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部編版內(nèi)容
經(jīng)營你的才能,既要多學習,多積累知識,更要學會調(diào)控你的情緒。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guān)于八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部編版內(nèi)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部編版1
第21課《〈莊子〉二則》
一、作者簡介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人,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他繼承并發(fā)揚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莊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莊子》一書中。《莊子》中的文章以獨特的藝術(shù)造詣絕響于先秦諸子作品之中,魯迅先生說:“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二、課文翻譯
北冥有魚
原文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注釋
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
鯤:大魚名。
鵬:大鳥名。
怒:振奮,這里指用力鼓動翅膀。
垂:懸掛。
譯文
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作鯤。鯤的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叫作鵬。鵬的脊背,不知道幾千里;當它振翅而飛時,它的翅膀像懸掛在天空的云。
原文: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洱R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p>
注釋
海運:海水運動。
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志:記載。
水擊:擊水,拍打水面。
摶:盤旋飛翔。
扶搖:旋風。
去:離開。
息:氣息,這里指風。
譯文
這只鳥,在海動風起時就遷往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洱R諧》是一本記載怪異的事物的書?!洱R諧》中說:“當鵬鳥遷往南海時,拍打水面,激起的浪花就達三千里,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憑借著六月的大風離開?!?/p>
原文: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注釋
野馬:山野中的霧氣,奔騰如野馬。
是:這樣。
譯文
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jié)果。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大鵬從天空往下看,也不過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了。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原文: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注釋
濠梁:濠水上的橋。濠,水名,在今安徽鳳陽。
鯈魚:一種白色小魚。
是:這。
譯文
莊子與惠子在濠水上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鯈魚在河水中游得悠然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被葑诱f:“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
原文: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注釋
全:完全,肯定(是這樣)。
譯文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肯定(是這樣)!”
原文: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 ‘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p>
注釋
循其本:追溯語題本原。
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你說“你哪里知道魚是快樂的”等等。云者,助詞,用于句末,表提頓,以引起下文。
譯文
莊子說:“請追溯話題本原。你說‘你哪里知道魚是快樂的’等等,說明你已經(jīng)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問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p>
三、問題歸納
北冥有魚
1.作者為什么要將鯤鵬所居之地定為“北冥”?
“北冥”是特別之詞,為莊子創(chuàng)造,含義新穎,其中透露出曠遠神秘的意味,暗示著北冥是非世人所能見,亦非人智所能測的,這種意味與鯤鵬神秘的形象融為一體。
2.本文開頭描述鯤鵬的形象及奮飛時的壯美氣勢與論述 “逍遙游”有什么聯(lián)系?
鯤鵬展翅高飛,必須憑借六月的大風。說明世間萬物都要憑借外力才能活動,從而回答了“逍遙”要有所依憑。
3.作者把鯤鵬的居住地定為“南冥”,目的何在?
把鯤鵬的目的地“南冥”與出發(fā)地“北冥”對舉,表明鯤鵬從渺遠幽深的極北之地遷徙至極南之地,可見其志向極遠。
4.作者假借齊諧之言,有什么目的?
作者假借齊諧之言,讓人們相信鯤鵬的真實性。運用豐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張,描寫了鯤鵬振翼拍水,盤旋飛向九萬里高空的形象,這一形象能激發(fā)人的豪情壯志,具有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
5. “野馬”“塵?!钡倪\動依靠什么?寫它們有什么作用?
“野馬”“塵?!钡倪\動也必須依靠氣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這里和鵬相比,說明萬物均“有所待”(有所待,須憑借,要依靠),世上的萬物無論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處在不同的束縛之中。因此,大鵬也好,“野馬”“塵?!币埠?狀似逍遙,其實并沒有達到真正的逍遙。
6.鯤鵬的形象是怎樣的?作者是怎樣描寫這一形象的?
鯤鵬形體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怒而飛時氣勢壯美。從體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動范圍大(長度:從北海到南海;高度:九萬里)四個方面極寫鯤鵬形象磅礴壯觀。用夸張的手法描述鯤鵬,“不知其幾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萬里”言其活動天地,極言鯤鵬形體之大、變化之神奇、飛騰時氣勢之壯觀,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
7.你敬佩鯤鵬嗎?談?wù)勀愕睦碛伞?/p>
示例一:我敬佩鯤鵬,因為鯤鵬入深海,翔九天,胸懷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搏擊長空,縱橫大海,就像范仲淹、諸葛亮等歷史人物,他們以天下蒼生為己任,推動歷史向前發(fā)展。
示例二:我不敬佩,因為我喜歡知足常樂,淡泊名利,就像普通的勞動者,他們愛崗敬業(yè),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貢獻。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莊子堅持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心境?
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
2.莊子為什么不正面回答惠子的問題?
莊子不正面回答惠子的問題,而采用反問的方式回答,以“非我”者“不知我”,推論“不知我”者不知“我知魚”,足見莊子的機智。
3.莊子是如何擺脫惠子的追問的?
莊子返回爭論的起點,回轉(zhuǎn)話題,偷換概念,把惠子的“安知”解釋成“哪里知道”,機智而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發(fā)難。莊子的機智靈活躍然紙上。
4.從文中可以看出兩人的思想和性格差異是什么?
惠子好辯,對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tài)度,缺乏美學意義上的欣賞與關(guān)照。而莊子偏于美學上的觀賞,能從自由活潑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輕松、閑適、愉悅,讓人 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并為之深受感染。
5.《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莊子為什么堅持認為魚是快樂的?
莊子的一些思想對我們理解他所說的“魚之樂”不無啟發(fā)。莊子追求“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認為魚“樂”,其實也就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莊子還推崇“自然”,反對“人為”,魚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這是符合莊子的思想的,由此,他斷定魚“樂”是理所當然的事。
四、課文主題
《北冥有魚》一文中莊子借鯤鵬的寓言說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條件的,它們的活動都是有所憑借的。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莊子與惠子關(guān)于人是否“知魚之樂”的論辯,表現(xiàn)了莊子機智、巧妙的論辯風格,也表現(xiàn)了莊子“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
八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部編版2
第22課《〈禮記〉二則》
大道之行也
一、課文翻譯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注釋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為:是,表判斷。
與:同“舉”,推舉。
修:培養(yǎng)。
譯文: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公共的。選拔、推舉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氣氛)。
原文: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注釋
親其親:第一個“親”,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親;第二個“親”,父母。
子其子:第一個“子”,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子;第二個“子”,子女。
終:終老,終其天年。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同“鰥”,老而無妻;寡,老而無夫;孤,幼而無父;獨,老而無子的人;廢疾,有殘疾。
分:職分,指職業(yè),職守。
歸:歸宿。
于:在。
譯文:因此人們不只是敬愛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愛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壯年人能為社會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有殘疾的人都有人供養(yǎng),男子有職業(yè),女子有歸宿。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氣,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注釋
是故:即“故是”,可譯為“因此”。
亂:指造反。
賊:指害人。
作:興起。
外戶:大門。
閉:關(guān)(門)。
謂:叫作、稱作。
大同:指理想社會。
譯文:因此奸詐之心閉塞而不會興起,盜竊、造反害人的事不會興起,所以(家家戶戶)大門不關(guān)。這叫作理想社會。
二、問題歸納
1.談?wù)勀銓Α疤煜聻楣薄斑x賢與能”“講信修睦”的理解。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三個分句是對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大道”的分述?!疤煜聻楣笔钦f政權(quán)屬于社會的全體成員,“選賢與能”是說社會的管理者應(yīng)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人擔任,“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之間應(yīng)當建立起良好的關(guān)系。
2.談?wù)勀銓Α安华氂H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理解。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yǎng)父母、撫育子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是對各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 特別要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實行生活保障。這句話點出了大同社會一個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會的關(guān)愛。在形式上運用了排比的修辭,形成整齊劃一的句式,增強了表達效果。
3. “有分”“有歸”點出大同社會的什么特征?
“有分”就是有穩(wěn)定的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這是大同社會另一個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
4.寫人們對財物、勞動的態(tài)度,說明了什么?
通過人們在對待財物和勞動上毫無私心的表現(xiàn),點出大同社會又一方面的特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5.從“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當時社會怎樣的狀況?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是大同社會安定、和諧的狀況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現(xiàn)實社會的黑暗、陰險,這正是人們迫切追求理想社會的原因。
6.“大同”社會和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世外桃源”顯然是根據(jù)“大同”社會的體制構(gòu)想出來的,是“大同”社會的生活風貌的藝術(shù)再現(xiàn),二者都描繪了理想的社會藍圖,“大同”社會中人人都能受到關(guān)愛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體的體現(xiàn),如從“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為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生活極其幸福,這就是“大同”社會中的“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的體現(xiàn)。
三、課文主題
《大道之行也》通過對理想社會的特征的描述,闡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表達了“天下為公”的思想。
雖有嘉肴
一、相關(guān)資料
《禮記》,儒家經(jīng)典之一,戰(zhàn)國至秦漢間儒家論著的匯編,相傳由西漢戴圣編纂而成,共49篇?!抖Y記》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哲學思想。
二、課文翻譯
原文: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注釋
雖: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到達了極點。
譯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
原文: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弧皩W學半”,其此之謂乎!
注釋
是故:因此。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自強:自己督促自己。
譯文:因此,學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欠缺,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己督促自己。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秲睹氛f“教別人,占自己學習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三、問題歸納
1.開頭寫嘉肴的作用是什么?
以嘉肴喻至道,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說明“弗學,不知其善”的道理,將抽象的道理具體化,通俗易懂。
2.“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這句話有什么作用?
寫出了“學”“教”之后的結(jié)果,為下面的觀點作鋪墊。
3.“教學相長”該如何理解?
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互相促進,教使學有所增長,教人學習又反過來促進教人者知識的積累。
4.結(jié)尾引用《兌命》中的言論有什么作用?
引用《兌命》中的言論,證明教和學是相輔相成的,使論證更有權(quán)威性。
5.試分析《雖有嘉肴》一文的論證思路。
本文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繼而引出“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進而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論證,最后得出“教學相長”這個結(jié)論。
四、課文主題
《雖有嘉肴》論述了教和學的關(guān)系,說明了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
八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部編版3
第23課《馬說》
一、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孟縣)人??ね?,世稱“韓昌黎”,他的作品集為《昌黎先生集》。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著名領(lǐng)袖,主張“文以載道”,反對浮華文風,提出“唯陳言之務(wù)去”。韓愈推動了文學發(fā)展,被后世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句式靈活多變,文筆流暢而有氣勢,對后世的文風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二、故事背景
這篇《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間。其時,韓愈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納。他在京城應(yīng)試覓官,奔走相告,一共待了10年之久,最后無限怨郁,離開長安。盡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后相繼依附于節(jié)度使董晉和張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quán),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作《馬說》,發(fā)出“伯樂不常有”的感嘆。
三、課文翻譯
原文: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注釋
而:表示轉(zhuǎn)折,連詞,但是。
故:所以。
祗:同“祇”,只是。
雖:即使。
駢:兩馬并駕。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櫪:馬棚、馬廄。
以:用。
譯文: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可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馬,只是埋沒在那些做仆役的馬夫手里,(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人們當然不會用“千里(馬)”的稱號稱呼(它)。
原文: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注釋
一食:吃一頓。
或:有時。
食:喂,現(xiàn)在寫作“飼”。
譯文: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的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jù)它日行千里的本領(lǐng)去喂養(yǎng)它。
原文: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注釋
能:才能,能力。
外見:表現(xiàn)在外面。
且:尚且,況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樣。
安:怎么。
得:能夠。
求:要求。
其:代詞,代指千里馬。
譯文: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領(lǐng),(但)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zhì))不能表現(xiàn)在外面,想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不能夠,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
千里呢?
原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注釋
策:馬鞭,這里是“鞭打”的意思。
以:按照。
道:規(guī)律,方法。
盡其材: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材,才華,現(xiàn)在寫作“才”。
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執(zhí):握著。
臨:面對。
譯文:鞭打它不按照駕馭千里馬的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握著馬鞭面對著千里馬,說:“天下沒有千里馬!”
原文:嗚呼!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注釋
嗚呼:表示驚嘆的語氣詞,相當于“唉”。
其:表示推測、反問的語氣。
譯文: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的不識千里馬呀。
四、問題歸納
1.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有什么深層含義?
這是全文的主旨句,提出論點,表明作者的見解,強調(diào)了伯樂能識馬,千里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別,就會被埋沒,從而說明了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同時這句話也交代了世上眾多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2. 描繪千里馬悲慘遭遇的句子是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感情?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描繪了千里馬的悲慘遭遇,表現(xiàn)了作者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不滿,字里行間充滿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 在作者看來,“伯樂”與“千里馬”哪個更重要?為什么?
伯樂更重要。因為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或者:因為沒有伯樂,千里馬也就被埋沒了。)
4. 作者認為“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什么?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是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
5.文章第②段結(jié)尾句運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此題考查反問句表達效果分析法。運用了反問句式,揭示了“食馬者”的愚妄淺薄,傳達出作者的委屈和憤激之情,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不重視人才的不滿。
6. 最后兩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其真無馬邪”承上文“天下無馬”,表示作者對執(zhí)策者的反詰,同時為下句蓄勢;“其真不知馬也”收束全文,更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7.《本文有何現(xiàn)實教育意義?作為一個人才,你認為應(yīng)該怎樣施展自己的才能?
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yīng)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煉自己,使自己成為建設(shè)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
“不患人不知,只患己不能”。在保持自己人格和尊嚴的同時,多一些自知之明,少一些清高和自負埋沒了聰明才智。耽誤了寶貴的青春年華。
一個人、尤其是自認為有才華和能力的人,就需要利用各種方式,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能夠施展才華的平臺和機會。
8.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有什么深層含義?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本文寓深刻的思想于具體形象之中?!扒Ю锺R”比喻人才;“伯樂”比喻慧眼識人才者;“食馬者”比喻愚妄無知的統(tǒng)治者。作者以千里馬為喻,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封建統(tǒng)治者不能識別人才、埋沒人才的行為作了深刻揭露,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這種托物寓意的寫法,使文章不僅生動活潑,而且更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五、課文主題
本文借伯樂和千里馬為喻,對在位者的不能識別人才、埋沒和摧殘人才表達了強烈的憤慨之情。
八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部編版內(nèi)容相關(guān)文章:
八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部編版內(nèi)容
上一篇:八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詳細
下一篇:八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部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