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學習方法>高中學習方法>高一學習方法>高一語文>

明朝那些事讀書筆記500字

時間: 巧綿1291 分享

  《明朝那些事兒》之所以被人們追捧,不只是因為當年明月的語言幽默詼諧,更是因為他從客觀的角度分析了歷史,講述了明朝,告訴我們真實的歷史。

  明朝那些事讀后感1

  伴著作者輕快的筆調走入并不輕松的歷史王朝里。那個叱咤風云,黑暗與光明并存的時代,是喟然長嘆亦或是淡然視之,無從知曉。

  —————————————— 題記

  所謂明朝,是不斷的風起云涌,是長久的心驚肉跳,是永恒的繁盛輝煌。

  初翻此書,便為朱棣的政治能力叫絕。又對這王朝歷史的黑暗冷汗直冒。這是一個權力至上的時代,無數(shù)人傾盡一生去爭奪權力,或許他們贏了,然而縱觀這一生的坎坷與起伏,又止不住老淚縱橫。這個時代是不公的,總有一些無論如何奔赴目的地的人都會被歷史潮流淹沒。縱觀明朝,令人唏噓不已。

  從開篇朱棣為登基而做的種.種準備來看,權力與野心真是個好東西。但你若沒有極強的謀政能力,請絕不要去觸碰它們。自從他登基之,便隨即頒布命令修訂《太祖史錄》以證明自己的“清白”。他為了穩(wěn)固自己的地位,防止歷來的功臣有造反意圖而將他們紛紛下調。他謎一樣的身份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他為了登上皇位不惜將兄弟殘忍殺害,他為了執(zhí)掌大權竟肯母子不相認......讀罷,我不禁倒抽一口冷氣。是該怎樣的野心與欲望可以讓一個人放棄血濃于水的親情,一同征戰(zhàn)勝似兄弟的大臣以及那背叛那正大光明的歷史。他實在是不算一個好人,冷酷,殘忍,權欲熏心,無論從哪角度。

  然而換一個角度想,那個紛亂的年代,為了皇位,為了性命,哪個皇帝不會這樣去做?他必須會權謀詭計,必須六親不認,必須更強橫更無賴,他不能相信任何人。好人是干不好皇帝的?;实郾竟陋?,孤家寡人實在是對他的最好的稱呼。

  盡管朱棣的生存方式令人冷汗直冒,然而他的偉大功績仍不能忽視——修書。他令解縉修成了《永樂大典》這個光耀史冊,流芳千古的偉大書籍。這本書包括了有史以來所有科目所有類別,它閃放出光芒足以掩住所有的瑕疵。

  談及此書,不禁想到了他的主持編纂者——解縉。解縉的命運與這本書緊緊聯(lián)系在了一起,跌宕起伏,充滿色彩。

  本是讀書郎,一心要用知識來貢獻祖國。奈何生于這個時代,污濁與黑暗使他的赤子之心一去不返。當他認識到了這個雜亂的時代,信仰與正直在朝堂是沒有市場時,他學會了逢迎皇帝,他學會了權謀手段。

  黑暗的世界啊,我把靈魂賣給你,我只要榮華富貴。

  他的武器即筆墨,然而也只有筆墨。當他以為自己站在歷史高峰時,不曾想他早已成為了朱棣的眼中釘。終于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噙著淚水,醉死在春秋大夢中,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一心為國,胸懷大志的學者,卻選擇了搞政治,跳進歷史漩渦終不得出。有時“不要做你不擅長的事”真是一句真誠的勸誡。

  一直喜歡讀史書,它冷血直白地訴說著一件件史實,不摻雜任何個人情感。是非功過都由后人自行判斷。有些歷史的真相始終是被籠罩在迷霧中的,無數(shù)人為了各種目的去修飾和歪曲它,以適應自己的需要,但我始終相信,歷史的真相只有一個,任他如何掩于歷史弄潮里,公道自在人心,終有揭開的那一天。

  明朝那些事讀后感2

  近期把《明朝那些事兒》全套看完了,多年來還沒有看過讓我覺得這么有意思有吸引力的書,有段時間都迷了,早上起來看,晚上看,上廁所看。

  看完之后第一感覺是自己真是差遠了,人家作者還不到三十呢,就能寫出這么好的書來,而且很多見解都特別有道理,佩服、敬仰。而我呢三十多了,就這點水平,差距太大了。

  書里面也有很多讓我特別感動的人和事。有兩個情節(jié)讓我的眼淚在眼睛里打轉:

  一是:明英宗朱祁鎮(zhèn)和錢皇后的故事。因為皇帝被抓后,把后宮的所有金銀珠寶全部派人送到瓦敕的軍營里,希望能夠贖回丈夫,后來又哭瞎了一只眼睛,瘸了一條腿(長期伏地痛哭),看到兩人重逢的時候(他帶著急促的步伐向荒涼的南宮走去,雖然已經物是人非,今非昔比,但他相信,還有一個人正在那里等待著他,等著他回來。他并沒有失望,當他打開大門的時候,他看見了這個人。開門的聲音驚動了里面這個坐著的人,她似乎意識到了什么,便站起身來,摸索著向發(fā)出聲音的方向走去,她看不清來人,因為在漫長的等待歲月中,她已經哭瞎了自己的眼睛。我答應過你,我會等你回來的?!‘斠磺懈∪A散盡的時候,我還會在這里等待著你。)看到這一段的時候,不知道為什么特別的感動。人一輩子,能有這樣的一個老婆,夫復何求?什么皇帝,什么江山,都沒有了只要還有這樣一個對自己的人,也就不枉此生了。

  二是:楊漣。電視電影也看過很多英雄,為了信念視死如歸的人,但他是讓我的心靈最受震撼的人。單單看那些文字自己身體就覺得受不了(楊漣的下頜脫落,牙齒打掉,鐵刷刷的“皮肉碎裂如絲”。用銅錘砸胸膛,幾乎砸斷了所有肋骨。布袋壓身。然而楊漣還是沒死,每晚在他身上壓布袋,就當是蓋被子,白天拍土又站起來。把鐵釘釘入了楊漣的耳朵。最后也是最殘忍的一招。許顯純把一根大鐵釘,釘入了楊漣的頭頂)還有他死前說的一些話“〖仁義一生,死于詔獄,難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唯我身副憲臣,曾受顧命,孔子云:托孤寄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持此一念終可見先帝于在天,對二祖十宗于皇天后土,天下萬世矣!大笑大笑還大笑,刀砍東風,于我何有哉!〗〖漣即身無完骨,尸供蛆蟻,原所甘心。但愿國家強固,圣德剛明,海內長享太平之福。此癡愚念頭,至死不改?!健碑斂吹?曾有一人,不求錢財,不求富貴,不求青史留名,有慨然雄渾之氣,萬刃加身不改之志。楊漣,千年之下,終究不朽!)” 眼淚怎么也忍不住了。

  崇禎皇帝,明朝最后一個皇帝,以前以為他是個昏君,現(xiàn)在才知道他原來是個很勤政很有想法的皇帝,但無法力挽狂瀾。有時想如果在一個環(huán)境好點的時代,崇禎也不一定比康熙乾隆等皇帝做的差,只是生不逢時。

  袁崇煥的教訓。以前對明朝歷史了解不多,片面的認為崇禎昏庸把袁崇煥殺了,因為袁崇煥的死才致使清軍那么順利的入關?,F(xiàn)在才知道袁崇煥該死,如果我是崇禎我也殺他。袁的死是由于自身的原因:信口開河,在皇帝那么器重的情況下,隨口說出5年平定遼東;不請示直接殺了毛文龍(好像是一品),當時殺一個老百姓都要皇帝批得制度下;與同事不和;而且直接讓清兵打到京城,在皇帝眼皮底下還讓人家圍著京城轉了幾圈。主要就是向領導請示少回報少,可見向領導多請示多匯報多溝通有多么重要,引以為鑒。

  假如沒有滿人入關的話,憑當時明朝的發(fā)展勢頭,咱們中國應該一直是世界上的發(fā)達國家,至少不會有八國聯(lián)軍,日本侵華那些恥辱的事情。以前喜歡玩的一個游戲叫《太閣立志傳》里面主角豐臣秀吉,還有游戲里的很多強人小西行長、加藤清正什么的,以為都很厲害??戳巳f歷年間在朝鮮,幾萬人打日本十幾萬人,原來那些家伙什么都不是,差的太遠了。即使明朝后期打日本還是很輕松的,如果沒有清朝,日本一萬年也是中國的小跟班。還有關寧鐵騎,估計是那個時代最強的兵種了。

  明朝的幾個首輔,看了書之后感覺真是太強了。夏言、徐階、張居正等,明爭暗斗、精明、忍耐力、工作能力等方面簡直是一流中的一流。

  最主要的收獲還是收獲了一個偶像。上初中的時候開始有流行歌曲,很多人都說他的偶像是誰是誰,我有時候就問自己哪個是我的偶像?歌星,我只是喜歡他唱的幾首歌而已憑嘛當我偶像?高中瘋狂的喜歡上足球,偶像?也沒有哪個球星讓我崇拜的,只是喜歡罷了??吹酵跏厝实臅r候,我知道我的偶像是誰了,我從心底崇拜他,這個人就是我的偶像。立志做圣賢的人,哲學家、文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知行合一”,以后還要深入的了解一下他的思想。

  《明朝那些事兒》確實是本好書,等孩子大點了一定也讓她看看。

  明朝那些事讀后感3

  以前對王守仁這個人的印象只限于書本上對他唯心主義哲學的批判,但是讀了《明朝那些事兒》中對王守仁各種事跡的介紹以后,發(fā)現(xiàn)以前實在是太低估他了。列寧說“聰明的唯心主義與愚蠢的唯物主義更接近聰明的唯物主義”。其實,我覺得王守仁的理論比“聰明的唯心主義”還要高一個層次。這一篇先寫他理論的形成,下一篇寫怎么用它來指導實踐。

  王守仁早年和當時的其他書生一樣,是學習朱熹理論的。朱熹的核心思想是“存天理,去人欲”。天理指世界萬事萬物中統(tǒng)一的規(guī)律,人欲指人的欲望、感情等感性思維。用現(xiàn)代的話講,朱熹的思想是認為人欲是導致社會混亂、犯罪等不良現(xiàn)象的源頭,應該加以克制。而天理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按規(guī)律辦事能推動社會進步。所以我們要努力認識、掌握天理,用天理來克制人欲中向不良方向發(fā)展的趨勢。

  王守仁在學習朱熹理論的時候,覺得似乎這種理論和現(xiàn)實不能很好的吻合,但是又找不到具體哪里不對,于是就邁上了漫長的探索之路,最后形成自己的一套哲學,命名為心學。幾乎影響了往后明朝的所有歷史,并給現(xiàn)代人也帶來無數(shù)啟迪。

  這里無法說明王守仁的所有探索歷程,只摘選幾個我影響特別深的。

  王守仁在沒有頭緒的日子里,到處游歷。又一次拜訪了一位遠近聞名的得道高僧----某個寺廟的方丈。兩人聊了很久,交流哲學認識,可是總是談不到一起去,最后陷入了長時間沉默。然后王守仁問:家里還有人嗎?方丈答:有,老母親尚在。王:想念否?方丈又沉默了很久,長嘆一聲:怎能不想?然后矛盾又痛苦得表示慚愧,因為他認為這表示自己修行不夠。王大聲叱之:思念父母是人之常情,你想念母親是天經地義的,為什么要完全克制并感到慚愧呢?結果,那個方丈直接卷鋪蓋,回老家,看母親,不當和尚了。然后王守仁當然是遭到寺廟的反感:居然把方丈給說得還俗了,這還了得!然后被趕出門。

  通過這件事。王守仁認為,人的感情和欲望是很基本,很根深蒂固地存在的。要完全抵制,做到去人欲,反而是不合乎客觀規(guī)律的。

  那么什么是天理呢?為什么天理不能完全化解人欲呢?王守仁不知道,因為朱熹對天理的解釋也是“道可道,非常道”,含糊其詞,讓人意會。王守仁在經過了長時間的探求,并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不斷思考,終于在他人生很不得志的階段中眼前一亮,哈哈大笑,給出了自己的解釋:天理就是人欲,人欲就是天理,兩者是一回事。心學由此誕生。

  大凡這種說萬事萬物統(tǒng)一規(guī)律的理論,表述方式總是似是似無,人們的理解也千差萬別。比如對論語的理解一直有很多分支。真可畏“道可道,非常道”。

  我來說說自己的看法?!疤炖砭褪侨擞钡囊馑际?,“天理”(客觀規(guī)律)是由人來認識到的,所以融入了人的思維,成為了“人欲”(主觀思維)的一部分。通俗點,我們人都有理智和感情。理智就是人對“天理”的認識。但是理智和感情都是人的思考方式,兩者本質上都是人的想法,所以在某種層面上應該是相通的。

  最初,小時候,我自己也很提倡理智,反感毫無理由地通過感情來做判斷。后來,又發(fā)現(xiàn)其實感情是比理智更復雜的思維活動,因為理智的東西用計算機模擬比較容易,而感情基本無法模擬。所以覺得應該在兩者之間尋找平衡。認為,具體到細節(jié)的事情上,主要遵從理智的判斷,在戰(zhàn)略大方向的把握上,需要順應整個社會、整個世界的感情發(fā)展。不過我始終無法找到理智和感情的聯(lián)系。在看到王守仁的“天理就是人欲”這句話時,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以上是我現(xiàn)在的感想,不知道過若干年以后會有什么變化。

  明朝那些事讀后感4

  有一天,我在QQ問問上偶然找到了“歷史十大清官”,我瀏覽了一下,有兩個排行,一是清廉程度排名,二是年代時間排名。其中有一個名字,引起了我的深思。

  這個名字,叫海瑞。

  海瑞,我們應該很熟悉。這位海青天在清廉程度排名中,位居榜首;而在年代時間排名,海瑞是最后一個。

  也就是說——“海瑞之后,再無海瑞”。(梁啟超同志不要生氣)。

  悲哀,一個民族的悲哀。

  清官,是中國歷史上比較稀有的物種,至少和貪官比起來,是不成正比的。正因為這樣,它才給人一種錯覺——清官等于能臣。

  能臣,也同樣是一個稀有物種。什么意思?哦,我來解釋一下,所謂能臣,就是能治理國家,安定百姓的人,。說白了,就是有能力的大臣。但是他和清官是兩個概念,就是說:能臣不一定是清官,清官不一定是能臣。當然,兩者兼顧者也有。

  在看完《明朝那些事兒》后,我對這一觀點更加贊同了。

  能臣不一定是清官,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張居正同志的偉大事例:張居正,萬歷年間最杰出的改革家,翰林出身,由于資質優(yōu)越,升級超快,四十三歲進入內閣(不過排行老末),后憑其“高深”的政治手段,干掉了高拱,擠走了其他人員,自己當上首輔,而后又控制了皇帝,真可謂位極人臣。而后又實行改革,簡稱“張居正改革”。聽了以上簡歷,可能覺得張居正同志是個完人,但人無完人,他不僅僅存在著嚴重的經濟問題,還有生活作風問題(這個我非常不能接受)。雖然他的袖子不太干凈,時不時還收點黑錢,但是,人家有能耐,他貪的那點人家還能掙回來,并且多倍奉還,朝廷還因此收益,有這么一位能臣,經濟問題,生活作風問題都算不得什么。

  清官不一定是能臣,另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海瑞同志的偉大事例:海瑞,綽號海青天,嘉靖、慶隆、萬歷初年最著名的清官,不但自己清廉,手下那些人也不放過,而且工作起來極其認真,眼里容不得沙子,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各地官員都聞其名而喪盡膽,又稱他為海閻王。據說,他死后的遺產只有幾件打滿補丁的破衣服,還有幾只裝著破衣服的破箱子。遺言則更為雷人,他告訴他身邊的老仆人,說:“明天你去趟兵部把這六錢銀子送回去?!?具體的前因后果,請詳見《明朝那些事兒》第五本)。

  有了兩個真實例子,說起來就方便多了。

  主要看海瑞,他不象張居正,有著極深的城府,能夠左右朝政,他資質平平,連舉人都沒中,雖然他比張居正的品行端正,什么經濟問題,生活作風問題統(tǒng)統(tǒng)的沒有。但是,有一方面,他絕對比不上張居正——政治方面。海瑞同學在政治方面應該算是個低能兒,他不懂得局勢,不懂得什么叫做“識時務者為俊杰”,在他的眼里,只有法律,規(guī)規(guī)整整的法律。

  所以,他只能做地方官,不可以入朝,更不可以入閣,(他要入閣皇帝就倒霉了,張居正同志也不會好過)因為他不是治國的料。

  說實話,我并不喜歡海瑞,雖然他是少有的清官,對于清官的印象,我都是比較好的,但沒有非常好的(除了于謙,我超喜歡于謙),尤其是海瑞,他雖清廉,但無治國之能,用某電影里的臺詞來說——“他是個好人,但是沒有用處?!?/p>

  也許事實就是這樣。

  即便我不想這么說,但我確實是這樣想的,也許有偏差。

  就這樣吧,畢竟是歷史。

 

相關文章

1.《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5篇

2.《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范文5篇

3.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5篇范文

4.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5篇400字范文

5.《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5篇范文

334271