獨裁專制統(tǒng)治。

  (4)完備性、周密性和成熟性。從中央到地方設置完備的政治結構,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嚴密的統(tǒng)治網(wǎng)絡。

  (5)宗法關系殘余嚴重影響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設,父權觀念滲入到國家政治制度中。

  (6)政治制度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儒家經典是君主專制制度的理論基礎,是歷代制定政治制度與政策的依據(jù)。

  2.中西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的不同路徑

  (1)中西古代政治制度起源和形成有兩條不同的路徑,即專制主義路徑和共和制路徑,前者具有任命制、終身制和集權制等特征,后者具有選舉制、任期制和分權制等特征。

  (2)古希臘國家制度的地域性完全是切斷血緣關系而沖破氏族藩籬的結果,而古代中國國家制度的地域性則是血緣關系通過宗法制度得以延伸的結果。古希臘政治制度的“公共權力”逐步發(fā)展為公民權,而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公共權力”本質上為血統(tǒng)性的“個人”行使。前者演變?yōu)椤爸鳈嘣诿瘛钡穆窂?,后者則演變?yōu)椤爸鳈嘣诰钡穆窂健?/p>

  (3)中西古人對政治制度的認知和思維路徑,與他們各自所處的政治制度的客觀現(xiàn)實是一致的。不同的認知和思維路徑,反過來制約著中西政治制度路徑的演變。

  [押題三]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時期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嚴密的監(jiān)察網(wǎng)絡。洪武年間曾制定了《憲綱》四十條,后經宣宗、英宗兩朝的修訂,更為詳細。正統(tǒng)四年(1439年),正式制定頒布的《憲綱條例》對監(jiān)察官的地位、職權、選用、監(jiān)察對象以及行使權力的方式和監(jiān)察紀律作了詳細的規(guī)定,可謂是事無巨細,使其成為一部“所定憲制甚備”的監(jiān)察法規(guī)。

  據(jù)統(tǒng)計,明朝監(jiān)察官員的總人數(shù)浮動在200~300人之間,這還不包括諸如巡撫、巡按和總督之類的監(jiān)察官員人數(shù)。明朝監(jiān)察官的職權更加廣泛。明朝一改其他朝代所提倡的“風聞奏事”的制度,明令不允許“風聞奏事”,凡議論之事必須有理有據(jù),不得捕風捉影、妄加揣測。

  ——摘編自鄭永蘭、梁潤《淺析明朝監(jiān)察制度的特點》

  材料二 西方公務員制度的起源受到了中國科舉考試制度的影響,科舉制“在形式上是特別是現(xiàn)代的、和平的和官僚體制化的代表”(書伯語),)麥杜思在《中國札記》中就強烈呼吁建立向全體臣民開放的競爭性考試制度,直到19世紀晚期,英國現(xiàn)代公務員制度正式確立。在其影響下,1883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彭德爾頓法案》,在法律上廢除了政黨分贓制,把自由競爭機制引入到了政府官員的選拔和錄用,體現(xiàn)了功績制、政治中立和對公民負責的核心價值和精神,從而奠定了美國公務員制度的基礎。

  ——摘編自《西方公務員制度的起源》

  (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朝監(jiān)察制度的特點。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英、美公務員制度建立的原因及其意義。

  (3)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官員任用制度的認識。

  解析 第(1)問,據(jù)材料一信息從監(jiān)察網(wǎng)絡、制度法規(guī)、監(jiān)察官員、職權、證據(jù)等方面歸納特點。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jù)材料二信息從制度所受中國影響、西方自由主義思想的影響及結合所學工業(yè)革命影響等方面回答;第二小問,根據(jù)材料二信息從人才、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及體現(xiàn)的思想理念等方面歸納。第(3)問,據(jù)材料一、材料二時間及制度創(chuàng)新特點角度回答。

  答案 (1)特點:體系嚴密;法規(guī)詳細;隊伍龐大;職權更廣泛;注重證據(jù)。

  (2)原因:中國科舉制度的影響;工業(yè)革命的開展;民主制度的發(fā)展;傳統(tǒng)官員任用制度的弊端;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意義:利于選拔實用人才,適應社會政治與經濟發(fā)展需要;體現(xiàn)社會公平,緩和社會矛盾。

  (3)認識:適時革新;保障社會公平;完善監(jiān)督機制。


政治體制的演進與政治文明的進步(附練習題與答案)相關文章:

1.高一政治練習題附答案

2.高考政治備考發(fā)展理念與高質量發(fā)展(附練習題與答案)

3.高中政治必修2習題附答案

4.2017中考歷史模擬試題含答案

5.高一年級政治試卷(附答案)

8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